医学专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研究

2022-06-28 05:16唐小丽,鲁满云,张建英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唐小丽,鲁满云,张建英

摘  要: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医学专科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某医学专科学校中随机选取6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试验组三个班(152人),对照组三个班(147人),试验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心理健康水平、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参与度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医学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自主体验程度和教学效果,改善了人际关系,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2)02-0044-03

当前医学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主要以必修课、选修课或者网上通识课为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选修课时主要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多数是单向式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参与程度低,教学效果不佳;作为网上通识课时,多数学生是以“刷课”形式完成,学生主动进行网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所以,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根据他们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有效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医学专科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2]。本研究主要以某医学专科学校学生为例,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医学专科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希望对医学专科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有所启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从某医学专科学校中随机选取6个班,并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试验组(三个班,152人),另一组为对照组(三个班,147人)。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学习成绩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二)研究方法

1.问卷法

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对试验组与对照组实施课程改革前、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每次课程结束时通过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和团体活动效果自评量表,了解试验组对课程改革的评价。

2.试验法

本研究主要是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课程干预前后对比,利用心理健康水平、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参与度等多元化的方式开展评价。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按照每周一次课,每次1.5小时,共计12周次安排授课。其中试验组授课形式为项目化教学,对照组授课形式采为传统教学模式。

3.实施步骤

试验组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班级内按人数随机分组,每班分为6组,每组10人左右;课程进行中,以小组为单位,强调组员合作,小组及时互动分享;课程按项目实施教学,每个项目按照相关心理主题进行设计,根据课程需要,有些项目在室外进行互动。课程主要项目包括:“自我认知——我是谁?”“认识你我他”“我的情绪我做主——以情动人”“学习明星大比拼”“与压力共舞”“爱要大声说出来——爱的艺术”“我的未来不是梦——职业规划”“网络大家谈”“生命的色彩”“心理咨询,我怎么看?”“面对心理危机,我怎么做?”等。教学过程一般设计为“热身活动—主题探讨—内容反馈—心理训练—活动分享—布置作业”六个步骤。教师采用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形式进行教学;學生自主体验反馈,分享感悟,完成项目任务[4]。运用心理健康水平、期末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活动参与度、学生反馈、团体单元反馈自评表、团体活动效果自评量表等进行多元化的考核。

(三)统计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试验组与对照组课程学习前的心理健康水平

进行试验之前,使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测验。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因子分均无明显差异(-0.357≤t≤0.756,均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前的心理健康水平基本一致。

(二)试验组与对照组课程学习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的被试心理健康水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各因子分来看, 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等因子分水平降低,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特别是人际关系敏感程度水平下降明显。说明试验组在项目化教学模式学习后,其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三)试验组和对照组期末考试成绩

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为(89.72±4.17)分,对照组为( 82.35±9.28)分,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2.652,P<0.05),试验组成绩高于对照组。

(四)试验组与对照组课堂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参与度,学生人际关系得到明显改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见表2)。

三、结论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医学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

目前,医学专科学校对医学专科生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专业技能培养上,但是医学专科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情绪情感表达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医学专科生的发展需要。本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提升了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项目化教学模式更适合医学专科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二)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体验程度和教学效果

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体验程度和教学效果,与苏光霞[4-6]等的研究结果相似。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医学生更愿意参与项目化教学。医学专科生接受的是职业化技能化的教育,对于医学专科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增强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7]。授课场所的变化(部分授课在操场或室外完成)以及体验式教学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情景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性。

(三)项目化教学模式改善了医学专科生人际关系,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

在课程授课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有利于医学专科生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个体心理辅导、班級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咨询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予以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8]。还可以通过开展学习、人际关系交往等方面的专题辅导,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生活、完成学业、服务社会的心理适应性。

与个体辅导相比,在课程中采用小组形式进行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优势。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助于改善医学专科生人际关系;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在活动中交流、分享感受,有助于医学专科生自信心的树立;鼓励成员通过自我认知,自我接纳、学会开放自我,有助于医学专科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在医学专科生教育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表明,项目化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但在研究中也有少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原因,给予持续关注。如何利用项目化教学持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晓旭,聂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满意度调查:以滁州学院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13,15(3):82-85.

[2]项瑜.基于学生评价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31-32.

[3]唐秋萍,程灶火,袁爱华,等.SCL-90在中国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l):19-23.

[4]苏光霞.体验式教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可应用性分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8(5):72-73.

[5]曾丽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构探析: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5,37(2):82-85.

[6]汪依桃.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大学生的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课程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3):102-103.

[7]陈龙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127-128.

[8]孙时进,范新河,刘伟.团体心理咨询对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1):77-7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