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扎叶巴沟自然资源与旅游开发研究

2022-06-28 02:22古格其美多吉张薇薇
现代矿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溶洞

于 涛 古格·其美多吉 张薇薇

(西藏大学理学院)

扎叶巴沟位于拉萨市东侧,是拉萨河北岸的一条沟,距拉萨市有45 km[1]。沟内耕地面积小,零星分布。谷地内植被以旱生的针茅、白草、嵩草、砂生槐等为主,覆盖度一般为20%~30%,生长茂密处可达40%~50%,灌木高30~80 cm。山坡上均为稀疏草地。水系不发达,只有1 条时令河,其补给为降水补给。沟内发育侏罗系和白垩系碳酸盐岩地层,在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奇特的地表和地下形态。千年的藏文化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古人类遗址,逐渐形成了集人文、风景于一体的宝贵的旅游资源。

青藏高原是否存在古喀斯特地貌,国内外学者的认识不同。部分学者认为第四纪冰缘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寒冻风化作用的产物是青藏高原境内的喀斯特地貌,这就意味着该区域的古卡斯特地貌并非是在喀斯特作用下形成的地貌[1]。但是,本研究在野外地质考察的过程中发现,扎叶巴沟及周边的碳酸盐岩地层中峰丛、溶沟极为发育,且在该区域东嘎山溶洞内可见大量的流水沉积物等,证明该区域存在喀斯特作用。本研究结合前人对青藏高原古喀斯特地貌的分析成果,在野外考察取证的基础上,分析扎叶巴沟一带古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时代,并讨论该区域古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和地质意义。

1 扎叶巴沟内喀斯特地貌

1.1 地质概况

扎叶巴沟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板片之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的中东段,空间上处于南侧NWW 向构造带上,南侧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毗邻[2]。区域地层归属于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区的拉萨—波密分区,以中生代变质砂岩和碳酸盐岩为主,并广泛发育喜山期花岗岩[3]。从曲普村往北扎果沟内,岩性变化较大,可见花岗岩、变质砂岩和灰岩等。扎叶巴沟及周边普遍发育裸露的灰岩基岩,海拔约4 100 m,灰岩层厚约400 m,倾角一般为47°。灰岩之下为喜山期花岗岩,上覆为粉砂岩、细砂岩等碎屑岩。扎叶巴沟两侧有连片的峰丛(图1),其间夹杂着溶洞、溶沟等。在拉萨从哲蚌寺背后的西山至林周县断断续续分布着石灰岩层。

1.2 扎果沟内喀斯特地貌

扎叶巴沟呈SN 走向,沟口(扎叶巴村委会所在地)到其上游曲普村之间零星分布着村落和农田,沟下游以农业为主,上游以游牧业为主。沟为“V”形谷地,谷地内只有季节性河流,夏季流量较大,春季断流[4-5]。沟上游河流冬季结冰。此沟上游分成两小沟,曲普村上方的沟称为扎果(石门),西侧为巴那沟。扎果东侧EW 向山腰处为扎叶巴寺,沟形为“V”形,两侧地势较缓,植被为高山草甸,铺盖度较好,也有许多泉眼(图2)。曲布村所在的山头形似大象,名为拉日宁布,悬崖半腰处有口溶洞,为毗卢遮那的修行洞,为扎叶巴寺的核心。沟口的岩壁上有一溶洞,此处正是扎叶巴的核心处,此处称作拉日宁布,是公元8 世纪毗卢遮那的修行洞,非常驰名[6]。此洞宽约4.3 m,长为4.7 m,高度为2.9 m,平面面积约20 m2。岩石发育垂向节理,夏季洞内滴水。

拉日宁布下部有泉眼,是重要的水源地,但是春季断流。拉日宁布东侧往上可进入扎果沟。扎果沟呈“U”形,宽窄不一,宽度为3~10 m,沟底为乱石滩,两侧保留着许多峰林及溶洞。扎叶巴沟内落差较大,沟上部分岔沟,此沟坐标为E91°44.871',N91°16.316'。沟内左侧山名为扎拉青,山上的岩壁从对面山上看就像是大象的耳朵,此处地层倾向175°,倾角为65°,从这往上顺着上坡进入此沟。此沟较狭窄,冬春季节溪流,上部结冰。夏季丰水期可形成跌水。此沟两侧岩石陡峭,山体岩性均为灰白色、灰黑色石灰岩,质较纯。岩石表面有黄褐色风化壳,峰体表面节理比较发育,内部节理较少。其成分大多为灰岩,水蚀较重,形成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山体内有溶洞,溶洞顶部亦有小洞,15∶00 时,阳光可通过顶部小洞直接照到洞内,景观奇特。沟内包含溶洞、峰体等地质产物,奇形怪状,稍加修复通道便可成为很好的景观。当地百姓有的称作阿酷顿巴的刀鞘、阿酷顿巴身形、阿酷顿巴酥油、阿酷顿巴身像等。在此沟两侧悬崖上发育岩溶地貌,但是藏在深邃,无人知晓,进行开发后有望成为良好的徒步旅游区。

沟底的灰岩表面凹凸不平,为典型的流水冲蚀形成的产物。槽壁及槽底为完整度高的大块度灰岩。同时,沟体横切面呈“U”型,槽壁及槽底可见风化严重的黑色、灰色钙化残余物。由于青藏高原的急剧抬升作用,导致该区域地表水的下切作用增强,容易在坡度较大的水槽部位汇流,进而导致形成的“U”形沟槽更加陡峭,规模也随之增大,使得沟槽与沟槽之间的山峰更加突兀[7]。

综上所述,该区域普遍分布的沟槽与山峰组成的地貌以及形成过程与岩溶地貌的形成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应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峰丛和溶沟。同时,沿着坡向的山峰应属于喀斯特地貌中的石墙。由于青藏高原的快速隆生,导致该区域的气候发生了巨大改变,导致地表水体流失过快,岩溶作用早已停止,但该区域残留下来的峰丛和溶沟是曾经拥有丰富水量塑造喀斯特地貌的有力证据。

1.3 扎叶巴溶洞群

在扎果沟内也有溶洞,但是规模不大,大部分是岩壁上的洞穴(图3)。有些较大的洞壁上虽然发育石笋,但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造成冻结,使得石笋冻涨破损。扎果东侧为著名的扎叶巴寺所在地,这里溶洞较多,其中山腰处的溶洞均被开发成寺庙[8]。有6 组溶洞群,这些溶洞分布在据停车场高100 多米处,EW 向断续分布。从这至溶洞间坡度较缓,植被较密,主要分布有荨麻等灌木丛林,溶洞之上的悬崖上也有零星几棵柏树。曾经此沟内柏树分布较密,据当地长者提及历史上曾被烧毁。

洞内基本为自然形成,洞外为人工建筑,构成了房屋建筑与溶洞结合为一体的建筑结构[9]。其功能主要为供佛像,与寺院相当。除了这种建筑外,还有蒙萨赤江殿、罗汉殿、僧舍以及停车场、酒店、卫生间等。其中溶洞是由于常年渗水造成,雨季时洞内滴水。大部分洞壁由于常年烧水、供酥油等被熏黑。没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喀斯特地貌景观。在耶尔巴的悬崖峭壁之间,据传共有108 座山洞,是著名的高僧修禅之处,本研究统计了较为著名的几处溶洞群,洞内基本情况见表1。此外,在扎叶巴沟内居住较多的村民,自然村落7处,常住人口可达80余户。

表1 扎叶巴沟内主要溶洞统计

2 扎叶巴的人文历史

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境内拉日宁布山麓上的扎叶巴寺,是一处背倚绝壁、洞寺结合、佛殿错落分布的建筑群。从曲谱村往东顺着蜿蜒的上坡,就到扎叶巴山寺的停车场,附近建有众多佛塔(图4)。扎叶巴既是风景宜人、清凉自在的修行胜地,也是藏族历史文化荟萃、诸多故事流传的地方。当地谚语“最早为老鹰的窝点,然后是盗匪的栖息地,后来是佛教修行圣地”,基本浓缩了其开发历史。据苯教文献记载,此处是木赤赞布时期的苯教37 处聚集地,可见此时已成为苯教的修行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其王妃蒙萨赤尊在此开辟了住所和修行地,并在此生下松赞干布的独子贡日贡赞,并传说修建大昭寺时填湖所用的土运自扎叶巴,可见此处的重要性。尤其是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毗卢遮那、拉隆白吉多杰(刺杀朗达玛)等在此修行。在耶尔巴的悬崖峭壁之间,据传说共有108座山洞,是著名高僧修禅之处。

目前可以看到大小不同的许多建筑依山而建,其规模不大,很多殿堂从外面看比较方正,但到了里面墙面均为不规则自然岩体,甚至有的洞穴内石柱、流水、钙化以及钟乳石等岩溶地貌迹象存在。目前殿内开辟佛龛,供有不同等身的佛像,还有壁画,颜色鲜艳,一盏盏酥油灯也给佛像带来奕奕的神采。在洞窟的岩壁上,基本上沾满了白色的酥油、粉红色的经文以及信众供奉的钱币。

3 建 议

(1)建成拉萨特色徒步旅游区。此处是距拉萨市最近的一处喀斯特地貌景区。虽然到叶巴寺的交通较好,但是扎果沟和纳布沟交通极为不便,旅游景点未命名,甚至许多地方很少令人知晓。因此,选择旅游景区内几处路段进行拓宽,让游客可随时下车参与各种农家庭院活动,使得交通与休闲2个功能紧密结合,也体现了人本化游览方式的理念[10-11]。旅游景区步游道系统中,各景观项目以主游步道进行串联形成循环系统。内部道路规划应合理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地选线,与当地景观和环境相配合。道路的修建和改造不得损坏景观,应避免深挖高填,形成竖向创伤面。

(2)修建梯级水塘。由于此沟水系不发达,在水源不充足的情况下,不宜修建水库,但是可以修建小型塘坝,修正河道,美化环境。清理现状村庄内水流系统,形成崎岖蜿蜒的网格状的活水系统。同时还可开展疏浚清污、整理滨水植物群落等工作。

(3)庭院农家化。目前从扎叶巴谷口村委会所在地至叶巴寺之间有3处旅游度假点,但是服务功能不全,规模较小,未体现庭院农家化特点。传统庭院的整理和新增建筑的发展都必须与果园相结合,即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突出其生态景观。从景观角度来看,经过院墙整治的村庄民居的房前屋后种植有多种果树,可形成良好的庭院景观。从旅游角度来看,民居的庭院果园化后,可吸引游客前往进行休闲活动,有助于增加村民的经济收益。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溶洞
开阳县三口河水库(岩溶地区)溶洞处理
地铁隧道穿越区的溶洞预处理技术分析
出发吧,去溶洞
施工工程溶(土)洞处理技术的应用分析
地下溶洞大营救
黄宾虹表现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画技法分析与创作实践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