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农场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

2022-06-29 13:02曹林奎
上海农村经济 2022年5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村部农场

■ 曹林奎

生态农场是依据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获得最大可持续产量,同时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生态农场以先进的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为支撑,汲取我国传统农业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双重精华,建立起各种半自然生态系统以重建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生态农场不断拓展现代生态农业的多功能性,积极发挥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作用,带动了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改善,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立了新机制。

一、我国发展生态农场的意义

(一)发展生态农场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我国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首次被纳入原有的三大文明的理论体系,生态环境建设被提到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高度,同时也对各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的理念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农业生产保量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发展生态农场,就能解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提高农业管理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既要粮食满仓,又要绿水青山”。因此,我国发展生态农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原则是相吻合的,发展生态农场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发展生态农场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

农业是一种生态产业,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运用生产性投入,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和装备,生产出足够的安全优质农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就是将现代工业化农业与传统有机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对农业资源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再生循环,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拓展农业的生产性、生态性和生活性功能,实现农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发展生态农场,就能够精准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精准落实生态农业补贴政策,实现生态农业的全产业链开发。因此,发展生态农场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具体形式。

(三)发展生态农场是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

我国发展生态农场,有利于人们在深刻把握自然规律和正确认识人类的农业活动对自然和社会双重影响的基础上,提供既能适应自然规律的,又有科学预见的和可调控的人类行为方式,促使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对生态平衡的正面影响得以极大发挥。同时,可以借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与控制系统,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最大限度地减少现代农业生产过程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重建与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并建立更合理的结构,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发展生态农场是从源头上把控食品安全的重要抓手,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具有重大意义。为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食品安全,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应大力发展生态农场。

二、我国生态农场的评价管理

(一)我国生态农场的案例调查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组织开展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生态农业试点和示范。1994年起,国家7个部委在全国开始了100多个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工作,使生态农业建设正式纳入政府行为,带动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500多个,建成生态农业示范点2000多处。2002年,农业农村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通过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型生态农业模式,并正式将这“十大”生态农业模式及其配套技术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任务加以推广。

进入2010年以后,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各地的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大量的生态农业实践,形成了一批能兼顾农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体现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合理和功能优化的生态农业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并具有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等特征,也呈现了生态农场的典型特征。

2016-2017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南地区的15个省市,遴选出了468家生态农场,并开展典型案例调查研究,系统总结了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情况,形成了《中国生态农场案例调查报告》一书,该书全面分析了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特征、生产效益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以生态农场为实施单元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生态农场的培育和研讨

2014-2018年,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启动建设了13个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从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入手,因地制宜地配置低碳循环、节水、节肥、节药和面源污染防治的技术和设施,探索出了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农业模式。同时,在实践中培训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人员4万余人次,培育生态农业经营主体1000余家,壮大了一批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016-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连续四年组织举办现代生态农业研讨会,通过探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政策、运行机制、市场环境等多个方面,充分考虑行业需求、沟通产业链条、搭建交流平台等多维度进行互动交流,既有宏观,又有微观,为生态农场的实践者指明方向,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连续两年举办生态农场创新创业竞赛,搭建了交流平台,调动了广大农场主的积极性,带动了更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走生态农业之路。

2018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指导下,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在上海交通大学组织召开了2018年全国生态农场与绿色发展研讨会,会上就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新形势及战略思考、中国生态农业制度的构建、生态农场案例调查主要成果、农业农村部生态农场标准起草情况、我国生态农产品认证及生态农场认定思路等主题,特邀专家做了学术报告,会议还安排了生态农场标准与认定专题讨论以及组织参会代表赴上海郊区实地考察生态农场示范基地。

(三)我国生态农场的试点评价

为了增强人们对于生态农场的科学认识,提高我国生态农场的建设质量,加强行业服务与监督管理,并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生态农场建设,引领我国现代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统一的生态农场评价标准和管理体系,这是推动生态农场发展、培育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必然要求。2020年7月,农业农村部正式发布了行业标准《生态农场评价技术规范》(NY/T 3667-2020),该标准参考了国内外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框架,融合国家和地方有机产品标准、良好农业操作标准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相关政策,构建了我国生态农场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该标准为我国现代生态农业领域的第一部行业标准,为近阶段我国开展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

生态农场评价管理的原则为“公开透明、试点先行、严进严出、分级管理、质量第一、区域平衡”。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作为生态农场评价工作牵头单位。为保障生态农场评价工作的专业性,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模式转化应用,引领现代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会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按照专业优势、行业影响、站地联合等原则,成立了生态农场评价专家委员会,并制订了《生态农场评价专家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我国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即试点阶段和全面铺开阶段。试点阶段要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和部分重点区域推动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全面铺开阶段要在全国培育一批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主体,推动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

2021年上半年开始,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组织开展了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经推荐申报、形式审查、材料初评、现场评审、综合评议和结果公示等程序,首批132家的生态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全国“生态农场”称号。其中,上海市共有15家生态农场获评。2022年1月28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并提出了建设目标。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价、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设1000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0000家地方生态农场,遴选培育一批现代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一批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和模式,探索构建一套发展我国生态农场的支持政策,持续增加优质安全农产品的供给,不断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让生态农场建设成为推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的有效路径。

三、我国生态农场的发展对策

(一)优化和拓展生态农场的资源利用循环层次

农业生产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群体转化环境资源而形成各种农业产品的过程。农业生产过程就是调节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个生态过程。生态农场就是要研究、认识和遵循这些客观规律,使农业生产实现高效、稳定和持久地发展。发展生态农场,就要坚持因地制宜,调控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运行,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投入与产出、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关系,以及利用生态系统中种群相生相克关系、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来安排与组织农业生产。同时,不断优化和拓展生态农场的资源利用循环层次,以构筑“主体小循环、片区中循环、区域大循环”为重点,探索如何在农业经营主体内或通过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合,实现生态农场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深入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种-养-加”产业融合等循环系统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二)研究制定发展生态农场的支持政策

近年来,我国各地为了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某些困境和挑战。因此,非常有必要借鉴国外现代生态农业支持政策,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国发展生态农场的支持政策,规范其补贴标准。生态农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赖于雄厚的财政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的农业补贴资金来源单一,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所以应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吸引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的加入,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在提升支农资金总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合理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生态农场补贴制度。同时,根据区域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以及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来确定补贴等级,完善和规范我国各地发展生态农场的补贴标准,以确保补贴资金的合理高效利用。

(三)依靠高新科技和智能装备,推进生态农场建设

发展生态农场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鼓励以生态农场为主体,推广应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等产地保育技术,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生态田埂、生态沟渠、生态廊道等田园生态系统建设技术,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废旧地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清洁加工、节能贮存、低碳运输等绿色收储运技术。在充分发挥现代高新科技和传统农业精华的同时,大力依靠智能农机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研发与应用无人作物精确播种施肥机、机载式作物变量追肥作业系统、植保无人机、作物智能无人收获机,以及多功能农田巡检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建设智慧生态农场。可以认为,智慧生态农场是生态农场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农场的数字化、装备化、智能化和无人化,不断健全和完善生态农场技术规范和装备标准,形成不同类型生态农场的示范模式。

(四)科学选择和应用生态农场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商品生产的发展更加强了它的社会经济性质。生态农场建设就要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以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支撑,形成农、工、商、贸一体化的产业经营系统。以我国开展生态农场评价和建设工作为契机,根据生态农场经营主体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目前,我国典型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分为3种类型:一是“公司+基地(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二是“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生态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模式。其中龙头企业抓“市场”、农民合作社抓“服务”和家庭农场(农户)抓“生产”。生态农场通过产业化经营,农业组织化不断提高,在农业生产保障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努力实现生态农场的全产业链开发,不断提高生态农场的综合效益,并带动农户增收。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农村部农场
农业农村部公布100个全国种植业“三品一标”基地
农业农村部明确一季度重点工作
农业农村部:多举措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农场假期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农场
2019年农业农村部展会计划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