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研究*

2022-06-29 02:15都宏霞
云南化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导师育人

都宏霞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8)

1 意义

“科研育人”首次提出是在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包括科研育人在内的“五育人”理念,随后的2017年的文件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进一步要求要着力加强科研育人。鉴于此,科研育人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部分高校及教师陆续开展了多元化的研究,研究内容大多以科研育人的内涵、作用方向和途径为主,不同学者对科研育人的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也有部分高校积极实践探索科研育人的方法,这些研究都积极的推动了科研育人工作的发展。但科研育人是一个战略性、系统性的工作,科学知识的习得、科学技能的锤炼、科学素养的培育、正确科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

2021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作为肩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职能和使命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科研育人质量的提升十分重要,而科研育人体系的构建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两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2 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目标

科研育人是以科学研究活动为载体,在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实现育人的功能。具体而言,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培养的过程中提升科学素养和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1]。

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方式是多角度的,既有课堂知识的传播,又有实践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信息化的作用。应该充分利用好每一个环节,探索科研育人平台,构建科研育人体系,实现全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质目标,实现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

3 高职院校科研育人的维度

3.1 科研育人课堂

课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主战场,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老师应该积极探索:①在课堂上优化教学方式,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多采用分组讨论、任务驱动、头脑风暴等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创新思维。②创新教学内容,多引入与课程相关的科研问题、学科前沿及最新科研成果,用生动的大国工匠、科学家、杰出校友的优秀案例,润物细无声地将爱国情怀、奋斗精神、专研精神、奉献精神等浸入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在接收知识的同时,热爱祖国、热爱科研;在用科研思维借助已有知识及常识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培养科研意识、科研精神、提升科研能力。③老师可以通过信息化课程的建设,制作课程资源、构建课程体系,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的学习,巩固知识,感受科技创新的魅力和意义。

3.2 科研育人活动

3.2.1 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是开展科研育人的有力载体,高职院校科技管理部门应该增加科研项目的支持,引导老师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组成科研团队;对科研项目进行分析,根据兴趣和能力做好分工,定期开展汇报讨论,引导鼓励学生创新,并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同时解决了高职院校没有研究生的不足,使老师的科研项目更好开展,更容易取得高质量成果[2]。

3.2.2 科研兴趣小组

科研兴趣小组是一种科技类社团组织活动,团队由一名指导老师和10~15名同学组成。结合专业和实际,确定研究主题,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加强团队成员的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逐步培养其利用各种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科技创新的能力,为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赛事储备力量及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团队成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以兴趣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引导,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逐步培养科研热情、形成科研思维、提升科研能力。

3.2.3 科普实践活动

科普实践活动是向大众传播科学思想、方法和精神的活动方式。高职院校是科普活动的重要阵地,每年举办多种科普讲座、知识传播、互动体验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社区,服务群众,逐渐树立尊崇科学的价值观,树立服务社会的志向。

3.3 科研育人平台

育人离不开平台的支撑,各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为科研育人搭建更多的平台,如科研平台、科普平台、科技兴趣小组平台、科技创业园、校企协同创新实践平台等,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科研创新活动、科普实践及宣传活动。

通过科研平台的实践,可以将科研创新过程中得到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凝练整理形成文章、专利等成果。在此过程中,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塑造学生的科研品格。

通过科普平台,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爱国奉献的使命感。

通过科技兴趣小组平台,有助于学生将兴趣与所学相结合,以兴趣为出发点,解决现实存在的实际问题,增强创新意识、促进自主思想、增强服务能力。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平台,校企共同开发项目化人才培养体系、项目化教材及教学资源,指导学生进行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验收等环节的实践,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升科研创新能力[3]。

通过科技创业园平台可以帮助学生孵化成果,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或组建公司,有助于帮助学生磨练科研意志、增强科研技能、创造价值进而服务社会。

科研育人平台的支撑,有助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全面培养。

3.4 科研育人导师

人才培养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会产生很多影响。董锡文等研究了导师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影响,发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影响很大,从人格品质、严谨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到淡泊名利、踏实做人做事等,都在平时导师指导的点点滴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4]。

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本身的特点,形成由本校“双师型”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导师团队。首先,引导导师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学生的人格养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打好基础;其次,鼓励导师与企业多交流,将企业的技术难题、行业的难点热点转化为实际课题,指导学生组建团队、攻坚克难;再次,将科研问题转化为重点、难点带入到教学环节,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攻克企业难关的过程,增强自信及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3.5 科研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对科研产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成果实现落地的活动,科技成果只有推广应用了,才能实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真正价值。科研成果的转化对创新人才培养非常重要。郝世甲等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条件、转化实力和转化效果三个维度研究了科研成果转化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能够正向促进创新性人才培养质量。其中,转化效果的影响效果最大,而专利授权转让和各类获奖都有助于提升创新人才的科研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5]。

高职院校更应重视成果转化,可以借助科技创业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帮助学校实现成果转化,探索适合本校的转化机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科研的意义、转化的效果,为学生树立投身科技创新的志向,形成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 高职院校科研育人体系构建

育人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以高职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为指导方向,以科研素养、科研精神、科研能力为核心内容,以科研育人课堂、科研育人活动、科研育人平台、科研育人导师(学校、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主要维度(五维),探讨通过科研意识培养、科研思维养成、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成果凝练、科研成果转化、科研品格形成为路径,构建“一体五维”的科研育人体系,建立科研育人的长效机制,进而实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具体见图1。

图1 “一体五维”科研育人体系

5 结语

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该积极扩展思维、创新机制,为国家、企业培养更多的素质科技创新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以技术技能强国,助力中国梦。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导师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导师的猫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与对策探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
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第五次优秀高教科研成果评审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