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有效途径

2022-06-30 05:24张英杰闫肃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实施路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

张英杰 闫肃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应有效地融入中职德育,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依据现代服务类专业的特点,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创新德育工作,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双创”教育等实施路径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为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和产业链结构的调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中职学校;工匠精神;实施路径

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是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2015年,锦州市委、市政府为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将原锦州市财经学校、锦州市第一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锦州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整合组建成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学校现开设现代服务类专业20余个,为锦州地区及省内外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以品德优、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综合素质好而备受社会赞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工匠精神内涵与现代服务业要求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高度契合。对于现代服务业来说,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学校依据现代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以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将工匠精神根植于学生内心;创新德育工作,在学生行为养成中锻造其品格,践行工匠精神;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创设工匠精神培育环境;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突出育人价值;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建设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模式,实现协同育人;通过“双创”教育引导学生知行合一,践行工匠精神。学校坚持时时处处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实现“三全育人”,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从而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

(一)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厚植工匠精神

学校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人格完善、技能过硬、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学校在建设辽宁省示范校的过程中,依据地理位置和现代服务类专业的特点提炼了以“向上、向善”为核心的特色校园文化理念,通过文化理念引领、文化环境熏陶、文化行为影响、文化制度保障,将“文化育人”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学校确立了“以德立身、以能立足”的校训,提出了“不求学生个个飞得高,但求学生人人走得远”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个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道路”为办学宗旨,将德技并修的理念根植于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踏实学习、苦练技能,同时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还提出了“创造一切为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的师生宣言,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建设。在文化理念的引领下,学生实现了陶冶道德情操、形成健康人格、全面提高素质的目标。学校用文化培育人、愉悦人、塑造人和发展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打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熏陶工匠精神

文化氛围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载体。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利用走廊、教室板报、实训室、校园橱窗等环境,张贴工匠精神内涵标语;利用能工巧匠、行业名人、优秀毕业生等相关图片及其简介,强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作用;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学生宣传工匠事迹,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奠定校园文化主基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

二、在行为德育中践行工匠精神

几年来,学校积极创新德育工作,以行为德育为切入点,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志愿活动,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德育工作的各个环节。

(一)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实施文化育人

学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文化引领”为目标,以“诚信、礼让、仁爱”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将“诵读、记忆、践行”贯穿学生三年培养规划全过程,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成长。例如,开展经典诵读比赛、手抄报大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剪纸活动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在活动中融入工匠精神,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学校还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热爱工匠文化,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引领学生升华工匠内涵,以大国工匠、全国劳模为楷模,守初心、担使命、增本领、强技能,力争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建立“文明实践班制”,提高职业素养

学校建立以行为德育为特征的“文明实践班制”,将养成教育融入学生的文明实践活动中。按照PDCA循環管理模式,即准备(Plan)、实施(Do)、检查(Check)、总结(Action),将文明实践分为这四个阶段。学生参加文明实践活动,工作岗位分为劳动岗、服务岗和管理岗三大类,做到“人人有岗,责任到人”。劳动岗位旨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服务岗位旨在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在参与服务的同时自身受到教育;管理岗位旨在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明确责任,进而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言行。通过文明实践活动,学生强化了对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解,增强了职业荣誉感。此外,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福利院、养老院,带领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让学生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和价值,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

(三)举办校园“文化技能节”,铸就工匠情怀

学校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成立技能社团,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进一步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赛教融合”“赛训融合”的良好教学格局,学校举办技能大赛,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比赛内容,要求在校学生全员参与,引导学生深入交流、切磋技艺,使学生在比赛中感悟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四)邀请行业大师、劳模进校园,弘扬工匠精神

学校开展“文化三进”活动,即职业文化进课堂、企业文化进校园、产业文化进教育,搭建企业与学校之间文化沟通、合作融合的桥梁。学校多次邀请行业大师、能工巧匠、劳模工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这些典型人物身上具备的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部好的教材,他们的钻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感染着学生,促进学生养成专注执着、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创设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

学校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围绕《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深入贯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内涵发展”的办学道路,实施基于“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能工巧匠的打造,推进工匠精神的培育。

(一)校企合作形式多元,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学校开设企业订单班,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人才。学校与北京某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订单班”;与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科技订单班”;中餐烹饪专业、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与沈阳某五星级酒店签訂合作协议,开展“双主体、双导师、双基地”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真实的企业环境;会计事务、幼儿保育等专业成为“1+X”证书试点专业。同时,学校牵头成立了锦州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吸纳区域内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企业加入,协同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和职业规划教材,校企共同研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强了课岗对接,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胜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各专业结合培养要求和培养规律,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双主体育人、分方向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事务专业形成了“三双合一、德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餐烹饪专业形成了“工学结合、双基双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幼儿保育专业形成了“学岗结合、早幼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形成了以“提升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人才模式。学校依据专业需求确立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将工匠精神培育课程化、系统化,适应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了学生的成长需要。

(三)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提供有利环境

学校借助辽宁省示范校建设、辽宁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契机,先后新建、改建30余个实训室,建成了集教学、生产、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地以“创业园有限公司”为依托,以为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为手段,为各专业实施以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技能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教学环境,提升了专业教学质量。目前,学校与4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实习合作关系,除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外,还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校企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聘请企业骨干到学校兼职任教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实践环境。学生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技艺,体验并形成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专注的职业精神。

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强化工匠精神

学校将工匠精神的精髓与教学、实践环节深度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价值观。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普及匠心文化;以专业建设为载体,融入匠心文化;以思政教育为土壤,厚植匠心文化;以“双创(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浸润匠心文化。

(一)教学改革全面渗透工匠精神

学校积极建设一支与企业“双向双融通”“互兼互聘”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引导各专业围绕现代服务业的行业岗位,构建“核心课程+教学项目”的专业课程模式,打造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加快对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加强对职业精神、职业认知、职业行为和职业素养的引导,让学生感知工匠精神;通过实践项目驱动,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技能教学中,促进创新创业,鼓励学生用所学技能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根据中职现代服务类的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组织开发了《传统文化读本》《礼仪规范与训练》《沟通与表达》《就业指导》等校本教材,促进学生对工匠精神理念产生认同,让工匠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进一步强化,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

(二)专业建设处处彰显工匠精神

学校引导各专业以建设创新型实训基地为载体,以“校企共育”为切入点,将企业工作流程引入课堂,将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教学,在专业建设中打造专业精神和学科精神,凸显专业和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精神中,使各专业(学科)形成独特的专业(学科)精神。例如,电子商务专业形成了“义利兼顾、商教双赢”的专业精神;会计事务专业形成了“诚信为本、不做假账”的专业精神;中餐烹饪专业形成了“厨德高尚、厨艺高超”的专业精神;幼儿保育专业形成了“为人师表、以爱育爱”的专业精神;艺术设计与制作专业形成了“崇美尚新、业精艺博”的专业精神;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形成了“物质用心、流通用爱”的专业精神;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形成了“妆技匠心、艺无止境”的专业精神等。学生在专业精神的引领下,传承专业文化,努力成为“德技双修”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1.思政课程以工匠精神为价值引领

学校的思政课程充分融入和体现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将学生的个体发展与国家建设相结合,紧贴时代发展趋势,体现学生个体认知规律。思政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工匠精神,并为学生播放关于工匠精神的系列短片,组织学生就自己的理解进行演讲,或者带领学生到一些能工巧匠工作的地方学习与观察,为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增添活力,使工匠精神外化为学生的行动。

2.课程思政彰显工匠精神的导向作用

学校探索厚植工匠精神的课程思政,赋予和丰富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推动课程思政在组织、形式、内容上不断深入。学校要求各专业、各学科把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内涵融入课程设计中并一以贯之;将工匠精神“择一事、终一生”的职业情操、职业行为习惯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进行结合,使其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积极推动各专业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深度融合,推动教学方法改革,为课程思政注入时代活力。

(四)创新创业教育浸润工匠精神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中职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催化剂”。学校创新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搭建“双创”平台,通过实践项目驱动,增强学生的“双创”意识;通过多元化学习评价方式,创新“双创”模式。学校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引领各专业开展“双创”教育,培养学生的“双创”精神。在李娜名师工作室、刘巍巍名师工作室、高妍名师工作室、李冰梅名师工作室等引领下,学校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完成社会实践项目,在培养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的同时培养其爱国守法、热心公益、守德重誉、诚信公正等品质,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和综合能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用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态度学习知识,用刻苦认真、精益求精的要求训练技能,不断追求卓越,提升创造力。

未来,学校将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打造一所照亮学生内心的中职学校,在学生心中播撒下工匠精神的种子,让学生在未来岁月中耐得住寂寞、经得住磨砺,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扬工匠精神,努力成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和领军人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勇拼搏。

参考文献:

[1]杨建新.大力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J].人民日报,2018-07-05(007).

[2]闫伟华.谈工匠精神培养与中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J].中国培训,2017(02).

[3]郑玉清.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05).

作者简介:张英杰,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正高级讲师。闫肃,锦州市现代服务学校讲师。

猜你喜欢
实施路径工匠精神中职学校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德育工作浅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