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策略探究

2022-06-30 00:29段京池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融合发展发展现状策略

摘要: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以及《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背景下,民族出版业必须紧随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民族出版深度融合发展。文章从信息知识传播视角对民族出版的概念内涵和出版活动过程进行重新思考,并对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其必要性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发现,推动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民族出版业要加快推动信息知识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的融合发展,鼓励知识创造活动,丰富民族出版内容资源,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人员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创新民族出版内容生产、分发,能动利用出版扶持政策措施,扩大国内外受众需求等,全面提高出版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关键词:民族出版;发展现状;出版融合;融合发展;策略

中圖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9-0213-03

一、引言

信息技术革命解放了受众需求,促进了信息扩散,使得“地球村”的构想更加具现,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互动更加频繁。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媒体融合成为全球出版业的共同趋势。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出版业的创新应用,出版业的深度融合发展逐渐向前推进,新兴技术不断突破人们的想象,冲击着出版业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使人们看到出版业的更多可能性。民族出版是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科技传播和知识普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紧随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民族出版业融合向纵深发展。

二、对民族出版概念的重新认识

出版概念随着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发展拥有更丰富的内涵。随着造纸术和古登堡活字印刷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出版物渐渐被固定为图书、报刊等印刷品。出版主要是将出版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印刷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向公众传播的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出版业广泛应用,出版物逐渐扩展到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等多种媒介。出版概念逐渐确定为编辑和复制作品,向公众发行的活动,编辑、复制、发行成为出版的核心。随着新媒介技术带来的出版业全面革新和出版融合趋势的不断深化,不少学者重新认识到出版是一种知识传播活动,如张文红(2016)提出“出版是信息、知识的生产与传播”[1]。

满福玺曾将民族出版定义为“采用少数民族文字或将关于少数民族题材的文稿、图画、乐谱、音像等知识信息经过加工后,以一定方式将其复制到特定载体上,并以出版物的形态主要向特定公众传播的行为”[2]。在以信息知识传播为核心的出版活动认识阶段,民族出版是以少数民族为题材,通过一定的媒介技术对少数民族相关的信息知识进行采集、生产、分发,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其他语言文字向受众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信息知识产品或服务的活动。

三、民族出版业发展现状

(一)民族出版业发展政策

民族出版业由民族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组成,2007年,中央宣传部及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多部委联合发布通知确定“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属公益性出版单位”,并持续推进公益性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民族出版业已基本覆盖各民族地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民族出版体系。1953年1月,民族出版社成立。国家还帮助部分少数民族创立和修缮民族语言文字,开展整理、保护各少数民族的濒危古籍,编撰民族史、民族志等一系列帮扶工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民族出版发展,“东风工程”“农家书屋”以及各种民文出版专项资金等,为民族出版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

(二)民族出版业发展现状

民族出版的主要受众是各民族地区的群众以及有民族出版需求的其他群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各少数民族人口约1.25亿人,占8.89%,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约1168万人,增长10.26%[3]。我国民族出版的总体受众规模不容小觑。

据统计,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可能在80种以上,现行少数民族文字约40种,改革开放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文种为5种,目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的文种达20余种,年均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8000多种,6000多万册。近十年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出版数量大致经历了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并于2017开始显著下降的发展趋势,这与新兴出版冲击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发行量下降的总体状况相吻合。

在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方面,民族出版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吴柏强(2017)指出,我国的民族出版社呈现三种数字化发展路径[4]。一是加入地方出版集团,依靠集团的数字化建设部署,初步实现民族出版的数字化发展;二是保留公益性事业单位属性,实行差额补助,如新疆人民出版总社、民族出版社和一些地方民族出版社,由于财政补助较少,主要处于将出版内容数字化阶段;三是全额补助的民族出版事业单位,如德宏民族出版社等,由于资金受困,目前在出版融合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四、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一)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民族出版首先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方式,大量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饮食服饰、音乐舞蹈、工艺技术等亟须保护和传承。在传统文化知悉者和技艺传承者逐渐流失的情况下,民族出版更要发挥它的功能作用,抓住融合发展机遇,不断创新民族出版产品和服务,不断拓展少数民族文化受众规模。

(二)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

出版是一种知识传播活动,民族出版是促进科学技术等信息知识在民族地区普及,提高民族地区的受教育程度,满足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必然包括少数民族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三)民族出版突破发展困境的必然要求

民族出版受众规模相对狭小,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有几十种,每种民文出版物的受众规模相对较小,民族出版单位能够盈利的很少,绝大多数要依靠政策、资金扶持。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持,民族出版在这方面的难度更大,既懂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编辑出版又懂新兴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培养难度和成本也很高。据学者调研,出版社普遍反映民文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问题还未完全解决,少数民族文字输入、排版、印刷等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还不够。要推动民族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突破民族出版在融合发展方面的困境。

五、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策略

在出版业深度融合的趋势下,民族出版要加快推动信息知识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的融合发展,全面提高出版公共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一)鼓励知识创造活动,丰富民族出版内容资源

出版活动所传播的信息知识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经由出版内容生产者编辑加工,并通过一定的媒介技术向公众传播的。信息时代的作者依然是信息知识等出版内容资源的重要生产者和创造者,民族出版要利用好各项政策措施,鼓励作者的知识创造活动,丰富民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文化强国远景目标的各项战略部署,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项举措必定会为民族出版业融合发展提供积极支持,促进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刺激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良好的知识生产与创作环境,鼓励作者的内容创作活动。民族出版要利用好国家出版基金、民族文字出版专项资金、古籍整理出版专项资金等,促进民族出版优质内容资源的开发,为民族出版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二)把握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创新民族出版内容生产分发

民族出版单位是民族出版内容生产、分发的主要参与者,要有效利用各项出版资金,把握技术发展规律和趋势,积极拥抱新媒介、新技术,探索前沿科技在出版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出版公共服务水平。要推动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民族出版业的人员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实现各种媒介资源有效整合,内容技术、平台终端共融共通。

激励编辑人员适应互联网时代出版现状,引进新兴出版技术人才,促进民族出版人员融合。编辑人员要从传统型编辑向全媒体编辑转型[5],掌握互联网思维,懂得技术原理,善于将新媒介、新技术应用于出版产品或服务的设计与开发中去。对新兴出版所需的技术支持,势必需要大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技术人员要懂内容,在民族出版领域,技术人员不仅要懂编辑出版知识,还要提供培训,使他们学习了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历史文化。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民族出版各环节的运用,能使民族出版的生产、分发更加高效和智能。张承兵、黄丽娟(2020)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在知识服务的资源采集、内容标引审核、知识组织环节已经展现其特有的优化能力[6],可以探索人工智能在民族出版中的应用,创新民族出版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在民文信息处理的相关技术问题上,加快少数民族文字输入、排版、印刷等方面的技术升级、设备研发,或者与外部平台单位合作,为民族出版创新发展与产业升级提供软硬件条件支持。此外,出版产品或服务的分发也是民族出版流程的重要环节,除了“农家书屋”“东风工程”等公益性工程渠道外,民族出版单位也可以尝试社会化媒体营销,网络售书,开展网络直播或者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营销推广,以及培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IP,用成功的IP开发反哺民族出版市场,增强民族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应持续推动民族出版产品或服务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数字出版产品的内容形式以电子书、数据库等为主,在内容形态创新方面还不够,产品服务与技术、平台、终端的融合需要进一步深入。“内容为王”永不过时,民族出版可以依托本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发掘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出版内容创新,搭建民族出版知识服务平台,紧跟出版业知识服务转型趋势,实现民族出版业创新发展。随着未来新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出版业知识服务的模式与形态将不断革新,沉浸式、交互式、多感官、个性化、智能化的出版知识服务将成为可能,民族出版业也将迎来更多机遇。

(三)能动利用政策措施,扩大民族出版受众需求

信息知识的接收和反馈是出版业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环节。国家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来扩大和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加强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保障特殊群体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优质出版资源向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为民族出版业提供各项资金扶持,实施“东风工程”“农家书屋”等公益性工程,为民族出版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出版融合发展内容、技术、重点工程项目、人才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作出意见安排,以有效提高出版公共服务水平,充分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民族出版要重视读者互动和反馈,构建读者社群,增强受众黏性。新媒介、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使受众对信息知识的接收具有更多的现场感和体验感,这种现场感和体验感带来受众需求的极大满足。提供定制化、个性化、场景化、智能化的出版产品或服务将成为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民族出版可以探索利用新媒介、新技术满足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民族出版业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

民族出版业可以扩大国际市场,依托“推动出版业高水平走出去”发展规划,深化出版国际交流合作,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出去”。少数民族文化拥有一定的扩大国际市场的潜力。“近年来,藏学、蒙古学、西域文化、彝文化、古纳西文化、民族医学等已成为国际热门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大型图书馆和研究机构都藏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7]推动民族出版高水平“走出去”,有利于传播好中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真实的国际形象。

六、结语

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趋势以及《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的背景下,民族出版业必须紧随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民族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信息知识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等环节的融合发展,鼓励知识创造活动,丰富民族出版内容资源,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推动人员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创新民族出版内容生产、分发,能动利用各项出版扶持政策措施,扩大国内外受众需求等,全面提高出版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满足各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 张文红.再论“出版”的概念[J].出版发行研究,2016(9):12-15,20.

[2] 满福玺.民族出版业发展导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4.

[3] 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EB/OL].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2106/ t20210628_1818821.html,2021-05-11.

[4] 吴柏强.地方民族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升级之困境及对策[J].出版广角,2017(3):77-80.

[5] 于殿利.论媒体融合与出版的关系[J].现代出版,2020(2):59-65.

[6] 张承兵,黄丽娟.人工智能技术下出版知识服务生态的重塑[J].出版广角,2020(13):16-19,82.

[7] 周庆生.市場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状况报告[J].民族学刊,2010,1(1):88-94,165.

作者简介?段京池,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编辑出版。

猜你喜欢
融合发展发展现状策略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传统媒体走出“融合发展”误区的理论与现实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