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名师课例研究

2022-06-30 05:07信程林
文学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祝福小说教学鲁迅

信程林

内容摘要:小说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祝福》是鲁迅小说的经典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李镇西、邓虹和袁卫星三位名师的《祝福》课例分析,以学生为主体、以民主为主调、以创造为主色的课堂构成了他们小说教学的共同特征,从三位名师的课例中对小说课堂教学也带来了重视预习、品味语言、营造和谐氛围这三点新启示。

关键词:鲁迅 《祝福》 名师课例 小说教学

目前,小说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国语文教师也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并且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教师也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更新了自己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祝福》的名师课例中,不同教师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教学过程安排和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对他们的教学实录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拓宽小说教学的教学思路,推动小说教学的发展。

一.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一线语文教师的实际教学中任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根据相关文献和综述的阅读和比较,我将从小说教学内容和小说教学的现实性两个层面来分析目前中学语文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小说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

小说教学内容的把握关乎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深刻领悟其内涵与审美意蕴,不能只流于文字表面而忽视了对文本内涵的深挖。目前,很多一线教师对小说教学内容的把握仍然存在着忽略小说教学本质、教学内容模式化等问题。

1.一昧求新,忽略小说教学的真谛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类作品居多,这也正是国家要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一种体现,因此,文学素养应是学习的一个重点,很多高中一线教师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上要花大功夫去备课,设计诸如话剧表演、音乐剧表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可是这种教学,使得教师只是一昧地在追求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了小说教学的真谛。尤其是对于一些新手教师来说,课堂的趣味性、形式的新颖性成了他们追求的重点,而忽略了小说教学应该遵循小说自身的规律性,把握小说的文体特征,如果长期使用这种流于形式的教学,势必会对小说的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2.千篇一律,忽略小说内容的个性

目前许多高中一线教师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把教材中的小说全部当作一种类型进行讲解。不管小说内容究竟是写的什么、表达的情感是什么、揭示的主题是什么,全部按照一个模式去讲解,即:先介绍文章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题。这个模式现在俨然成为了一种“万能钥匙”。回归到教材中,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小说都有其独特性,这种模式化的教学势必会抹杀小说本身的独特性和其具有的审美价值。比如,有的小说重视人物的描写,那就重点去分析人物,不要让情节和环境占用大量的时间,抓住每篇小说的核心要点,善于从这些核心要点的分析中发掘小说独有的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小说教学存在的现实指导性问题

无论何种文体的教学,其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性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我国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篇目都是经典名篇,其内容应是历久弥新的,反映的问题应该是普遍的。但是,在小说的一线教学中,结合写作背景成了分析的重点,而小说的现实性似乎被抹去了,从而导致小说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1.脱离现实,前人与今人缺乏共鸣

在高中小说教学中,结合时代背景去解读小说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常规操作,当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分析文本,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更加明确的领会小说主题。可是如果摘掉了时代背景的帽子,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就会变得形式化,不能真正体会小说的深刻意蕴,这是因为教师只注重分析了小说在当时那个时代的意义,而忽视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比如,《祝福》中祥林嫂向鲁镇的人们诉说儿子阿毛被狼叼走的事情,人们并没有同情她,反而对她的事情评头论足,这种人性关怀的丧失不止是当时那个时代有,现代人的身上也存在着这种人性的弱点,教师讲授这一点时,可以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有关联性的热点问题,比如,老人的赡养问题、农民工进城打工遭受歧视的问题等等。如果教师授课时可以把文本中的内容与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能联系起来,即使离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读起文章来也不会那么隔阂,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才不会只停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才会更加理解教材中所选小说的现实意义,这样一来,也更加能够体现出教书育人的真谛,可见小说教学要注重引发今人的共鸣之感。

2.脱离生活,学生与文本缺乏联系

高中教材中的小说篇目都是经典篇目,其写作背景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部分学生很难理解文本的真正含义,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容易出现偏差。此时,教师应该努力寻找一个切入口,能够使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与文本进行沟通。在实际教学中会遇到很多预料之外的情况,先拿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来举例,当教师讲到朱自清父亲穿过铁轨,爬上月臺去买橘子这一段文字时,有的学生会说朱自清的父亲是不是太傻了,网购不就行吗?虽然听起来这是一些很幼稚无理的话,但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与生俱来的生活背景,使得学生们会出现一些在教师预料之外的观点,这就是学生与文本缺乏联系的一种典型表现,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背景去讲解,否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会出现极大的偏差。反观小说教学,这种类似地问题也是存在的,在《祝福》这一篇目中,对鲁四老爷的分析多停留在了他“老封建”的一面,如果教师变换一个角度,引导学生观察文中对鲁四老爷对祥林嫂留在自家做工态度的描写,学生便会体会到鲁四老爷人性中的善良一面,这也使学生意识到不要只从表面去评价一个人,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这样一下就拉进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祝福》名师课例分析

鲁迅的小说《祝福》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需要突破的难点,每个教师在讲解这篇小说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众多教师中,选取了全国特级教师李镇西、邓虹、袁卫星的《祝福》教学实录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在于李镇西老师秉承的是民主教育理念,袁卫星老师秉承的是生命教育理念,邓虹老师秉承诗意语文的教育理念,通过分析这三种不同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实录,可以对像《祝福》这一类小说的教学得到新的启示。

通过对三位名师的《祝福》课堂实录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课堂教学尽管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结合他们秉承的教育观念和对课堂的整体分析,可提炼出三位名师在《祝福》这篇小说教学上的相同之处。本部分将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以民主为主调的课堂和以创造为主色的课堂三个方面对三位名师的相同之处进行分析。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三位名师在《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中,都真正践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在课堂上得到头脑思维的锻炼与表达能力的提升。三位名师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方式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1.李镇西老师:鼓励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观点

李镇西老师作为民主教育的代表人物,并称其所倡导的民主教育观念,在新课伊始,提出这样一个小任务,即:通读课文,从全篇或者某个细节出发,准备一段发言,并且李鎮西老师鼓励每一位同学都要积极发言。这种不附加任何问题的阅读,使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在每位同学发表完自己的见解后,李镇西老师都会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特别是对一些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更是对他们表示充分的肯定与鼓励。通过这一问题,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的认知,学生带着这种自己独到的见解再去学习文本,会使学生感到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分析师,自然会更加积极地融入到课堂之中。除此之外,当有学生对“祝福”这个题目产生疑问时,李镇西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立刻就这一问题组织全班同学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对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可以看出,在课堂上,李镇西老师并不是按照所谓的“教案”按部就班地授课,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依据学生的思路再结合教学重点去进行教学,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

2.邓虹老师:从学生当中来,到学生当中去

邓虹老师教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邓虹老师采用的是双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过去单一的实体课堂教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将网络引进到课堂教学中。在《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中,邓虹老师就“我眼中的祥林嫂”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贴子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并且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这一个小小的在网络平台上发贴子活动,就把每个学生充分调动了起来,在平台上,学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了虚拟课堂中。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在实体课堂中进行讲解,把存在争议的帖子拿出来共同讨论,这样一来,不仅解决了发帖的同学存在的问题,而且在实体课堂的讨论中,学生可以对自己存在的疑虑进行追问得到及时的解答。邓虹老师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从学生发的帖子中来,再通过实体课堂的形式,再把问题抛给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得出结论。真正践行了“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袁卫星老师:围绕主题思想,自由表达观点

袁卫星老师主张课堂应该是“活”的,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按照一份教案从头讲到尾,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问题,在学生与教师的讨论中解决问题。在《祝福》的课堂教学中,袁卫星老师就“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主题,进行法庭辩护,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辩护的对象,并且可以就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辩护对象进行辩护,这样别具一格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在整个辩论的过程中,袁卫星老师几乎不会打断学生地思路,让学生勇敢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讲,当学生出现比较明显的偏题现象时,袁卫星老师才会给予指正。在学生的辩论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文章中每个人物的理解也变得更加深入。

(二)以平等为主调的课堂教学主旋律

在对三位名师《祝福》课堂实录的分析中,“民主”一词一直是贯穿他们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这种民主不仅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还广泛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

1.生生平等

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当李镇西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祝福”这个题目发表自己的见解时,每个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回答的具体全面,有的学生可能回答得比较浅显,无法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意,特别是当有学生的答案不符合常理时,其余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或者是嘲笑的言论,而是仔细地去思考这一答案是否具有他的合理之处。这种反应是难能可贵的,这体现的正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同伴地尊重。在邓虹老师的课堂之中,针对学生的一些存在争议的帖子,邓虹老师并没有直接给一个结论,结束论争,而是把这种争议抛给其余同学,同学为同学解决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生生平等的体现。同样,在袁卫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法庭辩护时,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其他同学的发言进行反驳或者表示认同,这种同伴之间的认同与指正,也是生生平等的一种体现。

2.师生平等

师生平等是很多年前就提出的说法,但反观我们的实际教学活动,真正做到这一点的教师是少之又少的。从三位名师的教学实录中,师生民主是有非常明显地体现的。李镇西老师在新课伊始说到这样一句话:“李老师想过在课前让你们读.但是想到你们负担比较重。”这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包含着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深刻意蕴,教师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一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在李镇西老师的心里,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作为教师,理应去体谅学生。在邓虹老师引导学生对争议帖进行讨论时,邓虹老师在听完学生的意见之后,总是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且还会附上一句,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对老师的看法提出质疑。邓虹老师的做法无疑充分体现了师生平等的理念,老师的一些观点不总是对的,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见解进行质疑,真正做到师生的平等交流。袁卫星老师面对学生出乎意料地回答,尽管学生的回答脱离了文章主旨,但袁卫星老师还是幽默地说了一句“杀出程咬金来了”,表现出袁卫星老师对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地肯定,这是一种尊重,更是是师生平等地另一种表现形式。

3.人文平等

处理好师生和文本的关系也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待文本,以往师生对文本的态度就是,文本怎样呈现,教师就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回归到现在的语文教学,师生与文本的平等成为主流思想,师生要用怀疑的眼光去对待,要勇于指出里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文本的选择也要适应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李镇西老师在讲到“祝福”二字时,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梳理,思考小说以“祝福”为题合适吗?这无疑就是在激发学生要敢于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疑问。邓虹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也提到,在《祝福》的讲解中总是一昧在分析各个人物的罪恶一面,是不是会使学生以后对人性的判断会太过极端了呢?教师敢于对文本提出质疑,也是人文平等的一种体现。袁卫星老师对学生提出的在预设之外的回答,没有立即否定它,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对文本内容的疑惑,并不是对文本的一切内容都照本全收。

(三)以创造为主色的课堂

一成不变的课堂是没有任何吸引力的,要想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就需要师生共同打造课堂,教师可以在不妨碍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变换多种形式进行授课,学生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活跃的思维参与到课堂之中。

1.新颖的形式

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师参考书和一张黑板几乎构成了大多数教师上课的主要形式,和学生的互动交流也只停留在教师参考用书上提示的几个问题之中,没有教师自己的創新与设计。在《祝福》课堂实录中,李镇西老师并没有按照教师参考书上设计的那样,教师自己在课堂上讲个没完,而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学生的发言中找寻上课的新生点。比如,当一个学生对“祝福”二字产生疑问时,尽管这个问题不在本课时的教学预设中,可李镇西老师巧妙地将这个问题与本课时讲的内容进行连接,这样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使学生对本课时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这种跟随学生思路进行教学的形式,是极富有创造性的。邓虹老师的双课堂教学形式本身就是一种课堂的新创造,运用虚拟和实体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会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激发。法庭辩论是袁卫星老师讲解《祝福》时进行的一种新颖的课堂活动,通过这种辩论活动,学生们不但锻炼了自己的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对文本内容又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

2.丰富的内容

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学内容是现在很多教师的普遍理解,导致许多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课本上的内容之外,什么也不讲,这样做是不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从2014年起我国就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要求每门学科都要穿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为国家的母语课程,课程思政的融入更是理所应当的。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问的最多的一句是“你的感受是什么?”他对学生自身的感受和认知是十分关注的,如果学生的某些思想观念出现了错误的倾向,李镇西老师会及时给予纠正,给学生种下积极正面思想的种子。邓虹老师在布置发贴子任务之前,明确告诉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任,对网络上一些不正当的发言一定要坚决抵制,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种体现。面对学生在辩论过程中出现的个别情绪化的发言,袁卫星老师及时停止辩论,并且安抚学生的激动情绪,并且告诉学生一定要做到文明和理智,有发言自由的权利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这也是课程思政的一个侧面体现。

3.活跃的思维

课堂成功的条件之一就是师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思维的碰撞,对某一问题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讨论中可以得到一个双方对信服的答案,这就需要激发师生活跃的思维。李镇西老师在课堂上不附加任何任务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到某些条件的束缚,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起来,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变得更加丰富起来,虽然这种课堂充满不确定性,但对学生而言,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对以后自主分析文本更是有益的。邓虹老师创造的虚拟课堂,使学生通过网络来进行文本的学习,丰富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得到激发,这种新颖的形式也使学生愿意对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再加之对丰富网络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使得学生对于同一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这种活跃的思维使得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起来。当学生提出“祥林嫂有可能是自杀”这一观点时,袁卫星老师面对这个预设之外的回答,并没有显示出不知所措的模样,而是先机智幽默的化解了课堂气氛,然后再通过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的回应争取时间,这表面是一种教育机智的体现,但此时袁卫星老师也进行了疯狂的大脑风暴,体现出了他活跃的思维和课堂应对能力。

三位名师拥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但是在《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中却有着一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是如果从教学效果这一角度来考量的话,在三位名师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有着许多有益的收获。秉持不同教育理念的教师在《祝福》这篇小说的教学中能够存在这么多共同之处,可见这些共同特征是被普遍认同和接受的,仔细研究和推敲这些共同特征,为以后这篇文章的教学提供了借鉴,也对以后的小说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小说教学的共同特征是经过大量实践验证过的,对以后的小说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教学思路,更重要的是,这些理念也是对“教书育人”的实践验证。

三.名师课例对小说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三位名师《祝福》课堂实录共同特征的分析中,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小说教学普遍适用的方法或者理念,作为一篇经典小说,《祝福》的课堂实录给小说教学也带来了新的启示。

(一)注重文本预习,推动课堂教学

从以上三位名师的课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三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不管是李镇西老师课堂上学生的自由发表感受,还是袁卫星老师组织学生对“凶手”的辩论以及邓虹老师布置的“发帖子”任务。这些活动的展开都必须有一个大前提,就是预习,如果学生对文章没有进行预习或者是预习准备不够充分的话,这些活动就很难展开,即便是活动得以开展,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的提前预习,他们才能针对文本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正是因为学生的提前预习,他们才能在法庭辩论中明确自己的立场;正是因为学生的提前预习,他们才有一定的理论去支撑自己秉持的观点。另外,教材中所选小说的篇幅一般比较长,如果学生没有预习,对文本的熟悉度不够,那么在课堂上就很难跟上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而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学习,对以后的小说学习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预习是小说教学非常重要的一步,在日常的小说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调动起学生提前预习文本的积极性,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只有走好这一步,以后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二)品味小说语言,体会文章主题

人物和主题是小说教学的重点,怎样把重点进行讲解呢?就是通过小说的语言,我们可以从语言中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语言中提炼小说主题。比如,袁卫星老师在课堂中对“你放着罢,祥林嫂!”这一语言的品味,首先指出这是一个倒装句,然后让学生体会此处用倒装句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四婶那种迫切阻止祥林嫂的心情,为进一步揭示文章主题提供了一个细节支撑。在邓虹老师的课例中,在邓虹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着抓住关键语言去分析人物,进而洞察人物的心理变化,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的同时又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和体会。袁卫星老师在围绕“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一主题讲解时,有同学通过鲁四老爷的一句话就怀疑鲁四老爷就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此时,袁卫星老师提示学生让她把鲁四老爷所有的语言描写都找出来,再来分析一下鲁四老爷到底是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这样的一项任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全面性,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观全文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三位名师的课例中,不难看出语言是分析小说最重要的途径,但这并不意味着每句话都要分析,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品味那些与文章主题契合的有价值的语言。

(三)创设和谐氛围,自由表达观点

小说是一种充满情节性和表达作者强烈情感的文体,所以要想收获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通过师生的交流来实现,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最为典型,无论何种问题,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给学生任何负担的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积极的发言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理解问题上存在的问题,进而可以当堂解决或者引起教师在以后课堂教学中的关注。袁卫星老师的法庭辩论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去为自己的辩护对象辩论,使课堂氛围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课堂参与度也会上升,在辩论中学生对小说内容和小说表达的主题会有新的体会和生成。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鲁迅的作品一直是教师需要攻克的难关,其笔下的小说《祝福》更是因其塑造人物的典型性和揭示主题的深刻思想性而成为经典篇目。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再加之学生的应试需求,小说教学越来越激起了人们的关注。作为小说的代表性篇目,对《祝福》进行课例研究可以从中学习各位名师教学的特点,了解现在《祝福》这篇文章的教学情况,从而对以后这篇文章的讲解甚至小说的教学提供借鉴。通过对三位名师《祝福》课堂实录共同之处的分析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践行了新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参与课堂;以民主为主调的课堂,使得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是平等关系,彼此之间可以就对方的见解提出质疑或表示肯定,在这种平等氛围之下,对小说课堂教学而言,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创造性也是三位名师小说教学的一大特征,创造性的活动组织、创造性的课堂内容以及学生的活跃思維都为小说教学提供了新的借鉴。

在今天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学生的思想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教师尤其是新生代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在学习借鉴这些名师课例时,应始终抱着一种辩证的观点的去看待,看其是否符合我们现在的教学现状,是否符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因此,不管何种文体的教学并不存在一个完美的教学方案,顺应时代的、符合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贴合学生实际的就是最好的。

参考文献

[1]亓昶皓.《祝福》名师课例研究—以黄孟珂、李镇西、邓虹、袁卫星课堂实录为例[D].山东:聊城大学,2020.

[2]郭芳艳.《祝福》课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3]董悦悦.文体视阈下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小说教学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2020.

[4]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5]邓虹,俞珺.《祝福》教学实录[J].上海鲁迅研究,2009(04)

[6]袁卫星.听袁卫星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刘晓燕.民主教育理念下的李镇西阅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7.

[8]黄慧.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的专题研究[D].陕西:延安大学,2015.

[9]张欢.李镇西语文民主教育思想及其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D].吉林:吉林大学,2015.

[10]龙雪迷.李镇西基于民主教育的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6.

[11]张颖春.“新生代”语文教师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5.

[12]刘桐宇.高中语文文体教学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1.

[13]朱晓芳.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的元话语标记语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祝福小说教学鲁迅
孔乙己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从女性独立人格缺失出发,解读《祝福》的悲剧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阿迅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