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优化探究

2022-06-30 15:20雷宇桥高远
传播与版权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传播新媒体

雷宇桥 高远

[摘要]我国红色文化历经多年发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新媒体背景下,如何正确解读红色文化的价值与内涵,分析红色文化在高校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困境,针对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新渠道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红色文化;传播;高校

我国红色文化是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符号,为中华儿女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新时代如何利用新技术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先后来到西柏坡、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进行考察,提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推动新平台、新载体、新手段的出现,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高校要想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就需要创新红色文化传播的方式,将新媒体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红色文化创新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单一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传播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第二课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是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思政课的建设上,高校不断增加投入、引进人才,打造精品课程,提升思政育人能力。但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现阶段的传统思政课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课堂教学进度、教学安排由教师决定,学生缺乏主动性[2]。由于思政课教学与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技术无法有效贴合,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思政课教育从中小学阶段就开始进行,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相对扎实,而高校思政课教师仅通过课件、PPT等形式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对这样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兴趣。

实践育人一直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环节,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第二课堂以校园文化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按照活动分类,校园文化活动包含文艺类、体育类、科技创新类等;暑期社会实践则包含企业实训类、志愿服务类、参观走访类等。第二课堂体系庞大,但单独针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缺乏整体的方案构建,虽然学生需要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较多,但是在第二课堂中他们所能汲取到的红色文化知识不成体系。

(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有待创新

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探索新世界、接受新思维、学习新技能[3]。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增加投入,对智慧校园进行整体设计,各类新媒体软件、平台的使用让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更加方便快捷。

虽然各类新媒体软件、平台数量较多,但是高校红色文化传播媒介仍过于单一,新技术在红色文化传播上的应用仍较少。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方式主要为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微博、QQ、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制作相关推文向学生传播。这样常规的传播形式流于表面,缺乏传播的互动性、趣味性,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真正关注,不利于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和扩散[4]。

(三)红色文化传播质量参差不齐

虽然新媒体平台、软件的出现利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但是过多的新媒体软件、平台增加了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压力。过去的传播方式较为单一,师生、生生之间仅通过电话、短信进行交流,而现在各种新兴的信息交流平台、社交平台较多,如微信、QQ、微博等。这些新媒体平台的交流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强等特点,每天有大量非实名的用户活跃在这些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观点、作品,然而这些信息未经处理和甄别,真伪难辨。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上会出现一些错误甚至歪曲解读红色文化的信息,这对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极易使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偏离,对个人成长产生不良影响[5]。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优化探究

(一)利用新形式,创新第二课堂红色文化建设

针对红色文化活动难以形成体系的现状,高校在第二课堂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应加强顶层设计,梳理、整合红色文化建设方案,协同各方面力量,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如建设校内红色历史展览馆、党史教育基地、德育教育基地等。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应用先进技术如VR、AR技术等进行红色文化建设。以VR技术的应用为例,高校通过引进相关设备和资源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红色历史事件,这种体验效果远远优于观看红色电影。同时,高校通过应用新技术可以吸引学生关注相关红色文化活动,激发其学习和了解红色文化的兴趣。

在红色文化第二课堂的建设上,高校应积极融合新媒体元素,如开展红色微电影、红色短视频创作活动。近年来,电影、短视频行业发展迅猛,其制作质量不断提升,红色电影、微电影、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战狼》《我和我的祖国》到《金刚川》《长津湖》,越来越多的红色历史事件被拍摄成电影,这些电影也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将红色文化以视频的形式传播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可。而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视频拍摄、剪辑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大众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实现视频剪辑,这也为高校开展相关红色文化活动提供了技术支持。

除了校内文化活动,高校还可以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带领大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等地开展参观交流活動,或奔赴革命老区,学习革命传统,服务老区人民,将社会服务和红色文化学习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6]。高校通过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红色文化活动,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F940E86E-554A-4B57-9840-6F8379CF27DA

(二)搭建新载体,建立红色文化网络社区

在新媒体平台的支持下,高校可通过兴趣群组建立红色文化社区,以红色历史事件、时期、地区等不同内容设立专区,让学生依据自身兴趣选择相应的网络社区。高校在网络社区内可以上传校方观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让学生之间互相引导,共同完成对红色历史文化的了解。另外,高校在网络社区还可以定期开展线上交流活动,提高网络社区中大学生的活跃度。同时,高校相关部门也应加强对红色网络文化网络社区的监督管理。

红色文化网络社区在线上建设完善的基础上,更应注重开展线下活动,对符合人数要求、社团注册规定的网络社区给予政策支持,成立相关学生社团,对社团成员进行登记,进行规范化管理,巩固红色文化网络社区建设成果。此外,高校对红色文化网络社区应给予经费上的支持,以重要时间节点为活动开展契机,引导学生开展红色诗歌会、红色演讲比赛、红歌大合唱比赛等,将线上线下进行有机结合,线下开展红色文化活动,线上进行相关宣传,通过多渠道对其进行红色文化教育。

(三)寻找新思路,改革传统思政课教学方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在课程设置上积极融入创新元素,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理念,积极利用新技术来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用校外优质视频资源课程,设置更多线上线下互动环节等。思政工作者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来改变传统教师主导的课堂秩序,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热情。

在利用新媒体改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质量监督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应共同发力,成立思政课改革创新小组,指导思政工作者完成课程改革,在教学中融入最新理念、最新思维,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大学生可以在线下完成预习,熟悉红色文化,教师在线上教学可以设置更多互动环节,如红色微短剧录制、红色遗址导读、辩论竞赛、学习心得分享等,并对这些环节赋予分值,完成课程改革的同时激发其参与思政课的兴趣。

(四)面向新未来,加强大学生媒体素质培养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大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成本降低,短视频、社交平台技术快速发展,相比于观看电视新闻、阅读报纸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成本越来越低,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接受的咨询信息越来越碎片化,他们每天可以自由地选择使用时间和媒体资源。这虽然给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便利,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以00后为主,他们在性格特征上表现更为主观、自我,且喜欢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流,特别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社交平台。而这些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大批量增加后,虽然平台会对视频内容进行审核管理,也会利用各类智能分析技术对敏感词汇、敏感画面进行精准定位,但是仍有少数用户通过转换关键词、关键句来上传低质视频。一些内容质量低的视频作品会对大学生群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想真正提升大学生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就要加强对大学生媒体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判断所接收信息的真伪,以有效辨别错误的红色文化内容。

(五)转变新观念,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想适应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就应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更注重平等化,学会使用新媒体去解决问题[7]。对如何积极利用新媒体,不少高校也一直在积极探索。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基本都设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平台。在学校创建初期,学校宣传部门发送的内容多为校内的重要新闻报道,而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高校在这些平台日常发送的内容越来越具有趣味性,而现在以趣味形象出现的“官小博”“官小微”更引人注意,甚至部分高校已经设计了具有自身院校特点的网络虚拟形象。这都是高校思政工作者越来越追求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表现,以学生需求为思政工作的出发点的做法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只有知道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高校思政工作者才能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地传播文化思想。

因此,对红色文化传播来说,高校思政工作者应把握时代旋律,转变自身育人观念,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制作更多符合大学生喜好的新媒体作品。例如,在介绍革命历史圣地时,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相关技术让学生进行场景拼图,这一新颖的形式让学生更乐于学习,而学生通过动手组装拼图可加强对这一地点和相关红色文化的记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包含正面的影响,也包含负面影响。在该背景下,对新媒体传播方式进行有效思考,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完成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是目前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高校应加大对网络思政教育的投入,给予经费、场地、人才等方面的支持。高校思政工作者也应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依赖新媒体平台,将所有工作精力全部投入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和运营上。对新媒体技术的开发应追求“精”,而不是“量”,一篇有创意、有内容的推文应经历多次打磨,若在短期内大量发布相关红色文化内容,过于急功近利会导致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急剧下降。二是忽略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开发应用。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想要有效提升红色文化在校内的传播,应针对自身特点寻找合适的媒介载体,注重线上线下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让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互为辅助。另外,在高校教学育人的过程中,社会也应关心大学生的成长,为高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強高校思政教育在全社会的全参与性,实现双向互动,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做出贡献[8]。

[参考文献]

[1]岳宗德,李明.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研究:基于大别山红色文化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71-74.

[2]逯明宇,高远. OMO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微课程建设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2(03):101-103.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07):

193-198.

[4]周林峰.红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问题研究[J].青春岁月,2021(23):32-33.

[5]王嘉仪.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对策:以青年学生为传播对象[J].长江丛刊,2020(27):149-150.

[6]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07):54-57.

[7]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71-74.

[8]范方红.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6):73-75.F940E86E-554A-4B57-9840-6F8379CF27DA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传播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