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四十年:与时代同行,为文学标高

2022-06-30 06:49本刊编辑部
传记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茅盾文学奖评奖文学

本刊编辑部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嘱,于1981年设立、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一项国家级文学大奖。从1982年开始首届评选,至今已四十年,历十届,共评出48 部长篇小说。在这四十年间,就其影响而言,无论作为衡量自新时期以来“长篇小说”创作实绩和艺术水平的标杆,并以此引导和昭示“国家文学”在发展进程中的应有样态、影响,还是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并为推动当代文学发展提供激励机制、体制保障,“茅奖”都是国内其他任何文学奖项所无可比拟的。

事实上,作为当代中国最受瞩目、最具影响力、传播面最广的文学事件和文化话题之一,“茅奖”早已溢出文化和文学界而为社会各界所关注。这也是长篇小说这种“重型”和“大型”现代文类本身包孕着的巨大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姑且不说《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长篇小说业已进入经典普及行列而深入人心,单就围绕每届评选过程所生成的释读、宣介、争鸣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而言,每一届评奖就几乎波及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群体和领域,并动辄引发经久不息的议论。“茅奖”不仅为全国各类型、各层次、各领域读者进驻文学现场、认知长篇小说、领悟文学魅力提供了最佳契机,也为吸引人们广泛参与公共话题、表达一己见解、呈现自我形象搭建了便捷、自由、宽阔的展示平台。

“茅奖”有其普适性的评选标准:反映时代、塑造典型人物、启人心智,要有艺术感染力,尤其要突出“时代性”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其中,那些把握和书写国家、民族、时代发展大势,具备史诗性和宏大叙事品格的长篇小说往往更容易脱颖而出。从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蛙》、李佩甫的《生命册》等每一届必有的及时反映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趋向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到陈忠实的《白鹿原》、阿来的《尘埃落定》、王安忆的《长恨歌》等以小说方式追溯或探寻民族秘史、文化精魂的已进入经典化路径的长篇力作,再到姚雪垠的《李自成》、凌力的《少年天子》等以文学方式重述历史、重构历史人物的历史题材长篇小说,都无不折射出现实感、思想性、史诗性在彼时和此后长篇小说创作格局中的示范性、引领力。从这一发展趋向来看,茅盾文学奖为促进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经典化,为正面引领读者阅读趣味、丰富大众精神生活,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茅奖”是目前最专业、较公正的行业大奖。这不仅因为每一届都有其严格的筛选程序、规章和监督机制,更因为由国内最具专业素质的文学评论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团在审读和评判的过程中,能从文学本体出发最大程度地达成共识。尽管每一届评奖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甚至也评出过几部争议性比较大的作品,但无可否认的是,每一部入围作品都有其不可忽视的获奖理由和应有的历史位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长篇小说最终能入选“茅奖”,基本都是评委们集体作业、多方博弈、求同存异的结果。评委是“茅奖”评选过程的亲历者、见证者,为给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总结四十年来“茅奖”评选发展得失,我刊2022年第6 期特别策划“茅盾文学奖四十年:与时代同行,为文学标高”封面专题,邀请曾镇南、朱向前、张志忠、郭宝亮、王春林、叶立文共6 位“茅奖”评委,通过口述或访谈形式集中讲述各自参加评奖的经历以及对“茅奖”的评价与建议。

任何一部获奖作品若进入经典化路径或最终能完成经典化,首先必须接受不同时代读者的不断审读、质疑、重构。在此过程中,“茅奖”则是初步筛选和验证其是否具备经典特质的手段之一。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凡是一经入围“茅奖”者,即广泛、快速、持续引来读者和评论界关注、阅读、阐释,这对任何一部初具经典品相的作品来说,都是一个绝佳机遇。这充分表明,“茅奖”已成为汇聚文学批评力量、构建文学批评生态、有力促进文学经典化的重要文学制度之一。

当然,“茅奖”在运行体制和评选机制方面亦需不断完善。如今,一些获奖作品已被阻挡在了经典化大门之外,而展露文学和文学史双料经典品相的未获奖者并不少见,这也表明,是否获“茅奖”,以及什么时间获奖,与一部长篇小说是否具有经典品相及其可能,并不构成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茅奖”只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影响比较大的专业奖项,是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重要的筛选手段或建构力量之一。长篇小说创作和评奖虽关联密切,但毕竟不是互为目的的闭环式发展关系,而是互鉴、互补、互证的并行式发展关系。

长篇小说最能彰显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成就,也最能代表一个国家文学发展的实力。无论在新时期,还是在新时代,“茅奖”都担负着筛选、检验、振兴当代长篇小说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在这种背景和愿景下,“茅奖”与新时代文学的深度关联,以及在评介和引导当代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责任与使命就愈发显得非同寻常。

猜你喜欢
茅盾文学奖评奖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文学评奖与文学编辑的“艺术真实观”
文学小说
文艺评奖不能沦为“评奖文艺”
文化部:大幅压缩全国性文艺评奖 减少60%以上
文化部全面清理整顿文艺评奖
文学
茅盾文学奖为何离读者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