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综合医院防汛应急管理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

2022-06-30 07:42邓超DENGChao闫石YANShi王金良WANGJinliang倪学勇NIXueyong隋永越SUIYongyue刘航LIUHang
医院管理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台账防汛隐患

□ 邓超 DENG Chao 闫石 YAN Shi 王金良 WANG Jin-liang 倪学勇 NI Xue-yong 隋永越 SUI Yong-yue 刘航 LIU Hang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极端暴雨事件日益增多,具有持续时间长、雨情急、雨势猛、总量大、范围广等特点。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建筑,承担着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责任使命,医院内建筑功能复杂,设备设施繁多,化学试剂种类多样,人员密集度高,且多为弱势群体(患者),如果没有完善的医院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一旦遭受大规模的暴雨袭击,会对医院造成巨大的影响。2021年7月20日,郑州突降特大暴雨,多地内涝,当日降水量达457.5毫米,为当地历史最高纪录。郑州部分医院出现积水倒灌,设备断电,人员被困,面临瘫痪(医院停诊)的问题,损失惨重。然而,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针对医院防汛的研究较少且不够全面,因此亟须开展医院防汛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研究。

本研究结合北京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防汛管理案例,对防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相应整改措施,构建出了较为完善的医院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为防汛工作在医院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医院防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管理问题。防汛工作要求反应迅速,措施得力,处理果断。人员是开展防汛工作的主力军,当遇到汛情时,指挥、调度、抢险、救灾、实时播报、设备及病人转移等各项工作都需要人员来实现,因此人员管理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防汛工作内容繁多,后勤保障部门专业多样,人员管理较为松散,存在工作疏漏及落实不到位的现象[1],且没有形成组织领导机制,建立防汛专项工作组,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分配不清,沟通协调不及时,使得工作效率低下,因此构建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使人员各司其职,促进防汛工作的高效有序展开变得尤为关键[2]。

2.防汛物资储备与风险隐患点问题。防汛物资是防汛的物质基础,其储备与调配工作直接关乎防汛抢险的成败[3]。然而,由于汛期雨情变化差异较大,医院往往缺少有针对性的储备和调配物资,存在物资囤积过剩或是出现物资缺口的现象。同时,存放点遍布,存放区域不合理,且未建立物资储备台账。防汛物资一般由各防汛工作部门分开管理,规模巨大,品种多样,物资的储备需要成本,储备过多的物资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4]。因此,亟需对院区的物资储备进行盘点,建立物资储备台账。另外,院区内不同位置的地形、功能、人员设备等情况存在差异,受汛情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也需结合医院特点,对院区内防汛风险隐患点做出划分,建立风险隐患点台账,以更好地指导防汛物资的调配及防汛工作人员的配置。

3.培训宣传工作滞后。防汛工作需要迅速响应,对人员的要求相对较高,但在对防汛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的摸底工作中,发现存在人员对工作复杂性认识不足、重点风险区域及物资储备点不清、缺乏应急应变能力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防汛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防汛工作人员指挥调度和应对汛情险情的能力。另外,对防汛突发事件的宣传教育工作欠缺。当发生防汛突发事件时,在医院重点风险区域内(如地下室),工作人员对如何高效引导患者逃往高处、如何尽量减少设备设施的损失缺乏基本了解,且实施必要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也存在不足。加强培训宣传,能够强化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掌握工作流程、规范操作规程,提升业务水平,为防汛工作提供基础保障[5]。

4.防汛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为了快速、高效、有序地做好防汛工作,完善的防汛应急预案发挥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北京市防汛应急预案》于2021年修订完成,各个医院也依据自身特点制定防汛应急预案,但这些预案大多是上仿下效,没有针对各部门的特点开展科学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尤其是对各种关键的隐患点没有进行全面摸查[6]。变化的汛情与单一的防汛体系间存在矛盾,各预警情况下与防汛工作的力度不匹配,易出现准备不充分或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另外,防汛应急演练也是预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防汛应急演练虽然有,但演练通常在白天、晴天进行,而突发雨情常在夜间发生,夜间的值守力量薄弱,通讯不如白天顺畅,因此演练时的状态多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特定环境下,演练往往会暴露出许多未考虑到的问题。防汛工作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这同样需要防汛应急预案体系和演练的保障,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建立

针对既有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需立即进行修订和完善。首先,基于PDCA循环理论构建医院防汛应急工作组织机构,严格落实以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同时分级分部门落实防汛责任,明确到岗、到人,完善制度规范。第二,全面盘点院区防汛物资,加强物资规范化管理,建立防汛物资台账;同时梳理院区防汛风险隐患点,建立隐患点台账,制定防范应对措施,加强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进行动态管理。第三,积极开展防汛宣传教育培训,提升人员的防范、互救和自救能力。第四,制定各预警期间处置及救援方案,实施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的作业流程,同时加强应急实际情况下的防汛应急演练工作。通过健全制度机制、协同管理、科学施策、有效处置、广泛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形成完善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保障医院顺利度过汛期。

医院防汛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

1.落实各项防汛责任。医院依据防汛指导文件,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工作责任制,形成逐层级、逐部门、逐岗位的具体职责划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和统一调度[7],将责任制贯穿到汛前准备、汛期救援和汛后总结中,具体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院防汛领导小组在卫健委防汛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统领全院的防汛工作,涉及审核制定院区的防汛抢险、医疗救护及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预案;防汛抢险工作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全院人员、设备和物资等的统筹调配;负责指导本院和辖区范围内医疗救护工作和灾后的卫生防疫;落实卫健委临时下发的各项指令等。医院防汛抢险工作组负责落实医院防汛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本部门完成防汛前期的准备工作、举行定期演练、传达和上报工作情况等。总务处重点负责全院汛期的安全督查、隐患排查、物资保障、人员组织、工作联络等工作。在汛情发生时,总务部门负责完成挡水、疏水、重要设备的防水及搬运等工作;医疗部门负责组织人员的转移、救治及卫生防疫等工作;其他职能部门负责安全疏散及现场秩序的维护,组织人员配合总务处进行扫水工作等,各部门之间通力协作,积极主动地做好防汛救灾工作。

图1 医院防汛工作组织结构

2.构建防汛物资及风险隐患点台账

2.1 构建防汛物资台账。院区内的防汛物资种类多样、数量繁多、功能不一,各自具有不同的使用特点,对此需开展防汛物资摸查工作,全面梳理物资存储情况,并按类别区分,设置防汛物资专用库房,并建立台账。医院防汛物资储备种类主要包括四类:应急抢险物料类、救生器材类、抢险器械类和其他类,如图2所示。其中应急抢险物料类的特点是机动性强,数量多,在汛情发生时往往首先被使用,用于封堵雨水,防止倒灌,因此存放于风险隐患点附近库房,方便应急取用;救生器材类的物资主要用于人员被困时的营救;抢险器械类物资用于工程抢修,积水疏通及用电保障;其他类物资主要指辅助类工具,保障防汛工作的顺利进行。将物资分类后,继续细化各类物资的型号、数量和存放位置,方便工作人员的查阅。通过建立防汛物资台账,使防汛工作组清晰了解院区内物资储备情况,及时进行信息更新,合理调整防汛物资储备形式和比例,提升防汛物资储备体系管理能力。

图2 防汛物资储备图

2.2 构建防汛风险隐患点台账。医院结合自身特点及历史经验,全面梳理防汛风险隐患,可分为高、中、低三个风险级别,其中高风险防汛隐患点是指建筑物地势较低、人员密集度高、出现汛情时区域人员不能快速转移(如急诊诊室、急诊病房、急诊ICU、急诊抢救室等)、存放大型贵重检查治疗设备、物资储备库、药库、配电室、电梯、水泵房等区域;中风险防汛隐患点是指一些地势较高楼宇,出现汛情时人员疏散转移较便捷,且贵重设备较少等区域;低风险防汛隐患点是指建筑物地势高或没有患者、没有贵重设备及物品的区域。按照上述分类方法,医院高风险区域包括门诊楼地下一层等10个区域,面积约19038m2;中风险区域包括内科二病区北侧等12个区域,面积约10859m2;其余为低风险区域。

3.强化宣传培训,定期演练。为做好人员防汛的宣传工作,医院对重点风险区域开展防汛安全教育。通过宣讲、宣传等方式,普及防汛避险知识。对于防汛工作人员,加强应急预案和应急知识的培训,确定标准化作业流程,使工作人员熟知物资储备点及防汛风险点,由质控平台落实督导检查工作,形成反馈和提升机制。培训前后的效果如图3所示,可见通过培训后工作人员对防汛应急预案和防汛风险隐患点的知晓率均有较大提升,人员操作合格率也有一定提高。此外,积极组织各类防汛演练,保障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以最快的时间和最小的代价将险情控制[8],尤其是在下雨期间安排演练,以最真实的环境演练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医院开展了如人员避险转移演练、物资调配专项演练、挡水板搭建演练等共计10余次,从实际中思考防汛应急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及时完善,有效提升了防汛工作人员指挥调度和应对汛情险情的能力。

图3 防汛专题培训前后的效果

4.制定预警期处置及救援方案。气象部门通过气象监测在暴雨到来之前做出的暴雨预警信号可分为四级,分别以蓝色、黄色、橙色、红色表示,降雨强度由弱到强。医院根据不同的暴雨预警信号,结合医院特点、防汛组织架构、隐患点台账和物资储备情况,制定了不同预警信号下的处置及救援方案,其中暴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处置及救援方案分别如图4中a—d所示。可见,当预警信息发布后,由质控平台和调度中心组成通讯工作组,负责上传下达指令,其中质控平台总体把控雨情,调度中心作为防汛总协调部门,调度防汛作业小组、其他设备设施科室、保洁、保卫处等相关部门做好防汛准备。各科室根据不同的暴雨预警级别,做出相对应的防汛措施,同时将防汛物资准备情况、防汛风险隐患点排水设施及配套设施的运行情况以及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和上报。随着预警级别的升级,做出加强巡检频次、摆放防汛沙袋、加装或加高挡水板、启用应急、救生和抢险器械或关闭、切换设备的操作。同时,上级部门和各科室也要实时关注天气变化及医院受雨情影响的程度,及时沟通,形成上级部门与科室间、上级部门与天气变化和物资准备情况间、各科室间、科室与天气变化和物资准备情况间的紧密关系网,共同使防汛工作高效、有序进行。

图4 不同暴雨预警信号下处置及救援方案

当雨势过大进入地下室时,由医院防汛领导小组人员全程指挥,调度完成地下室人员撤离、关闭楼内除消防主通道外所有大门、停止电梯运行的工作,并积极向外界请求援助。同时总务处协同医工处、急诊等部门对地下室区域的重点设备进行断电、防护和腾挪。此外,还要密切关注各楼防汛情况,组织人员临时向较高楼层迁移,尽快转移办公区域及病人、家属、各贵重器械及药品,并加大对配电室、发电机房的保护力度,防止全院停电。

小结

做好医院防汛工作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责任重大,意义非凡。本研究以北京某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防汛管理为例,结合自身特点和各类防汛指导文件,及时对现有的防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梳理,包括人员管理问题、物资储备与风险隐患点问题、培训宣传问题和防汛应急预案体系问题,为防汛应急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方向。

首先,落实防汛工作责任制,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架构和人员管理体系;其次,盘点防汛物资,构建台账,及时更新,调整物资储备形式、补充库存量,同时构建院区风险隐患点台账,强化隐患点跟踪维护,抓好排查;另外,加强宣传培训,做好演练,提升防汛工作人员的应急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制定不同暴雨预警信号级别的处置及救援方案,形成与暴雨级别相匹配的管理方案和防汛工作内容。实践证明,防汛应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有效提高了医院防汛工作的应急管理能力,使医院承受住了汛期的考验。随着暴雨造成破坏事件的增多,医院将继续提升防汛能力,从实践出发,不断完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力求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防汛应急管理模式,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台账防汛隐患
隐患随手拍
隐患随手拍
扬州江都区三个强化 做好防汛应急准备
夏季防洪防汛
互联网安全隐患知多少?
叶立东:村支书的“新台账”
防汛,就是要和隐患“对着干”
工作落实,一本台账起什么作用?
靖边规范基层党建工作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