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果树李小食心虫发生与综合防控

2022-07-01 05:53侯睿宁董福长甄灿福牟蕴慧
北方果树 2022年3期
关键词:平均温度李树食心虫

侯睿宁,王 禹,董福长,甄灿福,牟蕴慧*

(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哈尔滨 150069;2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佳木斯 154004)

李小食心虫(Grapholitha funebrana Treitscheke)属鳞翅目卷叶蛾科,是北方寒地果树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李、杏果实。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果园李小食心虫发生比较严重,早期危害幼果,致使果实提早脱落;后期果实被害后,果内充满虫粪,俗称“豆沙馅”,失去商品价值。李小食心虫在各地发生的时间受气温、降雨等气候因素影响较大,一般一年发生二三代,且世代重叠,没有确切的防治时间节点,防治比较困难。主要采用化学防治,如果农药使用量大、次数多,不仅对果品质量安全有影响,而且也会杀死天敌、破坏生态环境。本试验研究2019、2020年寒地李园李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提出适时采取物理、生物及化学防控,效果显著;尤其在春季李树萌芽前杀灭越冬老熟幼虫、减少虫源,以及幼虫发生期是最佳防治的时间节点,可以有效减少农药用量及喷药次数。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核果园,位于东经126°39′,北纬45°38′,处于第一积温带,≥10 ℃积温为2 700 ℃,年平均气温4.5 ℃,1月平均气温约-19 ℃,7月平均气温24.3 ℃,无霜期150 d。2019、2020年平均降水量达800 mm 以上。

试验李树品种为‘龙园桃李’,树龄28年,南北行,株行距3 m×4 m。

李小食心虫诱捕器的安装 5月初选晴天,先用细铁丝将李小食心虫性诱芯(中捷四方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穿在500 mL 玻璃瓶口中央,瓶里加满清水,加少许洗衣粉(约0.25 g),水面距离性诱芯约1.5 cm;每隔1 个月更换1 次新的诱芯(剩余诱芯密封避光保存)。将装好性诱芯的玻璃瓶悬挂在距离地面1.5 m 的树冠外围,每隔六七株李树,在同侧悬挂1 个,共悬挂7 个。每天上午观察、记录诱捕瓶中蛾子的数量,待某天蛾子数量达到最多时,即为高峰期,高峰期过后7 d 之内喷施化学药剂。观测时随时根据水面蒸发等情况添加清水,更换脏水。2019、2020年连续在同一地点调查李小食心虫成虫发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李小食心虫的发生情况

由图1对比分析,2019年生长季李小食心虫发生量大,越冬代成虫出现的第1 次高峰期在5月13日,比2020年同期提早17 d;2019 全年发生11 个食心虫数量暴增的大、 小高峰期。按照李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从成虫交尾产卵,到卵孵化幼虫需要27~30 d,羽化后成虫交尾产卵需一二天,卵期1 周左右,孵出幼虫后,在果实中为害10 d 左右。第2 次高峰期在5月24日,第3 次高峰期在5月30日,5月为越冬代成虫出现盛期;第4 次高峰期在6月18日,即第1 代成虫发生盛期; 第5 次高峰期在7月15日,第6 次高峰期在7月30日,即第1 代、第2 代成虫混合发生期。在每次高峰期后7 d 内喷施药物防治,全年共喷6 次。7 d 内爆发的第2 个小高峰不再额外施药。

图1 不同年份李小食心虫发生情况

2020年李小食心虫发生量骤减,第1 次高峰期开始于5月30日,为越冬代成虫发生盛期;第2 次高峰期6月28日,即第1 代成虫发生盛期;第3 次高峰期在7月14日,即第1 代、第2 代成虫混合发生期;第4次高峰期在8月6日。全年有5 个间隔7 d 的小高峰期、1 个间隔17 d 的较长高峰期。

2019年与2020年试验园的土、肥、水等田间管理情况没有变化,2年间李小食心虫发生情况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于2019年春季试验园没有喷施石硫合剂,也没有在树上绑食心虫谜向丝进行迷向防治,李小食心虫发生情况严重。2020年春季试验园全园喷施5°Be石硫合剂,杀灭一部分李小食心虫卵及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试验园应用梨小食心虫谜向丝防治,李小食心虫发生情况较轻;全年共计施杀虫药3 次,喷保护剂5°Be石硫合剂1 次。

第1 次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2020年比2019年推迟13~17 d,第1 代成虫发生盛期2020年比2019年推迟10 d;最后1 次高峰期2020年比2019年推迟6 d。

2.2 李园环境温度对李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李小食心虫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发育都需要在合适稳定的温度下进行,一般气候温暖且气温稳定的春季,越冬代幼虫的存活率会大幅提高。因此,果园环境最低温度和日平均温度影响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的出土时间和发生量。

由图2看出,2019年李小食心虫在5月2日环境最低温度4 ℃、日平均温度11 ℃时越冬代成虫开始出现;5月13日当日平均温度达到16 ℃、最低温度11 ℃时越冬代成虫大量集中,且随着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的缓慢升高,李小食心虫越冬代、第1 代、第2 代的世代已经相互重叠,虫情小高峰期不断出现;直至8月中旬,李小食心虫发生量开始减少。

图2 2019年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对李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由图3看出,2020年李小食心虫在5月17日环境最低温度10 ℃、日平均温度15.5 ℃时越冬代成虫刚开始出现,这期间日最低温度在10 ℃上下范围内波动,偶有一二天变化幅度较大,但越冬代成虫出土数量一直为0。当5月30日平均温度达到25 ℃、 最低温度20 ℃时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出现较多; 随着最低温度及日平均温度的下降,6月上旬李小食心虫成虫发生2 次比较小的高峰期,即越冬代与第一代成虫发生的世代相互重叠,但高峰期不是特别显著,整个7月李树生长期也是如此;直到秋季近8月中旬,李小食心虫才有比较明显的高峰期,即第2 代、第3 代成虫高峰期。

图3 2020年最低温度、日平均温度对李小食心虫发生的影响

根据2019、2020年李小食心虫发生情况,田间试验观察对比存在显著差别,前者全年生育期内发生数量多,后者则完全相反,且第1 次高峰期推迟17 d。差异原因可能在于,2020年初春3月下旬全园喷施5°Be石硫合剂,杀灭大量李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因此,预防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农药施用量,这是未来果品安全生产的必然要求。

3 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根据寒地李园的田间试验结果,掌握李小食心虫的发生规律,抓住防治的关键节点也就是卵和幼虫期,适时采取物理、生物及化学方法防控,即制定比较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指导寒地李树生产,实现增产增效。

3.1 预测预报与生物防治

利用李小食心虫趋化性进行防治。寒地李园5月初,日最低温度2 ℃时,开始悬挂李小食心虫性诱芯,一方面进行高峰期预测,根据其成虫发生规律适时喷药;另一方面,可诱捕大量雄蛾,降低虫口密度。应用生物制剂白僵菌进行树冠下土壤处理,防治越冬代幼虫。

3.2 农业防治与生态防治

树下防治,减少第2 代、第3 代越冬虫源基数。首先,及时清理果园,将虫果摘除,落果全部清出果园深埋或堆肥。其次,在树干周围堆积25 cm 左右高的土堆,引诱幼虫在此做茧越冬,并在第1 次寒潮来临前一二天将土堆散开,利用气温的骤降、冬季冻晒,可减少越冬虫源;也可在树干周围堆积10 cm 左右厚土堆,并踩实,第2年春季及时撤土。第三,春季4月中旬将树盘翻耕深1~5 cm,破坏越冬幼虫的生存环境;也可以行内覆盖黑色地布,阻止越冬幼虫出土化蛹。第四,合理进行夏剪修剪,及时疏除李树内部密生枝条,增强通风透光效果,破坏李小食心虫栖息的温润环境条件。

3.3 化学防治

寒地李园,一般在春季3月末,根据天气情况,全园喷施保护剂4~5°Be 石硫合剂,防病防虫。然后根据田间李小食心虫性诱剂预测的成虫高峰期,高峰期过后5~7 d,选择适宜的晴天喷施化学药剂。时间一般在5月末6月初、6月末7月初、7月中下旬; 如果喷药后8 h内遇小到中雨,雨后应及时补喷。如果不是混栽园,第4 次药可以不喷。化学药剂以菊酯类为主,前期混配防蚜虫类农药,后期混配防红蜘蛛类药物,所有害虫兼防兼治,达到理想的虫害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平均温度李树食心虫
甘肃河西一带果园食心虫种类调查初报
北方大豆食心虫病防治措施分析
李树的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分析
桑中生李
机组运行期间稀释量浅析
浅谈大豆食心虫病预防措施
杭州电网最大负荷与平均温度的相关性研究
李代桃僵
气温变化对哈尔滨市呼兰区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食心虫真能吃人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