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家国情怀教育实践策略分析

2022-07-02 10:18吴锦芳
考试周刊 2022年2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实践策略初中历史

吴锦芳

摘 要:家国情怀作为历史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是中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一种基于“互联网+”环境而产生的新型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教师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即时性、高效性、资源共享性、数据传输快捷性的优势,将整个教学过程与“互联网+”环境融合到一起,旨在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清晰的视频影像资料、真实确凿的史料信息,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而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关键词:初中历史;“互联网+”;家国情怀;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2)21-0007-06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端正学生个人品行、增强社会责任感的一个有效途径。“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指的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之下,学生通过对鲜活案例的剖析、对权威史料的参考、对图片影像的辨识,能够快速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并引领和带动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更加热爱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一、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实践价值

(一)有利于构建和谐课堂的互动关系

“互联网+”环境不仅给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实资料与教学资源,同时,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性的课堂互动氛围,学生可以根据互联网平台的各种历史知识与信息,并结合历史教材内容与教师之间、同学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进而将自己的想法、看法与观点及时分享出来,这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到《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单元知识点时,如果依然沿用过去的文字叙述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脑海当中只能出现影视剧当中描述的关于隋唐时期的一些繁荣景象,而无法对隋朝科举取士的创建、大运河的开通,及对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产生深刻印象。但是,如果利用互联网平台丰富的图片与影像资源,能够将教材当中提及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在上《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的开通大运河这个子目时,就可以通过观看《隋朝大运河示意图》的动图以及视频,然后让学生对大运河开通的特点展开小组讨论,动图和视频直观,通俗易懂,学生参与面更广,更有自信,课堂气氛明显活跃起来,最后小组得出结论:利用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贯通南北等。老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补充说明,大运河的开通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中,就突破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比如在上《盛唐气象》开放的社会风气时,可以观看《如果国宝会说话——唐代仕女俑》,让学生一边聆听国宝的内心独白,一边观察文物,从哪里可以看出唐朝开放和包容的社会风气,学生马上把注意力集中起来,化身小观察员,然后从妆容、发型、着装、体貌、精气神等得出结论,感受唐人是何等的自信,激发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因此,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和谐课堂互动关系的构建,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养成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增强民族自信感,有利于构建直观具象的呈现方式

初中历史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全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尤其在讲到历史人物或者重大历史事件时,教师也只能参照于教学大纲用书等,提供的一些固定的史实资料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些理论知识,因此,个人潜质与想象力受到压制,而无法显露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对历史学科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枯燥的历史教学过程逐步向轻松、愉悦、生动、有趣的方向过渡,进而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时,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大幅提升。特别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借助于互联网资源,教师可以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发展历程以直观的、具象化的形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视觉冲击的方法,学生的民族自信感也将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知识点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历史史实素材内容,帮助学生开展知识探索学习活动,为学生全面开展历史知识学习与探索活动铺平道路。另外,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与方向,促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互联网+”资源环境中,科学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形成的结构性与内涵性,帮助初中生全面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比如: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学生了解清朝前期在社会经济发展热潮中的背景,帮助学生了解清朝统治特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能力。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影视题材作品感受清朝文化、经济、贸易等发展情况,提高学生实践学习综合能力。

(三)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有利于构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

中国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史诗,无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改变历史、缔造辉煌的历史人物,都能够感染无数的国人,尤其对中学生来说,只有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国历史,才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民族与华夏儿女的伟大。而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借助于互联网资源检索更加权威的史學资料,来证实某一位历史人物或者某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探讨某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与深刻影响,这就为深入解读中国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与参考依据。特别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学生可以在丰富的史学资料当中寻找到蛛丝马迹,进而消除内心的疑惑,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历史,同时,也能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促进家国情怀素养的快速形成。例如:在学习《秦统一六国》这一课时,课前预习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搜集关于秦始皇相关史事和教材中相关的文物插图,比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铜权以及观看《国宝档案》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技能与水平,培养证据意识,树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形象。课上教师根据教材融合“秦”在中国历史上的丰功伟绩,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帮助学生树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思想,培养一个中国认知,促使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全面建立实践学习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另外,教师也可以结合“六世余烈”的奋斗艰辛史,帮助学生开展系统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全面提升学科素养、强化综合认知铺平道路,有效构建史论结合思想平台,增强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深度、高效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CCBA9201-A6B0-4571-932C-502B33326B61

二、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原则

(一)遵循创新性原则

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与方向,科学应用“互联网+”模式,有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家国情怀的教育过程中,培养创新性、创造性能力,为学生全面培养实践学习兴趣、提升探究学习技能发挥作用。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创新性、实践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家国情怀教育中,增强创新性、多样性教学引导活动,进而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竞争力,为学生深入、全面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做好准备。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提升学生实践学习技能,促使学生在历史知识探究过程中,科学掌握信息技术学习方法,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性学习习惯。另外,教师要融合新课改育人方向与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创新性探索活动,科学利用线上学习方法,提升创新性学习技能与水平,从而增强初中生历史学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快速、全面开展学习活动铺平道路。

(二)遵循实践性原则

在“互联网+”模式介入初中历史教学前提下,教师科学应用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实践探索兴趣,让学生通过有效实践学习活动,提高学科探索综合技能,为学生快速、高效掌握历史知识学习方式方法拓展渠道。因此,教师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科学开展实践探索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知识要点与重点探究过程中,全面提升实践学习技能与水平,真正感知知识形成的结构性和内涵性,为学生快速高效掌握知识要点提供助力。另外,教师要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的教学便捷性和灵活性优势,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学习策略等进行深入探索,以高超、快速的学习理念进行知识探索活动,进而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全面性发展铺平道路。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識形成的结构与特点,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进而为学生全面性发展拓展路径。

(三)遵循互动性原则

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新理念,组织学生在“互联网+”模式下,科学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快速、系统性掌握知识要点与重点提供助力。教师要融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与方向,科学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进而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与水平,为学生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提供教育支撑。初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开展互动性教学培养活动,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性学习活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充分感知知识要点与重点,为学生快速、全面开展实践探究活动提供助力。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育人任务,科学建立网络互动平台,促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快速建立线上互动学习思想,积极开展高质量、深入性的实践学习活动,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

三、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实践策略

(一)导入影像资料,引发情感共鸣

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涉猎内容涵盖面广、呈现方式多样,结合互联网平台的这一显著特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视频影像资料,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将变得更加直观、清晰、生动,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被激发出来。尤其在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由于教材当中所讲述的内容过于理论化,一方面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学过程的过于呆板和枯燥,使得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显现出来。而通过视频影像导入的方法,学生可以和画面中播放的内容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对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也将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以“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这一节内容为例,本节课重点讲述了在繁荣与开放的隋唐时期,造成隋朝灭亡的原因及隋朝灭亡的历史意义。虽然教材当中也列举了一些隋朝的盛世与开放,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隋朝统一与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探究能力,为学生全面培养学科竞争力铺平道路。因此,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面搜索一些与“隋朝”题材相关的影视剧作品,比如:《隋唐演义》《秦叔宝》《瓦岗寨》等精彩桥段,借助作品中历史人物形象和虚实结合的历史战绩,提高学生对隋朝统一与灭亡等知识点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观看这些影片,学习到了每一个朝代在发展历程中,都会经历着历史的轮回。在君王统治下,如果不能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一味地施行君主专制制度,对劳苦大众施暴、压迫,就会形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局面,最终导致一个朝代的灭亡。这时,一种对国之伟大与民族之伟大的强烈赞叹的情愫也将油然而生。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资源不仅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对提升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具有引导性意义。同时,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与方向,充分开展创新性、多样性教学引导活动,促使学生在影视作品、文学资料中,充分培养民族意识、家国情怀,促使民族素养培养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成效,为中学生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拓展路径。

(二)检索珍贵史料,增强家国意识

史学资料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任何一段历史都将产生大量的史学资料,这些资料或者由历代史学家收集整理而成,或者由民间史学爱好者编撰而成,虽然一些流传于民间的史学资料可考价值有待研究,但是,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都是当代历史学家或者历史教学当中不可或缺的证实性材料。出于对这一点的考虑,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应当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借助于互联网平台,检索一些证实性的史学资料,以验证某一历史事件、某一个历史人物或者某一个历史现象的真实性。

以《两汉的科技与文化》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本节课主要从秦汉时期的造纸、医学、数学、史学等方面的成就展开论述,并先后引出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东汉时期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张仲景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司马迁与《史记》、神医华佗等小故事,通过对这些故事的研读和理解,学生能够对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文明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这段历史久远,一些历史事件与发明创造无法在教材当中得到确切的答案,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上面的一些权威性的学术网站或者史学网站,检索相关的史学资料,进而消除学生内心的疑虑。比如关于东汉末年华佗的记载,教材当中只是说明了华佗的高超医术以及麻沸散、五禽戏的一些发明创造,这时,教师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面检索与华佗相关的史学资料。其中最具权威的历史著作是《后汉书·华佗传》,这本专著当中这样评价神医华佗:“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尤其‘精于方药。”通过这一权威性的评价,学生能够对华佗精湛的医术产生更加理性的认知。比如说饮食与中医文化之间的联系。《千金要方·养性序》指出:“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所以说饮食要有节制。与此同时,当这些史学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也得以真实再现,在这种情况之下,既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而且也能够使其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与荣耀感。CCBA9201-A6B0-4571-932C-502B33326B61

(三)再现真实场景,激发爱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古人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博大情怀,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家国情怀也可以理解成为爱国主义情怀,这种情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所应当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而这种素养的养成最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要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展史,只有从历史的发展进程当中才能探寻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基于此,家国情怀教育已经成为初中历史教学课堂的一项重点教学内容。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家国情怀教育也逐渐从理论化、表象化向实践性与具象化方向发展,特别在讲授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历史知识时,教师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将中华民族的创业史、奋斗史以及革命史以真实影像与真实案例的方式展现出来,当学生看到一幅幅扣人心弦、激荡人心的画面时,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怀也立刻被激发出来。

比如以《对外开放》这一章节内容为例,由于当代中学生都是00后,而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超过了40年的历史,因此,学生对这段历史较为陌生。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快速了解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网络展示数字博物馆的相关展厅,带领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伟大祖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插入中国博物馆数字展厅《偉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的链接,展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要事,展现新时代清明上河图般的壮美历史篇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引领学生参观“壮美篇章”展厅,引导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之初,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和推动下,深圳等地创办经济特区,在体制改革中发挥试验田作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重要窗口作用,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接着播放展区中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以深圳为首的经济特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产生的巨大变化。其次,展示“改革开放新地标”“区域协调发展”等展厅,让学生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沿海经济开放区层层递进,具有从点到线再到面的特点。最后带领学生参观“开放 合作 共赢”展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40多年来,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现在的改革开放需要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从而进一步水到渠成地感悟:当今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只有打开国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进行对外开放,和世界人民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才能将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变为现实。

(四)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挖掘意识

教师要在历史教材中,深入开展教材内容挖掘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快速开展实践学习与自我创新活动,借助教材丰富的内容,积极开展创新学习活动,科学开展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引导活动,进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教师要结合新课改育人目标与方向,有效开展创新性教学指导活动,让学生以教材内容为依据,科学锻炼课程探究学习活动,为学生深入、高效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供助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展初中历史教材探究活动,促使学生在教材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培养思考能力、强化探究技能,为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探究学习活动提供有力支撑。另外,教师要结合当前时事热点内容,激发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探究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素材中,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要根据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展现出封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具有无地域性特点。在盛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对“中国文化圈”的影响巨大,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文化瑰宝。在这一历史时期中,涌现出大量的文人墨客,在著名诗人、词人的经典名句中,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情怀。首先,教师要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促使学生在挖掘教材过程中,对唐朝君主——唐太宗、武则天进行深入认知,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学习能力。其次,在开元盛世过程中,教师要获取重要历史题材文本,帮助学生感受历史车轮的震撼之情,全面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技能与水平,为学生建立民族素养、培养民族意识做好铺垫。最后,针对这一课的重点、难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两大历史结点,显示出唐朝君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思想意识,提升初中生为人处事的综合技能,增强其良好的民族素养意识,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

(五)拓展教学活动,巩固课堂知识

初中生正处在思维能力与行为素养提升、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在初中历史实践活动中,科学开展创新性、高效性教学指导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知识的存在形态与存在结构,激发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快速培养学习思想、强化综合认知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在历史教学课后创设拓展教学活动,全面提升初中生课堂学习能力,为学生深入、高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做好铺垫,从而全面增强学生实践学习核心素养。教师要借助课后拓展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要点与重点,促使学生在民族素养培养过程中,建立果敢刚毅、坚定不移的国家信念,为学生科学性、创新性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提供助力,真正提升学生的历史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凸显“互联网+”背景的重要育人作用。

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教材中的“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课内容时,教师要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探索学习,提升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消化吸收技能,为学生全面培养学习意识、提升探究技能做好铺垫。首先,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紫禁城”,感受皇家园林的气势恢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掌握明长城的雄伟壮阔,了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知识点,充分突出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互联网+”海量的信息资源中,深入了解明朝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与价值,结合丰富的史料素材,了解更多的明朝科技、建筑、文学等素材,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探索学习综合能力,助力学生逐步实现创新性学习技能,彰显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培养初中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历史史实为启迪,在现实生活中培养求真务实、拓展创新思想,为中华崛起而奋斗。CCBA9201-A6B0-4571-932C-502B33326B61

(六)建立民族认同,培养爱国情怀

初中生要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充分探究知识要点与重点,深入开展创新性、实践性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与耐心引导下,快速开展高质量学习与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了解历史知识的价值与本质,促使学生在历史知识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民族认同,培养爱国情怀。因此,教师要科学应用“互联网+”背景,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技能,为学生科学高效开展实践学习活动铺平道路,从而提高学生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另外,教师要根据当前信息技术手段的特色性和个性化优势作用,给予学生积极的教学引导,促使学生通过历史史实培养辨别是非能力、建立辩证思维意识,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驾驭与应用技能,提高课堂学习核心竞争力。

例如:在初中歷史实践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结合中国“56个民族一家亲”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感受浓厚的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学生在课程探究过程中,了解个体与民族、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促使初中生在历史知识探究学习活动中,全面提升民族核心竞争力,为学生全面形成良好的历史学习意识铺平道路。教师要结合“儒家文化”培养中学生的包容力、凝聚力,促使中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素养、提升探究学习技能,为学生系统性、深入性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程探究活动中高效开展知识探索学习活动,进而提升课程学习核心竞争力,比如:教师要借助微课教学模式,将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进行整合编辑,以形象、生动的表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综合能力。其次,教师要借助电教设备,帮助学生进行线上学习交流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为学生深度、高效、系统性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重、难点提供助力。

四、 结语

“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教育思路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成果更加显著,基于这一思想,历史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与时俱进的态度,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集趣味性、互动性、启发性于一身的高效课堂,为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建立与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简允诗.“互联网+”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的实践:以《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7(10):27-29.

[2]周继远.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实施路径[J].文渊(中学版),2020(8):477.

[3]刘景琴.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策略[J].散文百家,2021(12):103.CCBA9201-A6B0-4571-932C-502B33326B6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实践策略初中历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