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需求侧改革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研究

2022-07-02 17:48金颖
科学与财富 2022年9期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摘  要:供给与需求是市场博弈的两种基本力量,彼此間的关系是动态依赖、辩证统一的。本文通过阐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潜在问题和挑战,从供需层面出发为民族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民族经济

“十三五”时期,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从财税金融、产业结构、对外贸易等方面入手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民族地区供给体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成就。随着国家陆续推出各项相关政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以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贾康、苏京春(2016)基于“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系统论述了供给侧改革是以改革为核心,现代化为主轴的制度供给创新。任保平(2016)认为我国供给问题和需求问题并存,新常态下的经济发展不仅要进行需求侧改革提高经济总量,也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质量和效益。现有的成果少有从供需协同改革研究民族经济发展政策,本文分析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合供需双侧改革以期能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从地区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看,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民族八省区的经济增速在2008年至2009年期间有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此之后,地区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回升后,呈现小幅波动变化。随着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兴边富民工程落实,民族地区人均GDP处于增长水平,表明扶贫行动惠及越来越多民族居民,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提升,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从产业结构调整水平看,近年来,中西部民族地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同时,增加高附加产品的生产,推进传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的过程中,以农、林、牧、渔为主的第一产业占比逐渐下降,资源配置适当向第三产业倾斜,第三产业的增加值逐年上升。

从对外贸易情况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易往来越来越密切,“一带一路”政策的顺利实施,提高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民族地区融入国际化的浪潮中,进出口贸易规模和增速的提高,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基础产业以农牧业和初级加工产业为主,行业准入门槛低,同行竞争激烈,“价格战”和粗制滥造时有发生。民族地区创新能力比较弱,技术水平不高,民族地区软硬件设施落后,不足以吸引和留住技术人才,当地企业又不愿投入过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因此,民族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2)陷入“生态贫困”陷阱。民族地区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使得民族地区人民很难有深刻的自然环境保护意识,不少地区仍保留原有生产低效率、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模式,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成为了一个两难的抉择。

(3)城镇化水平低。民族地区“乡村空心化”、“无序扩展化”问题层出不穷,分布差异愈来愈明显,而城镇化水平受到城乡聚落分布影响,发展难以快速提高。由于地区间地理交通和信息流通的限制,贫困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低,延缓脱贫进程,加大返贫风险,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二、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发力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要推动税收减免,减轻企业负担;用政府投资带动民间投资,重点要加大基础设施和科技项目投资,提高公共服务便利化程度,优化营商环境;采取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社会资金供需平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经济结构优化发挥作用。

(二)着重在“破”、“立”、“降”方面下功夫

通过市场“优胜劣汰”,利用市场化和法制化手段化解过剩产能,引导资源流向优质产业,提升资源利用率,促进产业供给与市场需求相匹配。推进制造业和互联网金融融合,构建智能生产新业态,提升产品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也可以通过旅游服务业和产品制造业相配合,打造出一种销售新模式,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从而能够产生经济乘数效应。

(三)培育民族经济发展新动能

转变旧的发展模式,激发创新思维,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动能,扩大有效供给和高端供给,刺激新的需求产生,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改造传统民族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产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生产向知识密集型生产转变,重点发展优势领域,挖掘经济新动能。

(四)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对于民族地区居民消费动力不足的问题,应当从分析问题根源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有效驱动居民的消费动力,政府应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保证收入分配的平等公平,使得更多人“能消费”、“敢消费”,扩大完善公共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网络电商等新型消费方式发展,为居民消费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管理世界,2016,(3):1-24.

[2]林卫斌,苏剑.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1):16-19.

[3]方福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学派和里根经济学[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4(3):72-81.

[4]黄凯南.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共同演化:基于演化增长的视角[J].南方经济,2015(12):1-9.

[5]任保平.供给侧改革与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经济增长路径[J].甘肃社会科学,2016(4):208-212.

[6]时大红,蒋伏心.高质量实现供给需求动态平衡[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1-06(3).

作者简介:金颖(1998.11-);女;汉族;江苏高邮人;硕士在读;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居民消费与经济发展.58704D23-B9BD-4EFE-8967-19F81A15EEAF

猜你喜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运用
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探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海尔的影响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