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22-07-02 13:43牛其勋宋博
科学与财富 2022年9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牛其勋 宋博

摘  要: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中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中,药用植物栽培的教学观念有待迭代,教学内容有待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更需改革。这需要任职教师从自身出发,思考更符合学生未来成长方向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手段。本篇基于现代职业教育新要求就高职高专院校中药学专业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开展了改革的探索与讨论。

关键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从教学内容来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学习内容主要包含了植物生理学基础、作物种植制度、土壤耕作技术、药用植物繁殖技术、药用植物生产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药用植物采收、初加工和包装储藏、质量检测等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在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基础必修课之一。药用植物的基本生长条件要求、中药材加工炮制、贮藏养护等后续基本操作,药用植物雪中的药物结构、分类研究等都离不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相关知识,学生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知识掌握的熟练成都直接决定着后续课程学习接受程度,也极大地影响着后续课程学习质量。

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安排

为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直观、全面的了解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一般安排两个学期进行教学,同时进行栽培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运用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在学习该门课程的第一个学期,由于专业课程较少,学生缺乏药用植物生物学特征的学习,这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实例阐述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及其生态因子关系时学生的理解困难,从而无法准确掌握知识,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也让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同时,由于课程持续两个学期才能完成,这就导致了在课程理论学习课时安排较短,每周只有两个学时,教师在教学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回顾上堂课的内容,真正的教学新内容时长较短,大大压缩了课堂容量,实际教学效率不高。

(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设置

从教学实际来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很强,它是在充分掌握植物生长发育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及质量、产量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运用药用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药用植物资源学、土壤学、植物病理学等等进行综合研究。这些前述学科的有效掌握,才能为学生学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打下基础,才可能为药材优质高产提供有效的实践理论依据和有效技术支持。但在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僅有药用植物学,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其他学科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补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造成了教学进度的严重迟滞。

(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实践课程实施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实践课程需要根据药用植物的栽培周期进行安排,且不能放弃理论知识的结合。但是药用植物园的局限性是的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仅能进行简单地观察,无法真正参与到药用植物的生长管理的过程中,因而实践课程在教学条件和教学深度方面有一定的欠缺。同时,由于受到课程学时的先知,实践教学的现场理论指导缺乏连续性,造成学生无法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构建。另外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不高,学生片面的、不连续地认识药用植物生长管理的部分环节,导致了学生总体上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的客观存在。

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内容的缺失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传统教学多重视技术培养、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而新时期高职院校应该深入贯彻思政教育的重要论述,把思政内容贯穿在课程教学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出课程教育人的作用,把学生培养成综合性高质量人才。思政内容的缺失也让学生不能充分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致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参与、不主动学习,企图蒙混过关,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十分不利。

(二)基础知识综合性不足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综合性较强,实践性较强,前期需要植物学、土壤学、病理学、气象学等等作为知识铺垫。但这些课程在学生学习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前并没有开设,往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补充,而教师为教学进度考虑通常只能做到点到为止,不能根据课程需要展开拓展,也没有时间进行拓展,造成了知识点讲解不透,学生理解不足,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自我拓展。但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导致了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始终存在,给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知识点多且与其他课程有重叠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材分为了总论和各论两大板块,涉及的知识点较多,从植物生理学基础到田间管理,从种植土壤技术到采收加工,还选取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中药材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规范化养护种植和初加工技术。这些学习内容与该专业其他课程有一定的重复,但学习课时相对较少,深度不够,往往让学生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四)实践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教学除去理论知识的讲授外,更要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活动,也就是把学生带到药用植物园或者田间去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但药用植物的生长周期普遍较长,且存在一些多年生植物,因此一部分生产性实践研究不能在课堂学习期间完成,结果无法及时得到,时间数据的反应不及时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也给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困难。未解决这一实践难题,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栽培理论,课下记忆栽培技术,大部分学生无法跟上授课进度,枯燥的理论和记忆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教学氛围十分沉闷,也没有解决运用所学进行实践研究的教学困难。

三、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我们国家是药用植物生产大国,历史悠久,高职院校开设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可以说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课程。随着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药材不仅用于中药处方,而且更多的在中成药、保健品、天然提取物原料方面也有了巨大的消耗。这些产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提高中药材质量,离不开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传统经验为基础融合现代农业技术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成为了古老而年轻的课程,而且也是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之一,具有其他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色,更是新时期国家大力扶持的战略性产业。因此,大量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广阔的从业前景,也需要他们学好药用植物栽培技术。

中药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对中药材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中药材骨干企业在日常生产中逐渐发展出了大面积规范化种植基地,这需要大量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应用型人才。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是综合性应用学科涉及范围广,教学内容十分实用,但部分内容滞后于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尤其是一些药用植物具有地域特征,再加之课时减少,要想更好的让学生实现毕业即就业,就必须要对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

随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门学科综合性强的特点日益凸显,而且随着相关学科的不断更新,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的更新速度也是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能单纯的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研究,以此为契机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这也要求着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大力改革,并需要贯彻落实。

同时,药用植物栽培技術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田间的弊端,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教学严重滞后于生产环节,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阻碍了新型中药材专业综合人才的培养,这就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重点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他们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动手能力基础。

四、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理念的更新

(一)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传统的职业教育授课形式单一,师生互动少,往往是“黑板上讲栽培技巧,课堂上背栽培技术”。要求学生掌握简单实用的技术知识,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积极性,课堂教学一味地照搬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模式,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受到抑制,课堂气氛较沉闷,教学互动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上述问题影响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更达不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最紧迫的问题。

转变教学观念,就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适合课程改革需要的综合素质良好、经验丰富、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团队,只有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配置都合理才能更好的发挥教师队伍的潜力。学校要组织进行课程教研例会,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共同讨论如何把知识点讲通透。

为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学校要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外派教师进修学习,培训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并把每学期教师的学习次数及结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依据,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定期交流经验,从学校制度上保证教师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从招聘入手,深挖学校资源,为高学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吸引优秀师资加盟任教,保证本校师资始终处于教学领先地位。

(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新时期社会需要大量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这需要在校期间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教师要组织起来进行教研,探讨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把思政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指明思政教学体系的总体方向。在教案设计时,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结合课程特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思政育人因素,在清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教学元素,把思政教学体系有效渗透进去。例如,在田间操作教学中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等思政内容,革新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知识与思政同向同行,在教学中润物细无声的落实思政教育。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学生自主学习来源于对所学内容保持高度的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来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主要诱因是外界刺激和内在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要详细分析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向学生阐述知识点相关的产业发展、学科发展、就业基础等问题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关注,从学生自身利益出发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四)改变教学设计思路

高职院校应该立足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综合性人才,紧紧围绕药用植物栽培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因此教师要改变教学设计思路,积极联合企业开展合作,把教学情境和工作场景合一,做到产教融合,赋予学生双重身份,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有效结合,量化学生的培养目标,改革传统教学设计思路,改革传统考核思路,让学生看到自己所学与所用之间的差距,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

改革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培养优秀的中药专业人才,除去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理论和优秀的实用技能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对惯用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进行方案改进,并着手实施,在改进进度中遇到问题及时基于分析、解惑,市场组织学生进行总结讨论,让学生经历专业选题、科研设计、实地调查、田间操作、分析总结等一系列科研实践活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路,为学生获得研究性工作的初步体验而努力。同时,科研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的有效手段,为学生日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五、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的内容特点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以应用农业为基础,是实践性较强、涉及面较广、学科融合交叉较深的一门学科,又因为药用植物种植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有所差异,其种植制度、田间操作、管理技术也就有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课程的内容特点,深入研究教材,加强知识点之间的归纳总结,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生物学特性的药用植物进行分类,统一进行联系讲授,并在其中找出不同点重点进行讲解。通过不同药用植物的联系讲授,让学生在学习中抓住关键点,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栽培模式。

(二)调整课程教学资源

药用植物栽培课程中涉及药用植物生理学特性最为基本,繁殖技术和田间管理需要记忆和理解,种植制度和耕作技术较为抽象,作为高职类院校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可以将较抽象内容略讲,主要针对药用植物生理学特性和繁殖技术进行详细介绍。例如,药用植物繁殖技术、采收加工等是栽培过程的核心环节,对于药材的质量、产量影响至关重要,教材中往往只有简单、抽象的几段文字描述,学生很难想象真实的繁殖过程和采收加工场景,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而收集课程相关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视频、音频、图片、PPT等,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直观具体,教学过程丰富多彩。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在多而在精,在于所學知识的实用性。对于教师来说,制作实践教学资源的过程也是自身专业技能提高的过程,在教学过程即强化了教师的实践操作,又使教师能提高课堂教学趣味与效率。

(三)着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在正确认识到课程特点以后,教师要尝试把握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总体结构,分清楚知识内容的分布,尤其是重点章节、知识难点和关键内容,在教学中把各知识要点进行串联,是整个课程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既让学生能够理解新知识,又能让学生对比旧知加深记忆和掌握。例如,在讲授药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时,既要把植物栽培措施、实施时间、方法等讲述清晰,又要结合药用植物产量和品质与生长环境的关系解说明白,还要系统化讲述这些技术原理。在教学中着重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就要“抛开”教材,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与市场结合,针对中药材生产和发展特点,适当的调整教学进程,让学生体验专业知识与市场的实际联系,更好掌握基本技术知识。

(四)对教学内容大胆创新

随着中药材市场的日益发展壮大,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快速发展,该学科知识不断更新迭代,教材中的部分知识点虽然是基础,但略显陈旧。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参考新的栽培技术资料,及时向市场了解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然后结合教学内容进程安排,把这些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更丰富新颖的药用植物栽培技术,以此来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六、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改进

(一)改进教学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药用植物栽培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覆盖面广。药用植物栽培的教学不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建立起对药用植物栽培的学习兴趣,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方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通过广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出自己的方法[3]。

结合高职院校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将教学分为3个环节,即:“讲、做、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高职类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缺乏主动性,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诱导、解疑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关于重点内容的讲解应着重突出,对于难点内容分散讲解,不能一味的要求课堂内容的进度。

“做”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练习与课后章节训练相结合,使学生巩固和掌握药用植物栽培的知识点。对于学生遇到的共性问题,在课堂上统一答疑,集中讲解。

“结”注重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针对药用植物栽培而言知识点覆盖面广,表面上内容单一,实则不同药用植物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在新知识讲解的同时,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小组间互相点评补充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结构联系性质,不断地练习并加以引导,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提高了知识点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

药用植物栽培课程与生活接触较为密切,通过药用植物栽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药用植物栽培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案例启发教学,采用讲故事,问题导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体会到课程的新鲜感和乐趣。进行药用植物栽培的同时,可以采用视频播放等直观教具,力求生动形象。教学课件及其附件要与所选教材同步对应,对教学内容采用多方位、多形式的呈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积极互动,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在授课过程中多注重重难点、易错点的提醒,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离不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不可能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传统模式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会打破学生实践和空间上的限制,在课前预习阶段,教师布置预习新课、复习旧课任务,减少课堂教学复习旧知识的时间,可以增加课堂容量。同时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问题,这需要师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一致性在课堂重点讲解,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自己寻找或者制作微课资源,把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录制成小巧但有趣的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砸牢学生知识,为后续课程的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实践教学

作为高职高专类院校而言,实践教学环节是不可少的,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职业技术素养。药用植物栽培实践课程也在整个实践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职高专类学生实践基本操作能力几乎为空白,所以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实践基本操作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入手,指导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在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操作原理和操作要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关于药用植物实践内容合理编排的方面,应根据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符合整体课程体系承上启下的衔接要求。实践内容主要偏向为提高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实验,如:每个班级以3至5人为一组,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由相关专业教师指导,到校内百草园划分区域的药用植物,负责此区域药用植物的耕作、种植、管理、采收。考虑到植物生长周期性较长,对于管理时间的安排,不拘泥于开设课程的学期内,以一年为周期。学生根据管理的药用植物,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要求。具体的实践内容根据药用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灵活安排。学生在田间管理过程中观察自己负责的药用植物的栽培条件、生长过程,不仅有直观的认识,还培养了劳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一年的栽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随时给予帮助解决。为让学生熟悉科药用植物栽培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在一年的管理过程中详细记录工作内容。

加强实践过程的督导,丰富实践考核标准。严格要求学生进实践课前写好实践报告,实践开始前进行必要的预习提问,实践过程中準确记录实践现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针对实践过程中小组内不动手操作的同学,要进行实时监督与提醒,保证实践过程全员参与,保证每位同学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四)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传统考核集中在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重视理论课程的记忆和理解,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评价考核,并且缺乏这一部分的评价方式和规范。这就造成了学生认为实践活动依附于理论学习,对实践的重视程度不够。为培养适合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教师要建立综合考评体系,把之前的结果性考核转变为过程性考核,增加实训内容考核的分值,降低理论知识的考试评价分值,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为主,引导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识,逐步把学习重点放到实践中去。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 整合课程内容、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大的方向。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是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中药学专业的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一个途径, 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使学生既学会独立思考、敢于大胆实践, 又学会集思广义 、善于交流合作;既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又深入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有利于在学校营造创新氛围、树立创新风尚,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荣.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1):3.

[2] 马凌云. 浅析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 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3(13):2.

[3] 温中林, 廖显辉, 苏付保,等. 高职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讨[J].  2022(43).

[4] 郑金双, 孙成振, 王文颇.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4):2.

[5] 李应军. 《药用植物栽培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亚太教育, 2015(24):1.

[6] 任得强, 桑思宏, 任少峰,等.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 新一代:理论版, 2021(17):3.

[7] 高静, 刘阿萍, 陈莹,等. 基于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教学改革[J]. 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作者简介]

牛其勋,(1993.08-05)男,民族,河南南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2015届本科毕业生,南阳职业学院,职称无,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栽培方向.

宋博,(1989.04-13)男,民族,河南南阳人,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生,南阳职业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学基础.

[基金项目]南阳职业学院2021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般课题《药用植物栽培技术》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NZJGY21-23.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研究型学习在传热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