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07-02 14:16刘俊
科学与财富 2022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建议现状

摘  要:2021年10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纲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打造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级。目前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存在一定的隐忧,阻碍了其经济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包括劳动力城乡流动结构不均衡、薪酬水平吸引力不足、人才聚集效应不明显等。本文应用劳动力流动、劳动力特点等相关理论分析,结合实地调查,通过现状分析探索了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问题和短板,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劳动力流动;现状;建议

1.研究背景

1.1成渝双城经济圈形成背景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大战略部署,明确提出成渝地区的战略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为新时代推进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锚定方向、绘就蓝图、找准发展路径。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助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共同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菱形地理空间,旨在推动我国西部、北部、东部沿海地区、南部分别形成4个重要经济增长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2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定位分析

从经济总量上来看,成渝地区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卓越的贡献;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成渝地区是支撑西部地区崛起的核心;从发展角度上看,成渝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具有极强的发展前景。

国家多次部署了成渝地区战略定位的规划。2000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推动成都和重庆两个核心城市开展了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2011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编制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再次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上;2016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成渝城市群的发展;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概念,将成渝地区的目标定位为“一极两中心两地”,再次赋予了成渝地区新的历史机遇,全面开启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新征程。

2.理论分析

2.1劳动力流动内涵

本文研究的劳动力流动主要是指产业层面劳动要素的变化。劳动力资源主要指总人口中已参加劳动过程的劳动者或具备劳动能力的未工作者。同其他资源相比,劳动力资源具备社会性、流动性和被动性的特征。

2.2劳动力流动特点

劳动力资源具有能动性。作为社会成员劳动力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需要同生产资料结合才能创造财富。劳动力资源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决定了劳动力资源对其他资源的支配作用。劳动者的产出情况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状况、意识形态、技术水平、以及劳动者所面临环境等不确定因素。因此,劳动者的产出和生产力水平有着紧密联系。

劳动力资源具有流动性。伴随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中不断涌现新部门和新工艺。从事原工种的劳动者和原岗位,不断被新工种和新劳动者所代替,导致劳动力资源经常变化和流动。一方面,劳动力遵循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流动的趋势;另一方面,劳动力实现在三次产业内部流动,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动。

3.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现状及问题

3.1分区域劳动力流动现状

总体来说,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还处于净流出水平。其中原因在于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特区纷纷建立,部分沿海城市经济得到优先发展,发达的经济与优惠的政策导致大批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向沿海地区。

根据《重庆统计年鉴》2019年重庆的净流出人口(人口流入/流出 = 常住人口–户籍统计人数)为291.97万人,2020年重庆的净流出人口为203.78万人,人口净流出减少幅度为30.21%。而根据《成都统计年鉴》2019年成都的净流流人口为540.83万人,2020年成都的净流入人口为570万人,人口净流入增加为5.4%。产生原因在于重庆区域发展不均衡存在大面积人口净流出,成都由于“虹吸”效应人口总体流入呈上升水平。

3.2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面临问题

3.2.1劳动力流动存在制度障碍。特别是社会保障基金跨地区转移的难题和各级政府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限于户籍人口的制度设置。同时,传统的二元体制导致城乡政策差异,劳动力在城市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不能的到应有的尊重,这导致劳动力流动意愿较低。

3.2.2劳动力流动的相应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目前大多数城市流动人口的工资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并且流动人口的医疗、饮食、居住环境问题也有待改进,尤其是子女教育问题,由于流动人口子女同他们父母一样没有迁入地户口,他们在迁入地的受教育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

3.2.3整体上人才缺失,中小城市更加明显。成渝地区除成都、重庆以外的中小城市的各类人才较少,各地均存在人才缺失的状态。如何将重庆、成都的“虹吸效应”向“溢出效应”进行转变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2.4成渝地区缺乏劳动力市场统一信息平台。因缺乏成渝地区劳动力市场统一信息平台,导致目前劳动力流动存在信息不对称,劳动力个体在获取招聘相关信息的渠道和能力较弱,缺乏专业的值得信赖的信息来源,这也是造成“就业难”和“用工难”困难出现的原因之一。

3.2.5劳动者技能与现有的就业岗位要求不匹配。随着经济发展变革,出现了很多高要求的新空缺岗位,由于劳动者技能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造成“就业难”与“用工难”并存的现象。

4.成渝地区劳动力流动对策建议

4.1完善成渝地区社保协同管理体系

现实中的劳动力流动存在诸多制度障碍,如区域分割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它们导致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劳动力跨区流動受阻。(1)建立成渝地区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或者完善各地区之间社会保险转接制度,使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不同区域之间流动时,其社会保险能自由衔接,以实现劳动力的充分流动。(2)需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使更多农村低技能劳动力享有社会保障,同时落实支持农业人口向转移城镇人口转变。

4.2完善劳动力人口相应配套设施

要打破户籍制度,解除地区之间的户籍分割,实现成渝地区户籍相互认同机制,降低人才流动的机会成本,使外地劳动力在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同样的社会福利待遇,稳妥有序探索推进门诊费用异地直接结算,提升就医费用报销便利程度。(2)政府的服务意识必须得到强化,建立、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保证其信息的高效流通,同时严格按照政策保障流动人口的相关权益,审时度势的进行工作,避免政府的“越位”“缺位““错位”的情况产生。人口流动具有趋利性,坚持同工同酬贯彻了按劳分配原则,可以提高劳动人民的勞动积极性,提高人员流动效率,产生人口流动的自由性,吸引人口迁徙和外来人口的公平就业,利于流入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人才引进,提高劳动力素质

当前成渝双城经济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时候成渝地区要以“时不待我”、“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超常规的方式吸纳、引进人才。(1)成渝地区应该协同面向全球招揽人才,在全球其他超级城市建立人才工作站,利用工作站探索拓宽海外合作渠道引进科技人才,打造人才之城、知识之城。目前重庆、成都几乎聚集了川渝绝大多数资源,导致其他城市资源很少,所以需要适当引导人才前往除重庆、成都以外的地区去建设城市。(2)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引进人才的待遇。要具有“求贤若渴”的决心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相关人才政策需落实到位,对于高级别人才可以采用一人一策的待遇。

4.4利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劳动力流动信息平台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信息平台,对于成渝地区的创新信息资源、成果资源、人才资源应该集中到这个平台,平台应统一规划、统一编制、共建共享,推动创新要素在成渝地区间的自由流动。(2) 整合成渝地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合力打造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保证人才资料、岗位信息、企业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与真实性,进而促进劳动力的有序、公平和合理流动,提高成渝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率。

4.5加大对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提高劳动力的综合水平

(1)应在除重庆、成都以外城市中规划几个中等规模城市,以点及面的形式带动区域周边城市的发展,同时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加快开展职业教育和本地人才培养,特别是依托当地产业优势发展职业教育,适应当地产业对于人力资本的需求。(2)充分发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对于在岗劳动力可以展开技能培训,更好的为企业服务。特别是对于失业人员,应注重再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提升劳动综合水平。

参考文献

[1]Zhi Gang Li. Analysis of Economic Effect of Rural Labor Transfer in Central Region[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014,3181(926-930).

[2]Chan K W .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Migrant Labor in China: Notes on a Debate[J]. Popul Dev Rev,2010,36(2):357-364.

[3]金凤君,陈卓.新发展阶段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优势与方向[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01):2-11.

[4]中国城市人口流动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J]. 张伟丽,晏晶晶,聂桂博.中国人口科学.2021(02)

[5]中国省际人口流动网络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叶明确,任会明.当代经济理.2020(03)

[6]孙平军,刘菊,罗宁,彭雅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收缩城市的空间格局与影响因素——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4(01):46-56.

作者简介:

刘俊(1995-),男,汉族,重庆奉节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生。

猜你喜欢
劳动力流动建议现状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城乡统筹的就业服务体系如何建构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