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孵化绩效与链条建设:国内文献综述

2022-07-02 18:16郭浥萏王汉词何爱华
科学与财富 2022年9期
关键词:运营模式

郭浥萏 王汉词 何爱华

摘  要:企业孵化器是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培育科技型企业,推动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一项核心内容。中国企业孵化器建设已过而立之年,学术界围绕企业孵化器已展开广泛研究。文章围绕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孵化绩效和链条建设等方面梳理总结了国内相关文献,提出了今后仍需深化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孵化器;运营模式;孵化绩效;链条建设

一、引言

1959年约瑟夫·曼库索在美国纽约创建的贝特维亚工业中心拉开了企业孵化器建设序幕,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杜拜法案》为企业孵化器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客户来源,1985年国际企业孵化器协会的设立标志着企业孵化行业步入职业化管理正轨,自此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经济发展工具纳入学者研究视野。

改革开放后,中国借鉴西方,着手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与研究。1987年在武汉东湖建立了第一家孵化器,30多年来中国企业孵化器的数量居世界第一,逐渐从“孵化大国”向“孵化强国”迈进,已成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有力抓手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企业孵化行业的发展,国内学者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研究不仅丰富了企业孵化器理论,而且对指导中国孵化器体系构建有重要意义。

文章通过搜集整理核心期刊文献,主要从运营模式、孵化绩效和链条建设三个层面对国内有关企业孵化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寻找企业孵化器研究的突破方向。

二、企业孵化器的运营模式

借鉴国外研究思路,立足中国实际,国内学者主要从孵化器主办方背景特征的横向视角和孵化器提供服务内容差异的纵向视角对中国孵化器进行分类。钱平凡(2000)从横向视角将中国孵化器分为政府或社区主办、企业主办、学术机构主办和多元主体混合四种类型。朱云浩(2014)从纵向角度考察,认为中国孵化器发展经历了四代:第一代专注“硬增值服务”、第二代专注“一般性软增值服务”、第三代专注“专业性软增值服务”和第四代专注“网络化服务”。卢钢等(2017)描述了国内孵化器从1.0 模式到4.0模式在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深度广度方面的差异。

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学者们从资产性质、商业模式、价值网络、开放创新等视角对孵化器经营运作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运作模式进行探析。李岱松等(2005)整合肖健(2002)和林强、姜彦福(2002)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中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整体特征,从产权结构、治理结构和业务结构等方面对政府主导非营利性孵化器、社会团体企业集团举办的非营利性孵化器和纯粹营利性的商业孵化器三种标准运营模式进行研究。梁云志、司春林(2010),吴瑶、葛殊(2014),刘伟等(2014)从商业模式基本原理出发,构建孵化器商业模式的分析框架,结合案例解析了国内孵化器的幾种典型商业模式。苏敬勤等(2011)、洪勇(2012)立足动态演变角度,结合案例,从生成背景、网络关系、功能结构、关键要素等方面探析了科研院所、集团企业、多主体联合等主导衍生的高新技术孵化网络运行模式。刘刚、李强治(2014)从价值网络视角分析了社会孵化、企业孵化、公共孵化、创意孵化四种孵化模式的本质区别与创新演化逻辑。张京、邹政平(2016)在比较内部孵化器与外部孵化器的功能定位、资本对接、管理输出、组织架构、运作成效等差异的基础上,探讨了内部孵化器的运作模式和核心要素。之后,花菓(2017)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综合价值流向与价值定位两个维度,探讨了众包型、搜寻型、平台型和种子型等内部孵化器的运营模式。

三、企业孵化器的孵化绩效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孵化器从规模扩张阶段开始迈向提质增效阶段,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与孵化绩效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学者们主要围绕孵化绩效评价指标与测度方法、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孵化绩效比较、影响孵化绩效的因素等方面展开广泛研究。

孵化绩效测度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尚未形成评价孵化器孵化绩效明晰一致的指标体系。综合已有文献和实践操作,大部分学者从孵化器的投入—产出角度, 构建评价孵化器绩效的综合指标体系,采取多种测量方法,研究中国孵化器的服务能力与运营效益。如黄攀等(2019)从投入角度构建了8个二级指标对孵化器的自身建设情况和提供服务能力进行衡量,并采用 3E模型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个层面构建了9个二级指标对孵化器的产出效果进行测度。

孵化绩效比较方面的研究。黄攀等(2019)以广东97 家孵化器 2016 年的运行数据为基础,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key多重检验等方法,检验了政府、高校、民营三种背景主导创办的孵化器在孵化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贡献等方面的孵化绩效差异,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孵化器的孵化优势与绩效考核改进建议。许治等(2019)以价值主张和服务功能为标准对孵化器进行了代际划分,利用广东孵化器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检验和Tukey检验进行组间对比,探究了不同代际孵化器投入产出关系与孵化绩效之间的差异。冯苑等(2020)构建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测度了2007-2017年28个省份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综合指数,发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高达9.43%,但从低水平跃迁至高水平难度较大,各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影响孵化绩效因素方面的研究。张炜、邢潇(2007)研究发现,创业文化氛围、创业政策支持和基础服务设施等因素对创业竞争绩效和潜力绩效具有积极影响作用。阎明宇(2014)研究发现,创新网络的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对入孵企业的创业绩效会产生积极影响。宋清等(201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人力资源投入、财务资源投入和在孵企业人员数三类硬件资源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绩效的影响较小,但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等软增值服务对孵化绩效的影响更为显著。肖磊(2014)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科技创新服务、物业配套服务、投融资服务、优惠政策扶持、创业配套服务和孵化器面积等因素对孵化绩效的影响程度呈递减趋势。姚晗等(2021)研究发现,各类型孵化器的绩效差异源自自身资源结构禀赋,孵化器的人才、资本、关系与声誉等资源结构对孵化绩效会产生积极影响。

四、企业孵化器的链条建设

近年来,随着创新链、价值链、服务链等理论的推广应用以及科技企业创新创业孵化中暴露的深层问题,诸多学者开始尝试从“链”的视角探讨科技企业孵化的动态性与系统性问题,各地开始探索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的方略,将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孵化研究推向新阶段。总体来看,围绕这一研究主题学界主要从理论探寻和实践总结两个维度展开。

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建设的理论探寻。王吉发等(2015)从创新链角度出发,结合价值链理论建立科技服务链,运用产业生态学知识,创建科技服务业链式结构模型,并对其整体结构和价值实现过程进行分析。张鲁彬等(2016)将创业孵化分为种子期、出生期、成长期、成熟期4个阶段,结合不同生命周期企业成长及开展创业活动的决定要素和演变规律,从资源获取、能力培养、风险规避、价值提升4个维度对企业创业孵化的关键要素进行界定,并揭示创业孵化的周期性特征,提出萌发模式、孵化模式、加速模式和能变模式4种周期基础功能孵化模式。裴梦丹等(2016)将科技企业的孵化过程解构为萌芽期、成长期与成熟期三个阶段,并据此构建三阶延迟的系统动力学老化链与协流模型,验证生存性、成长性与增值性三类企業孵化资源投入与企业孵化绩效提升的关系,提出科技企业孵化过程的资源配置优化方案。唐炎钊等(2017)从孵化机构与在孵企业供需匹配视角,阐述科技企业孵化链条中各孵化机构的内部与外部功能,并归纳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运作机制。房汉廷(2018)认为“双创”应从单一的“孵化”模式发展为“卵化-孵化-羽化”链式模式,激励各类资本建立“卵化器”和“羽化器”,提高创新创业成效。宋思远等(2019)通过企业孵化边界的考察,分析企业孵化的科技研究、市场开发与商业应用三大群落各要素间的反馈关系,运用系统基模解构了企业孵化生态的运行机制与科技企业可持续创业的策略问题。

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建设的实践总结。201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发布《“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指南》,标志着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工作正式开始。学者们结合典型案例,梳理总结了国内孵化器链条建设的具体情况与有效做法。郭俊华、杨艳(2015)通过对上海市各类创新创业载体的实地调研以及对国内其它地区的对比考察,从全链条孵化视角,概括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和加速器三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内涵与功能,分析了创新创业载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全链条孵化管理机制的相应对策。吴振铨等(2018)从创新价值链角度出发,研究了广州大学城“创客空间(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的构建情况。陈瑶瑶(2020)通过对国内四个典型孵化器运作模式的案例分析,总结梳理了一个包含创客、预孵化器、孵化器和加速器四个阶段的孵化器商业模式动态演化框架。张超等(2021)从创新价值链视角厘清环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优势资源及其生态圈的内在机理,梳理了环广州大学城的“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创新孵化育成体系。

五、结论

目前,国内学者围绕企业孵化器这一议题从多个层面展开了理论探索与实践考察,在企业孵化器的内涵特征、运营模式、孵化绩效、链条建设等方面取得可喜成果,为中国优化孵化载体和推进创新战略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但纵观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缺乏对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链式孵化体系内部结构与发展逻辑的详细解析;缺乏对影响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孵化绩效关键因素的系统研究;缺乏对不同科技孵化载体的功能优化与耦合机制的策略探讨;质性研究偏多,量化研究与案例解析的深度广度欠缺。以上这些是今后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钱平凡.孵化器运作的国际经验与我国孵化器产业的发展对策[J].管理世界,2000(6):78-84.

[2]朱云浩.科技企业孵化器效率及对区域创新经济的影响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

[3]卢钢等.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4.0模式的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17(17):162-166.

[4]李岱松等.孵化器产业特征及我国孵化器营运模式探析[J].科研管理,2005(3):8-12.

[5]肖健.中国企业孵化器营运模式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02(2): 6-9.

[6]林强,姜彦福.中国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及新趋势[J].科学学研究,2002(4): 198-201.

[7]梁云志,司春林.孵化器的商业模式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1):43-51.

[8]吴瑶,葛殊.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体系构建与要素评价[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4):163-170.

[9]刘伟,黄紫微等.商业孵化器商业模式创新描述性框架:基于技术与资本市场的创新[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5):110-119.

[10]苏敬勤,周颖等.高新技术孵化网络生成模式及要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12):45-52.

[11]洪勇.高新技术孵化网络化运行机理的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2(4):277-291.

[12]刘刚,李强治.创业孵化的本质及其组织模式创新: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J].中国科技论坛,2014(4):45-50.

[13]张京,邹政平.科技企业内部孵化器运作模式探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4):106-110.

[14]花菓.开放式创新视角下公司孵化器运营模式探索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8):17-24.

[15]黄攀等.不同所有者类型孵化器孵化绩效差异比较[J].中国科技论坛,2019(05):57-67.

[16]许治等.不同代际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绩效差异比较——基于广东省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9(5):100-108.

[17]冯苑,聂长飞等.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收敛性与时空特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 (11):33-42.

[18]张炜,邢潇.高技术企业创业孵化环境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 (1):74-78.

[19]阎明宇.创新集群网络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的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4(8):92-99.

[20]宋清等.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120-125.

[21]肖磊.基于国家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功能的孵化绩效实证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3):87-89.

[22]姚晗等.孵化器類型差异对孵化绩效影响的机理探讨——基于资源视角的解释[J].科技管理研究,2021(1):111-119.

[23]王吉发等.基于创新链的科技服务业链式结构及价值实现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5):59-63.

[24]张鲁彬等.基于生命周期的创业孵化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33(5):104-110.

[25]裴梦丹,张宝建等.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企业孵化过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08):64-70.

[26]唐炎钊,韩玉倩等.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运作机制研究——孵化机构与在孵企业供需匹配的视角[J].东南学术,2017(05):145-153.

[27]房汉廷.“双创”升级版构想:从单一“孵化”模式到“卵化-孵化-羽化”链式模式[J].科技与金融,2018(04):1-2.

[28]宋思远,贾梦宇.企业孵化生态的系统基模及政策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19 (01):80-88.

[29]郭俊华,杨艳.全链条孵化视角下的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20):12-17.

[30]吴振铨,许泽浩等.建设环广州大学城全链条孵化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2018(08):81-83.

[31]陈瑶瑶.孵化链条视角下孵化器商业模式的动态演化[J].生产力研究,2020(01):84-89.

[32]张超,张育广.环广州大学城的全链条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21,41(02):84-9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嘉兴南湖学院重点SRT项目(NH8517203053)

作者简介:郭浥萏(1999-),女,浙江金华人,金融学专业学生;王汉词(2000-),女,河北石家庄人,金融学专业学生;何爱华(1976-),女,湖南益阳人,副教授,硕士,从事产业价值链与区域创新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运营模式
P2P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生校园咖啡屋运营模式的探讨
通用航空医疗运营模式分析
股权众筹平台的运营模式及风险防范
商业运营模式下的绿色景观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