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问题研究

2022-07-02 07:18赵志耘
情报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技情报情报体系

赵志耘,曾 文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

1 引 言

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于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起步,经过多个阶段的发展逐步迈向更加智能的科技情报时代。当前科技情报的现实工作条件——复杂信息环境,给科技情报研究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能力要求,提升科技情报能力迫切需要情报理论支撑,新时期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构建则是国内科技情报界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中国科技情报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国家建设发展的脉搏息息相关。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构建研究着眼于新形势下国家科技创新、科技战略决策的情报需求,紧扣科技情报研究机构主动适应行业发展新特点、新趋势、新要求,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智库建设战略,实现科技情报事业创新发展的使命和举措。本文将在此认知基础上梳理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研究所涉及的问题。

2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的探索要求

复杂信息环境特指科技情报产品的生产环境。科技情报源于科技数据,传统的科技数据呈现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数据来源、类型、存储结构、规模和质量等相对稳定,如科技文献数据。与其截然不同的是,复杂信息环境的科技数据呈现一种相对“不稳定状态”,即数据来源、类型、存储结构、规模和质量等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开源科技数据对科技情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比于传统的信息环境,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数据的获取更为快捷,情报来源更为丰富,为科技情报研究及情报工作转型发展带来了新契机。但是,面对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后真相、假新闻、真相衰退等现实的“科技信息迷雾”困扰问题,如果仍沿用传统的科技情报工作管理机制,科技情报方法/技术将不能有效发挥情报的效能,更不能满足我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全方位、专业化科技情报的实际需求,迫切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科技情报理论体系去支撑和指导实践,需要我们认真审视新环境下对科技情报理论探索的要求。

2.1 源于情报工作信息环境的探索要求

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开源信息的兴起给科技情报工作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开源信息不仅包括开源数据,还包括更多具有实质内容的资料,是范围最广的一类公开或商业可得信息,其具备了大数据的4 个基本特征,即数据体量大、数据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处理速度快。开源信息由于可提供更完备的情报信息,给情报共同体和各领域带来更多有价值和新颖的数据源,因而其价值、地位和影响日益受到国内外情报研究机构乃至国家的重视。但是,一方面,更多的开源信息使开源情报源除公开性、多源性外,情报内容上更具丰富性、时效性和复杂性,而且情报源的数据规模持续增长,开源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需要考虑;另一方面,大数据现象明显已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过剩情报,科技情报机构的采集能力远远超过了分析/感知能力。因为大数据技术的有效实施从根本上依赖于底层数据的质量,而开源信息的日趋复杂导致诸如大数据技术等科技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以及工具的实施效果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到数据质量。

传统的以相对规范化的科技信息资源生产和服务为主流的科技情报工作环境在无形中已发生显著的变化,情报产品的不确定性在不断增加,这必然导致科技情报事业的研究着力点呈现新的变化。因而,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和方法需要开展新的探索,如科技数据的采集、加工和处理的工作体系理论,情报组织、储存与检索方法和技术,机器翻译、检索系统性能评价,定题情报服务的方法或原理等均需要进行优化或重构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情报工作环境的变化要求。

2.2 源于情报工作任务背景的探索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中国置身于变幻多端的世界格局之中。国家安全是当前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而科技情报工作是国家科技安全的第一道防线。2019 年1 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科技领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体系建设和能力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解决资源配置重复、科研力量分散、创新主体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问题,提高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要加快补短板,建立自主创新的制度机制优势;要加强重大创新领域战略研判和前瞻部署,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重大创新基地和创新平台,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强化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科技任务的统筹组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要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任务是多元化的,源于开源信息的科技情报服务产品可以是显性信息,或者是隐性信息的呈现。开源信息给情报共同体和各领域带来更多有价值和新颖数据源解决情报任务中信息不完备问题的同时,情报服务的风险问题无疑也会有所涉及。但是,已有关于科技情报服务风险问题的相关理论或方法研究以著作权风险问题研究为主,并且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的文献情报服务过程中[1],特别是以数字资源著作权问题研究为主[2-3]。对于科技安全风险问题研究准备明显不充分,与科技安全决策的战略结合度明显不够。

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安全威胁因素呈现多元化,科技安全决策面临新问题,科技情报任务面临新挑战。这无疑均对科技情报理论的探索提出新的要求,例如,需要科技情报工作能够运用科技情报的综合研判能力,支持重大科技战略问题规划、预测世界科技领域的前沿研究和技术,保障我国及时抢占世界科技制高点;需要科技情报工作能够运用科技情报体系的跟踪扫描能力,提前开展储备性的科技战略研究和分析,评估我国科技领域研发的风险点等。高质量地完成这些情报任务需要对已有的科技情报理论体系进行丰富和完善。

2.3 源于情报工作任务响应的探索要求

国家科技情报任务要求牵引的情报响应一直是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发展的特色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科技情报机构在支持国家重大任务和项目研发的过程中,积极进行情报响应,发挥了“耳目、尖兵、参谋”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情报机构的业务工作存在业务内容重合但又分散割据、利益冲突且协同困难等制约科技情报服务能力发挥的问题。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任务已由传统的具有明确指向的定题服务转向为科技创新、科技安全提供多元化、具有更多“不确定性”的服务,要求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情报任务对象做出及时有效的科技情报响应。特别是一些与国家科技战略规划密切相关的重要情报任务的开展和实施,如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和预测,不能分割成一个个“研究孤岛”,而应是一个体系化、协同化的“多线程并行”的情报研究的过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支撑和实现情报响应,这无疑需要相应的科技情报研究或工作体系去指导满足这一特殊要求。但是,国内涉及情报体系的研究探索还只是处于自主无序的分散状态,相关研究主要有国家科技安全情报体系框架结构及相关模型研究[3-4],用于探讨情报体系的保障机制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情报体系架构研究[5-6],对出口产品生态反倾销风险进行情报预警的智慧城市竞争情报体系及模型研究[7-10],面向重点领域科技前沿识别情报体系构建框架[11]及针对国外情报体系的研究等。

复杂信息环境下,及时有效的情报响应主要体现在速度和质量两个方面。保障速度和质量需要更为健壮、具有高效协同能力的情报工作体系去支撑,即快速实现完备的全谱系情报扫描,通过感知和刻画有价值的情报“线索”进行情报任务响应,这就需要探索新的科技情报理论,丰富和发展科技情报工作体系去适应这一新的环境要求。

2.4 源于学科建设的探索要求

中国的科技情报从诞生伊始,情报研究人员一直坚持开展情报学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科研实践,为开展情报研究和情报事业提供理论和方法的保障,并通过情报学科教育培养大量的科技情报人才,延续科技情报事业的不断前行。中国科技情报界最先开展情报理论研究,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是引进和借鉴各专业学科知识,如从相关学科引进知识、概念、方法、技术,早期的科技情报理论研究引进了信息论和控制论的一些观点,20 世纪80 年代则引进了统计学、科学学、心理学、思维科学等多学科知识;二是借鉴国外情报学理论,美国情报学家萨拉塞维克的《情报科学引论》、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科学交流与情报学》[12]等均为我国科技情报学术探索提供了理论素材。1983 年,钱学森同志在国防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做了关于《科技情报工作中的科学技术》的报告,提出“科技情报工作是一门科学技术”的论断[13],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科技情报研究的进步。从科技情报方法论视角看,中国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始于观察实验、调查统计、分析与综合、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等。1983 年,伴随着钱学森同志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这一科技情报分析方法的提出,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的综合研究模式从此形成[14-15]。1990 年,包昌火主编的《情报研究方法论》提出中国情报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课题选择、情报搜集、信息整序、科学抽象、成果表达和成果评价,情报研究的基本方法体系由思维方法、专家调查法、文献计量学法、内容分析法、趋势外推法、多元分析法、时间序列法、模型模拟法、最优化方法、层次分析法、技术经济分析法和投入产出法等构成[16]。2018 年,随着开源情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17-18],王延飞等[19]国内学者提出了情报感知学说,强调重视感知探索“未知”“未预”问题,以应对不确定性未来。

复杂信息环境下,情报学已有的学科基础如社会需求、实践条件、资源基础发生变化,国家发展的新格局、情报事业发展的新格局对科技情报理论的探索都提出新的要求,情报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情报学的理论、方法、原理、技术、工具等方面的研究需要进行充实和完善,学科建设需要坚持和突出情报学专业特性,需要重视实施情报特色教育。

3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研究构成

科技情报理论的探索涵盖科技情报工作流程中涉及的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的理论,科技情报理论是一个体系化的理论。本文认为,按照国家科技情报事业规划“能力为本,需求导向,前瞻引领,共享协同”的指导原则,开展复杂信息环境下情报理论体系研究有助于创新科技情报理论与方法,增强科技情报基础理论和关键方法与技术供给,推动场景化智能情报分析技术落地,开辟情报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新途径。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科技情报的“线索发现”和“科技信息迷雾”辨识为重点,构建适应复杂信息环境下国家科技战略发展要求,并与国家总体安全观相契合,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科技情报理论体系。通过该理论体系指导和提升科技情报体系建设和能力,指导和改善科技情报业务工作和效率,拓展和创新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体系,保障科技情报事业的持续发展。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研究构成主要包括开源条件下的科技数据资源建设研究、“信息迷雾”中的科技情报线索发现方法研究、支撑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预警工作研究、数智转型中的科技情报能力体系研究和科技情报的学术谱系分布研究等问题。

3.1 开源条件下的科技数据资源建设研究

科技数据资源是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的数据基础,也是复杂信息环境下发现“情报线索”的数据基础。复杂信息环境下的开源科技数据除传统的印本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外,各种影音、数值型资源,或科学数据资源、新闻媒体机构发布的科技信息、其他各种机构生产的灰色文献、社交媒体资源等均是开源科技数据的重要内容。

开源条件下的科技数据资源建设研究的内容重点涉及两个方向。一是针对传统的科技数据资源的搜集、加工、组织、整合和分析已有相对成熟的渠道、规范/标准和分析方法。但对于非传统的开源科技数据的搜集、加工、组织、整合和分析等生产环节需要进行既有资源体系的强化研究。例如,在搜集和加工环节,如何保证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以及加工的质量问题;在数据的组织和整合环节,如何建立多种来源和类型科技数据资源的分类、关联,建立数据资源的存储体系。二是面向国家科技创新、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安全的需求,进行特色科技数据和特种科技文献数据资源的体系建设研究、储备、保护,应对和防范各种科技数据资源断供和科技安全风险等问题。

3.2 “信息迷雾”中的科技情报线索发现方法研究

相比于传统的科技信息环境,复杂信息环境下“信息迷雾”的成因更为复杂。科技战略博弈的主体热衷于制造和使用迷雾信息,这无疑给会情报的生产造成极大的干扰,情报的错误或误判会导致国家战略决策的失败,如“星球大战计划”的情报失误和决策失败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已有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存在不适用性的问题,如开源科技数据的评估问题、开源数据/信息的融合、开源数据数据/信息分析方法等均存在有待解决的研究空白。这些研究方法的欠缺极不利于“信息迷雾”的辨析,不利于发现真正的“情报线索”。

“信息迷雾”中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研究重点涉及三个方向:一是能够从开源科技数据/信息中揭示“情报线索”的科技情报分析方法和技术;二是能够准确地感知、刻画、表达“情报线索”的科技情报辨析方法和技术;三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科技情报方法的研究,吸取人文社会科学的先进方法,充实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体系,防范科技战略决策的误判。

3.3 支撑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预警工作研究

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是强国的标志,是复杂信息环境下应对大变局的底气。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实现质的跃升,才能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制高点,有效解决事关国家全局的现实迫切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引领和带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科技情报作为科技领域的“耳目、尖兵、参谋”应主动应对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新变化、新挑战,准确把握和预测世界科技前沿动态。此外,我国已具备诸多并跑、领跑的科技领域,国外竞争对手对我国的科技发展动态同样极为重视,并采取各种方法进行监测,如美国政府部门FBI 重金采购社交媒体开源情报,支持监控中文微博,可见针对中国的美国开源情报战略已经公开化,美国的这一举措无疑应给中国的科技情报工作带来警示。

支撑科技自立自强的科技情报预警工作研究重点涉及两个方向:一是构建“正向”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科技情报预测平台,实现全谱系的科技情报扫描,汇聚各个维度的“情报线索”,推演形成“正向”预测情报,发挥主动“进攻”的预测功能;二是构建“反向”的多维度立体化的科技情报预警平台,实现以各个维度的“情报线索”作为先导形成有效防范竞争对手科技“封锁和打压”的“反制”情报,发挥主动“防守”的警示功能。

3.4 数智转型中的科技情报能力体系研究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高度重视的问题,数智化正引领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变革和转型,科技信息、科技情报行业必将融入这一重要的转型进程中。由于科技情报体系能力重点涉及科技情报的资源保障、情报研究方法和技术、情报机构之间的统一和协作体制、情报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所以,科技情报能力体系研究在我国的数智转型进程中是契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更是积极应对和解决复杂信息环境下各种不确定性科技战略问题的条件要求。

数智转型中的科技情报能力体系研究重点涉及三个方向:一是提升情报反应能力研究,应重点通过提高科技情报生产能力和组织能力解决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业务的情报响应准确性和及时性问题;二是提升情报协作能力研究,调整已有科技情报事业的布局,重视协同,建立国家科技情报联合体,实现国家科技情报力量的凝聚,以应对不同的科技情报任务需求和场景;三是情报体系内部要素的优化整合研究,科技情报能力体系中的各种要素需要不断根据需求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最优配置以提升科技情报体系在实践中的整体实力和质量。

3.5 科技情报的学术谱系分布研究

科技情报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全面交叉的学科,其现状在学界存在一些争议,但坚守和创新应是情报学科发展的核心理念。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科技情报一直坚持情报业务响应和情报学学术探索并举的发展模式,在国家各个层次的发展和决策中发挥着有力的支持作用和影响。在复杂信息环境的新形势下,科技情报任务需求已然多元化,我们在重视科技情报服务能力的同时,思考满足国家发展要求、符合新形势要求的科技情报学术研究模式,承担培养情报专业人才是当代中国科技情报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责任和义务。

科技情报学术谱系分布研究重点涉及三个方向:一是针对传统的科技情报理论侧重于科技文献的信息组织、知识组织、文献计量等的问题,需要开展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新理论的探索和研究;二是针对传统的科技情报研究方法侧重于科技信息服务,如科技文献检索、科技论文评价、科技期刊评价、专利分析等的问题,需要融合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等先进方法,需要开展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三是在梳理分析既有情报学学术谱系分布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服务国家的情报使命、具有特色的中国科技情报学学术谱系。

3.6 情报专业教育研究

我国的情报学教育是以科技情报为核心、专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互配合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情报学教育经历了快速发展期、繁荣期和波动期。快速发展期以1978 年武汉大学创办科技情报本科专业为起点;繁荣期以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正式招收首批42 名科技情报专业研究生,1990 年武汉大学设立第一个科技情报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标志;波动期指1992 年9 月召开的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上,国家科委决定将“科技情报”改名为“科技信息”,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改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于2001 年改名为信息管理学院之后,情报行业、情报学教育多个领域出现改名现象,情报学教育界围绕学科和专业名称引发争论,情报专业的教育由此进入迷茫期。复杂信息环境下情报专业教育如何坚守与发展创新,关系到情报学学科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将影响到我国情报事业的发展壮大。

情报专业教育研究重点坚持三个方向。一是坚持科技情报的专业特色。情报教育面向需求的同时,要抓住和突出情报学自己的专业性。二是建立层次化、专业化情报教育体系。情报教育面向不同需求,需要能够培养如科技情报人才、经济情报人才、军事情报人才、情报管理专业人才的教育机制或体系。三是情报研究机构与情报教育机构需要联合,情报学的教育才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4 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中的特征关系

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是指保障科技情报工作的各种系统要素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是指在已有情报理论基础上,将有益于科技情报创新发展的各种核心要素有序地进行组织和分工,各种要素互相配合和补充,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保障国家的科技创新发展。

4.1 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考察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理论,需要重视理论体系的4 个特征。

(1)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开放性。

开放是指科技情报体系不是孤立的存在,它与外界的环境、物质、信息是流通的,如国际、国内的客观环境,国家和机构等对科技情报工作的资金、设备、手段等投入和支持,影响科技情报活动的信息等,而科技情报体系给外界的输出是科技情报产品。因此,科技情报体系正常运行建立在国家、机构等与科技情报体系之间有计划、有方向、有目标的环境和信息流通的基础上。

(2)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非平衡性。

非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科技情报的供求不平衡,即指科技情报需求在质和量上远大于科技情报体系的供给;二是科技信息占有量的不平衡,即科技情报体系占有的信息在质和量上大于外界其他实体拥有的,但小于复杂信息环境下的信息总量。在复杂信息环境下,为达到这两种平衡,科技情报体系功能必须提升,特别是科技情报资源的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工作必须做好。

(3)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自适应性。

自适应是指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体系的自我协同、调节能力;特别是当非常规或涉及国家重大科技发展问题的科技情报需求出现,外界环境发生突变和异常时,科技情报体系可以自适应地形成可行的、稳定有序的情报生产工作状态。自适应性也可称为自组织性。

(4)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多主体性。

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工作的执行主体是科技情报机构。宏观上的执行主体指各个层级的科技情报机构,微观上的执行主体是指各个具体机构、部门、工作团队等。在共同的科技情报需求驱动下,宏观和微观层次的科技情报执行主体需要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制约,其存在应该在科技情报理论体系中得到反映。

4.2 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要素关系

复杂信息环境下,更强调科技情报体系的整体效能,整体效能主要依赖于科技情报实施主体的体系能力。体系能力指相关主体应具备3 个核心要素,即优质的科技情报资源、科技情报研究方法、科技情报分析技术。3 种核心要素是科技情报主体不断实现对开源情报资源的有效储备、挖掘数据背后蕴藏的潜在情报价值的基础。此外,这种体系能力应具备3 种核心能力,即反应能力、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3 种核心能力是科技情报主体获得解决情报需求的过程能力的保障。

为了更直观阐释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核心要素及组织关系,本文引入了机械传动中的皮带传动作用机理模型图来表达科技情报理论体系的环境-主体-研究三者之间独立发展又整体合力的关系,如图1 所示。从整体来看,模型展示了环境-主体-研究三者的互动体系,通过对科技情报机构主体体系能力带动赋能个体(情报研究人员)开展科技情报研究,完成情报任务。主动轮代表体系轮,作为主动轮发力带动科技情报主体体系能力提升。从动轮1 代表赋能轮,在主动轮的作用力驱动下,研究人员提升研究能力。从动轮2 代表应用轮,面向科技情报需求,科技情报体系能力不断增强赋能科技情报研究,推动科技情报研究和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传动原理反向作用力则是科技情报研究发展阶段中对科技情报人员的能力需求,以及研究人员能力在提升过程中对科技情报机构和环境的支撑需求,反向需求下的调整与正向赋能的促进将使整个体系良性化地发展。

图1 科技情报体系、赋能机制及科技情报应用的互动体系模型

5 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的质量标准

在我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进程中,科技情报的研究和服务在面向国家需求的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时,科技情报机构发挥了科技情报保障的组织行动能力和任务响应的效能优势。但是,在当前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面临的是更为繁杂的科技信息,更为严峻的科技竞争或对抗的态势,更高要求的情报需求。科技情报机构行动力上的优势并不能保证弥补情报感知盲点的缺陷,如美国对中国的科技禁运暴露了我国科技情报工作的不足。此外,当前的科技情报方法研究在信息科技革命浪潮中比较重视运用技术手段实现“追快求准”,但在能够支持“早醒远眺”的情报特色核心要求方面的理论分析工具的储备则存在不足。为此,开展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和解决以下质量标准问题。

(1) 建立新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构建模式和标准。

科技情报资源是开展科技情报业务工作的前提。在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的数据“源”发生变化,科技情报业务需要处理的不仅是与问题相关的某一类数据,而且需要处理与问题相关的多源科技数据资源,这些数据往往具有海量、异构、多模、多维的数据特点。所以,传统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构建模式和标准已难以适应新的信息环境需求,需要建立新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构建模式和标准。

在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从我国科技情报资源现状和特点出发,新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既要兼容已有科技数据资源,又需要在资源体系的各个层次构建面向新型科技数据资源的新模式和标准,以数据基础层为例,数据基础层需要构建新型科技数据资源的采集、加工、处理和存储模式,构建多源科技数据之间互操作的标准和规范;另一方面,在已有科技情报资源体系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情报资源体系需要强化面向国家科技安全的科技数据资源战略保障意识,构建具有“数据拥有权”的科技数据信息资源的同时,需要在资源体系的各个层次构建核心/关键科技数据资源的使用安全标准/规范,以突破国外对文献资源的封锁,保障外文科技资源的持续可用性。

(2)强化科技情报分析中的感知能力和质量。

科技情报的感知能力包括线索发现能力和洞察洞见能力,感知能力的强弱又决定感知的质量,在复杂信息环境下强化情报感知能力有助于应对科技“信息迷雾”。西方技术封锁、中美科贸领域的较量使我们发现中国科技情报领域存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情报的感知能力不够,质量不佳。信息技术强调算力和速度,而科技情报则重视发现和洞见,这是科技情报研究的专业特色。

在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感知能力的运用需要坚持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但前提是需要建立符合科技情报业务要求的情报分析专属架构和相应的标准,以保证感知的质量;另一方面,科技情报的感知能力和质量表现为科技情报人员感知发现情报线索时意识敏锐、洞见深入、方法得当、刻画准确,所以,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构建体系化、协同化的科技情报感知分析平台来强化情报感知能力和质量,开展系统化、谱系化的数据扫描和情报分析,以便发现和刻画各种科技情报“线索”。

(3) 调整科技情报事业的管理评价模式和标准。

科技情报事业管理是一项比较特殊的科技管理。科技情报作为一门有专业性的科学技术,需要专业化的评价。科技管理涉及科技成果管理、科技建制管理等,科技管理的内核是求真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科技情报事业的发展会促进科技情报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同样,科技情报事业的管理评价模式和标准也会影响科技情报工作重心的偏离。

在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事业的工作重心已不再仅仅是科技文献的服务,科技情报事业的管理评价模式和标准应随之进行调整。如基于文献计量的科学评价已成为科技管理部门进行评价科研人员、科研机构水平的主要依据,在这种科技管理的导向影响下,目前各情报机构的工作重心更多地集中在科技文献检索、组织和计量等研究,造成科技情报工作重心的偏移。新环境下的科研机构评价应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视角对机构的分类、定位、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的表现等开展评价,细化和重构相关科技管理评价的模式和标准。

(4)建立符合系统工程质量标准的科技情报产出体系。

科技情报的产出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科技情报工作必须采用数智赋能技术,必须融入体系意识,必须重视突破传统羁绊。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生产需要解决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对信息的全谱扫描和极致的情报感知,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情报生产各个环节的支持和协同,执行此种任务要求强化系统工程的理念,坚持用质量和标准去保证系统的良性运转。

在实践中需要重视的问题:一方面,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产出过程融入系统工程思维是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技术需要。该系统应包括若干子系统,如情报反应子系统、情报组织子系统、情报资源子系统、情报生产子系统、情报服务子系统等。科技情报系统的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相互增益的关系,当该系统整体达到最佳状态时,即能获得最佳输出。另一方面,科技情报产出体系应反映出科技情报生产的实施过程是一个有机的多维关系系统的运转。当系统得到科技情报用户提出的需求后,即通过科技情报生产系统的执行,快速实现相关科技情报的生产并输出。

6 结束语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我国的发展环境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变化,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科技情报的重要作用凸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科技竞争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促使我们对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问题做出深刻的思考。与过去相比,复杂信息环境下的科技情报所处信息环境已发生改变,导致科技情报研究和工作模式、科技情报的业务场景和情报需求、科技情报事业的研究重点均会发生新的变革,拓宽、融合和创新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是大势所趋。近几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科技情报业务的具体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特别是聚焦国家科技战略发展对科技情报工作的需求,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情报业务体系的改革、调整和优化。基于我们的实践,本文阐述了复杂信息环境下科技情报理论体系构建的相关要求、内容以及设想,希望学界同仁能够结合科技情报业务的深入开展,不断完善和充实该理论体系的内容,为中国的科技情报事业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

猜你喜欢
科技情报情报体系
情报
情报
基于数据工程的国防科技情报生态体系构建
情报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科技情报用户画像及场景化服务推送研究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情报自动化发展策略
加强科技情报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交接情报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