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会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

2022-07-03 15:19罗流孝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罗流孝

摘要:“壮族会鼓”是我国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此“壮族会鼓”的发展和保护工作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加以重视。校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方式,因此校园管理人员也要提高对“壮族会鼓”的重视度。本文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会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并加以阐述。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会鼓”;保护与传承

引言

“壮族会鼓”历史源远流长,相传至今已有1000多年,主要分布在马山县境内的百龙滩镇、白山镇、古零镇等乡镇及周边的县份。常有鼓、锣、钗乐器一起演奏,主角是壮鼓。古法壮鼓用樟木、榕枫等原木挖成空心做成鼓壳,用牛皮作为鼓面,再用坚韧的生竹篾两边拉紧而成,声音浑圆厚重,锣和钗是配角,声音清脆响亮,点缀鼓点。会鼓的曲牌有舞龙鼓、混鼓、狂欢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演奏时,可多人协作,节奏整齐,鼓声撼动四面八方。“壮族会鼓”中蕴含着人民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是人民文化智慧的结晶。现在壮族会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常用于嫁娶、祭祀、添丁、盖新房、迎宾等场合,以示庄重。马山壮族会鼓于2008年11月被评列入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5月被评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会鼓2006年曾被选为南宁市东南亚风情国际旅游美食节表演节目;2008年曾被选为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南宁站火炬传递仪式表演节目。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会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校园是开展“壮族会鼓”保护与传承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校园与其他设施场所的区别在于活动的人群非常单一,在校园中只有学生和教师。而在校园中开展“壮族会鼓”的保护与传承活动,能够使校园中的学生对于“壮族会鼓”更加了解,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度和兴趣,在校园中感受到“壮族会鼓”的魅力和优点,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壮族会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壮族会鼓”不仅是知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壮族会鼓”还具有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改善精神面貌的效果,因此在校园中积极开展“壮族会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不仅能够推动“壮族会鼓”的发展前景,还能够对参与到“壮族会鼓”保护工作的学生起到良好的培养效果,使参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底蕴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二、非物質文化遗产“壮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的难点

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普遍存在受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发展,我国与外国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更多的外国文化不断流入到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对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造成一定的冲击。“壮族会鼓”作为传承1000多年的传统文化,能够表演“壮族会鼓”的艺人数量越来越少,很多民间艺人随着时间推移出现老龄化现象,而大部分年轻人对于“壮族会鼓”保护与传承的重视度不足,再加上相关管理部门的重视度不足、保护资金不足、政策不健全等因素,导致“壮族会鼓”这种较为小众、传教难度比较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继续流传下去。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措施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非常多,有很多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与校园进行紧密连接。例如我国壮族知名的“壮鼓”,目前我国广西马山县九年制学校在日常学习中,针对“壮族会鼓”的保护和传承开展如下活动,将“壮族会鼓”的教学内容与音乐课进行连接,使全校园的学生对于“壮族会鼓”具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引发学生对于“壮族会鼓”的学习兴趣,并将“壮族会鼓”教学作为该学校的教学特色之一,大力推动“壮族会鼓”教学课程的开展,通过学习“壮族会鼓”,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情操,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壮族会鼓”的理解和热爱程度,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中,除此之外,有的地方政府已经把“壮族会鼓”艺术带入校园作为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工程之一,设点让学生利用锻炼身体的形式,接触传承壮族会鼓,目前已有好多所中小学,每个中小学大概40至50名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实现了“壮族会鼓”在校园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地方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与当地学校建立合作,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要提高审查力度,提高学校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度。同时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也要适当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投入力度,增加投入资金用于购置相关设备,例如“壮族会鼓”等,感兴趣的学生可以亲身尝试并体验,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壮族会鼓”进入校园进行保护与传承工作,是未来“壮族会鼓”发展的必然趋势。校园是学生学习圣湖偶读主要场所之一,在校园开展“壮族会鼓”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能够对“壮族会鼓”和学校学生都起到非常好的积极影响,因此相关部门要提高自身重视度,确保“壮族会鼓”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得到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许瓛.非遗保护视角下的凉州攻鼓子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2,27(01):116-120.

[2]吴玉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在校园的保护与传承[J].知识文库,2018(23):20.

[3]李国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攻鼓子"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1):8-11.

[4]范飞.非物质文化遗产“攻鼓子”进校园的几点思考[J].青春岁月,2018(21):227.

猜你喜欢
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河洛体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峨眉盘破门武术保护与传承中的政府主导作用研究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浅谈土家族茅古斯的艺术价值及传承保护
中小学校本课程视野下的信阳民歌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