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

2022-07-04 22:16马容芳
参花·青春文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散文精神文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关于传统文化又有了不同的认知。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的掀起,新生一代的文人学者对五四时期关于传统文化的态度逐渐有了明显转变,不再是一味批判,弘扬和继承成了新的态势,当然,这一文化发展的趋势是正确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主题。本文围绕王剑冰散文《祖巷》中优秀的古镇传统文化展开,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精神气脉与文化意蕴以及古镇文化的未来走向等几个方面浅述。

一、王剑冰散文中的文化意识

在文本展开之前,笔者认为要先从作者王剑冰谈起。他作为新一代的散文大家,集创作、研究、编刊于一身,他带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识,行走于祖国的山水间,又怀着万千感慨从中而来,用自己敏感的思想和恰到好处的力度去感受理解历史,又以精彩巧妙的文学创作艺术将自己对文化的感悟丝丝注入笔墨文章。他擅长写山水古迹,似乎大自然的每一处经过他眼都有着独特的魅力。为何他的散文能够被文坛盛赞?通常情况下,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在艺术表现和思想引领上拥有着天生的缺陷,所以变革时期的文学一般都是由小说引领,因为小说对思想传播具有明显的张力。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在五四时期享誉文坛的文学大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也不乏令人称颂的散文著作。而作为后起之秀的王剑冰更是为散文的书写开辟了新的高峰,他写山水古迹,歌颂自然风光并非只是单纯慨叹,而是用他独特的审美感受对他所写的山水古迹的历史、文化进行探寻、追思。他的文章饱含对故土的思恋、对历史的追问和思考、对自然山水的满目倾心以及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挚情感和文化意识。说到这里,便能够理解为何王剑冰的散文倍受文坛推崇,“不只是他的散文作品中融入了诗艺和小说艺术”,最重要的是他对文化意识的敏感度。

当然,王剑冰在旅途中“漂泊与回归”的同时,又为那些引人注目的山水古迹写下篇章,笔者认为他这样做的初心大概是想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追问和反思”。然而这一做法还是遭到了质疑,唐小林在其文章《不可思议的王剑冰现象》中,对王剑冰的散文进行了批评,他认为王剑冰的散文之所以能够在文坛倍受推崇,不过是受贾平凹、侯修圃及余继聪等一些作家的过高吹捧,通过套路得此荣誉。他在文章中提到,王剑冰的散文充满着浅薄和呆滞,想象贫乏、比喻俗套,思维陈旧,逻辑不通。而当今时代呈现一种“王剑冰现象”,即艺术观念的陈腐,写作模式的固化和无病呻吟的矫情。他认为这是一种弊病,不可否认他的这种观点是有先进性的,但是就王剑冰的散文成就来说,他的这种批判过于片面和严重了。王剑冰写家乡,写历史,写山水不仅仅是单一表面的泛泛之谈,更不是为了某种利益而作的商业软文,“他以风格独特的散文,构筑起一个既清新明丽,又蕴藉隽永的艺术世界,丰富了中国当代散文文坛”。像《绝版的周庄》《远远的少女》《辽远苍茫的渤海湾》《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祖巷》等作品,静下心来去品读他的作品,会发现作者在文章中所要彰显的内涵是深刻的、多元的,同时,他也在尝试用现代文学的审美眼光、文学意识去欣赏和解读历史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他想为文学和历史文化开拓一个新的连接点,而这个连接点恰是王剑冰投置在文章中的文化意识。

二、珠玑巷中的“家”的概念

触及“家”这个字眼,每个人的心都会为之一颤,那是一种深深藏在中华儿女心底的乡愁符号,是一种不会枯竭的精神动力。关于“家”的定义,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它的本义是住所,后来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还可以指自己居住的房子。从具体上说,能够遮风挡雨的是家,但从抽象上说,由亲亲关系维系着的才叫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亲亲关系才是家概念中最重要的部分。亲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当然这只是家的最小的文化呈现形式,而从大的层面讲,由家人、同村的邻居以及同属于中华民族的同胞们所组成的团体,依然可以亲切地称呼它为家,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它们都有着共通的属性。并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它内在的属性也从未改变,家的概念一直存在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同时,蕴藏在家文化中的民族传统美德也一直被传承着,这是一条系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的精神文化纽带。20世纪初期的文学浪潮忽视了家文化的重要性,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的兴起,“家祠文化”又开始受到文人学者的重视,从“家”这个概念衍生出来的各种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成了文人学者争先推崇的对象。

王剑冰在其文章《祖巷》中就大方且具体地传递了“家”概念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祖巷即为珠玑巷,作者在文章中首先交代了珠玑巷的来历,经追溯,珠玑巷从唐代开始,众多先辈曾在未知穷途中翻山越岭来到这里,期间就有张九龄、苏东坡、禅宗六祖惠能等人,他们在这遥远的地方开辟了新的家园,或许他们最初的愿望只是为了安身立命,却没想到珠玑巷成了他们心头永远的牵绊。一千多年来,这里汇集了不计其数的人,超过一百七十个姓氏,而这则为流浪漂泊的茫然者提供了一份关于家的念想。王剑冰在文中说,珠玑巷的存在是一个广泛的融合,姓氏的融合、情感的融合、力量的融合,乃至家庭的融合,而笔者还想补充一句,这种融合不正是潜藏在众人心底的家的意识使然吗?从前姓氏的集合为远道而来的乡亲提供了认亲的途径,如今家祠的集合让这一环节变得更加容易,归乡寻家的难度恰恰说明了那流淌在人们血液中剪不断的家的念想,无论多么遥远艰难也要奔赴家乡。此外,珠玑巷的房屋建筑也大有名堂,拥挤的房屋构造,不是由于地域狹小,而是当地人给它赋予了更特殊的内涵,拥挤在一起的房屋就像是手拉手并肩站在一起的人,它们所代表的,不只是生活功能,更是团结功能。更值得一说的是,珠玑巷的乡亲们为了接待前来认祖归宗的乡亲,每家每户都留一个人出来接待,他们接待的不只是自家亲人,而是所有来这里认亲的人,且从不计较得失。珠玑巷人的种种做法,不管是姓氏和家祠的集合,特殊的房屋构造,还是每家每户留守接待乡亲的人,这无一不是家概念的具体表现,而促使他们这么做的,也正是蕴藏在家概念背后的强烈的精神归属感。这种真诚的态度、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发人深省的凝聚力,直至今天,依然能带给人们穿越时空的感动,而这份感动也恰恰是蕴藏在家文化中的魅力彰显。

三、文化寻根与指引——以珠玑巷的精神气脉和人文意蕴为出发点

再说祖巷的名字“珠玑巷”,乍一看会以为此名是由当地盛产珠玑而得来,其实不然,因为这里既不产珠玑,也不是贩卖珠玑的地方,那为何要叫珠玑巷呢?作者王剑冰从历史中寻到了两种说法,一说唐中期敬宗巷人张昌,七世同堂,和睦共居,声名远播,皇帝赐其一条珠玑绦环,同时,他又是张九龄后世裔孙,因张家人丁兴旺,又孝义和睦,由此更改巷名;二说是南宋时,地处中原的开封祥符的许多官员及富商为避元人而大举南迁至此,又因家乡祥符有珠玑巷,为解相思之情,便更改地名。不只是巷名的来历有种种说法,这里的三街四巷:(珠玑街、棋盘街、马仔街;洙泗巷、黄茅巷、铁炉巷和腊巷)每一个都能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找到其说法由来,但是关于哪种说法是正确的,在此刻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历史古迹背后所彰显的文化魅力和人文意蕴,珠玑巷里的当地人和中原人的这种新型乡亲关系,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特质,这不仅是先辈们重视推崇的特质,更是当今时代所要学习和推崇的。

此外,珠玑巷所体现的精神气脉更是值得一提。首先,要说到的是没有围挡的珠玑巷处处彰显着包容,无论你从哪里来,看到这样的村落格局,笔者认为你一定会放下犹豫和戒备,而能够让人们产生这种情感的,不就是最讓人们牵挂在心头的“家”吗?几千年来,珠玑巷一直扮演着“家”这个角色,它就像一座中转站,南来北往的人都在这里歇脚启程,抑或是定居安享晚年。而且,迁居来这里的人不都是布衣白丁,亦有名声大噪、富贵显赫的人家,但是珠玑巷却没有想象中的豪宅大院、没有私修的花园丽景,究其背后的原因,无外乎是来这里定居的人大多是和珠玑巷一般,是有故事、有经历的,他们经历世事的风浪,逐渐变得收束心性,如今只显露温柔善意于外界。其次,似是为了彰显诚意,当地人在梅关地界立一“善”字,往来的人在看到的瞬间,整颗心都会变得柔软。当然,不仅只有善被重视,在这里被广泛传达的还有“友善、和睦、礼貌、孝悌、节俭”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这些美德则成就了珠玑巷千百年生生不息的灿烂。最后说到的就是深邃入心的珠玑精神,作者在文中提到了三位著名人物,其一是南宋度宗咸淳年间,胡氏兄妹遭奸佞迫害,胡妃被贬庶民,后逃匿漂泊于市,机缘之下遇到珠玑商人黄贮万,二人回到珠玑巷结为夫妻。胡妃心性善良,当遇到天灾时,胡妃告知乡亲捞取田螺抵抗饥饿,不幸的是,皇帝对胡妃的再次查找,使珠玑巷的百姓受到牵连,为了不株连乡人,保全这处美好的存在,胡妃选择投井自尽。乡人们为了纪念她,便在井上为她修了七级佛塔,至今犹存。其二是南唐时期的何昶,他受后晋高祖石敬瑭赏识,做了侍御史。后又受周世宗重用,受命持节南下,宣抚南汉帝刘晟,被封南海参军。路过珠玑巷,见这里风物醇美,便安家于此。后因珠玑一带匪寇侵扰,他奉命出征时,遇到强烈的龙卷风,与夫人随船倾覆江中。其三是罗贵,他被许多珠玑巷人和广府人尊为“罗贵祖”,最初到珠玑巷来的罗彦环就是罗贵的六世祖。他曾带领众人砍竹结筏,顺浈江南迁。这些名人事迹彰显了珠玑巷人“异姓一家、同舟共济、和谐共赢、开拓进取”的精神气脉,不仅是先辈们有如此壮迹,近代许多珠玑巷后裔也依然传承着珠玑精神,在不少领域产生深广影响,他们在新中国的革命建设中,一次又一次展现着这种精神气脉。由此可知,不论是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好,还是深入人心的珠玑精神也好,它们都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特质,它们既能够让珠玑巷的精神气脉和人文意蕴延续下去,又能够为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添风采。

四、结语

恰如作者王剑冰在文章中写到的一样,他推崇蕴藏在珠玑巷文化中的人文意蕴,精神气脉,他认为,充满文化的古迹不该被淹没在历史长河里,他在文章结尾写道,“应该有更多的人来这里看看,领略它的精神气脉,人文意蕴,这里有道德伦理学、社会心理学、姓氏文化学、民族融合学乃至中华交通史、民族迁移史、文明发展史的一个册页”,而拥有这种丰富历史文化的古镇,不是只有珠玑巷这一处,这些古镇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一代一代人的记忆,更为重要的是,蕴含在其背后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为主导的时代,在外来文化冲击的时代,蕴藏在古镇背后的传统民族文化该如何更好地发扬传承,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王剑冰用他的作品,再一次凸显了文学对传承一代文化的重要性。当然,对于“家”的概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弘扬已经不是首次提起,但笔者认为对主流文化的弘扬还须引起重视。笔者赞同王剑冰这种对文化的敏感度,这不仅是一个文人学者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也是值得普通大众效仿的行径。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王剑冰的散文视界[J].中州大学学报,2016,33(01):44-47.

[2]娄晓凯.漂泊与回归反思与追问——论王剑冰的散文世界[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06):30-32.

[3]唐小林.不可思议的“王剑冰现象”[J].文学自由谈,2021(06):10-20.

[4]娄晓凯.诗意的真诚——看王剑冰散文的美学特征[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5(03):94-96.

[5]陈欢.说不尽的“祠堂”——综观20世纪乡土文学看取“祠堂”视角的整体变迁轨迹[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04):37-41.

(作者简介:马容芳,女,本科,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于美琪)

猜你喜欢
散文精神文化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虎虎生威见精神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谁远谁近?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