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来自黄金年代的理想家

2022-07-04 23:45李宗睿
山西文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刘慈欣爱丽丝原野

“到底有多久没有抬头仰望星空了?”

合上连载着《黄金原野》的杂志封面,盯着电脑显示器上昨晚刚启动过的“赛博朋克2077”的图标,大脑中不禁跳出这样一个问题。

《黄金原野》是刘慈欣于2018年在沉寂多年后发表的一篇作品。考虑到全文不过万字左右,比照其以往成功作品的规模略显短促,再加上这次创作本就是应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邀请谈论对未来技术走向的一些思考,相当于一篇限制了创作思路的“命题作文”,阅读前我有些担心故事情节的吸引力和人物刻画的完整性。

事实上我也并不是一个科幻文学爱好者,甚至作为物理专业的毕业生、科普作品的忠实读者,一定程度上我是“反科幻”的。他们太过于“前卫”,以至于从严谨的科学理论出发我在脑中很难重现这些“超越理论”的画面。所以刘慈欣的作品我也仅限于读过《三体》这部公认的“硬核科幻”作品,也对其作品产生了刻板的看法——刘慈欣创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科幻构思上,他总是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推论出故事发展的必然方向,即使人物的结局是冷酷无情,甚至血腥的,那都不是刘慈欣在创作中关心的,因为人物本身只是他讲故事的工具罢了。

而《黄金原野》的出现,我看到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创作间歇”后,刘慈欣似乎对科幻文學的创作方式有了新的思考。文章不仅少见地在开头处插入了一段主人公的回忆来引入故事情节,更是鲜有地用一定篇幅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而与其之前作品一脉相承的,故事核心的纲领依旧是对人类未来命运走向的执著思考。也就是说,《黄金原野》带我认识了一个写作手法精妙、作品结构成熟、文风细腻的刘慈欣,一个在科幻文学和主流文学之间寻求融合发展的刘慈欣。所以那些讨论刘慈欣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说法我并不能认同——《黄金原野》作为科幻作品的创意高度我确实无法评价,但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是有着实实在在提升的。如果有机会能转化成电影剧本,我想会是一部中国版、科幻题材的“阿波罗十三号”般的存在。

《黄金原野》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中叶,米勒的“生命远景”公司研制出一种名为“冬神”的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的药物,用于长期太空航行的宇航员在冬眠状态下维持生命体征。相较于上世纪中叶那个“太空军备竞赛”的黄金年代,人类已经基本丧失完成“阿波罗计划”时那种被比作“乘坐洗衣机横跨太平洋”的雄心与魄力。除了探索外太空的激情已经消退之外,人类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技术更可以说是全面倒退,“生命远景”这样的一家医药公司只得将主要研究领域转向研发载人登陆火星方向。受困于公司财力限制,目标任务一而再、再而三地缩水,最后完成的“黄金原野号”也只是仅能搭载一人,勉强完成绕月轨道飞行的胶囊太空舱。雪上加霜的是,米勒还在一场车祸中意外离世。

当人们以为这场“西西弗斯”式的工程可能就要止步于山脚下时,米勒二十岁的女儿爱丽丝为了实现父亲的夙愿,在父亲去世十小时后独自登上“黄金原野号”发射升空。开始的一切似乎很顺利,可十五分钟后本该关闭的火箭发动机并没有按计划关闭,火箭继续以最大功率运行。控制系统为确保爱丽丝的人身安全,做出了继续飞行至耗尽燃料的无奈决策。十八分钟的疯狂加速后,“黄金原野号”速度已大于第三宇宙速度,并继续飞离太阳系。

危机之中当然也残存一丝希望,“黄金原野号”所携带的“冬神”可以使爱丽丝冬眠二十年。就这样,爱丽丝孤独地在太空中漂流着,并阶段性地实施冬眠计划以尽可能延长飞船生命系统持续保障时间。与此同时,地球上数以亿计的人类可以通过VR技术访问飞船端口,实时关注着爱丽丝的情况。故事的第一视角人物麦克正是这群人中最执著的一位,19年的时间,1000多个VR视频文件,麦克对这个远在万里之外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情愫。而“黄金原野号”也渐渐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光飞逝,人类重启“猎户座”计划的关键一环“低温核聚变技术”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猎户座”飞船在“黄金原野号”升空19年后研制成功,发射后以八十倍的巡航速度前去营救爱丽丝。

但当飞船靠近“黄金原野号”准备捕捉营救时,在地球上几十亿双眼睛注视下,持续回传19年的直播信号消失了,“黄金原野号”上似乎早已没有生命迹象。从爱丽丝留下的音频中人们得知,“黄金原野号”升空的第18天后生命维持系统就因能量耗尽而关闭,之后与地球联系的信号均为智能模拟。“冬神”其实根本不存在,“黄金原野号”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故障,它的真实目的从来就不是火星或者月球,而是激发人类重新挖掘航天事业这片荒地,开拓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这篇小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那个对人类未来充满担忧的刘慈欣,他还是在思考着那个困扰着他多年的问题:近代改变人类生活的计算机技术和航天技术,它们的出生时间仅相差几个月,为何却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发展差异?

现实生活中,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点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朋友在游戏平台畅聊酣战,点两下手机就可以轻松完成大宗的转账支付。可航天技术改变我们生活的东西太少了,我们既无法实现人类在月球的常态化驻留机制,更无法实现全面开发所在太阳系资源的“二级文明”设想。可以预见的未来社会,恐怕真的会变成小说中的模样——VR游戏远比真实太空更有吸引力,“赛博朋克”也亲手将“土星五号”埋入历史的墓地。两项均关乎着人类未来命运发展的技术之所以在诞生后的不到一个世纪内就产生了巨大的鸿沟,除了技术本身研发难度之外,刘慈欣所担忧的我想更是人们只沉醉于眼前唾手可得的虚拟世界利益,却早已忘记抬头仰望,浩瀚的星空之间还藏有关于一切物质起源的无数未解之谜。现实中的例子比比皆是,行业大佬Facebook闻风而动地改名成Meta,早早布局进入元宇宙市场开始挖掘第一桶金;业界翘楚SpaceX似乎也更加醉心于发展“星链计划”,打造盈利可观的卫星互联网系统,而不是持续投资推进深空探索火箭推进器的研发——近在眼前的衍生利益总比挂在遥远天边的北极星来的更吸引人才和资本。

文章中有两段内容,我认为设计得最为巧妙,其中之一是刚从冬眠中苏醒的爱丽丝对自己做的一个梦的描述。梦中她回到了地球,所有人类都消失了,林立的高楼覆盖满绿色藤蔓。在长满杂草的广场上爱丽丝发现一块运行中的电池板,它连接着一台深埋于地下室的运行中的超级电脑。点亮屏幕后,赫然显示着一行字:小心!内存里生活着一百亿人!!原文中这段内容的每个字都看似世外桃源般平和,但最终汇聚成的未来世界状况却让我作为读者感到不寒而栗——世界最终还是变成《头号玩家》和《黑客帝国》里的那样,人类困在了由内存记录的虚拟世界中,彻底失去了探索未知宇宙的欲望,甚至失去了脱离虚拟世界的勇气,整个地球和全部人类灭亡于一场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灾难”。在悲观的刘慈欣笔下,人类的最终归宿并不是星辰大海,而是在虚拟现实中永生。

厘清文章包含的这些信息后,文章背后深层思考又回到刘慈欣近年来在公开场合采访多次提及的问题上——我们的物质生活既然已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了,是否仍需要坚持发展太空探索这一看不见短期收益事业呢?答案一定是肯定的。国家层面来说,各航天强国早就明确了太空资产是国家重要战略资产,既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的发展战略;社会企业层面,美国的蓝色起源、中国的蓝箭航天等一批私人航天服务公司也开始引领航天技术,布局民用市场,其原因一定也是看到了广阔的市场前景;个人层面来讲,难道有人不好奇半径460亿光年的可观测宇宙之外,到底存在些什么?是不是就像漫威电影里所描述的平行宇宙呢?三方给出的答案是可预料的一致,对未知宇宙的探索是有必要坚持的。

可生活经验中无数失败的案例也提醒着我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往往囿于无从着手的迷茫,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这部作品行至结尾处,悲观的刘慈欣照旧没有将整个人类的命运赶尽杀绝,而是依旧如《三体》、《流浪地球》指出了人类前进的方向,于是《黄金原野》内容中第二处巧妙便缓缓展现在读者眼前。爱丽丝给我们讲了一个传说:大饥荒年代,一个老人在弥留之际把几个孩子叫到床前,叮嘱着一个保守了终生的秘密——村后的荒地埋着数目可观的黄金。老人走后,孩子们便在那片荒地上疯狂挖掘,最后发现黄金并不存在,但他们的挖掘将荒地开垦为沃土,使得孩子们在饥荒中生存下来。

“现在,你们知道了这艘飞船名称的含义。”这是爱丽丝留给地球人类的告别话语。是啊,困境中的理想信念比黄金更珍贵百倍。能支持我们在探索未知的道路上走下去的,正是你在出发时所坚持的理想信念。至此,短短万字的篇幅内爱丽丝的形象勾勒的尤其丰满,不同于刘慈欣之前作品中主人公符号化、工具化的特点,她让我想到诺兰电影《星际穿越》里的小布兰德教授,同样也是孤独地在太空中漂流着,满怀着寻求新家园的理想,肩负着存续人类火种的使命,即使一开始就知道这一去便很难返航,也毅然踏上了对未知宇宙和人类存续的探索之路。我想照亮爱丽丝,照亮布兰德前进道路的,都是对未知太空领域不懈探索的理想信念之光。

《黄金原野》我一连读了三遍,每一遍都有细节上的再发现:从文章开头麦克看着屏幕上的爱丽丝说“十九年了,我已从一个十八岁男孩变成三十七岁的男人,你还是那么年轻”;到行文间数次“不经意”透露着火箭升空一段时间后,爱丽丝在传回地球的影像中就再也没有打开过航天服的面罩这一细节,刘慈欣总是以其细腻的笔触,不断地在向我们暗示着欧·亨利式结尾的必然性。这种细腻程度是我在其之前作品中没有注意到过的,当然这很有可能是我阅读其作品数量有限,也并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但这次我看到的刘慈欣发生了变化。当然,不变的是他还是那个怀旧的大刘,那个出生于上世纪太空竞赛所引领的空间探测技术爆炸式发展的“黄金年代”,对“土星五号”“阿波罗计划”“猎户座计划”这些曾经的辉煌如数家珍的大刘。

3岁就跟随父亲工作调动离开北京,来到太行山上娘子关生活的大刘可能从未设想,眼前的千沟万壑固然无情地阻挡了来自大城市的繁华气息,可是脚下的黄土高坡却无私地托举着他,成就了他离他向往的无垠星空更近一步。而同样生长生活在这片中华文明的发祥地的我们,除了身体里沿袭着一脉相承的传统文明血脉之外,飞速发展的时代又赋予了我们对于未知宇宙的探索的光荣使命。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后发出了第一缕光、诞生的第一种物质,就藏在无穷远处的黑暗之中。与有关一切物质存在的终极答案相比,即使前进的路上有再多的坎坷,付出再大的代价,又算得了什么呢?

毕竟我们的征途可是星辰大海啊!

【作者简介】李宗睿,1993年生,山西太原人。现供职于山西省作家协会创联部。

猜你喜欢
刘慈欣爱丽丝原野
刘慈欣素描头像
爱丽丝的疯狂茶话会
刘慈欣文学院揭牌仪式
闪电的原野
闪电的原野
花与爱丽丝
花与爱丽丝
变大变大
春天的原野
刘慈欣:如果有可能,我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