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022-07-04 00:07时啸鸽
邓小平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艺事业

[摘要]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从捍卫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出发,在继承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文艺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知识分子队伍是生产和传播优秀精神作品的主力军;文艺既不从属于政治,也不可能脱离政治;文艺批评要坚持社会效果标准和人民标准;除了风格和形式外,在观点和学派问题上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邓小平的这些论述将毛泽东文艺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新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文艺理论;毛泽东文艺思想;文艺事业[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21(2022)03—0064—08

[基金项目]202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共党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0ADJ003)

[作者]时啸鸽,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问题、新要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事业的发展,总结我国文艺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的文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攸关全局、影响深远的论述,将毛泽东文艺思想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系统梳理并深入学习邓小平文艺理论,探析其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新的形势下更好地推进我国文艺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一、旗帜鲜明捍卫和坚持包括文艺思想在内的整个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全党、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都在关注我们党如何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当时党内外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倾向受“两个凡”思想的禁锢,认为对毛泽东晚年错误进行批判和否定是“丢刀子”“砍旗”①;一种以毛泽东晚年犯错误为由全盘否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针对这两种倾向,邓小平分别进行了批判。

对于前一种倾向,邓小平进行了深刻批判。他指出:“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②,但是,“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同志的错误在于违反了他自己正确的东西”③。他在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重要文件的起草和修改提出意见时严肃指出:“不仅今天,而且今后,我们都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①他明确提出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⑤。这就为党和人民客观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指明了方向。

针对后一种倾向,邓小平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在他的一生中,为我们的党、国家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⑥“他多次从危机中把党和国家挽救过来。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⑦我们不能因为毛泽东的功绩而讳言他的错误,更不能因为他的错误而否定他的功绩,这“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⑧,“任何时候都不能损害毛泽东同志在整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形象,不能动摇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的原则”⑨。

邓小平通过批判上述两种错误倾向,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树立了对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也将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引上了正确轨道。在邓小平和全党以及文艺界同志的共同努力下,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出席了这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盛会,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大会致祝词。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⑩邓小平的这次讲话是对当时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否定文艺为人民大众、否认文艺应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错误思潮的有力批判。随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包含文艺思想在内的整个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全面、科学的评价。

二、从参与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历史中汲取养分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全党的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对包含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内的整个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丰富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样的经历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夯实了根基。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于民主革命时期。在延安整风运动前后,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特别是总结中国革命文化运动历史经验的著作,集中阐发了他对文艺问题的理论观点和基本论断。这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而这一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邓小平围绕毛泽东的相关讲话精神,对文艺工作所作的指示、讲话和谈话中。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提出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①的著名论断。1941年5月,邓小平发表了《一二九师文化工作的方针任务及其努力方向》的报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密切结合当时的形势、任务和实际情况,明确提出了“所谓超政治的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工作要“与人民打成一片,同人民建立血肉不可分离的关系”,应通过文艺作品反映我们“真实的战斗生活”,努力克服“文化工作不大众化的现象”等一系列精辟且独到的文艺思想观点。②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为中国革命文艺确定根本发展方向的纲领性文献—《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并解答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无产阶级文艺的最根本、最原则的问题。通过將上述邓小平关于文艺的思想观点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进行对照和联系,可以发现邓小平的许多文艺思想观点融入进毛泽东博大精深的著作中,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不仅在思想理论上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在实践中更是站在最前列,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胜利实践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十分重视文艺工作。1948年,他所起草《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随即转发到各中央局。在这份文件中,邓小平针对部队存在的忽视宣传文艺工作的现象,提出要加强宣传活动,“在群众中建立和占领思想阵地”,“扩大党的全部正确政策的宣传,……这对新区战胜敌人与发动群众关系极为重大”。①在邓小平的直接指导下,部队的文艺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第二野战军的文艺园地中,不仅有王若的纪实文学作品《无比的爱》、部队文艺工作者集体创作的歌剧《王克勤班》,还有翻译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大卫·科波菲尔》缩写本等世界名著。第二野战军挺进西南后,还创作出一批闻名全国的新边塞文学作品,涌现出彭荆风、公刘等著名作家。第二野战军的战地文艺为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是毛泽东文艺思想成功实践的体现,也为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而形成邓小平文艺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形成邓小平文艺理论

毛泽东文艺思想是在以革命和战争为主题的时代、在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实践斗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文艺运动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正确、科学的。但正如毛泽东反复强调的那样:“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②事实也确实如此。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大国,文艺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相符合。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努力探求文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邓小平文艺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邓小平文艺理论是对新的时代背景下文艺发展和运动规律的理论概括和经验总结,是在回答新的时代背景下文艺运动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当然,从文艺学的理论体系来看,邓小平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范畴。由于它们形成的历史条件不同,因而有自己的独特贡献和鲜明特点。特别是邓小平在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标准、党的文艺方针等方面都作出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具体阐释,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一)文艺必须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们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③这里的无产阶级运动自然也包括文艺运动在内。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文艺运动实际,提出了“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①,这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之后的文艺实践也证明这一论断是完全正确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文艺与人民关系的思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邓小平提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②这一深刻而形象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③他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努力创作反映人民理想和意志的文艺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歌颂人民的伟大创造,努力把握时代脉搏,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结合,自觉接受人民的评价。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在揭示文艺发展的规律。因为是否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将直接关系到能否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成为“人类灵魂工程师”①,从根本上影响着文艺工作者的思想追求和艺术倾向,从而深刻影响着文艺作品的形式、内容和风格,甚至会影响一位文艺工作者艺术生命的长短。邓小平的这一观点充分揭示文艺与人民之间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必须与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适应,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开拓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二)知识分子队伍是生产和传播优秀精神作品的主力军

在阶级社会,知识分子总是为一定阶级服务的,有自己的阶级属性。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推动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对于文艺而言,文艺界中的知识分子(即文艺家)同样起着带头作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文艺要为什么人时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既是为工人、农民、人民武装的,也是“为城市小资产阶级劳动群众和知识分子的,他们也是革命的同盟者,他们是能够长期地和我们合作的”⑤。

邓小平对毛泽东这一论述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关于文艺家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的定性,1978年3月18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⑥。1979年10月30日,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指出:“文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我们的文艺路线基本上是正确的,文艺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①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给予了文艺家更多的期待,期望其承担起更多的、新的社会责任,要求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在文艺作品上更加精益求精。他肯定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同“四人帮”的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作出了令人钦佩的、不可磨灭的贡献。邓小平强调说:“我们的文艺队伍是好的。有这样一支文艺队伍,我们党和人民是感到十分高兴的。”②对于文艺家的创作方向,邓小平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题材、主题、情节、语言、诗情和画意,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會主义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③邓小平从文艺家的阶级属性和社会地位的定性、新时期对文艺家的新要求和新期望,以及文艺家的创作方向等方面,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不断发展和创新。

(三)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阐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①。就是要求革命文艺服从并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群众的政治,要服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政治。这种文艺的定位在武装夺取政权的年代是合理且必要的,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和面临的历史任务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仍然坚持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导致在实践中发生了一些极端现象,给文艺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文艺工作者遭受迫害,文艺工作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谈话指出:“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⑤他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工作重心应该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因此,1980年1月16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所作《目前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中没有再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是“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⑧同时,他指出:“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政治的。任何进步的、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不能不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不能不考虑人民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党的利益。”⑦这是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文艺可以脱离政治的错误思想的有力回应。他要求一切进步的、优秀的、有价值的文艺作品都必须将社会影响考虑在内,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将党和人民的利益置之不理。

邓小平的上述论断,非常透彻且实事求是地阐明了文艺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和创新。

(四)文艺批评要坚持社会效果标准和人民标准

所谓文艺批评的标准,就是衡量与评价文艺作品的优劣、决定人们对文艺作品认同程度的根据与准绳。人类文艺发展史已经证明,没有标准的文艺批评是不存在的。正如鲁迅所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乖汉子呢。”①我们不能责备批评家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②。文艺批评不仅有一定的标准,而且以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文艺批评将直接决定文艺批评的性质。毛泽东明确提出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③政治标准是针对无产阶级而言,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在那个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异常激烈的时代,无论文艺作品是革命的还是反革命的,是主张抗战的还是反对抗战的,其政治倾向性都十分鲜明且强烈。因此,毛泽东提出将政治标准作为文艺批评的标准并将其放在首位无疑是合理的、科学的。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亲自投身文艺批评实践,在继承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批评思想。他告诫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掌握好批评的武器”①,同一切封建残余、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作斗争。此时,邓小平不再将文艺批评作为阶级斗争的手段和工具来看待,而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针对思想、理论、文艺、新闻战线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调文艺批评要将社会效果放在核心位置。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⑤。换言之,文艺批评也要相应地评析文艺工作者在创作时是否考虑过作品的社会效果。邓小平提出文艺批评的“社会效果标准”,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史上的一次创新。在这里,邓小平将文艺批评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之后,邓小平又提出“作品的思想成就和艺术成就,应当由人民来评定”的观点,即“人民标准”。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一部文艺作品好坏优劣,以及思想水平、价值水平的高低究竟由谁说了算的问题,使我们过去常常对一部文艺作品的好坏争论不休的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文艺作品好坏要坚持人民标准,这是邓小平在深刻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定不移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独创性理论成果。

(五)除了风格和形式,在观点和学派问题上也要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发展方针

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①这一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基本方针。在1957年2月27日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涵表述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②。在这里,毛泽东显然把艺术上的“百花齐放”限制在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自由发展上。如果说科学也包括文艺科学,那毛泽东的上述论述也仅限于不同学派间自由争论的范畴。况且这里的科学,一般不带有多少艺术科学的成分。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了新的突破,他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内涵表述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論。”③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这两种表述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内涵方面又有明显区别。毛泽东的提法主要针对艺术和科学两个领域而言,正如他所说的:“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①而邓小平的论述则主要是针对文艺领域而言的,相较于毛泽东的论述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更能凸显在文艺领域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具体来说,邓小平将艺术科学旗帜鲜明地划归到科学范畴,不但提到了艺术创作上的“形式”和“风格”问题,而且首次提到艺术理论上的“观点”和“学派”问题,将党关于文艺发展的指导方针揭示得更加深刻、更加彻底。

文艺事业的发展实际也印证了邓小平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以往的实践也表明,我们往往容易在观点和学派问题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时出现问题和偏差。不难想象,如果没有艺术理论观点上的争鸣,以及不同观点的相互切磋、相互启迪,艺术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根本不可能实现,真善美和假丑恶的东西也难以判断和区分。邓小平的这些宝贵思想,构成了我们正确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精神指南,也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发展和繁荣铺平了道路。

(责任编辑梁灏)

猜你喜欢
文艺事业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
浅析“四力”教育对新沂文艺事业发展的作用
民族出版中的文化导向和民族精神透视
铭刻初心勇担当 重整行装再出发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贯彻“两学一做”精神做促进文艺事业发展的先锋
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曲艺队伍
张建星:引领时代风尚 推进中国文艺事业新高峰
“八大”前后中共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探索
全媒体时代语境下文艺评论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