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创新引导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研究

2022-07-04 04:35马燕
科学与财富 2022年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课程改革高职

马燕

摘 要:本文探讨了协同创新的概念,以及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原则。紧接着本文探索和尝试提出了协同创新下高职院校进行课程改革的有效路径:明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高职课程定位;加强能力训练课程的设计;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本文旨在给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于课程改革中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课程改革

一、协同创新的概念

协同创新就是整合了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的资源的一种新兴组织模式。通过国家意志的引导,通过配套的机制体制,促进协同创新的各方,发挥自身优势,整合各自的资源,实现各参与方的优势互补。目的是加速技术推广,把新技术迅速变换成新产业。

二、协同创新视角下的高职课程改革的原则

(一)以符合社会需求为依据

高职院校是服务于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如面临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面临受教育者的诉求变化的情况时,高职院校要能够变换教学目标,教学的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也都需要紧随着上述社会和受教育者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关内容。

(二)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

高职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如果社会对于企业职业道德的要求改变了,高职院校也要适时更新学习内容。在高职院校教学实际中,要把对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课程的每一个组成部分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

(三)以企业实际项目、任务为框架

项目课程有自己的逻辑和结构,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系统,为了实现课程体系结构从学科结构向工作结构的转变,要求高职院校设置的项目课程体系,应该以企业岗位工作任务作为逻辑基础。

(四)以企业标准生产流程为基础

项目课程是高度参考了企业标准的生产流程的,因此除了考虑到课程开发的逻辑关系之外,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设施规划设计阶段,还要考虑到职业环境对学生的熏陶作用,从而营造出高度类似真实工作情景的教学环境。

三、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高职课程改革路径

(一)明确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的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定位的时候,要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分析每个岗位的具体要求,并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高职的课程定位。高职的课程定位,需要考虑不同企业的具体工作流程。高职院校需要整合企业对于岗位人才的需求,岗位在就业市场的相关情况等信息,分析出社会、企业、岗位三方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进而实现高职课程的准确、科学定位,综合思考拟定高职课程,并以此指导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二)加强能力训练课程的设计

高职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初心就是加强学生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

首先,学生的能力训练项目必须是真实的社会项目,并且与学生日后的就业和学生的目标就业岗位高度相关,必须让学生参与实战操作演练,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其次,能力训练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工作技能。能力训练项目首先要选取一个覆盖面广的整体工作任务,给学生了解企业实际工作中采取的生产和工作流程。接着考虑到职位之间的区别,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作为训练项目,让学生通过典型项目,学习到其他工作岗位的技能。另外,训练项目的选择还要适应本地的经济形势,把地方性特色融入到高职教育中。最后,能力训练项目旨在把实际工作转化为教学课程,把职业所需的能力转化为课程标准。课程的设计必须有创意,改变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把学校教授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训练项目紧密结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能力训练项目中,吃透理论知识,具备过硬的实操能力。

(三)采用项目课程教学法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上进行升级和创新,把课堂讲授变成实践操作教学。项目课程教学法紧紧围绕工作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目的导向法,锻炼学生的实操能力。项目教学法对于教师的要求很高,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需要详细了解有关工作任务的所有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进行细致、仔细、深入浅出的详实讲解。项目教学就是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实操练习,让学生把理论学习和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操能力,项目课程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实践中消化吸收理论知识。

在我国的教学实际,高职院校的老师教授理论知识大多采取课堂讲授的模式,大多数实操训练都没有让学生在高度模仿工作环境的情境下亲自操作,而是采取了教师讲解和示范进行教学。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实操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无法得到提升。因此,现实亟待提出一种能够改变当前的困局的教学方法,而项目课程教学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符合当前的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

(四)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指的是,既能教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的老师。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为主题,同时教师也是教学的主体,为了完成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职业学院的老师需要具备很高的素质,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就是说,“双师型”教师要能够把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做三者合一的目标。为了实施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但目前看来,“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目前众多高职院校项目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首先可以让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锻炼,到企业中获得对于职业岗位的充分了解和全面把握。其次,也可以从企业聘任高级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高职院校通过开展定期的专题讲座方式和企业合作,在高职院校和企业间建立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培养充足的“双师型”教师。

四、结语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效,尤其是基于协同创新项目的课改,解决了高职院校课程方面的问题;但是项目课程自身还属于探索阶段的新兴事物,其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不足。在未来一段时间,高职院校仍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课改问题上,基于协同创新的角度,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 陈权, 朱心怡. 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规划设计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基于知识转移理论视角[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25):6.

[2] 程艷. 协同创新视角下高职会计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2.

四川省民办教育协会(研究中心)项目 项目编号:MBXH21YB388CDD0EADB-1A71-439A-BE5B-B3C443E58BE3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课程改革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