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高校“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路径研究

2022-07-04 05:15张凯
科学与财富 2022年7期
关键词:党建引领常态化路径研究

摘  要:新时代为“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当前高校在“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价值引领不落地、教育内容不鲜活以及运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党建与“三全育人  ”在理论深化与制度建设方面均存在内在联系与机制协同。通过对前沿研究的梳理与教学实践的调研,浙江省部分高校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一条具有普遍启发性的高校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机制整合与路径优化方案。

关键词: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常态化;路径研究

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新变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带来新挑战。2021年4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将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作为普通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内容,并指出普通高校基层党建是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普通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高校党的建设的灵魂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通高校自基层组织起有效地将黨的建设工作与立德树人融合起来,增强了基层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程度、效能转化以及路径优化。本文以浙江省十五所本科院校为样本,在 “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实践工作为基础,探析在党建工作引领下,普通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总方针的内在规律,总结了普遍规律性与地方特色辩证统一的高校院系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特色经验,并进行了路径设计。

一、“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是大学生,但新时代大学生正呈现出新风貌和新变化。自2018 年起,“00 后” (2000年后出生的学生) 踏入大学校园,时光荏苒,现如今“05后”即将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成分。从生长环境上看,“00后”的生活物质环境比“80后”、“90后”更加优越,他们很少有生存方面的焦虑,但对物质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从心理结构上看,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出生后被几代家长呵护,导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人偏好较为强烈。同时,其中的部分青年由于从小较为依赖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在独立自主决策和独处生活方面能力较弱,以至于他们的责任意识与担当意识较弱。在教育方式上,较之以往的学生,“00后”对自由化、个性化的要求更高,他们对个性化、定制式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接受,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则有着天然的抵触,他们更希望通过个体化的方式在学校团体、社会公共领域获得关注和荣誉。

上述新时代大学生的特征给“三全育人”工作带来新的挑战。鉴于出生于新世纪的学生在知识获取途径、思想形成过程、价值塑造上都与以往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异,深化“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深化对当代大学生教育方式与知识获取途径的理解。首先,当代大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文化环境中,他们以非体系化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学习经验,这导致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认识呈现出两极态势:大多数学生会从更加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视角观察社会问题,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共党史等历史经验和哲学思想有着相当强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并能将其与自身的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相结合,显示出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责任担当。另一方面,部分在竞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对利益关系更为敏感。有些大学生过分强调个人的、眼前的利益,甚至抱有功利性的目的对待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成绩、升学、求职等现实问题挂钩,这严重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和党的理想信念教育理念在高校的落实。

新时代大学生在培育积极价值观方面也与传统经验存在差异。目前,普通高校基本上做到了互联网全面覆盖,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高校大学生,频繁接触新媒体和互联网,其学习模式和认知受到了重要影响。2021年8月27日,工信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1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10.11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 10.07 亿。其中0-19岁青少年占比12.3%,20-29青年占比14.7%,其中的不良影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近两年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社会背景下,网络教育、线上授课等非现场教育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比上升,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面临着将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与疫情期间的特殊要求进行深度融合的新考验。

(二)当前高校“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的新风貌、新特征、新问题给新时代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常态化建设带来了新课题、新考验、新挑战。当前,高校自身在价值引领、教育内容时效性、校园实践环境等“三全育人”工作常态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

1.价值引领不明确

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从根本上以“立德树人”为归宿。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在教育中的根本性地位。深化“三全育人”思政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坚持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价值引领,是“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当前,部分高校在“立德树人”价值实现方面存在着教学模式相对滞后的问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模式已经无法全方位塑造新时代大学生的德性和人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属性上看,理想信念教育是塑造人、培育人、教育人的核心环节。“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理想信念不只是新时代大学生的“魂”,也是大学生的“钙”。当前部分高校存在着企业化倾向,使得部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和学习上出现功利化、绩效化的态度。对大学生个体而言,“空心病”、“软骨病”造成的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倾向造成了理想信念缺失,甚至发生了一些校园极端行为。由于缺乏健康的理想信念,校园局部价值环境出现恶化,如流行的“内卷”、“躺平”等网络热词便恰如其分地反应了大学生在理想信念缺失的情况下,产生的积极恶性精神以及消极虚无应对的不良倾向。

2.教育内容时效性有待提升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定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近40年的学科建设中,刘建军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这些多样化内容可以归属为四种基本形态,即心理情感形态、思想观念形态、精神品格形态、行为规范形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的基础前提,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更加旗帜鲜明地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在知识结构上涉及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教育学、心理学法等学科门类;在培育要素方面则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劳动教育等方面。有学者指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特性。”

当前“三全育人”思政内容上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是当前思政课抬头率尚未达到百分之百,究其原因有思政课内容的吸引力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有待继续加强,思政课评价机制有待优化几个方面。其次是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有待提高。专业课与思政课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的融合价值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三是思政内容的传播手段有待拓展,如综合运用新媒体、短视频等新兴传播方式增强吸引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精准投放。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新特征为“三全育人”工作在教育内容时效性优化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内容的正确性和趣味性对教育效果和教育效率尤为重要。针对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以及教育反馈的即时性对教育反馈亦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党建活动可以多范围、多角度的与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相融合,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活动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投放精确性提供鲜活的一手材料。

3.育人环境的机制整合效能不足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主要场所。将校园营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发挥育人主体、客体、方法等要素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领和育人目标,从而推进“三全育人”长效化、常态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体系化的知识或者系统性的理论,它与专业知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涉及从知识体系到实践规范的整体性教育模式。也正因如此,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三全教育”的思政方针,进一步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

总体而言,当前大部分高校在“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员育人覆盖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个维度以及四个维度协同作用的立体模式育人主体。全过程育人涵盖了大学生入学、上学、求职、在校生活、心理成长等培育过程。全方位育人包括调动所有的育人条件,特别是创新性使用云计算、新媒体、互联网、大数据、智慧校园等科学技术手段,使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无死角的进入大学生显性教育的各个方面,春风化雨般地进入显性教育以外的隐性教育,形成全方位育人闭环,打通大学生理想信念品质、专业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素养、心理健康素质四个方面的流通网络,构建了长效的“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思政格局。

目前一些高校“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尚未形成强大合力,严重影响了“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根据教育的基本规律,实践环节对人的塑造作用是巨大的,其影响力远远大于文字、影像等其它信息的塑造能力。優化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完善高等党建组织建设,加强校园“三全育人”制度建设和路径整合是当前高校“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常态化建设的顺利发展的前提与保障。

二、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的内在联系与理论基础

(一)党建引领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新时代语境

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关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和前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关键在于抓好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发挥普通高校基础学院的党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能。普通高校基础学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基础单元,决定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程度,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最终环节。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强调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位一体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法论有机、高效、常态地结合到一起。“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方针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性质作出了理性认识提升和实践深化。“三全育人”强调由学校、家庭、社会、学生组成“四位一体”的新育人机制,将宏观育人目标切入接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每一个具体环节,将党的建设落细、落小、落实到育人的全员全范围覆盖面、全过程全系统连贯通路、全方位全时空段联系机制之中,将立德树人系统性、立体化地拆解为可以实际操作的教育环节与培育要素。

(二)党建引领“ 三全育人” 常态化建设的实践逻辑

近年来,高校的各级党组织积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高等院校的领导、组织和实施工作,有效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坚持高校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建设质量,是高校引领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认识和处理好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首要问题。”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战斗堡垒,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关要和基本保障。“三全育人”方针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开展高校党建的重要抓手,在党建引领下构建常态化的发展体系和实践模式,以高校基层党组织为重要平台,以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为主要依托,从教学、管理、服务三个不同维度出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育人功能,从而形成“组织育人”“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多维育人体系。如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通过基层党组织品牌建设统筹教学、学工、后勤三者之间互联共建,不仅使得党建工作能够更好地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育人水平,同时也拓展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场域和维度,实现了二者有机融合。

高等教育是国之大计,事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三全育人”的培育机制要求高校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必须把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深度融合起来,围绕着基层党组织党建品牌融入育人工作协同机制,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实现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常态化开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三全育人”常态化开展工作,使党建工作落实至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学生在校的全范围,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引领,教师、辅导员、后勤人员之间协同作用,以达到“三全育人”的常态化目标。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践行共产党人在教育工作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的基础单位,也是党建工作的前线。从具体的教育方式来看,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以院系为单元,贯彻落实好“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针。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立体化的有机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结构、逻辑系统、主客体关系中都需要常态化、规范化、秩序化的综合,如此才能保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过程是将国家、集体、社会的价值规范向个体进行推介、宣传、塑造的过程,常态化的“三全育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稳定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有时容易出现教育过程中师生常规化、机械化、形式化的问题,削弱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创造性。党建引领“三全育人”既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纳入党组织建设的系统和组织管理实践中,从而有效规避常态化建设中的负面影响,也可以让师生在党建引领下充分发挥师生个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每个人按不同的条件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进。

(三)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常态化研究的学术逻辑

目前学术界关于“三全育人”的研究已经非常多,主要包括“三全育人”与思政课教学的结合、“三全育人”话语体系建设、“三全育人”实践模式探讨等领域。其中的代表性观点如赵耀、王建新“从利益趋同、价值共同、行动协同等视角审视高校'三全育人共同体'的建构逻辑”;王习胜指出“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建立完善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是关键。”纵观当前的学术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三全育人视域下的思政教育研究缺乏整体和宏观的视角,其研究多局限于具体的领域或者方法论研究,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中提出的要求“三全育人”的三全要求“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面要求仍存在着不小的距离。

通过梳理这些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党建引领为新时代“三全育人”思政方针从总体上进行统筹整合提供了落地抓手。党建工作贯穿“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全员育人的指导原则,也是全员育人的主要建设内容,又是全员育人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共同学习的内容,更是将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粘合剂。全过程育人,贯穿于学生在学校所涉及到的育人环节的各具体实践活动与时间段之中,不同的教学实践环节的教育评价标准不同,容易造成教育评价标准体系的模糊和混乱。而党建引领将“三全育人”在不同的培育时空与培育资源紧紧地围绕党的领导的价值意蕴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中心思想下,为全过程育人环节中教育效果和评价制度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克服了全过程育人可能存在的教育分散、缺少統一思想等问题,极大保障了全过程育人的长效化、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全方位育人较之全过程育人更为复杂,新时代全方位育人进一步融合传统教育资源与现代教育载体,特别是智慧校园建设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大数据、互联网、新媒体等综合教育平台的介入,使全方位育人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立体化的交织模式,而且让思政工作的相关活动如思政综合测评、奖学金评比、校园文化奖励等激励措施更为复杂。

虽然“三全育人”思政方针离不开党建工作的引领,但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党建引领三全育人”仅显示出32条结果,且研究成果大多分布在实践路径研究。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工作的常态化,关键在于引领。引领包含多种含义,而不是单向指导或灌输。实践工作中的引领是将党的建设贯彻落实到思政工作路径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具体高校、特定专业院系最终与个体学生相结合实践的过程。党建引领下的“三全育人”工作常态化建设,仍有待于从理论上进一步开展研究。

三、党建引领下“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路径探析

由对高校“三全育人”常态化建设的现状调查及问题探析可知,党建引领是解决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金钥匙”。党建引领 “三全育人”既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的题中之意,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客观需求。党建引领“三全育人”建设常态化不仅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探索,也是推进“三全育人”思政方针实践深化和理论升华的必由之路。

(一)党组织建设,增强全员制度保障

以前高校的育人主体包括学生工作的辅导员、行政人员、专业课和公共课教师、后勤保障人员等学校的各类人员。如学者所说“'全员育人'要求高校所有工作者都要成为'育人者',不管是教师还是行政工作人员,都是高校育人队伍中的一员。”若要育人,先要育己,教学相长。当前,加强高校工作人员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在于加强高校各级党组织建设。

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由中、青年骨干教师组成,主体是任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后勤工作人员。近些年,浙江省内部分高校通过基层党建品牌建设使教学、学工、后勤各司其职又团结合作,从课堂育人、管理育人到服务与人。在党组织建设引领下积极推进“三维共建”基层党组织育人体系,其核心是将党建组织建设贯穿于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性发挥“组织育人”“课堂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四大育人板块从横向环境与纵向机制上形成交融合理,不同性质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从不同维度上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育人功能最大化,引领“三全育人”工作常态化开展。

(二)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凝聚全过程价值共识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心理结构的完善、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塑造、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很大作用,既是高校全过程育人体系的重要途径,也是一项长期、细致的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文化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组织开展好各项文化活动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健康人格、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全面提高素质具有深远影响。校园文化内涵的广度,决定了其作用于人的触角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

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引领文化育人,为全过程育人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以基层党团建设为抓手,积极搭建第二课堂平台,针对学生开展内容和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贯穿大学全程的社团活动也是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党建工作和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第二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有选择的参加活动,从而弥补了课堂教学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如,学校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在逐年增加。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从友善、团结的校园人际关系建设方面切入,从北大校长的讲话中找到创新思路,开展“结交两个朋友”的活动:辩论赛、书评大赛、读书分享会让同学们走进图书馆,体会书中的文化,丰富自己的思维和知识面;运动会、篮球赛、电子竞技大赛和素质拓展活动使同学走出寝室,走向运动场,强身健体;疫情期间,青年大学生在各自的家乡报名了疫情防控志愿者工作,在活动中展现了青年学生的担当。为了适应新时代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推进的时代表征,各高校还建立专门的学生干部队伍和搭建新媒体平台,加强新媒体学习和研究,深化对新媒体传播规律以及网络文化的认识,强化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让更多豐富、正能量网络文化内容出现在学校的新媒体平台上。

(三)党建品牌拓展全方位育人格局

近年来,党建品牌的创设正在成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题眼,起到了小品牌带动“三全育人”全局的效果。2018年5月25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于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强调了普通高等高等学校院系“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中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建议高校在挖掘院系和学科专业文化育人要素的同时,创设校园文化品牌,以建立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发挥长效机制。怎样发挥党建品牌的引领作用,围绕育人抓党建品牌建设,围绕党建品牌建设抓育人,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是高校教基层党组织亟待解决的问题。

浙江省近年来创建了一批以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围绕“党旗引领中国梦,厚生温暖杭州湾”为代表的党建品牌,把党建工作和育人工作有机融合起来,走出了一条新的党建+育人全方位育人实践道路,在价值引领落地、教育内容鲜活以及运行机制健全等方面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打通了教学、学工、后勤合力育人“最后一公里”。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宁波财经学院基础学院从“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出发,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以创设基础学院的党建品牌为构建文化育人体系的核心,对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构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人格、引导青年形成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全面提高素质等育人指标均产生了积极影响,充分说明了党建品牌对于文化育人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R].2016.

[2]曹荣瑞.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落实机制[J]. 思想理论教育,2020:11.

[3]徐媛媛,朱秋莲,王维智.新时代民办应用型高校.“三全育人”协同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10(12):93-95.

[4]刘戈.论高校党建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 [J].人民教育,2019(05):81-83.

[5]张剑.“三全育人”视阈下的高校党建育人路径探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0):131-132.

[6]袁寿其.以”思政+”思维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161-163.

作者简介:张凯(出生年月:1982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安徽淮北,毕业院校:宁波大学,毕业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历:硕研,工作单位:宁波财经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党建引领常态化路径研究
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党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问题及培育路径研究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豫园街道党建引领下非公企业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
建设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强村惠民工作的研究
党建引领 社会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