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对接路径研究

2022-07-04 05:15姚传娟
科学与财富 2022年7期
关键词:淮北产业结构

摘  要:近年来,淮北市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加速淮海经济区一体化进程,努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淮北市在融徐发展中,更加关注产业的协同发展,因此找准产业对接的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淮北;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产业协作

自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一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点任务。淮北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为寻求更高质量发展,提出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区、省际毗邻地区深层合作,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而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产业对接可谓是关键。

一、淮北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主导产业规划不明确,产业协作体制机制不健全

去年5月,淮北市与徐州市已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但主导产业对接规划不明确,产业协作体制机制仍不健全。目前,两市主导产业存在同构现象,主要都集中在煤炭、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建材、食品加工,会造成一定的恶性竞争以及资源的浪费,使得同类产品竞争内耗过大,外部竞争不足。在产业协作方面,两市还没有制定具体发展规划、配套政策和相关措施,使得产业协作步伐较慢。

(二)现有省际产业合作园区规模不大

虽然省际共建园区(徐州—淮北)段园产业园已历经12年的发展,但是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现存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层次较低,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缺乏完整的企业产业链。2020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仅30.4亿元。长期以来,我市甚少出台支持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园区缺少高水平规划、成本共擔与利益共享机制,产业定位不清晰,配套服务不完善,工业用地指标紧缺,这些问题直接影响项目落地,影响园区发展。

(三)基础设施互通不畅

淮徐快速通道、徐淮阜高速公路虽已开工建设,但均未建成通车,徐州轻轨S4与淮北连通还有待争取,城际公交还未开通。尤其是杜集区段园镇城市基础设施落后,雨污水处理能力差,随着周边的徐州和萧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与之对接存在多条断头路,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投入欠账多。

(四)产业结构不优,基础薄弱

工业方面,我市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20年其占比低于服务业近10个百分点,对于淮北这座工业城市来说,意味着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不足。而就其内部来看,煤炭相关资源型产业占比依然较大 “五群十链”在培育中初具基础。但是,目前这些新兴产业基础仍较为薄弱,产值占比相对较少,规模偏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五)人才资源短缺

我市传统产业的人才相对较丰富,高技能人才近80%集中在煤炭行业,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中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十分短缺。高层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问题依然存在。而段园镇距离淮北市区较远,导致企业技术人才、行政人才均很难留住。

二、淮北市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产业对接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规划编制,健全产业协作体制机制

高质量抓好杜集一铜山、杜集一泉山、段园一汉王等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和主导产业对接规划编制工作,做到共绘一本规划,共建一张蓝图。建立淮北、徐州、宿州三地(尤其是杜集、萧县、铜山)协同发展的常态机制,成立相应的机构,定期对接,全面形成三市(县、区)联动发展、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的格局。开展招商引资合作,联合举办跨区域招商引资推介会、经贸洽谈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一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产业和项目。搭建多元共建、体系开放的新型创新平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政策链“四链融合”。

(二)加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建设

探索以园中园、共管园、托管园等多种合作方式,创新共建省际合作园区,谋划推动段园镇建设成为苏皖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和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探索跨地区财税、投资、经营等利益协调机制和产业协作项目资金筹措机制,共同设立产业发展基金,联合争取国家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投融资支持。开展区域协同标准试点,建设统一的检验检测认证技术服务平台。引导双方产业园区对接合作,组建区域开发区联盟。充分发挥园区共建优势,构建成本共担与利益共享机制。

(三)提升互联互通水平

共同布局实施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等,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建设徐淮阜高速公路、淮徐快速通道主体工程,加快推进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积极对接徐州轻轨S4与淮北连通,加快谋划开通徐州—淮北城际公交,全面梳理城市间“断头路”和等级标准不一致的道路,确保交通基础设施标准一致、无缝对接。同时,加快段园先行区与徐州城区(水电气污暖)等基础设施的等高对接。

(四)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

第二产业上,我市重点围绕“五群十链”承接徐州优势产业转移,围绕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钢铁冶金建筑材料、绿色化工、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双招双引”、延链补链,推动配套服务产业发展,大力推进跨区域产业分工合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深度融合优势产业链条,联合组建特色产业联盟,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其中,段园作为融入徐州的“试验田”,依托机械加工、精密制造等良好的产业基础,积极打造承接徐州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等外溢性较强的产业转移集聚地。

(五)加大高层次产业人才招引力度

目前我市加大了党政储备人才、教育医疗领域紧缺人才的招引力度,同时也应该加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紧缺的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招引力度,给予其同样的优惠政策和优厚条件,确保人才招得来,留得住。

参考文献:

[1]丁贤飞.淮北融入徐州都市圈[N].安徽日报,2021-07-08(08版).

[2] 姚传娟.资源型城市人才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J].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9-05-28.

[3] 夏玮玮.芜湖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研究[D].苏州大学, 2011年.

猜你喜欢
淮北产业结构
南朝宋齐的河济淮北诸戍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明清时期徽州与淮北衣食文化之比较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淮北枳》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