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行为逻辑分析和引导策略研究

2022-07-04 06:15秦洪庆田泊凝王乐昌孙希玲
科学与财富 2022年6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大学生

秦洪庆 田泊凝 王乐昌 孙希玲

摘  要:基于当下网络舆情背景,分析并阐述大学生舆论表达非理性化的各种诱因,寻找诱因与该行为发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畅通道德法治教育渠道、优化舆情管控机制、净化舆论表达环境和引导主体树立自律意识“四维一体”的引导策略,切实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关键词:大学生;網络舆论;行为逻辑分析;引导策略

一、引言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聊天、网购、网游等)在网络上越来越盛行,每个大学生都可以通过个人手机端实时了解最新信息,学生参加网络意见表达越来越频繁。大学生在参与网络讨论的时,容易凭着自身的主观思维辨别事实的真伪、表现个人的喜恶,这种非理性行为很容易走向极端,并演化成诋毁他人等感性的网络行为。新媒体平台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在信息阅览与应用时很容易引发网络舆论,网络舆论的正向引导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的认知世界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发展有积极作用。由于大学生思想意识尚未完全成熟,再加上新媒体与社会发展等共同作用,使得高校网络舆论正确引导更加复杂,如何避免大学生对网络舆论的非理性表达、引导大学生做网络舆论的正向生力军,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1]。

从高校网络舆论来看,高校舆论的发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需求诉求得不到满足,学生需要通过某些途径发声,希望得到校院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解决自己的诉求。另一方面是身边发生的事件存在不公平的可能性,导致大学生正义感爆棚,急于寻找途径发声,为自己或者同学谋利益[2]。但是目前,部分高校舆论反应机制不健全,不能及时反映,导致舆论热议持续发酵阶段过长,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致使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意志观念、道德品质造成了消极的影响,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网络言论不受控制,进而对高校舆论监管、营造网络良好环境造成重重困难[3]。

二、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行为逻辑分析

1、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环境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作为一个开放平台,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动手实践能力,很容易被网络环境中各种价值观念及虚假信息侵扰,特别是一些网站存在很多歪曲事实的内容,大学生如果不能及时辨别这些不良信息,很容易受其影响,甚至是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或者被人利用做出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网络信息图文并茂,再加上大学生越来越不习惯浏览繁琐冗长的文字,浏览时往往容易被关键词吸引,只能看到网络想让你看到的内容从而忽略事件全貌。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发生了从“详到略”“长到短”的转变,在这种快时代下,完整的信息被剥离、被分解,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再经过加工整理被网络媒介快速传播,模糊了大学生思维评判的视野,从而形成舆情或扩大舆情[4]。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但由于网络信息监管体系的不足或缺位,使网络中形成了一种内容肤浅、价值扭曲的快餐文化。在这种快餐文化的影响下,长此以往大学生自然容易营养不良。此外,随着国际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国家间的局势越来越紧张,一些国外势力也会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文化渗透,网络作为思想文化的主要渗透传播路径,一些特殊网站或者社交平台会被利用进行宣传渗透等,大学生很容易受这些信息影响而失去对国际形势和国家文化的判断力。总之,在信息良莠不齐的环境中,很容易致使大学生对网络舆论进行非理性表达和传播。

2、行为诱因分析

新媒体时代再加上目前正处于疫情期间,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高,他们在网络上建立自己的圈子,利用网络发表自己对一些事件非理性的的看法和观点及个人的情绪变化,该行为发生的诱因包括心理诱因、动机诱因、目的诱因、形式诱因等。

大学生生活的环境高度相似,且因为疫情的爆发,大家的活动范围大部分都是在校园里,学生彼此之间年龄差异很小,同学之间很容易产生共情,对于一些比较新颖的话题表现出极大的好奇,情绪波动较大,不能很好地在短时间内掌握事件的本质,加之互联网本身具有匿名发言的功能,致使大学生在网络发表想法、观点时并不会像在公共场合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习惯性地不经过大脑思考就妄加揣测,用手中的键盘毫不犹豫地发出非理性的表达,长此以往形成习惯,导从而很难在全体大学生范围内进行正确引导。

大学生非理性表达的动机有很多,有的人是急于为自己争取利益,有的人对于任何事情抱着唯恐天下不乱的心态,有的人甚至是为了追求刺激对陌生人发出毫无底线的报复性言论。另外,大学生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首先依靠的是自己的经验和信息的载体,其次是舆论的走向和身边同学的观点,很容易受到信息来源和舆论走向的影响,因此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和管理教育人员主动承担起舆论引导主体责任,该发声的时候要及时正向发声。

3、评估效果分析

根据非理性表达行为的因果反馈,并对客观的结果进行效果评估,从而建设舆论引导机制。行为主体的非理性行为分为主动非理性行为和被动非理性行为,主动和被动非理性表达的因果不同从而效果不同,但是同样需要高校建立引导机制,分析产生该行为的诱因和形成的结果,区别进行教育引导和机制监督,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随着自媒体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说出口的一些话题,在网络环境中能够进行自由的表达和流传,并且学生往往对网络娱乐热点关注较多,再加上大学生对现实中的不公平、不法现象等十分关注,因大学生很容易主动地进行非理性表达,不顾后果地发表言论。随着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被人利用和炒作,缺乏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大学生,往往会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吸引,参与到热火朝天得讨论中,很容易受到低俗网络信息的影响,去接受和模仿其所体现的价值导向,从而被动的进行非理性表达。在该种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在被动影响的过程中失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很容易迷失自我,这将不仅仅对身心健康产生危害,更严重的是对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地塑造,影响的是学生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因此高校涉入网络舆论正向引导迫在眉睫。

三、新时代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非理性表达的引导策略

1、强化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畅通思政法治教育渠道

大学生网络理性行为的培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网络强国建设与全民素质提升的相关内容,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所在。高校舆论引导主体应该是学校官方,其次是社會力量和老师同学。高校应当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伦理道德教育方面出发,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意识;通过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舆论思想动态来调整教育工作方案,接触到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树立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

具体实施方法:畅通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的渠道,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性,通过理性的教学内容,着重提升大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网络素养,促使学生形成运用民族文化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座谈会等方式,结合典型案例强化网络道德建设教育。同时,要重视更新引导方式,让大学生在简单快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通过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和演讲比赛等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活动,以比赛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学习,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和互联网使用技能[5]。

2、建设网络舆情管控机制,疏导大学生非理性情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促进大学生网络舆论理性化表达的关键在于大学生网络舆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健全。网络舆论监管机制完善的必要前提是对网络上的信息,应理顺事件发展顺序,建立预警管理机制。大学生的网络活动范围比较广泛,应该提前对大学生关注较多的应用、游戏空前进行调研,做到事前预警,事中引导和事后处理同时兼备。高校的监管部门对网络空间进行常态化管理,不断了解大学生的舆论情况,提前准备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应对手段。定时定期进行调研总结,为后期处理相似的舆论问题提供参考方案。同时,大学生的法律和维权意识相对薄弱,高校应积极采取措施,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增强学生为维权意识,建设问题反馈的渠道。

欲建设网络舆论监控机制,除了高校官方实施健全监管体系等措施,还需要组建一支具备高网络素养的舆论引导管理队伍,大学生中优秀的学生干部应当作为主力军。队伍中的成员应当具备极高的思想修养和正确的价值观,他们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大学生网络空间的监督者和引导员,柔性引领大学生的网络舆论,及时发现学生们的非理性情绪,对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进行疏导。

3、培育健康积极网络文化,优化网络舆论表达环境

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是增长知识和远见的关键时期,网络舆论会成为大学生增长社会经验的主要渠道,大学生从网络收获的经验将应用到未来的生活中。因此,为丰富校园网络文化,高校要积极培养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表达环境,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清洁的网络空间。

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离不开丰富多彩的优秀校园网络文化的催化。因此,必须将培育健康网络文化和提升文化素养结合起来,通过多方网络平台公开学校工作动态,为大学生营造民主的校园网络文化。目前新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发布信息和比赛活动的主要媒介,像学校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官方QQ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大学生可以进行点赞转发和评论,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将这些平台打造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舆论表达环境,实现新媒体应用的合理性,推动大学生网络表达的理性发展。

4、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网络行为习惯

大学生在网络舆论意见表达过程中,对他人的观点和错误通常无法容忍,但是自身的自律意识却不强,简单地认为舆论是惩罚他人的手段。因而在一些网络空间中出现自己认同的观点就不加思索地赞同,而出现意见不同的表达时则立马进行反驳。于是,大学生就陷入了渴望表达自我但又缺乏辨别和自控能力的矛盾,容易引发非理性的网络表达,缺乏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在引导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方面,高校首先应把握大学生的心理,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突出优秀学生的模范作用,切实了解大学生的日常思想状态,对大学生的进行思想引导,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优秀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和优秀的网络素养,帮助同学们树立自律意识,教会学生自觉控制自己的言行。其次是要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切实培养其自律意识。网络虽然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场所,只有恰当使用才能能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也会有负面作用,如传播不良情绪等。因此,高校培养良好网络行为习惯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心理朋辈讲堂及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等,引导学生们通过适当的途径释放压抑的情绪,开发自身潜能,树立自律意识,实现思想建设和自我教育,夯实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习惯的基础。

四、结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舆论监管和引导是各个高校的新挑战。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需要多方协同完成的一项任务,高校要主动迎接挑战,优秀学生干部要积极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多方协作监管网络不良舆论和非理性网络舆论,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澄清网络环境,掌握网络伦理教育这个重要阵地,发挥良好的网络育人作用,使青年学生自觉成为网络安全的守护者。高校要结合多种资源,积极采用道德法治教育、建立健全舆情管控机制、净化舆论表达环境和引导主体自律“四维一体”的战略模式,为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远林.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论形成与引导研究[J].传媒论坛,2021,41(07):14-15.

[2]覃爱平.“微舆论”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61-63.

[3]孙爱花,董欲晓,王小兰.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7):113-114.

[4]吴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舆论的传播机制与应对研究[D].外交学院,2020.

[5]邵建勋,王旭东.网络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困境与出路[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2):115-117.

作者简介:秦洪庆,1986.08,男,汉,山东潍坊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化工学院学工办主任兼团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东省青少年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舆论非理性表达的行为逻辑与引导策略研究》(立项编号:SDQY20210204)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试论网上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策略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