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对区域一体化发展影响的研究

2022-07-04 08:15刘欢乐
科学与财富 2022年8期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

摘 要:调节区域间差距的财政手段有很多,但税收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区别于其他方式对区域间的协调。本文试比较税收相较于其他财政手段,在发挥区域协调过程中展现的优势,探析税收对区域协调的作用原理,分析税制对区域一体化的制约性。

关键词:区域一体化;税收协调;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 基本概念界定

(一) 区域一体化的定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的“一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战略,到现在的“辐射理论”,均为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理念的体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的概念最初是由美籍荷兰的经济学家丁伯根教授提出来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主要是为了把一切有关妨碍区域市场经济体系的正常合理有效运作中的一切人为的因素都予以消除,通过区域相互的协作配合和协调统一,创建出最经济合理的区域全球经济结构。1

对于区域一体化,我国从实际发展情况出发,提出区域一体化是指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背景下,区域的发展打破区划和观念的限制,通过改革和开放,逐步清除阻碍资源和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缩小我国区域内部各经济地域间的差距,实现我国各地域间的均衡发展。2

(二)税收协调的定义

税收协调是指:税收协调是国家或地区间为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减少区域政府恶性竞争,促进经济共同繁荣而主动在税收制度及税收征管方面做出的合理安排。3税收协调主要是:(1)区域内的利益分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产业链分工等);(2)完善税制,减少税收与税源背离的情况,保证各地政府的地方收入充足;(3)提高征管效率,解决不同区域间的税收争端。

二、 区域一体化与税收协调的关系

(一)税收协调的优势

协调区域发展的财政手段有很多,例如:税收优惠、财政投资、发行国债、财政转移支付、专项建设资金、发行地方公债。

首先,税收优惠通常以减税、免税、退税、抵税等形式,来调节我国地方的发展。通过利用税收政策,可以实现:(1)弥补市场失灵、分担风险和不确定性,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激励区域差异化发展;(2)调节收入分配,促进不同区域、不同群体间合理分配关系的形成;(3)矫正企业的经济行为,对产生负外部性的经济行为征税,促进区域经济的绿色健康发展;(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

其次,财政投资是中央用来调节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布局、协调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政策工具。政府基础设施投资只有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时,可以帮助推动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这就是说,一旦出现投资严重过剩情况或者政府超前加大投入,会直接产生一种"税收扭曲效应"现象,并非直接对投资企业投资产生一种"挤出效应"现象,对整个地方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会形成一定负面影响。另外,因各区域公司间可能存在的各自、地租水平以及员工就业薪资水平差异等诸多差异,将会影响公司间的经营区域选择。如果政府过量的投入,会直接造成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的恶化、财政税收的短缺等一系列负面的结果,大大地降低了该区域居民的整体社会福利水准。

国债与地方公债都属于政府债务,发行这些债务时,需要综合考虑短期与长期的财政平衡情况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随意和无节制的长期使用该手段。政府债无法大规模使用,一是大规模政府债会使政府面临财政失衡的风险,二是可能产生“投资挤出效应”,三是政府债的用途有限。

财政转移支付包含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但目前中央政府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较少,不利于减小区域差距;同时,对地区的财力转换没有严格的统计准则和城市物价水准相连动的规模发展激励机制,地区对资金的使用随意性较高。并且,专项转移支付程序复杂,且经常要求地方财政匹配,不利于欠发达地区发展。

专项建设资金由于我国政府存在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的现象,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的浪费,不利于资源的高效配置;并且还可能成为一种强化部门行政力量并干预地区经济活动的工具。

综上所述,调节区域间的财政手段诸多,但税收相较其他财政手段,具有自身独有的优势。税收可以通过税种、税率、税收优惠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税收相较于其他财政收入具有强制性、固定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纳税人可支配收入。因此,税收的政策对影响商品的生产消费趋向,引导区域的产业发展的效果更为显著。

(二)税收协调的原理

税收协调的作用机理:(1)通过税收优惠战略,鼓励区域差异化发展。税收优惠包括免税、减税、实行税率差异、税收抵扣、税收抵免五种形式。我国现根据地域、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等划分了四大板块,针对这些区域分别实行了因地制宜实施的区域政策。例如,对总部设在我国中西部区域内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可减按15%的适用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由此可见,对于西部地区主要鼓励其发展采矿业、供应业,倡导保护环境。东部地区作为大多数商品的生产地,制造业的集中地,因此对东部的税收优惠较多,创造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的程度。

(2)通过税收协调,解决地区间的税收争端。随着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权限不断扩大,由此形成了地方经济利益,地方政府间开始出现竞争且这种竞争还在不断加剧。针对地方经济竞争的加剧,可以签订税收协议或是成立税收协议小组。

(3)通過调节政府之间税收收入的分配或是完善税制、新增税种、调整税率来调整政府的财政收入分配,确保各区域协调发展。从税费改革到 “营改增”实行后,地方税收收入不断压缩,地方政府税收入受限,主要来源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税收收入的不足,是导致区域间产生不良经济竞争的源头。因此,通过完善我国地方税体系,开征房产税,为地方政府提供必需的税收收入,从根源上解决区域间非法竞争的问题。

三、 我国现行税制对区域协调的阻碍

目前,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划分了中央税、地方税、中央地方共享税。地方政府的税收来源于地方税与共享税,其中地方税具有税基零散、税源窄、征管难度较大的特点,中央和地方共享税主要集中在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现试分析我国目前税制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

首先,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调节能力有限。一是,间接税的累退性导致了它不如直接税对收入的调节能力,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自然对区域间收入差距的调节能力也就受限。二是,地方税种的税收收入用于相应的公共服务的投入,公共投资作为缩小区域差距、促进区域增长的重要变量4。我国目前地方税种具有税源小、征管难度大、税基零散、调控范围较小等特点,且不同区域的税收收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征管政府规模、政策倾向等原因有所差异,导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进而拉大区域间收入差距。

其次,我国税收横向分配不平衡,造成了地区税收与税源的差距,扩大了地区间的财政差距。横向分配制度的缺失,再加上税收制度的设计、总部经济的跨区域经营管理、资源性商品的定价以及地方政府和公务员利益的激励,导致了跨区域税收与税源的差距。这些问题扭曲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机制,降低了经济效率,扩大了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基本公共服务难以实现均等化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公平发展。5

再次,政府财政收入不足。由于地方税缺乏稳定的主体税种,政府财政收入有限,同时地方事权与财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为获取充足的财政收入,进行税收竞争,很容易形成市场壁垒和行政壁垒,阻碍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导致区域合作受限。各地地方政府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关卡封锁市场,限制本地资源流出;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准入阻止外地资源(产品)流入本地。

最后,优惠政策对我国东部开放区域造成的政策偏移,造成我国东西部开放区域的开放发展程度的不协调。本身单就经济地域条件上而言,东部地区沿海的开放发达程度本身就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再加之在经济优势条件下,东部沿海地区的各类大型经济特区数量和投资鼓励型的公司数量远远超过了中西部地区,所以在东部地区沿海投资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投资享有着更多优惠的投资税收政策优惠,最终导致东中西经济发展程度不协调。

参考文献

[1]郭滨辉,成慕杰,刘瑞华,田淑华,彭文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中税收协调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商业会计,2018(20):11-14.

[2]李兰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J].经济学动态,2020(01):69-82.

[3]王蓓,计金标.政府间横向税收分配的理论基础:内涵与原则[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122-126.

[4]洪正,谢漾.财政分权制度、市场分割同群效应与产能过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7(04):111-127.

注:

1 屈小艳. 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

2 刘志彪,孔令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特征、问题及基本策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3(03):137-147.DOI:10.13796/j.cnki.1001-5019.2019.03.016.

3 参见郭滨辉,成慕杰,刘瑞华,田淑华,彭文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中税收协调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商业会计出版社,2018(20):11-14.

4 李兰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逻辑框架与理论解释[J].经济学动态,2020(01):69-82.

5 王蓓,計金标.政府间横向税收分配的理论基础:内涵与原则[J].经济体制改革,2013(06):122-126..

作者简介:刘欢乐(1999-)女,汉族,四川广安,硕士,研究方向:区域一体化、税收

猜你喜欢
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视角的机动车协同环境管理研究
英国“脱欧”与区域一体化的挑战
发达国家或地区留学工作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区域一体化的整体性治理模式研究
加快推进京津冀人才一体化的对策研究
区域一体化科技服务业生态系统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