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旅游翻译中沿途导游词的英译

2022-07-04 13:15李红桃
科学与财富 2022年8期
关键词:九寨沟英译交际

李红桃

摘 要:旅游翻译中的沿途导译词是肩负语言交流作用于文化交流的特殊文本。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分析了旅游翻译领域的热点,并从生态翻译理论三维视角出发,讨论了导译词中专有名词,小品词,文化内涵词的英译,依据三维视角的适应性选择,进行翻译调整,以此助力旅游外宣翻译。

关键词:旅游翻译;生态翻译理论;沿途导游词;CiteSpace可视化

引言

本研究通过在知网上,以主题为“旅游翻译”“旅游英译”“旅游外宣”等进行组合检索,选取出近一年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并使用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对其进行了关键词聚类分析,得到了图1 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图1所示十字架越大,说明该关键词的聚类频次越大,表明近一年研究大多从生态翻译理论出发,说明该理论在旅游翻译的有一定指导作用。其相关研究以红色旅游所涉及的相关文本以及景区公示语为主要文本,但很少有学者关注沿途导译词。因此本文以《成都到九寨沟的导译词》为例,依据生态翻译理论,讨论导游词中的专有名词,小品词,文化内涵词等,以此来选择合适的翻译,助力旅游外宣活动。

一、生态翻译理论

胡庚申教授首次提出 “生态翻译理论”,强调 “自然选择”和 “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论思想,并将翻译定义为 “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1]。所谓的 “适应”,强调的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 “适应”; 所谓的 “选择”,强调的是译者运用翻译生态环境的 “身份”,表达对译文的 “选择”。把完整的翻译程序看作是一个 “生态系统”,有“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并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其生态平衡又是保持 “文本生态”的关键。因此,生态翻译学理论重点聚焦于 “三维”转换,即呈现在 “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而旅游翻译是在英汉两种差异较大的语言生态系统,通过文本媒介,维持“语言、文化和交际”的三维生态转换平衡。因此,在“生态翻译理论”的视角下,对旅游翻译的文本进行研究和改善,是一种高效的翻译选择。

二、从“语言维度”看专有名词的翻译

“语言维度”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而这种转换应要参考符合受众群体的表达习惯,以专有名词的翻譯为例:

例1:“九寨沟”原英文译为“Jiuzhaigou Valley”,这样翻译确实给受众呈现了九寨沟得名由来,表达了九寨沟是有山谷的存在。九寨沟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九个村落的山谷,源于九寨沟确实有九个藏族村寨。但是在九寨沟风景旅游区还存在一个名叫“九寨沟谷”的景点,因谷内有九个藏族长袜村而得名,是中国最美的水景观。此时在沿途导译中导游再说“Jiuzhaigou Valley”会让游客产生误解,认为九寨沟谷便是九寨沟的全貌。因此此处译作“Jiuzhaigou”似乎更为合适和准确。

三、从“文化维度”看文化词的翻译

“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或者导游在进行汉英双语转换时,关注源语语言,即中文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2]。旅游翻译“文化维度”选择转换整合度不高,具体表现在选择与转换过程中,“文化”呈现缺失现象,无法达到文化传播效果。

(1)特色文化词内涵翻译

例2:“叠溪”大多将其译为“Diexi County”,但这种译法无法表达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游客仅知这是可能是一个专有名词,但若通过释义法改译为“Overlay Brook County”,出于对英译受众的文化习惯,进行选择性转换,让游客知晓叠溪镇有多条河流,也能让游客了解到这座小镇因地震形成“上叠溪海、下叠溪海”的大堰塞湖两道,提升游客的兴趣。同理“映秀”便可译为“Mirror Beauty County”。

(2)共有文化词内涵翻译

对涉及到我国特点,但在历史上其他国家也存在的事物的翻译,存在指代不明,容易让游客以熟悉度而先入为主,而产生误解。

例3:“红军走过的雪山草地”对于“红军”一词的翻译,常为“the Red Army”,但在西方的观念意识里,通常会将其理解为“苏联红军”,因此为了避免误解,译者或者导游需根据“文化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将其表达改译为“the Chinese Red Army”。

四、从“交际维度”分析小品词的翻译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更关注交流交际层面,以及能否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或者受众能否接受的目的。在沿途导译词中,存在一定的时空改变,此时文中一些小品词(如into 、down、for、by等)的使用,若不恰当便会导致游客思绪混乱,不知所云,达不到较好的跨文化交流效果。

例4:“流经松潘茂县汶川...折东入都江堰市.....流往成都平原灌区......沿岷江上行”

对于“流经”“折东”“流往”一词,若翻译分别为为“flow through”“flow east”“flow into”,在相近的一两句话中接连使用了3次“flow”,不仅容易导致逻辑理解的混乱,也没有表明出进阿坝州之后的地势,游客们也缺少方向感的指引。结合受众语言习惯,将其分别译为:

(1)“流经”:flow by,岷江自北向南流经三个县城,但并未穿城而过。用through表示一定穿城而过,用by则表示绕过,为穿城。

(2)“折东”:turn east,turn可以清楚表明水流方向形成了转向或者弯曲。

(3)“流往”:down to,结合后文上行,以及岷江是从楼板沟流向成都平原,而四川盆地西高东低,用“down”表示水势走向是从高到低。

结论:

基于生态理论的三维视角,在翻译导游词时涉及专有名词,文化内涵词和小品词的英译时,需以受众为中心,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调整翻译,以此达到文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 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 (4) : 62- 67.

[2]梁冬琪.旅游外宣实践中景区名称文化负载含义的翻译研究——以“美丽中国”网站为例[J].海外英语,2021(08):52-54.

猜你喜欢
九寨沟英译交际
情景交际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己亥秋日九寨沟采风得句
赴九寨沟道上(外四首)
题九寨沟(外五首)
震后九寨沟纵览(外四首)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