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实验工具,有效开展数学实验教学*——以四上《怎样滚得远》一课的教学为例

2022-07-04 03:48马晓明
江苏教育 2022年41期
关键词:斜坡小球角度

马晓明

常态化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工具的开发与应用是重要环节。在教学中,由于实验的内容和类型不同,实验工具的配备和使用也较为复杂,教师经常会由于缺少实验工具而降低开展数学实验的积极性。如何更多元而合理地开发与应用实验工具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践研究中,教师可以系统地梳理相关实验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与数学实验,从可用、好用、实用的视角开发并积累鲜活、新颖、科学、高效的实验工具,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下面,笔者以苏教版四上《怎样滚得远》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发数学实验工具,有效开展实验教学。

一、设计实验活动,在研究中研制

《怎样滚得远》是第八单元“垂线与平行线”中的“综合与实践”内容,教材设计了提出问题、实验讨论、回顾反思等三个环节,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测量和计算,并利用获得的数据分析“怎样滚得远”这一问题。“怎样滚得远”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与斜坡的坡度(斜坡与地面的夹角)有关,与斜坡的长度有关,与物体在斜坡上以及地面上滚动受到的阻力有关……教学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活动,开展活动探究。

师(出示油桶在卡车上的情境图):要把油桶从车上拿下来,你有什么省力的办法?

生:可以将一块木板搭在车上,让油桶滚下来。

师:是个好办法,像这样搭一个斜坡,把油桶从车上滚下来。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滚得远”。

师:同学们,物体怎样滚得远,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1:我觉得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生2:可能和斜坡的角度有关。

生3:我认为也有可能与斜坡的长度有关。

生4:我觉得还可能和斜坡的光滑程度有关。

师:为了聚焦问题,方便研究,这节课,我们只研究在斜坡的长度相同、角度不同的情况下,物体怎样滚得远。猜一猜,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

生1:斜坡的角度越大物体滚得越远。

生2:斜坡的角度越小物体滚得越远。

师:这些都是大家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我们还需要做做实验。

师:你们打算怎样做实验?小组讨论一下。

生1:搭几个不同角度的斜坡,把物体放在上面滚一滚,再量一量就好了。

生2:把物体放在斜坡的最上面,让它滚下来,等物体停下来,再量出距离。

…………

为了比较规范、科学地开展数学实验,需要控制一定的变量,使实验更严谨、有针对性。学生提出用长度相同的斜坡搭出不同角度的斜坡,再用相同的小球滚一滚,测量滚动的距离。结合实验设计,实验工具的开发就非常关键,遇到的问题如下:如果斜坡过于光滑,会导致物体滚得很远,测量数据困难;因为要进行不同角度的斜坡上小球滚动距离的对比,所以就需要提供多种不同倾斜角度的斜坡,如果每次用量角器测量,然后搭出不同角度,实际操作中既存在难度,也会出现不同的误差;小球的材质、大小也是关键要素,要尽可能保持相近,以保证不同组的实验数据的科学性……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反复实践,开发设计了实验工具(如图1):首先,采用木质斜坡,在斜坡上铺一层带刻度的桌布,方便学生读数;其次,统一采用木质的小球;然后,在学生放小球时,由于每个人的力度或放的高度不同会造成数据误差,所以设计了闸板,拉动闸板让小球用相同的力进行滚动;最后,设计角度调节器,用活动螺帽调节斜坡的高度,可以快速得到不同角度的斜坡。这样的工具开发和设计既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易于操作、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又具有科学性,能准确结合学生的实验设计进行“怎样滚得远”的数学实验活动。

(图1)

二、探究实验活动,在活动中妙用

“怎样滚得远”的数学实验设计,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问题情境入手,经历“提出猜想—实验操作—分析数据”的过程,结合三个串联递进的研究问题,让学生基于强烈的探究需求自主设计数学实验,规范地动手操作,科学地分析实验数据,进而获得结论。

研究问题1:斜坡与地面成30°角时,物体滚动的距离有多远?

实验器材:30°角斜坡、小球、计算器。

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指导。

师:老师收集了两个小组的实验记录单,观察两组数据,你觉得哪一组数据更可靠?有什么发现?小组内交流。

生1:我认为,测量3次的数据更可靠,进行了多次实验,测量数据更加准确。

生2:我发现,同样用30°角的斜坡滚一滚,数据却不一样。

生3:我觉得,要想反映出30°角的斜坡小球滚多远的整体水平,可以求3 次测量数据的平均数。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每一小组都滚3 次并求出平均数,开始吧。

学生滚动3 次,计算出30°角的斜坡上小球滚动距离的平均数。

师:刚才,我们测量了30°角斜坡上小球滚动的距离,小球到底在哪个角度的斜坡滚得远呢?还得继续来试试不同角度的斜坡,我们来做第二个实验。

研究问题2:斜坡与地面成45°角、60°角时,小球滚动的距离分别有多远?

实验器材:45°角斜坡、60°角斜坡、小球、计算器。

学生先猜一猜小球滚动的距离,再在小组内开展实验,看看实际距离与猜想是否相同。

师:老师收集了这样的四组数据,同学们仔细观察,比一比,并和同桌议一议,从这些数据中能发现怎样的规律?

生1:我们小组发现,虽然每一组小球在30°角、45°角、60°角的斜坡上滚动的距离都不一样,但都是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最远。

师:是这样吗?大家来观察观察每一组数据。

生2:第4 组的实验结果是60°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最远。

生3:我认为,实验过程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有一些实验误差是正常的。

师:实验中有多种因素会影响实验结果,但整体来看,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比较远。

两次实验活动,从30°角的斜坡开始,四人一小组,合理分工,一人滚动,一人测量,一人记录,一人计算。学生不仅学会了实验的操作,更通过数学实验进一步掌握了搭、滚、量的方法及要点,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增强了实验能力,这能为他们以后开展其他数学实验提供经验支撑。接着,学生使用角度调节器,分别调到45°角、60°角斜坡分别进行3 次实验,算出平均数,并通过比较,发现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远一些。我们经过多次改进,将斜坡与滚动的测量坡道用铰链连接,便于调节角度,同时不断改进斜坡材质,让小球每次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动时距离都能在120 厘米以内,方便学生快速得到测量数据,给多次实验提供时间保障,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亲历探究活动。

三、丰盈实验过程,在交流中感悟

苏联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再创造”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领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活动,引导他们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经历数学“再发现”的过程。基于前两次实验,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思考。

师:刚才,我们试了3 个不同角度的斜坡,现在能得出结论了吗?

生:不能,其他角度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情况呢?还得再用不同角度的斜坡试一试。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选择一个角度来试一试,然后对比四个不同角度斜坡上的小球滚动距离的平均数,在组内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完成实验三,教师收集数据,组织交流。

生:我们小组对比了四次数据,发现还是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远一些。

师:哪些小组的发现也是这样的?瞧!老师也收集了你们的角度,并且制作了统计图。一起来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斜坡与地面成80°角时,角度很大,小球滚的距离却很近。当斜坡与地面成20°角时,物体滚的距离也很近。

生2:我发现这些角度中,接近45°角的斜坡滚得比较远。

生3:在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远。

师:通过多次实验,我们发现当斜坡长度相同,45°角斜坡上的小球滚得最远。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开始尝试时想用不同大小的木质小球滚动,但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分析,滚动距离与小球的质量无关,所以不同大小的小球在水平面上滚动距离相同。学生在探究这个问题时不能涉及太多因素,所以决定聚焦“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物体滚得远一些?”这一问题,让学生充分经历“斜坡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物体滚得比较远”的实验过程。实验工具的操作体验,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提供了丰富的支撑,他们乐于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现象,顺利解决了“怎样滚得远”的问题。

总之,常态化实施小学数学实验教学,数学实验工具的开发是前提和保障。正如喻平教授所说:“数学实验材料的开发需要教师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创造力。

猜你喜欢
斜坡小球角度
Song of the Motherland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狐狸教数学
信仰的“斜坡”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角度不同
人啊
怪轮DIY,轻松爬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