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底层逻辑 更新报道思路

2022-07-04 10:41熊江萍
法治新闻传播 2022年3期
关键词:总领事馆选题用户

■熊江萍

2022年2月24日,俄乌局势升级,俄罗斯对乌克兰开展特别军事行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当天在国内社交平台上,央视新闻、CCTV4、央视财经、央视网、新华社、中国新闻社、环球时报、凤凰网军事、凤凰网财经、凤凰卫视、看看新闻、澎湃新闻、我们视频、四川观察、沸点新闻、红星新闻、天目新闻、湖北新闻、贵州公共频道、每日经济新闻、观察者网等20 余家媒体账号开启移动直播,长时间关注俄乌局势最新动态。演播室访谈串联,驻外记者、评论员连线,基辅、利沃夫、敖德萨等地华人UGC 直播,美联社、路透社等国际通讯社公共信号与俄乌街景慢直播托底,大屏特别节目并机,最新现场视频循环播放,滚屏字幕补充背景信息……无论是中央媒体、卫视,还是地方媒体账号,移动直播打法“娴熟”,足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地球村”之扁平,新媒体竞争之激烈。

作为社交平台的重要流量入口,移动直播自2016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新闻媒体的常用报道手段。移动直播传输设备与云导播软件趋于成熟,从业者对于移动新闻直播也形成了一定的业务共识:时效优先,“唯快不破”;选题具备关注度、话题性、进程感,能与用户共情;直播时长30 分钟以上,便于平台推荐、累积观看;主播/记者需要个性化表达,人格化传播;注重与用户实时交互,互动推动叙事。

那么,当移动新闻直播越来越多,如何增加卖点,提高吸引力和关注度?又如何持续保证移动新闻直播时效、品质与传播力的稳定?本文试从报道理念以及新闻生产关键环节入手,探讨移动直播给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新要求。

了解直播分发平台逻辑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趋向于复制人类传播环境,复制前技术时代的平衡的环境。①移动直播技术打破了新闻报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束缚,直播的发起、传输和观看更加轻量化,抵达新闻现场的成本更低,传播主体和平台更多元,直播的时间更长、空间范围更广、交互性更强,高度趋近于人际交往,真正实现了实时、在场,为新媒体用户“进入”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

由此可见,移动新闻直播不是简单并机播出电视新闻节目,不是大屏没有通过的直播选题在小屏“消化”,不是粗糙制作,也不是摒弃专业化。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从媒介生态环境的系统改变去认识移动直播,能够充分了解平台逻辑,持续拓展选题方向,创新表达方式,提升运营思维、产品思维与技术素养,增强直播的溢出效应。

平台需要媒体提供新闻内容,媒体需要移动直播平台提供分发渠道,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充分了解自有客户端以及新浪微博、抖音、快手、视频号、B 站、知乎、爱奇艺、优酷等分发平台的特点、算法机制和运营策略,带着内容思维、运营思维、产品思维、技术思维,参与全链条新闻生产。

持续拓展选题边界,增强用户黏性

选题是新闻生产的第一环,它考验的是信息资源的占有,足够的新闻敏感,准确的新闻判断,充分准备下的“零时差”响应。

2020年7 月21 日,美国政府突然要求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在72 小时内撤离,并蔑称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馆从事“间谍活动”。美国多家媒体启用航拍、直播等手段,跟踪拍摄我使馆撤离过程;美方还粗鲁闯馆,中国官员被迫紧急撤离,这成为中美贸易战以来最严重、最引人关注的舆情事件,网络舆论场高度关注我国政府的反制措施。7 月24 日11 时56 分,中国外交部发布消息:中国外交部通知美国驻华使馆,中方决定撤销对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设立和运行许可,并对该总领事馆停止一切业务和活动提出具体要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对此提前做了预判,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恰好是重点关注的几个领事馆之一,所以抢到了直播先机。前方记者于消息发布后20 余分钟即在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门口,用手机回传直播信号。央视新闻新媒体于12时32分正式开启移动直播,直击第一新闻现场,成为全网独家。

这场长达7 小时的慢直播,始终将镜头对准新闻现场,将移动直播“实时、交互、同场”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全网观看量逾9000 万。其中,在央视新闻新浪微博官方账号获15.2 万网友转发,45.8 万条网友评论,405 万网友点赞,在线观看人次逾6400 万,微博话题#中国关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阅读次数达23 亿;央视新闻抖音号发布的本场直播观看量2658 万,创当时政务类账号单场最高纪录。此外,新闻频道、中文国际频道等多个频道共享了本场直播信号,CGTN 通过同传转播的形式在YouTube 等海外平台直播了近4 小时,国际视通向海外媒体提供了本场直播流,BBC、CNN 等国际知名媒体,路透社、美联社、法新社等国际知名通讯社,第一时间引用了本场直播画面。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热点新闻等具备高关注度、话题性、现场感与进程感的硬核选题外,新知类、陪伴/治愈类、期待/悬念类选题,也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日常生活的媒介化,成为移动新闻直播内容供给侧的“黑马”。(见下表)这也要求从业者发挥想象力,培养观察力,提升共情力,能够持续发现和拓展“直播+”选题。

央视新闻移动直播选题示例新知陪伴/治愈期待/悬念战疫公开课“疫情之下 美国民众‘屯’了啥”社会调查类直播翻山越岭!大一学生自家菜地里建高铁模型天文类(流星雨、超级月亮、日环食等)动物类(熊猫、海豚、瓜头鲸搁浅)绝美景色(雪后故宫、武汉樱花、日照金山)“夜读”互动直播马拉多纳逝世“两神山建医院”慢直播北京将迎入汛以来最大暴雨 慢直播“等雨来”直播查酒驾

提升用户思维,创新表达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不仅需要视觉体验,还需要亲临现场的真切感受,和“我在现场”的存在感。移动互联网及直播技术为媒体用户“进入”重大新闻事件现场提供了可能,形成了更广泛的“在场感”。②这就决定了移动新闻直播需要时刻考虑到用户,随时随地将用户带入新闻现场。

对于编导而言,在内容策划方面,制定“粗”框架和大致的故事线即可,给现场和记者留有空间;在报道组织方面,需要不断拓展和积累新闻资源,如外媒公共信号、其他媒体和机构的选题和直播流共享、UGC 用户资源、不同领域的专家资源;熟悉移动直播拍摄和传输设备,能够与技术团队充分打合,创新技术解决方案。2020年5 月27 日11 时,2020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峰顶。央视新闻前方报道团队,创新性地在珠峰大本营用口径127 毫米、焦距1500 毫米的天文望远镜,5G 推流回传,直播了队员们登顶的瞬间,以及在珠峰峰顶活动的画面,成为全网独家信源,直播切条视频瞬间引爆网络。直播信号也被引入新闻频道特别节目。

对于出镜记者而言,需要一专多能,熟练掌握移动直播拍摄、传输设备的使用,既能“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完成单兵作战,也能加入大型报道任务;在报道过程中,要注重客观事实的报道、主观感受的表达、多种情绪的使用、共情能力的把握。③对于摄像而言,要有主观镜头意识,善用第一人称视角,拍摄画面适用于移动端观看。对于导播而言,需要随时应变,根据直播进程、用户反馈,调度镜头,调整节奏。

视频化生存的当下,媒介叙事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媒体的报道思路,但新闻生产的底层逻辑却没有发生变化。实时、交互、在场——细想之下,进一步推进了中央电视台原副台长孙玉胜提出的新闻人的职业使命:“跟踪新闻,全力跟踪新闻”“接近现场,第一时间接近现场”“报道事实,更深入报道事实”。④新闻人对移动直播、VR/AR、元宇宙,可以有更多想象。

注释:

①[美]保罗·莱文森:《人类历史回放:媒介进化论》,邬建中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②彭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现场”与“在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年第3期。

③宋晓阳、刘威:《大小屏现场直播案例教程》,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1年版。

④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猜你喜欢
总领事馆选题用户
State Councilor and Foreign Minister Wang Yi and Myanmar’s Foreign Minister U Wunna Maung Lwin Inaugurating the Consulate-General of Myanmar in Chongqing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与缅甸外长温纳貌伦共同为缅甸驻重庆总领事馆揭牌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谈诗词的选题
中韩友谊之树长青——韩国驻青岛总领事馆国庆日招待会侧记
选题有误
信用卡资深用户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
光学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