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城市和旅游的系统性文献综述

2022-07-04 03:12郑志强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场馆旅游业基础设施

宋 然,郑志强

前言

2022年,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其不仅是新时代冬奥会新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21世纪20年代前后,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引发了全球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模式转型,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步伐受到了复杂的影响;加之2020年重大疫情的影响,我国相关体育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如全民健身等;疫情的封闭性也形成了我国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障碍。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冬奥会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和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而如何充分把握这一机遇、明晰其中的发展要点和发展难点,是我国进一步开展冬奥会等大型赛事对城市和国家旅游业影响的重要议题。

目前,国内学界关于冬奥会对城市及旅游业影响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研究方向:其一是对冬奥会主办城市的特征及历史演进的宏观理论研究。该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冬奥会等大型赛事对于举办方城市的多方面影响,并从奥运遗产、产业发展、管理机制等角度切入形成具有共性的宏观效应体系。如柳鸣毅[1]梳理1896-2020年奥运城市的发展历程发现,奥运会的举办对奥运城市的城市建设规划会产生直接影响,由奥运会衍生出的奥运产业、城市建设规划和“奥运遗产”能够驱动奥运会举办地的城市化进程。邱雪[2]、孙葆丽[3]等学者分别对索契冬奥会城市互动发展、温哥华冬奥会遗产管理等进行了个案介绍与分析。

其二,以北京冬奥会为研究对象的针对性研究,该类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专门针对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具体城市和旅游影响,其具有针对性,但其研究结论的视角也十分充实,研究的内容也十分充分,涉及到冬奥会的诸方面影响。如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冰雪运动方面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在冬奥会影响下的新型路径研究[4],以及对北京冬奥会推动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效应及协同推进策略进行了研究[5]等。

总体而言,目前国内关于冬奥会对城市及旅游业影响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管是在研究成果数量,还是在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方面,都比较欠缺。具体来说,已有研究尚存在以下缺失:

首先,对比研究的缺失。虽然部分学者对以冬奥会进入“北京周期”后的旅游产业发展为研究重点,但其缺少与其他国家的对比研究。因此,在本土关于冬奥会对城市及旅游业影响研究缺乏的状态下,如何进一步有效引入国外冬奥会对城市及旅游业影响的理论,已成为国内研究的重点课题。

其次,负效应研究的缺失。已有研究倾向于分析冬奥会对城市旅游产业的正面影响,但较少有研究针对其负效应进行分析。在理论层面上,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不仅仅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仅分析其促进功能而忽略其中的难点和风险点,这在研究完整性层面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再次,系统研究的缺失。已有研究往往仅针对某一方面的效应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冬奥会对城市旅游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影响,而事实上只有对宏观层面上的影响和效应把握,才能合理地、充分地分析城市旅游发展在新冬奥会周期内的具体路径和合理发展趋势。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拟采用系统评价方法,整理、分析、评价前人的研究,就冬奥会、主办城市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和旅游的影响进行综述,以进一步研究冬奥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为北京冬奥会城市发展与旅游提供重要参考。该研究一方面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分析冬奥会对城市旅游产业的多维度影响和正负效益,另一方面能够结合不同国家的实践情况从横向和纵向的主线上进行比较研究,弥补已有研究体系的不足。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以更加全面的方式选择、评估和总结相关研究,能够系统地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系统性文献综述是与叙述性文献综述相对应的,主要以互联网和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化检索和分析技术为手段的全面性研究方法,针对冬奥会影响城市旅游的机制,本文拟通过对已有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和系统化分析,以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并保障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本文中的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确定研究问题

本研究系统综述的问题如下:冬季奥运会(2000年至今)对其主办城市的城市发展和旅游业有什么影响?这一研究问题产生了以下目标:(1)探索和分析冬季奥运会、主办城市和旅游活动之间联系的科学文献;(2)确定不同类型的城市和旅游影响;(3)确定在科学文献中使用的研究方法;(4)识别和分析科学文献的关键研究结果,并确定本研究综述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和启示。

第二,检索相关的研究内容

使用以下数据库进行检索:(1)Web of Science;(2)Sport Discus;(3)Pub Med;(4)Springer Link。检索发表时间为从2000年到2021年9月1日。英文数据库检索用关键词“Winter Olympics”分别与“tourism”、“city”、“mega-event”用“and”连接进行检索。

第三,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为获得有效且可供分析的文献,本文制定了研究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本文纳入文献的标准包括:与冬奥会和旅游或城市影响有关的论文;国外公开发表的英文期刊论文;理论论文和经验研究论文,包括案例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综述类研究论文等。本文的排除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排除主题和内容重复性高的论文;第二,不同数据库中重复的论文选择其一;第三,排除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排除报纸、笔谈、感想等非学术论文。

研究者根据检索策略和排除标准,首先,根据文章标题和摘要进行选择,排除与本文研究目标没有直接联系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涉及到奥运会与城市的影响,但其关注的重点是夏季奥运会或早期的冬季奥运会,因此将其排除。其次,在初步筛选出的文章中,进行精读,排除文章影响因子低于5的文章或与城市旅游的影响无关的文章。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现阶段评价论文等科研成果最为直观也最为科学的指标之一,其是通过在某一时间段内特定文献被引用的次数与该年度内相关文献的数量总量相除的结果。其对于科研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影响因子低于一定数额的文献进行排除,保障了研究的科学性;另外,排除标准的“5”是基于抽取若干相关文献进行影响因子平均值上浮一定程度后得出的结果,具有研究意义层面的正当性。进一步地,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当出现分歧时,寻求他人就分析问题进行讨论,直到达成共识(见图一)。

图一 文献筛选流程图

第四,数据的提取、整合

根据研究目标选定文献,通过阅读原始材料,从最终选定的50篇文献中提取并按照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城市和旅游的影响三个主题进行归类分析。最终系统地列出文章所涉及到冬奥会对城市和旅游影响的主要类型,并由关键词组成,例如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设施、客流量等,对影响类型进一步分类汇总,以提取有关数据并根据所得数据总结分析结果。

第五,阐释结果

根据研究目标,对结果的解释分为三个不同的部分,即所选文章的研究方法、冬奥会对主办城市的影响以及冬奥会对旅游业的影响。不仅总结了所选文章的研究结果,而且还详细列举了其主要的结论,以加深对研究结果的理解。本研究目的是从所分析的50篇文章中获得对该问题的综合性结论,以弥补在单一研究中缺少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概况

本文纳入研究的50篇文章中,主要涉及三种研究方法,其中采用定性研究方法的文章27篇,定量研究方法的文章11篇,混合研究方法的文章12篇。文献主要应用两种研究类型来说明观点,案例研究37篇,比较研究13篇。文献对20个主办城市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中对温哥华市的研究比其他最近的冬奥会主办城市更为深入,所涉及文章28篇,盐湖城9篇、都灵11篇、索契5篇。文献中9篇文章比较分析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之间的平行关系,只有4篇文章对冬奥会主办城市做出了比较分析。文献中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分析为主,采用文献分析的文章23篇,其次是访谈的方式,采用访谈方式的文章8篇。文献分析主要是使用官方文件、宣传材料、有关组织和利益相关者的报告以及当地报纸,也包括其他非官方来源,如旅游博客、社交媒体,甚至使用纪录片和宣传视频。访谈法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利益相关者以及民众。定量研究方法主要以问卷的形式为主,采用问卷的文章6篇,其次是二次数据的分析,采用数据分析的文章4篇。混合研究方法主要以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为主,采用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的文章各9篇,其次是访谈和问卷的方式,采用访谈方式的文章6篇,问卷方式的文章3篇。(见表1)

表1 所分析文章的研究案例和研究方法汇总表

2.2 冬奥会对城市的影响

冬奥会城市影响是指所有以支持冬奥会为目的的体育设施和基础设施开发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Andranovich,2001)。在纳入研究的50篇文献中,31篇文章涉及到冬奥会对主办城市的基础设施的影响,根据Andranovich的研究,将基础设施分为交通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两方面[6]。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城市的体育和旅游产业,故与其相关的主要包含内容和影响因素即为与旅游业相关的基础城市要素。其中,交通基础设施连接了整体旅游结构中的不同地域,实现的是一种空间上的联通,其是旅游业最重要的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之一;而主办城市的体育设施则是连接体育与旅游的重要面向,其是旅游业与体育行业进行融合的重要基础设施。总的来说,两方面城市因素直接代表了冬奥会对于城市影响在旅游领域的基本架构。

具体来说,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国家对冬奥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轨道交通的发展[7]。由于冬奥会的比赛性质,比赛场地限定在具有特定地理、气候特征的区域,因此需要有多种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连接。在盐湖城的案例中,当地政府在冬奥会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兴建轻轨系统,以确保观众和运动员能在特定山区内快速移动[8]。冬奥会后期,当地居民也可以从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中受益,对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对于都灵城市的影响,在冬奥会前期,都灵市政府在城市交通建设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修建了连接周边城市和各个比赛场馆的高速公路,例如Pinerolo公路、Chisone Valley公路以及连接两大山谷的Sestriere公路,促进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发展。从城市发展角度说,冬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都灵的工业形象,并帮助其恢复中心城市地位[9]。

在体育设施方面,冬奥会的举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城市体育设施的数量和质量,但由于冬奥会比赛项目的专业化,冬奥会后期运动器材的重复使用率较低[10]。以都灵为例,在冬奥会后期,都灵没有对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至于冬奥会后期体育设施的重复使用率较低,有的甚至已经彻底荒废,例如都灵地区塞萨纳雪橇跑道和普拉格拉托跳台均已拆除,造成了部分地区的城市棕地[11]。又如在索契冬奥会后期,研究表明冬奥会对城市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奥运设施方面,由于部分体育设施的建造和维护极其昂贵,超过了当地的需求,在冬奥会后期的重复使用率极低,甚至产生了部分城市棕地。当地政府在场馆建设初期没有充分考虑场馆全寿命周期的维护成本,而更多地关注场馆短期的目标,这为场馆的赛后运营带来巨大挑战[12]。然而,众多的研究表明,盐湖城在体育设施方面是一个特例,当地政府对体育设施设备的投入进行了严格的数量限制,并通过扩大现有场馆或搭建临时场馆来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有效降低场地设施重复使用率低的风险[13]。Gruben等人的研究认为,体育设施“过度的领土化”可以通过举办其他大型活动来加以限制,充分利用其奥运遗产,同时也进一步强调了冬奥会的推广项目只有经过长期的规划才有利于主办城市的发展[14]。

表2 冬奥会对城市的影响

2.3 冬奥会对旅游业的影响

冬奥会对旅游业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客流量、二是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形象(见表3)。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客流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直接影响了城市对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旅游需求程度,并且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旅游产业基础评价标准。其中客流量代表了城市以及旅游地标对于全国全球旅游者和需求者的吸引力,基础设施决定了该城市承载旅游经济因素的能力,而城市形象代表了整体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上限。从理论角度出发,总体来看文献中关于城市形象的研究占主导地位,表明了学者们对冬奥会无形资产的重视。

表3 冬奥会对旅游业的影响

2.3.1 冬奥会对客流量的影响

在客流量方面,通常主办城市的国际旅游不会因冬奥会而产生长期变化,冬奥会期间游客数量的显著增加[15],只能是一个短期效应。Fourie和Santana-Gallego对盐湖城和温哥华的研究中发现冬奥会期间游客人数有所增加,3个月后开始回落[16]。同时,根据学者们对盐湖城当地报纸的分析表明,由于庆典活动造成的压力,部分当地居民选择暂时离开该城市。因此,Cope的研究提出冬奥会期间对旅游业客流量的影响,可能产生一种挤出效应[17]。

在索契的案例中,这是唯一一个使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冬奥会对旅游业产生的影响。文章中指出索契冬奥会期间游客支出的增长,能够间接地反映出客流量的增加。而Muller的研究指出索契冬奥会期间共建造了27,000个房间,以满足住宿标准,对比盐湖城冬奥会的有关数据,索契冬奥会的接待设施数量明显增加[18]。Muller的研究结论直接表明了酒店容量的增长,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在短期内索契冬奥会对客流量增加的积极影响[19]。可以看出,冬奥会对客流量的影响具有两方面特征,一方面是短期性,即其造成的影响是一种较短时期内体现出来的,而在长期方面的效益则需要通过其他方面因素体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中介性,即需要通过一定中介性因素凸显出来,比如客流量根据酒店容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增长而变化,即其需要一定的中介评价指标用以现实测量。

2.3.2 冬奥会对基础设施的影响

在基础设施方面,举办冬奥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础设施更新,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在总体上改善游客的体验感。以盐湖城为例,该市为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总共建造了6700间房间来容纳游客,从而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20]。同时,在盐湖城奥运会场馆举办的展览和旅游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旅游衍生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都灵为了更好的接待各国游客,同样加大对冬奥会场地开发力度,与周边旅游资源紧密结合,并大力发展餐饮、住宿等服务业,改善经营方式,推动行业整体规范发展[21]。Bottero的研究显示都灵在冬奥会期间新建大量旅店,共增加10,198间客房,极大的增加了该市的酒店容量[22]。此外,增强对游客的吸引也同样取决于当地的旅游和文化政策,研究表明都灵凭借冬奥会的契机大力开发中央博物馆、翻新历史遗址,同时还成立了新的宣传推广机构,这些举措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吸引力,巩固了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效益。从这个角度出发进一步证明了Dansero和Puttilli的理论,即将奥运会的特殊性与城市政策的一般性相结合,能够有效降低主办城市旅游业短期效益的风险[23]。与对客流量的影响相类似,冬奥会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也具有间接性。比如对于旅游业等经济产业的影响方面,其需要通过周边旅游资源以及经营方式、文化等方面的因素进行体现。

2.3.3 冬奥会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在城市形象方面,冬奥会为主办城市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增加了城市的国际曝光度。Armenakayan等人通过对美国民众的纵向调查研究表明冬奥会对温哥华的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学者们仍然认为只有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冬奥会才会对主办城市的形象产生影响,进一步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24]。根据De Steffani等人的研究,冬奥会的声望能够促使主办城市举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从而不断的提升其城市形象[25]。虽然俄罗斯在冬奥会规划阶段的许多腐败丑闻,给主办城市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学者们在冬奥会期间对604名居民进行了走访调查,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冬奥会有助于改善索契的形象[27]。Potwarka和Banyai利用21个旅游博客进行分析表明,游客已经把主办城市描绘成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奥林匹克目的地,因此学者认为通过媒体传播有争议的信息对主办城市形象影响可忽略不计[28]。

3 结论与启示

3.1 结论

笔者对国外冬奥会对城市及旅游的50篇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研究表明国外学者集中在城市影响和旅游影响两方面。关于城市影响的分析,专家学者评论的核心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发展问题。与旅游有关的影响,专家学者对奥运会非物质遗产问题,特别是在国家形象方面的讨论最多。

1.间接影响:冬奥会与城市体育基础设施的效益

大型城市项目的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容易导致一些主办城市在奥运前期的目标设定和奥运后期的影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29]。从历届冬奥会的城市遗产效应分析,冬奥会的城市影响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同时,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具有两个层面的双向影响。

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如交通基础设施而言,大型赛事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具有杠杆性催化作用。只要进行前期规划和长期规划就可以作为某些城市复兴的杠杆。例如,盐湖城政府在冬奥会期间投入大量资金兴建轻轨系统,对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有积极影响。都灵市政府修建了连接周边城市和各个比赛场馆的高速公路,促进了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都灵的工业形象,并帮助其恢复中心城市地位。温哥华和索契加大科技创新,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的使用,不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及电信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现代化形象。也就是说,体育赛事对于旅游、交通等方面基础设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其在整体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定位,并且该定位影响具有中介性效应,相关的中介因素包括能源等资源等,其对于城市的影响通过上述资源功能和价值的发挥进行间接性效应。

对于专门的体育基础设施,例如雪橇、滑雪跳跃跑道等,情况相对复杂。当地体育基础设施难以成为城市发展的杠杆,或与当地人口的文化和体育参与度有关。都灵在冬奥会后期没有对体育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至于冬奥会后期体育设施的重复使用率较低,有的甚至已经彻底荒废,造成了部分地区的城市棕地。索契政府在场馆建设初期没有充分考虑场馆全寿命周期的维护成本,而更多地关注场馆短期的目标,这为场馆的赛后运营带来巨大挑战。

2.直接影响:冬奥会对城市旅游的推动作用

与对基础设施的影响不同,冬奥会等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对于城市旅游产业的影响具有直接性,根据已有文献的分析与资料,其不需要通过中介性因素就可以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具体来说,冬奥会对城市旅游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客流量、二是基础设施、三是城市形象。这些因素都是体育旅游产业方面重要的基础性因素,而非外部性因素。在客流量方面,根据学者们对盐湖城、温哥华、都灵及索契的研究结果,冬奥会期间游客数量有了显著增加,但这种积极影响只能是一个短期效应,通常主办城市的国际旅游不会因冬奥会而产生长期变化。在基础设施方面,盐湖城、温哥华、都灵及索契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当地的酒店容量,促进了基础设施更新,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在冬奥旅游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旅游衍生产品,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城市形象方面,研究中发现在主办冬奥会和改善主办城市形象之间很难建立因果联系。在都灵的案例中,学者们认为通过成功举办冬奥会,促使主办城市举办更多的大型国际赛事,极大地改善了其城市形象。而在索契冬奥会的案例中,俄罗斯在冬奥会规划阶段的许多腐败丑闻,给主办城市的形象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专家学者大多采用纵向研究(冬奥会前期、中期、后期)以评定冬奥会对城市形象的作用,他们指出以案例研究作为理解冬奥会对主办城市形象的重要性。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显示,今后的研究应包括多个国家的样本,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冬季奥运会对主办城市在国际形象方面的影响[30]。

3.2 对中国的启示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设施使用效率

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时强调要全面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31]。我国应以冬奥会为契机,从冬奥会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冬奥会中期的场馆运营和相关人员管理,冬奥会后期的场地设施维护和再利用等方面考虑,以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由于冬奥会比赛项目的特殊性,大部分项目是在山区内开展的,因此一些连接比赛场地的交通设施是不可缺少的,例如温哥华冬奥会期间建立的连接温哥华和惠斯勒的海天高速公路,以及温哥华天空列车的延伸[32]。完善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需要经过详细的战略规划,并考虑到目的地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冬奥会的体育设施大多是高度专业化的设备,例如滑雪跳台和滑道等设施,多用于顶尖运动员的训练和国际比赛,其高昂的维护费用,容易造成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前期可以通过扩大现有场馆或搭建临时场馆来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有效降低场地设施重复使用率低的风险。在奥运后期可以通过举办其他大型活动,诸如美国盐湖城通过增加展览和巡回演出,将滑雪跳台、冰球场馆等开发成为奥林匹克旅游景点或休闲公园,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等体育设施。

2.创新城市发展规划,提升城市综合吸引力

社会和环境因素往往是作为分析与城市旅游有关问题的补充,但文献分析表明冬季奥运会是处理环境和社会问题的重要载体。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不总是集中在奥运会上,而是集中在主办城市的其他文化、环境或科技上[33]。以旅游业为基础的发展目标必须适应当地的现实,Kennelly在对城市旅游的理论和概念中提出,需要在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整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动态的旅游发展战略[34]。以都灵冬奥会为例,都灵旅游局为冬奥会制定了一项为期7年的旅游计划,通过开发中央博物馆、翻新历史遗址等,展示丰富的娱乐和文化景点,以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在总体上改善游客的体验感。北京作为中国首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中心,是世界上唯一举办过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冬奥会将给中国的冰雪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应吸取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旅游业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注重与当地特色相结合,提供特色餐饮、休闲观光等活动,建构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地方感。让游客充分的感受到当地的人文特色,带给游客独特的体验感。同时,广泛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创新技术进行宣传推广,进一步提升城市吸引力,逐步形成大众冰雪休闲区域一体化,打造“世界冰雪旅游名城”的城市形象[35],增强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3.构建长期发展评价目标,实现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如上文所述,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对于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的确属于十分重要的机遇和契机,其对于城市旅游的发展也具有直接性的推动效应,但是,在传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下,城市旅游受到的正面影响仍然具有短期性。比如客流量等评价指标仅仅是短期的发展目标,在大型体育赛事结束后,这种短期指标将会在短时间内回归原有水平。古在短时间内利用上述短期指标进行旅游业发展的评价,以及以其为基础推动旅游业的总体发展,在理论层面具有口径方面的不科学性。

故在未来的城市旅游规划和城市旅游产业发展框架中,我国应当进一步实现评价指标体系、发展目标和战略体系等方面的长期性、可持续性构造与创新,如借鉴俄罗斯等冬奥会的负面教训,以城市形象、大型赛事举办稳定性、国际体育IP吸引力等方面指标为基础,实现旅游业发展的长期效益,摒弃传统短视化利益目标,实现城市旅游可持续和永续发展。同时,大型赛事如冬奥会等对于城市和内部旅游业的影响方面,我国还需要针对特定的城市细致地分析其隐含的长期风险,并将其作为赛事举办和后评价体系的重要基础。以场馆为例,城市在举办冬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前就需要基于长期思维对体育场馆等项目进行考量,不应当将本次赛事作为场馆唯一的构建目的,而需要从长远的角度思考场馆的再开发、再利用和循环维护等。而这一长期性效应的考量缺失,恰是文献中部分城市的主要问题之一。

猜你喜欢
场馆旅游业基础设施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场馆风采
我国旅游信息化与旅游业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