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2-07-04 03:12张瑞瑞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发文心理学期刊

张瑞瑞

运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运动或锻炼情景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对运动成绩和锻炼效果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参与竞技和参与锻炼对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1]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可从宏观上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又可分为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和大众锻炼3大领域。[2]科学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学领域的新兴分支,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3]知识图谱可使众多文献信息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学者可推理出学科现状、知识体系和演进趋势。运用可视化分析可以帮助学者厘清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脉络,把握研究热点和演变趋势,但目前国内运用可视化分析对我国运动心理学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笔者运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法,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研究内容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198篇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可视化分析,总结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现况、趋势和热点等,促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创新,为广大学者提供参考。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我国运动心理学进行研究的中文核心期刊。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中选择中文学术期刊,来源类别为SC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EI来源期刊和CSCD,时间为2012-2021年,为使文献搜集更完整,因此将主题设置为运动心理进行一次检索,再将关键词设置为运动心理(模糊)进行第二次检索,两次显示结果共为305篇文献(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30日)。剔除对本文研究无用的文献,包括研究内容无关运动心理的文献以及个人介绍和会议通知等107篇,其余198篇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入至citespace5.8R3进行数据转换。

1.2 研究方法

将转换后的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5.8R3软件,Time Slicing设置为“from 2012 JAN To 2021 DEC,#Years Per Slice 1”,根据本文研究需要将Node Types分别设置为“Author”和“Keyword”(用以进行作者分析和关键词分析),Selection Criteria中Top N设置为100(即显示前100个结果),Pruning选择Pruning sliced networks,其余则保持默认选项。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对核心期刊发文量(图一)进行曲线拟合,因检索时间为2021年11月30日,因而暂不能准确显示当年实际发文量。图一中R2=0.8001,表明曲线拟合效果较好,说明近十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期刊发文量整体显现出波浪式下降的趋势。其中,2013年发文量最多,2012年、2014年、2018年次之,可能是受2012年伦敦奥运会、2013年第十三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2014年第十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2018年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以及其它大型赛事和会议的影响,带动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学术交流与繁荣。整体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可能是受国内对期刊管控的影响,发文难度加大,致使一些水平不是很高的期刊无法通过审核甚至撤稿,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也从侧面体现出研究成果质量的提高,更加精细化。

图一 核心期刊发文量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核心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图(图二)中N=436(436位发文作者),E=669(作者之间合作关系),Density=0.0071,网络密度较低,反映出作者合作情况并不是很理想,合作团体之间的合作较少,较为分散。通过研究发现,大团体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由张力为、李四化、刘淑慧、张京城、徐守森、张连城等人形成的合作网络,主要研究运动心理疲劳、自我损耗、竞技心理、心理服务、心理准备、助推策略、体育道德和结果恐惧等内容,其中张力为发表的6篇,张连成发表的4篇全部是以合作形式完成的。另一个由祝大鹏、张忠秋、洪晓彬、黄志剑、苏宁、余银、章崇会等人组成的合作网络,主要研究心理服务、心理咨询、应用运动心理、自我谈话、认知行为、积极心理学、红色心理效应、“Choking”现象、正念训练和逆境应对等内容。此外也可以看到由邱芬和杨勇涛等人领导的小团体正在稳固形成。

图二 核心期刊作者合作网络图

节选发文量排名前25的作者制作出作者发文量排名表(表1)。分析发现,排名靠前的作者大部分甚至全部著作都是通过合作形式完成的,说明稳定的学术合作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从而创作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表1 作者发文量排名表

2.3 关键词分析

通过CiteSpace5.8R3得到关键词共现图(图三),节选词频排名靠前的关键词得到关键词排名表(表2)。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逐渐从运动员扩向大学生、青少年。究其原因: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初期,受举国体制的影响,运动员是学者重点研究对象。随着社会发展,国人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的局面出现,受“健康中国”发展趋势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等政策的影响,学者紧跟体育重点前进步伐将视野扩至更多群体,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大众健身心理学研究开始不断深入,如今受“体育强国”目标和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影响,我国运动心理学三个研究领域交叉融合愈加紧密。

表2 关键词词频排名表

图三 关键词共现图

高频关键词居于首位的是“心理健康”。以“心理健康”为研究主题的文献重在研究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千古名句“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以及1994年国际运动心理学会发表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效益》的声明,都阐明了运动对于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迄今为止,此研究仍方兴未艾,通过图四也可看出有关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从2012年至今仍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相关文章主要集中于体育教育心理研究领域和大众锻炼心理研究领域,从不同研究对象:学生(细化为:中学生、中考应试群体、大学生、女大学生、职业院校大学生、弱体质学生、硕士研究生)、老年人(细化为:退休人员、农村空巢老人、老年女性群体)以及戒毒者入手,探究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心理健康”研究主题中研究途径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行为学研究途径,另一条是脑机制研究途径。但两条途径各有利弊,行为学研究的生态学效度较高但内部效度较低,脑机制研究则相反。此外还发现,积累的众多文献中不同研究在指标选取上、被试选择上也不尽相同。

图四 以“心理健康”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发文量

高频关键词居于次位的是“运动员”。相关文章主要研究内容为:女子摔跤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心理科技服务、应对方式与运动心理疲劳(两种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自我损耗的影响因素及防预、心智游移特点与任务复杂程度的关系、时间管理在运动动机和心理疲劳的中介作用、排球运动员判断发球落点的视觉搜索模式、“最佳表现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疗法对运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运动员咀嚼口香糖行为与竞赛焦虑的关系、运动员流畅状态量表的修订和检验、青少年运动员友谊质量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孤独感和心理疲劳的中介作用)、建构运动员的心理胜任特征模型以及《体育道德强度量表》的编制与检验。其中李洁玲于2017年和2018年独著以“心智游移”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祝大鹏于2013年独著和2014年合作发表以“体育道德”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两位学者连续两年发表同一研究主题的核心文献,说明两位学者在“心智游移”和“体育道德”研究主题上坚持研究,并且逐渐丰富研究内容。

2.4 关键词突现图

关键词突现图(图五)中“竞技体育”、“心理韧性”、“定向运动”以及“执行功能”是几个较为突显的重点突现关键词,反映出所在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

图五 关键词突现图

“竞技体育”(2012-2015年),相对于大众锻炼心理研究和体育教育心理研究,竞技体育心理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关注,受伦敦奥运会等大型赛事体育召开的影响,“竞技体育”研究主题成为该时间段的研究趋势。相关文献涉及不同运动项目:手球运动、冰壶运动、射击运动以及排球运动等,在诊断运动员训练比赛心理状态的同时进行心理干预以期获得更好的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研究发现,诊断运动员运动时心理状态和训练效果常用的先进技术有脑电图、电脑象限图和事件相关电位等。另外,心理监控技术如FaceReader软件、CAS计算机辅助运动技术、Virtual-Reality仿真系统以及Observer行为观察分析软件等已应用于训练和比赛中。

“心理韧性”(2017-2021年),心理韧性研究在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拥有着别具一格的独特地位。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发现,文献大多集中于研究运动员心理韧性与压力应对的关系,同时研究者也在努力探索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杨文礼,翟丰,高艳敏(2020)表明运动员心理韧性在心理需求和情感表达、心理需求和运动表现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7]刘朝辉(2020)表明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个人力)在体育锻炼与负性情绪之间起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8]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献中的研究对象从运动员扩展到大学生,丰富了运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同时这一研究对象的变化也与本文上述研究结果相一致。

“定向运动”(2017-2021年),相关文献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一是研究对象为定向运动练习者,二是运动干预项目选择定向运动。刘阳,何劲鹏(2017)提出有针对性地改变运动员识图记忆策略将有助于改善定向运动员对地图信息加工的认识,有效提高运动员的识图能力。[9]刘阳,何劲鹏,刘天宇(2018)对定向运动项目练习者进行若干专项认知指标及技能评价的分析,辅以专项认知技能训练,探索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认知能力提高训练的效果。[10]此外由宋杨,刘阳,杨宁,王长在(2020)揭示定向运动练习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执行功能改善的关系。[11]将研究对象扩展为特殊人群,进一步丰富了研究内容和成果。研究发文作者和发文时间发现,由2017年的刘阳,何劲鹏两位作者合作,发展为2018年刘阳,何劲鹏,刘天宇三位作者合作,再到2020年宋杨,刘阳,杨宁,王长在的四位作者合作,表明了合作团体的扩大并逐渐稳定有利于作者的发展和学术成果的产出。

“执行功能”(2018-2021年),近十年以“执行功能”为研究主题的核心期刊中研究对象主要为学龄前儿童,探究运动对学龄前儿童执行功能的影响。王瑞萌,庞鑫,李未名,邢洪彬,邢淑芬(2018)提出16周跆拳道训练对5~6岁儿童抑制控制及认知灵活性的提高作用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其中,相对于抑制控制基线水平较高的儿童,抑制控制基线水平较低的儿童获益更大。[12]崔洁,李琳,朱春山,韩改玲(2021)表明体力活动水平较高的学龄儿童在认知灵活性方面显著优于体力活动水平较低儿童,且屏前静坐行为对认知灵活性的不利影响在体力活动水平较低的学龄儿童群体中更为明显。[13]

此外“心理韧性”、“定向运动”、“执行功能”“教学改革”和“体育锻炼”这几个关键词的突现时间一直延续至今,说明其所代表的研究主题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其中有关“教学改革”研究内容主要为:结合UTSA《应用运动心理学》课程教学方法对高校体育专业应用类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运动心理学课程思政从自我决定理论出发进行改革创新。有关“体育锻炼”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以及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研究热点可进一步看出我国运动心理学在不断丰富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不断深化运动心理学其他两个研究领域,着手解决现实问题,向着专业化、多元化发展。

3 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展望

3.1 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

近来国家十一月初下发了整顿滥论文期刊的通知后,对知网、万方和维普三大官方数据库也已着手进行检查和整顿,期刊三版起发时代已经到来,期刊质量要求又将有所提升,发文难度也将再次增大,加上近十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核心期刊发文量显现出波浪式下降的现状,想要提高核心期刊发文量是难上加难,因此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是促进发文量增长的基础。首先学者应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以发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为目标,其次政府的扶持、赛事的举办也是影响发文量的因素,因此应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尽可能多的举办各种大型赛事,从而推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3.2 在坚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

作者发文量排名靠前的作者大部分甚至全部著作都是通过合作形式完成的,这样既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也带动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此外由刘阳为代表的,以“定向运动”为研究主题的合作团体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说明通力合作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形成系统的学术体系,丰富学术成果。但是通过对李洁玲和祝大鹏两位学者研究主题的分析发现:在“心智游移”和“体育道德”研究主题上,两位学者虽坚持研究,但是与研究主题相对应的合作网络并未形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应在坚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加强作者间的合作。扩大并稳固合作团体,集思广益、通力合作是我国运动心理学作者合作网络的发展方向。

3.3 在“心理健康”研究主题中结合运用两种研究路径

“心理健康”这一研究主题在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完善其研究途径有利于学科的长足发展。在运动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行为学研究和脑机制研究这两条途径各有利弊,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建议结合运用,从脑机制角度解释行为学变化,加强研究的客观性。在行为学基础上进行脑机制的探索,深入大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原因的研究。此外,因积累的众多文献中不同研究在指标选取上、被试选择上不尽相同,因此学者应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以便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3.4 将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科研成果渗透至其他两个领域

我国运动心理学发展初期,竞技运动领域研究成果较为突出,后来随着国家对体育教育和大众健身领域的关注度的不断提高,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学者将视野扩至更多群体,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和大众健身心理学研究开始不断深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三个研究领域互融互通更加频繁。因此后续研究中学者应将发展较好的竞技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渗透至体育教学和大众健身心理学领域中,从而带动彼此的发展,促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发文心理学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没有用”的心理学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