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古代的航海家?

2022-07-04 10:15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22年3期
关键词:航海家郑和航海

傅 强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古生物博物馆

0 引言

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史,在生活和生产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取得了辉煌的技术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航海事业的国家之一,自秦汉开始就有丰富的航海活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日本、东南亚国家及印度、阿拉伯,甚至欧洲等远方国家在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最近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买了几本关于中国古代航海和地理的书学习,其中有偏通俗的,如金秋鹏著的《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乔志霞编著的《中国古代航海》、赵艳娟编著的《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杜瑜著的《地理学史话》;也有偏学术的,如孙光圻著的《中国古代航海史》。

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个很有趣的疑问,那就是中国古代有没有优秀的航海家?有的话他们都是谁?上述几本书中提到的“航海家”有秦代的徐福,东晋的高僧法显,唐代的世家子弟杜环、高僧鉴真和义净、达奚通,元代的周达观和汪大渊,明代的郑和、明末清初的郑成功等,并称“义净作为一个航海家,他从37 岁出国航海,到60 多岁回国,几乎在海上度过了半生的时光”[1];“今天,郑和作为一个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已经是脍炙人口的人物,受到中外人士的景仰和赞颂”[2];“元代著名的航海家有周达观和汪大渊……”[3]等。

而在网络和杂志文章中,有关这些“航海家”的介绍更是不胜枚举,如中国航海学会网站刊登的“中国古代航海家——徐福”[4],新浪网据称转载中国航海博物馆的文章“写下我国首部‘航海日志’的航海家——法显”[5]。再如关于汪大渊,百度百科上是这样写的,“元代著名航海家汪大渊,字焕章,江西南昌人……汪大渊果然不负所望,成为举世闻名的航海家”;而沈福伟(1983)则这样描述道,“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他成为直到近代以前,我国历史上行踪最广的伟大航海家”[6];黄天柱、张翊华(1989)更是评价说“汪大渊不但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世界史上屈指可数的杰出的航海家”[7]。

然而在大多数人的直观印象中,法显、鉴真、义净和郑成功等人似乎并不是以航海为事业,很少将他们称为航海家。那么,上引书文中所列的这些人是否是航海家?谁是中国古代真正的航海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 定义

1.1 什么是航海家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相对缺乏探险精神,尽管航海业比较发达,从汉代开始往来于南海和印度洋的商船就络绎不绝,但具有冒险精神、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杰出航海家是十分稀少的。航海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技术活动,涉及到船舶的驾驶和定位等专业技术,并且还要熟悉水文、气象、天文和机械等各种知识,当然更需要坚强的信念和强大的意志力。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航海家并非易事。

要想弄清楚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航海家,有多少航海家,首先需要对航海和航海家进行定义。航海的定义大多非常简单和明了,即“在海上航行”(1989年版《辞海》)、“海上行船”(1982 年修订版《辞源》)或“驾驶船只在海上航行”(1979 年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在王同忆主编的《语言大典》(1990 年出版)中,对航海的定义则更加具体和复杂一些,“泛指舰船在海洋上航行。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随时准确测定舰船在海上的位置,并引导舰船安全航行的专业技术。”从如上定义可知,简而言之航海就是在海上航行,但航海又不仅仅是简单的海上航行,而是目的性很强、技术性很高的专业活动。

在海上航行的人既可以是掌控船只的船长,又可以是负责某个具体岗位的水手,还可以是船上的乘客。如此等等,谁可以称为航海家呢?遗憾的是,在笔者所查阅的各类辞书中,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航海家”并未给出定义,也就是基本没有收录该词。如果没有明确的定义,有关问题的讨论就很难展开。即使有所讨论,也往往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最终形成驴唇不对马嘴的局面。

虽然辞书中对“航海家”没有定义,但在王同忆主编的《语言大典》中收录了“航海者”一词,指“从事或熟谙船舶实际操作的人”。在中文世界中“某某家”往往是指在所处领域和行业达到了极高水平的人。此外,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的施存龙先生曾在《梁启超〈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考辩》一文中对航海家有如下的表述,“航海家是指以航海为职业,精通航海技术、业务的专家,即便是业余航海家,也当精通航海技术、业务。”[8]可见,“航海家”可以理解为是“航海者”中的佼佼者。据此本文认为可以将“航海家”定义为“极为精通船舶实际操作和相关技能,能驾驶船只或带领船队在海上安全航行,并以此为主业的人”。

1.2 成为航海家应具备的条件

从上面的定义可以分析得出,被称为“航海家”的人应该具有以下身份和技能:1.以航海为主要事业;2.基本的船舶造作技能,这是进行航海最基本的条件;3.相关的导航和船舶定位的能力,这是进行远洋航海必不可缺的条件;4.具有杰出的组织、管理和指挥才能(在航海过程中即使是一条船也含有多个工种,涉及不同人员的分工、协调和管理,航海家至少是要当过船长的人,而实际上航海过程中往往涉及多条船成队出行,航海家还得是能够组织、协调和领导船队成功航行的人);5.具有远洋航行的能力和经历,开拓了新的航道。

本文认为一个人要想被称为航海家,应当具备以上5 个基本条件。对照西方的著名航海家,无论是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还是库克船长,都完全符合以上5 个基本条件,而且是符合条件的人中的佼佼者。

2 中国古代有关“航海家”的评述

下面,我们就针对上面给出的定义和条件,对引言中所列有关书文中提到的中国古代“航海家”一一进行评述。

2.1 徐福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遣‘徐福率3 000 童男女入海求仙药’,船队航行至日本。从时间计算,徐福航行至日本,比明朝郑和下西洋早1 600 多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2 000 多年,在当年的航海科技条件下,带领这样大的船队航海,是了不起的事件!在中国与世界的航海史上都是空前伟大的壮举”[9]。

上面的引文应该是现在很多有关徐福的评价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然而,由于史料的缺失,徐福入海的次数和所到达的目的地均不清楚,现有的种种说法均为猜测[10-13]。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徐福的入海东航之举很明显是官方行为,调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其中应该征调了很多有经验的渔民和水手。因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山东半岛沿海的居民为了躲避战争,“寻找安生乐土,就驾舟越海潜渡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12]。此外,《史记·封禅书》中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的记载。就是说,在战国时齐威王(公元前350—公元前320 年)、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 年)、燕昭王(公元前311—公元前280 年)都曾派人航海寻找传说中所谓的三座神山。也就是说山东半岛沿海一带当时已经存在很多熟悉远航的渔民和水手了,并且能够航行到日本。

而至于徐福本人,是“以方士为业”[12]的,也就是说他自己可能并不具备航海的知识和能力。他在入海东航中的角色可能与后来的郑和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具体航海的技术性事务完全委以他人。

因此,从航海的角度上讲,徐福可能难当航海家的称号。此外,有学者坚持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不是史实,而是从唐代才有的传说”[8],因此将其视为中国古代航海家的代表是很不合适的!

2.2 法显

法显是东晋时的高僧,生卒年不详,因前往天竺(印度)求学然后只身航海归国的经历载于史册。公元399 年3 月,65 岁高龄的法显邀约4 名僧友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在游历了今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泊尔等地之后,法显在恒河下游佛教中心摩竭提国首都八连弗邑(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精研佛法。东晋义熙三年(407 年)法显启程东归,途经多摩梨帝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西南的坦姆拉克),停留两年后于409 年“载商人大舶,……,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在此又居住了两年之后,411 年8 月,“法显搭乘1 艘可载200 余人的商船自狮子国启程,拟横渡孟加拉湾,浮国东还。”在到达苏门答腊东部的耶婆提国停留休整5 个月后,“法显再次搭乘一艘200 多人的商船”,经过3 个月左右的颠簸后于412 年7 月间回到中国[12]。

纵观法显的整个行程,去程是沿陆路而行的,回程是乘船航海而归的。但法显在回程中是分段搭乘商船,没有自己航行的经历,他自己可能也没有独立航行的知识和能力。可见称法显为航海家是十分不合适的。

2.3 达奚通

达奚通,又被称为达奚弘通,曾经在唐初武则天上元中奉使海外,漂洋过海到达马来半岛的赤土国,然后从那儿继续西航,沿途历经36 国,最后驶抵位于印度洋西北海岸阿拉伯半岛南部的虔那[12][14]。

由于史料的缺失,关于达奚通具体的航海过程现在并不清楚,其本人所具有的航海知识和技能有多少也无法考证,因此难以评判他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航海家。根据出航的目的,他作为“奉使海外”的政府官员,而且是出身西北的鲜卑氏,出海前可能没有任何航海经历,因此将其划为航海家的可能性并不大。

2.4 杜环

杜环是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家族的子弟,在天宝年间,随唐军出征西亚时,在现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件的塔拉斯平原战败被俘,后漫游了阿拉伯地区的许多国家,并到过地中海东岸和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亚[1][15]。11 年后,“杜环乘上商船,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踏上归程,最后抵达广州”[1]。

从有关记载看,杜环是搭商船进行海上航行的,在船上仅是一名普通乘客,并不能称为航海家,但可以称之为旅行家,而且有关地理学史的研究一般也将其称为旅行家[16]。

2.5 鉴真

鉴真(688—763 年)东渡日本传经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高光时刻,应日本遣唐使留学僧人的邀请,鉴真立志到日本弘扬佛法。他从唐天宝二年(743年)开始东渡,经历六次失败后,最后在唐天宝十二年(753 年)底,于66 岁高龄之际跟随日本遣唐使的船队终于抵达日本,实现了自己的夙愿[12-13]。

在鉴真生活的时期,中日之间的交往十分频繁,753 年时日本的遣唐使已经是第十次来访了,民间的航行肯定更是无法计数,可以说中日之间的航路已经十分成熟。然而,鉴真的东渡却连连失败,甚至在第五次东渡时漂流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12-13]。从航海角度看,作为佛教的高僧大德,鉴真精通佛法,但并不具备基本的航海技能,因此鉴真实际上无法被称为航海家。有鉴于此,李宝在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中评论说,“……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航海家了。”(http://www.850500.com/news/3692.html)

2.6 义净

义净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西行求法僧、佛教翻译家,在“37 岁时从广州泛海南行,开始了20 多年的西行求法生涯”[17]。义净的航海行程是这样的,“在公元671 年,……他率领弟子善行等,搭乘波斯商船,自广州出发,举帆南海。”[18]18 年后的689 年7月20 日,义净乘坐商船从室利佛逝(今苏门答腊岛东南部,后称旧港)回到了广州[12]。

从其海上航行的过程看,义净并非航行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可能也不具备基本的航海技能,而纯粹是一个搭乘商船的乘客,因此义净是无法承担起航海家的名号的。

2.7 周达观

虽然杜瑜(2011)在所著的《地理学史话》中称周达观为“元代著名的航海家”[3],但在书中对其航海行为并无介绍,仅是说“周达观于元贞元年至大德元年(1295—1297 年)间,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后来约于1312 年前写成《真腊风土记》”,然后对书中所写内容进行了介绍。与航海有关的记叙仅半句“……还记载了当时自温州去柬埔寨航线经过各地的情况……”。同样,赵艳娟(2011)在《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一书中对“航海家”周达观的航海并无介绍,介绍的全部是有关周达观关于缅甸和泰国一带的描述[1]。

结合其他资料可知,周达观是“随元使赴真腊(今柬埔寨)访问”的,使团的行程是从浙江温州出发,经过4 个月的航行达到真腊首都吴哥,然后在真腊停留将近一年后,乘船返回浙江宁波的[19]。在整个行程中,周达观仅仅是访问团“一般的随从人员,地位比较低微”[19-20],也就是说在海上的航行过程中,他也仅仅是一名普通的乘客。如果将其称为著名的航海家,实在是名不符实。

2.8 汪大渊

被称为元代航海家的汪大渊是江西南昌人,他“在1328 年到1339 年的十多年中,曾经两次从世界著名的国际贸易港泉州启航,遍游东南亚和印度洋各地,他的足迹,东至菲律宾、马鲁古,西到埃及和摩洛哥,北抵巴士拉,南及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西瓦尼”[6]。但沈福伟(1983)一文中又继续写道,“据自序,大渊少年尝附舶以浮于海。……”[6]

在汪大渊的两次航海的过程中,第一次是“顺利地依靠到处都可搭乘的中国船,往返行驶,如期完成他的第一次航行”[6]。而第二次则应该也是搭乘来往于中国和阿拉伯之间的商船,至少在“1335 年冬季,他继续西航,到了亚丁(‘麻呵斯离’),然后乘着阿拉伯船,前往麦加朝圣”“从杜米亚特,汪大渊搭乘阿拉伯船直航摩洛哥的丹吉尔港”[6]。

纵览各种文献(如黄天柱、张翊华,1989 等),在两次航海过程中,没有汪大渊自己驾船、领导指挥船只或船队航行的记载[7]。从有关记载看,汪大渊应该是搭乘商船进行旅行的,因此我们可以称汪大渊为旅行家,但不能称之为航海家。

2.9 郑和

郑和下西洋,是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无论官方记载,还是民间传说,都不绝于缕。后人对郑和的评价也极高,他被尊为“世界航海先驱”[21]、“世界航海第一人”[22]。

郑和是从明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六年(1431 年),先后七次奉诏出使西洋的。郑和所率船队极其庞大,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为27 800 多人,第三次为27 000 多人,第四次为27 670 人,第七次为27 550 人,虽然第二次、第五次和第六次的人数不详,但估计也在27 000 人左右,也就是每次应该都在2 万人以上。郑和的船队配备了各类航海人员,郑和作为钦差正使太监,是船队的最高负责人与指挥者,但具体的海上航行则由专门负责航海业务的团队负责,如各船中指挥航海的火长(即舟师),按火长指令操舵、控制航向的舵工,负责航海天文观测、海洋气象预报的阴阳官、阴阳生等[23]。

郑和下西洋所航行的海域主要有中国南海、印度洋北部的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这些海域是连通中国与西亚、中东,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主要海上通道。早在东晋时代“南亚与东南亚及东亚之间的航海交往已相当频繁,200 人以上的商船往返于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已是很普通之事”[12]。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时,相信中国到印度乃至红海地区的航海必定更加成熟,郑和的船队中负责航海业务的团队必定非常有经验。郑和作为皇帝指派的整个航海团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本人具有多少航海知识和技术,由于资料不足,实难确言。

郑和原名马和,生于云南昆阳(今昆明),从小生活的环境远离海洋。虽然其父马哈只年青时曾长途跋涉,远赴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觐,据推测其朝觐之旅是乘船航海去的[12],但可以想象得到,马哈只并非自己驾船,而是像法显、义净、杜环等人一样,搭乘过往商船往返的,他自己的航海知识和技术应该十分有限。

1381 年,12 岁的郑和被攻占云南的明朝军队掳阉后,选派到燕王朱棣的府邸中充任小太监。之后,郑和一直追随朱棣身边,并征战沙场。朱棣夺得帝位后,升郑和为内官监太监,并赐姓为“郑”。1405 年第一次奉诏出使西洋之前,郑和毫无航海经历,所以也就谈不上具有多少航海知识和技术了。因此,从航海的角度说,郑和是否是一个伟大的航海家,是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与本文的观点相同,施存龙先生在《梁启超〈郑和传〉在科学航海认识上的失误考辩》一文中也认为“把郑和称为‘航海家’是不科学的”,理由与本文列举的基本相同,并且认为根据梁启超《郑和传》的记载只能看出郑和“是个船队军政领导人,是外行领导内行。”因此只能“称郑和为航海组织家为确切,而且不妨加个‘大’或‘伟大’”[8]。

2.10 郑成功

1661 年3 月(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领战船400 艘,水军25 000 人,从金门岛出发东征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经过近一年的战斗,成功击退荷兰侵略者,成为民族英雄。

郑成功可以说是出生于航海世家,曾长期生活在台海之间,熟悉海上航行,父亲郑芝龙拥有庞大的海上商船和武装船队[13]。但郑成功的主要生涯是作为军事家征战沙场,海上航行的范围仅局限于中国沿海一带,很难将之称为典型意义上的航海家。

3 总结和讨论

根据本文对于航海家的定义,以及所列成为航海家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将第二部分中所列诸人进行列表比较(见表1)。可见常被视为我国古代“航海家”的10 人,绝大多数并不符合条件,仅郑成功符合5 个条件中的3 个,而被视为“伟大的航海家”的郑和也仅有2 个条件符合,另外有两个条件存有疑问,而且根据他成长经历和在西洋航行中扮演的角色[8],条件2 和条件3 也极有可能不符合。

表1 中国古代曾被称为“航海家”的人与本文所列航海家所具备条件比较表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并不具备本文中所定义的严格意义上的航海家。我国古代缺少个体鲜明的航海家这是有目共睹的,《中国海事》 杂志2015 年第12 期刊登的“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哪去了”一文中写道“……,郑和成为了唯一的航海家,成为了中国航海的标志”[24]。虽然本文认为即使郑和也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航海家,而且“中国古代的航海家哪去了” 一文中又继续坦诚地说,“海盗才是我国古代真正的航海家”“郑和是一条分界线,郑和之前航海家的主体是海商;郑和之后航海家的主体变成了‘海盗’”[24]。乍一看,这样的文字似乎有些扎眼,也让很多人感到泄气。然而这与我国古代具有辉煌的航海事业并不冲突,我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更多体现的是集体智慧和勇气,以及国家的综合国力。“海商”和“海盗”则是这种集体智慧和勇气的具体承载者。

本文所评述的常被誉为伟大“航海家”的10 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中重要的文化使者,他们在中印、中阿、中非、中日等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如杜环、法显、汪大渊等;并且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如郑和和郑成功。他们在海上克服了种种困难,远渡重洋,或文化考察、或学习传扬佛法、或保家卫国,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贡献者。

为了增加民族自豪感,诸多媒体和学者常常将郑和、汪大渊等与西方航海家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比较,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即使是郑和的船队,在大多数远航中也都是走的商船们已知的航路,到达的海域和港口是在明代以前、唐宋元乃至更早已被中国和阿拉伯海员知晓的海域和港口,基本缺乏哥伦布、麦哲伦等所具有的寻求未知海域、探索新航路的动机和行为[6]。郑和庞大的舰队反映的不是郑和的航海能力,而是反映了国家的经济和技术实力。

然而,实事求是地说,他们虽然参与了航海过程,但绝大多数不具备基本的航海知识和技能,而往往是作为一般的乘客参与其中。即使是徐福和郑和这样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本人也并非以航海为主业,可能并不具备良好的航海知识和技能。因此根据本文的定义,是无法将他们称为航海家的,更不用说伟大的航海家了。

本文认为,对于历史文化的宣传和科学知识的普及,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从毛泽东主席到习近平主席,党和国家的历代领导人都一直坚持和强调“实事求是”。在全民族努力追求科学精神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科学精神看待我们的历史和自身的科技成就,认清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努力奋起,追求卓越,而不是为历史“填脂堆粉”。

此外,本文还认为,在认识中国科技发展进程时,要考虑到我国古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具体情况,不宜套用西方史学的研究方法,以“代表性人物”为纲进行讲述,从而过分突出或强调了一些并不存在或名不符实的人或事。看似鼓舞人心,实则不利于对历史真相的认识,也更不利于今后的发展。要想破除这种套用西方史学在认识和研究上的“传统”,可能还需要科技史等相关人文研究上的本土化分析方式。

致 谢在撰写过程中,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员、蒋青博士,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陈晓珊研究员,深圳市兰科植物保护研究中心严岳鸿研究员对本文进行了审读,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此外,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和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研究所张九辰研究员也对文章的写作给予了鼓励。

猜你喜欢
航海家郑和航海
林肯航海家Nautilus加州海岸限量版
断水三天的航海人
大航海争霸
2020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摄影类展示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全新林肯航海家扬帆起航
畅游南极小雪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