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学生怎么过暑假

2022-07-04 20:12
格言·校园版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教会学校义学私塾

私塾不给放“塾假”

据说,古代没有空调,也没有风扇,在私塾里读书的小朋友怕热,老师也怕热,为了避免在课堂上中暑,就得给大家放假。由于这种假期是私塾放的,所以叫“塾假”,后来以讹传讹,就演变成了“暑假”。这个说法很有意思,可惜不符合史实。

古代稍大一些的私塾,一般都有严格的学规,也就是学生守则,其中一部分學规留存至今,在现代图书馆里可以读到,例如《社学要略》《义学条约》《村塾条规》《家塾规例》《家塾常仪》等。这些学规无论时代早晚,貌似没有任何一份曾经提到“放暑假”这件事。

老师想放暑假?扣工资!

古代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的仁爱之心,常在酷暑之时下诏让工匠休假,但为时一般都很短。

但是古时候也有一些家长不懂教育规律,不懂孩子心理,误以为学习时间越长越好,一旦放假就会耽误孩子成绩,于是禁止先生给自家孩子放假,不管天气多热都不许。

例如,清朝嘉庆年间的《义学条规》里就专门写道:“长不辍耕,幼不辍读,暑日休务者,薄其饩廪。”意思是,大人到了夏天不能停止劳动,小孩到了夏天也不能停止上学,私塾先生如果胆敢给小朋友们放暑假,家长可以扣他的工资。

那是不是古代的学生一年到头都没有假期呢?当然不是,在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无论是私塾、书院,还是县学、州学,都是要放一放假的。

“暑假”一词其实是个舶来品

既然古代没有暑假,那暑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呢?答案是清朝末年。

清朝末年,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将西方的现代教育模式带到了中国,也把欧美等国放暑假的习惯带了进来。

出生于清朝末年的翻译家穆木天先生读过私塾,也读过教会学校,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教会学校放暑假、寒假和圣诞假,这在旧式学堂里是没有的,所以倍觉新鲜。”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幼年也是在私塾就读,后来考入杭州的一所教会中学,他说他在中学度过了求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暑假,那一年是光绪三十二年。

一方面是教会学校刮来了新风,另一方面清政府也派人出国考察新式教育,将体育课、实验课、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度一起“搬运”回国。不过清末时期,新式学校与传统私塾一直并存,后者坚持不放暑假。

1928年,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为南京国民政府起草教育法,第一次将暑假写进了法律,他将小学暑假定为45天,将中学暑假定为50天,将大学暑假定为60天——学生年龄越小,暑假时间越短。估计蔡元培先生担心小孩子记得快、忘得也快,暑假放得长了,会把上学期学的东西忘光。

编辑/皮小Y 美术设计/张文举

摘自《创新作文:初中版》2018年第7期

猜你喜欢
教会学校义学私塾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旅游视角下岳阳教会学校遗址规划研究
中国近代教育之教会学校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斯诗私塾
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开启学堂乐歌之潮流
沧州教会学校创建历史及其影响
斯诗私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