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派文化之膏泽 润沪上戏曲之丰沛

2022-07-05 10:46方家骏
上海艺术评论 2022年3期
关键词:海派京剧大树

方家骏

戏曲是海派艺术的重要载体,也是最具民间意义和社会形态的文化表达。

走进沪上文化艺术的偌大庭院,我们仰望一棵戏曲大树拔地而起。枝繁叶茂的树冠下,是粗壮结实的树干;遒劲的根系深扎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而枝头的新芽,则是春天的样貌,把一棵老树装点得生机盎然,葱翠欲滴。如果说,这是我心中的一幅图画,毋宁说,这是在我眼前真实展现的一道风景。

沪上戏曲是一棵大树,即使在风雨晦暗的岁月里,也未曾被折断。十年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成立,率先在全国将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向深入,沪上的京、昆、沪、越、淮、评弹协同发展,著名院团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实质性改变,“一棵大树”的理念更加清晰。而以此为契机推行实施的“一团一策”,则为不同剧种提供了“和而不同”的生长空间,犹如大树散开的枝丫,自由舒展,各美其美。

第二期“海派文化”专题,将聚焦上海戏曲领域,展开相关话题的讨论。希望通过透视历史经纬、梳理承续脉络,深一步解析海派文化精神與沪上戏曲的依存关系,在海派文化的底色上描摹新时代上海戏曲人的精神图谱。

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戏剧学院讲座教授傅谨为专题撰文。傅谨先生在中国当代戏剧史、戏曲表演美学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学术成果颇丰。在本期刊发的《海派与戏曲发展的上海启示》一文中,傅谨先生首先作了开宗明义的表述:“新海派文艺理论建设是既具前瞻性,又有历史感的文化构想。新海派文艺理论应该是在曾经兴盛的海派文化基础上的延伸,必须有助于上海文艺的健康发展。”其中两个关键词:“应该”“必须”,是傅谨先生立论的基点,值得我们关注。文章循着近代海派戏曲发展进程,围绕两个“文化移入型”剧种—京剧和越剧展开论述,从历史传统遗存、艺术源流分鼎、文化形态嬗变、商业资本介入、观演关系改变等不同角度,向我们乃至全国戏曲界提供了多方位启示和多路径思考,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对海派戏曲的认识。

《与城市同行》的作者单跃进先生,长期浸润于戏曲,是新时期上海京剧传承、创新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文章以历史积淀和当下实践两个维度,梳理了上海京剧的“前世今生”,以及海派文化精神对上海京剧的滋养。上海京剧人秉承周信芳演剧思想,苦苦追寻现代人文精神与京剧传统艺术的契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尚长荣新编历史剧“三部曲”等一批创演成果、青年京剧表演人才培养、24卷《周信芳全集》编撰出版等,都将是我们研究海派艺术的重要范例。

杨子的《文化治理视域下的新时代海派戏曲》是研究海派艺术的重要议题。文章从培育、构建新时代海派戏曲文化生态链这一新命题出发,以一系列数据和实例,让我们看到,文化政策在激发艺术创新整体效应、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所发挥的支撑作用和强大推动力。蓝凡、黄静枫两位学者则从自身的研究领域出发,分别就越剧美学风格及沪剧的重要创获,作了具有学术意味的论述。前者侧重于海派思潮与女子越剧的紧密关系,后者则对沪剧80年代以来,一系列以上海为背景的现实题材剧作作了详尽介绍。

本刊推动“海派戏曲”专题研讨只是一个开始,相信随着戏曲事业枝繁叶茂、不断呈现出蓬勃生长的态势,海派戏曲所带来的启示性话题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入,海派文化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得到进一步彰显。这是我们愿意看到的现象。F7EC7C08-F1D1-4B52-AEFA-8827B21A5599

猜你喜欢
海派京剧大树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为什么京剧被誉为“国剧”
大树的日常
《京剧人设》
大树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为“海派”正名
大树的梦
海派,一种“变”的渴望及行动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