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报与东南亚:海外华文报纸的百年经营与传承

2022-07-05 00:56马小娟吴宇烨
传媒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东南亚

马小娟 吴宇烨

摘要:星系报是胡文虎创办的系列报纸,曾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十几个城市。其中东南亚是星系报的发源地,也是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地区,历史传承已有一个世纪。如今,《星洲日报》还是境外销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本文认为,其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有二:外因是以品牌化经营策略及运作机制为支撑,内因则是以“星系报业精神”传承为动力。

关键词:星系报 东南亚 海外华文报刊

星系报是20世纪20年代起,由著名爱国侨领胡文虎创办的系列报纸。胡氏生前,星系报曾分布在中国和东南亚十几个城市,其中东南亚是星系报的发源地和大本营,也是刊行种类最多、覆盖最广、影响最大的地区。胡氏去世后,星系报在东南亚由其族人继承发展,虽因时局变化而被迫停刊或转易他手,但《星洲日报》和《星暹日报》等仍在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多国经营;《星洲日报》还是当下境外最大的华文纸媒。对于星系报的研究,迄今多限于胡氏生前和脱离胡氏家族后的情况,缺乏对报刊发展整体的历史分析及深层次的系统剖析。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考察星系报在东南亚的历史流变,并从经营与传承,即“人影响报纸”和“报纸涵化人”的双向关系中,探讨其历百年不衰的深层原因。

东南亚是海外华文报刊的发源地,也是星系报表现最耀眼的区域。由于历史发展和时局流变,东南亚的星系报与其他海外华文报一样,历尽沧桑、跌宕起伏,但如大浪淘沙,体量虽然缩小却精华犹存。其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胡文虎时期:创办与兴盛。星系报由胡文虎创办,并在其生前最为兴盛。作为著名华侨实业家,胡氏一生经营的产业,主要是虎標药品以及为配合药品宣传的报业。他在 1920年前后研制成“虎标良药”后,便先后于1921年和1923年在缅甸仰光创办《仰光日报》和《缅甸晨报》,这可视为星系报的滥觞。不久,他将企业总部——永安堂总行从仰光迁往新加坡,并因当地华侨称呼新加坡为“星加坡”和“星洲”的习惯,创办了一系列报名带“星”字的报纸。胡氏一生办过多少张报纸,众说纷纭,目前学界比较认可的是19家报馆共27种报刊。以一己之力创办这么多报纸,在世界报业史上都属罕见。

2.胡氏家族时期:跌宕与收缩。胡文虎于1954年逝世以后,东南亚星系报归其长子胡蛟管理,管理机制与胡氏生前一样。胡氏去世前,仍在东南亚出版的报刊还剩5家7种,即新加坡的《星洲日报》、《星洲周刊》和《星洲虎报》(英文),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吉隆坡版》和《星槟日报》,泰国的《星暹日报》和《星泰晚报》。《星暹日报》于1971年由其侄女婿李益森掌管;《星泰晚报》归其女胡仙经营(1973年停刊)。在新加坡“五月风暴”之前,胡氏家族在东南亚还创办了3家报纸,使其在东南亚拥有的报纸达8家10种。

东南亚各国自独立后对媒体的管控越来越严。星系报最集中的新、马分治后,两国在20世纪70年代都颁布了新出版法,规定报章不能由一族一人和外国公民掌控。于是,星系报跟其他华文报一样,关停的关停,改组的改组。最后,在新加坡已脱离胡氏家族掌控的《星洲日报》,也于1983年被强行与《南洋商报》合并为《联合早报》,该国的星系报由此结束;在马来西亚,起初还有《星槟日报》和《星洲日报吉隆坡版》(改组后以《星洲日报》为名),但胡氏家族只拥有3成股权。1982年,这两家报纸的股份被槟城建筑商林庆金买进,胡氏家族于是完全失去了星系报在马来西亚的经营权。泰国的《星暹日报》于2010年转手给泰国工商总会主席郑芷荪,成为最后脱离胡氏家族的星系报纸。

3.脱离胡氏家族时期:承续与拓展。《星槟日报》被林庆金收购后,因经营不善于1986年停刊,随后在辛荣发等人集资下于1988年复刊,一年后又停刊。1987年,《星洲日报》也因“华人高职事件”被政府封禁,直到1988年被木材大王张晓卿收购后才复刊。值得一提的是,《星槟日报》首次停刊时员工面临失业,政府特批《光明日报》给该报合作社以解决就业,使其如同《星槟日报》的替身,后来被张晓卿一并收购,成为《星洲日报》的姐妹报,今已成为马来西亚第三大华文报。

《星洲日报》被张晓卿收购后,一路高歌猛进,并于2016年成为马来西亚第一大报,如今已是海外最大的华文报,订阅用户近50万。21世纪起,《星洲日报》向国外拓展,2000年入驻柬埔寨金边创办《柬埔寨星洲日报》(已于2018年“暂停出版”),2006年又进军印尼雅加达,接管有40年历史的印尼语和华文双语报纸《印度尼西亚日报》,并将其改名为《印尼星洲日报》。为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拓展国内外市场,《星洲日报》于1995年首开马来西亚华文报建立电子网站之先河,并于2000年起推出集中英文、音视频和互动交流于一体的完整网站——“星洲互动网”;2014年又发展以PDF格式为主的电子报,3年内订阅用户超过13万;随后专门设立全媒体中心,并与电讯公司合作,以手机短信传递新闻和在移动客户端开视频新闻等方式,实现从线下到线上的全媒体、全时空信息传播格局。

泰国的《星暹日报》转手郑芷荪后,于2018年改组,由泰国新华泰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上新接办。在此期间,该报一直保持着泰国最大、最有影响的华文报地位,并从2010年起加强与中新社、上海《新民晚报》、南方报业集团等中国大陆媒体合作;同时还于2019年建立全媒体融合平台,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

星系报历百年而不衰,鲜有研究对其原因进行过深入的剖析。本文认为,撇开政治时局等客观因素以外,星系报的成功与品牌化策略和经营管理机制运作密切相关。

1.象征资本的运作。象征资本由法国社会哲学家布尔迪厄提出。他认为,经济实践中的资本既有“有形”的,也有“象征”的。相对于前者,后者是一种信誉和力量,具有足够威望或信誉的主体能将其影响加诸社会,使之转化为有形资本。星系报的经营发展历程也明显伴随着象征资本的运作。

《星洲日报》是胡文虎创办的第一家星系报,也是其报业中的旗舰;《星华日报》和《星岛日报》分别是第一家落户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星系报,其地位如同星系报在中国内地与香港的桥头堡。另外,胡氏还借报纸的象征资本用于办报。如“星系八大报”有家不带“星”字的《总汇报》,它原是1905年由流寓南洋的维新派人士创办,在南洋有很高的知名度,民国建立后因失去经费支持而被广东侨商收购,易名为《总汇新报》。随着商业性办报潮流的兴起,该报经营日渐困难,只好请胡氏接手。胡氏念其在读者中有较深的“历史记忆”便同意接办,并将报名恢复回原名。

胡氏去世后,象征资本运作在胡氏家族及接办者中经常出现。如马来西亚建国初期,胡蛟借助《星洲日报》的舆论影响力,与当局高层建立了良好关系,时任总理东姑拉曼还在《星洲日报》八打灵印刷厂落成时出席揭幕典礼。这种做法让《星洲日报》在该国快速发展,并在新出版法颁布后比较顺利地过渡为马来西亚报纸。星系报脱离胡氏家族后,最典型的象征资本运作当属《星洲日报》几经他手都没易名,甚至张晓卿接手后,还把收购它的朝日报业有限公司更名为星洲媒体有限公司,并在柬埔寨和印尼拓展市场时都用这一报名。其原因就是《星洲日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华人读者中有极大的声望而具有巨大的符号价值。

2.企业集团化管理。企业集团化源于欧美19世纪末形成的一种经济形态,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企业在一个统一机构的协调下,依一定规则组成并运行。这种经济形态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资源配置和分散风险的优势,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星系报的报业活动及经营方式明显采取了这种模式。首先,在统一管理上,胡氏于1937年设立了星系报业总管理处,1941年在新加坡注册成立星系报业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其次,在管理运作上,如人事任免方面,各报社长和经理虽然都由胡氏子侄和族亲担任,但必须经董事长任免;另外,星系报的总编辑和主笔层面的编务职位可在各报间调动。例如,接办《总汇报》时,就是从《星岛日报》调来主笔冯列山任总编辑;又如,稿源采用方面,各报记者的稿件可以通用,像黄薇作为《星岛日报》特派记者,参加范长江等组织的“战地记者团”采写的抗日报道,除用于《星岛日报》外,不少被南洋的星系报采用。这些都属于企业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现代管理手段。此外,在收支管理上,虽然胡氏说过办报“不以营利为目的,专以服务为前提”,但实际上对各报的考核却是以“营业上的盈亏和发行数字的多少”为标准。最典型的是,二战后复刊的《星槟日报》因经营不善而亏损,被公司以董事长名义下达收盘令;此事件中,该报经理助理胡榆芳请求续办而提出的报告,所列4方面共13项内容,均体现星系报有明确的经营目标,这都是集团化管理的基本手段。

胡氏家族时期,东南亚的星系报管理模式与胡氏生前一样,“管理权虽然分给了胡文虎的长公子胡蛟,但账目仍由星系报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清才统一掌管”。脱离胡氏家族后,集团化管理更为规范和明显。如张晓卿接手后,于2004年以星洲媒体有限公司取代朝日报业有限公司,其组织架构是主报《星洲日报》,下辖《光明日报》、星洲互动私人有限公司(网站)和媒体传播私人有限公司等,至此形成报业集团,因此,有关报道和论述也有称之为星洲媒体集团公司。2008年,张晓卿将旗下的星洲媒体集团与南洋报业集团,跟香港明报集团合并为世界华文媒体集团,同时在香港和马来西亚上市,成为马来西亚唯一专注于华文报业的上市公司。

3.内容与技术并重。内容是媒体生存的基石。星系报十分重视内容建设。在内容容量方面,主要报纸都有早版、晚版,并辟有各种专栏。如《星洲日报》一经推出就每日出8大版,周日出版的4大张星期刊,除了专电、要闻外,还辟有每周评论、经济、文艺、体育周刊及南洋研究、国际问题、妇女界、游艺园、新闻照片等专栏专题,信息丰富多彩,适应分众化阅读。这种做法在脱离胡氏家族后仍一直传承。如马来西亚《星洲日报》于2016年的一次重大改版,推出5大专版和3个特版,资讯涵蓋时政要闻、全球热点、财经消费、卫生健康、教育体育、生活服务及辟谣求真等。在内容质量方面,胡氏时期除聘请名家名人采编和撰稿外,还非常重视新闻稿源的独家性、快捷性和客观性。如《星洲日报》一创刊,就在上海、厦门、香港等地派驻记者;《总汇报》原是广帮侨商经营的报纸,粤籍华侨读者多,胡氏接办后“特派遣两粤内地通讯员”。如今的《星洲日报》也保持着这些传统。最典型的是,为保证新闻来源的客观性,严禁一线记者收受红包,以确保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星系报还十分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如《星洲日报》创刊第二年就购置了法国最先进的印刷机,5年后又更新了能自动套色的印刷和割裂折叠的英制长式大卷筒印报机。胡氏家族时期,《星洲日报》在20世纪60年代就更新了英国和日本产的传真机和照相排字机,实现了稿件及时传递、排版和补版,甚至还购买专机运送报纸。脱离胡氏家族后,星系报依然重视技术支持。如《星洲日报》是马来西亚最早实现无纸化办公和开设网站的华文报。尤其近十年来,其十分重视新媒体产品的研发,如打造融媒体平台,构建涵盖新闻、网络、视频、多媒体于一体的全媒体采编运营体系,以满足受众从不同传播渠道获取信息的需求。

星系报能百年延续并影响持久,更重要的原因是其内在的文化力量——“星系报业精神”。最早提出“星系报业精神”的是胡文虎本人。他在二战后《星洲日报》和《总汇报》复刊第3天视察业务时,见员工努力工作,十分感动,表示“虽面对两报重大损失,亦为之深感喜慰。盖星系报业精神犹在,物质损失,恢复尚易也”。本文通过星系报三个时期的有关现象及其原因分析,总结归纳出“星系报业精神”的三个特征。

1.重才尊才的用人精神。报业是人才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只念过4年私塾的胡文虎能建立起空前的报业王国,关键在于善于用人。胡氏在1947年接受《星光日报》记者采访时有段表述,他说:“私人的事业与国家事业,用人制度多少有点不同……我的用人宗旨是,比较重要的职务,总要先考虑我们客家。我这样做是比较恰当的”。这显然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完全任人唯亲(即非亲也用);二是比较重要的职务以客家优先(但未非客家不用)。

事實也如此。星系报除了经理和社长多是胡氏子侄和客家人外,总编辑和主笔这些重要编务职位不少都是非客家人。如《星洲日报》和《星岛日报》这两家最重要的报纸,从创办到二战时停办(或被日军强占),历任总编辑和主笔无一是客家人。据统计,星系报43位永定籍主管和主要采编人员中,有超过1/3有大学学历,2人留学过美日,另有1/3有过其他新闻经历,这说明即使以客家优先,也注重真才实学。更重要的是,胡氏经营报业只关心销量,从不过问编务和导向事宜。另外,因受客家文化崇儒重文的影响,他还非常爱惜人才。其中最突出的是傅无闷和郁达夫。傅无闷在胡氏办《仰光日报》时参与主持筹备,后任《缅甸晨报》编辑主任;《星洲日报》转自办当年又请他任编辑主任达8年之久。郁达夫则在南来途中就被委以指导《星洲日报》和《星槟日报》大权,被星系报人视为“钦差大臣”。

这种重才尊才的作风吸引了大量人才。最典型的是《益世报南洋版》停刊时,《星洲日报》“抢”到学贯中西的总编辑李星可,使得该报独霸南洋华文报界达12年之久。脱离胡氏家族后,接办者继承了这种传统。如张晓卿不仅沿用了总编刘鉴铨,而且90%以上的员工都留了下来;对于编务事宜,张氏也很少干涉,而更关心销量情况。

2.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客家是汉民族的重要民系,敦亲睦族、守望相助、勤劳刻苦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作为客家人,胡氏用人以客家为先,并在星系报内部形成一种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如创办《星岛日报》时,眼看创刊日期已近,原定总编辑樊仲云突然投靠汪伪政府。这时,刚入职的客家青年罗铁贤自告奋勇,连夜赴广州请来中山大学教授祝百英赴任总编辑,使得该报如期创刊。郁达夫受聘于《星洲日报》,也是他在福建省政府参议任上,由永安堂福州分行经理胡兆祥推荐而成。个人为集体如此,群体亦然。比如,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已攻占新加坡对岸柔佛,但《星洲日报》和《总汇报》留任人员无一退缩,每天早晚准时出版两次,并发行号外,一直到编印了新加坡总督汤姆斯最后的广播词,把报纸放在门外由人取阅后才停版。星系报的非客籍人士也受到这种精神影响。如《星岛日报》首任总编辑祝百英一上任就投入紧张工作,结果“因为日夜奋战,不久竟病倒”;郁达夫在《星洲日报》期间,“无论选稿、改稿、设计版面、看大样,都事事躬亲,处处认真,而且天天如是,从不苟且”,最后在日军攻占新加坡时,因来不及离境而被拘捕并遭杀害。这些都体现了星系报同仁敬业乐群的奉献精神。

胡氏去世后,这种精神一直得以继承。如胡蛟管理《星洲日报》期间,该报面临马来西亚当局限制入境的难题,原胡文虎秘书胡资周随即推荐了李星可担任主笔,从而及时调整舆论导向,使报纸受到马当局高度重视,并因此成功拓展了该国市场。《星槟日报》更是如此,它在胡榆芳请求收回收盘令后,经锐意改革而起死回生,并于1970年开始,员工自发创办福利社及合作社以壮大报务,使该报在脱离胡氏家族前就成马来西亚具有重要影响的华文报之一。再如,《星洲日报》转易他手后,在“茅草行动”禁刊期间,报社骨干和普通员工都坚持留守;总编辑刘鉴铨还为挽救该报而四处奔走,终于求得张晓卿接手;复刊后报社同人在各自岗位恪尽职守,3年不到销量就超过《南洋日报》。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被传承至今,如总编辑萧依钊“每天早上11点上班,一直到第二天凌晨2、3点,甚至4点,”周末也只在周日休息半天。

3.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成功的客籍企业家,胡文虎秉承了开拓、进取、创新等客家精神素质。他在年轻时就赴日本、泰国和中国香港、上海等地考察药品产销市场,有着比一般华侨企业家更开阔的视野,对产品创新营销也有更加深刻和前沿的认识。

胡氏在报业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形式方面,星系报在南洋华文报界率先分早晚报并出版午报,还有星期刊、半月刊、月刊甚至周年纪念刊等,这极大地刺激了读者即时阅读的欲望,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在内容方面,星系报最早“打破南洋各报轻视副刊的习气”,加强了文学艺术的普及。《星洲日报》从1932年起率先在南洋侨报开设“南洋研究”、“南洋文化”和“南洋史地”等副刊,“开专门研究之风”。在发行方面,星系报打破了南洋报纸中午1点出版的惯例,改在早晨6点发行;20世纪50年代初,还购买两架飞机专用于运报,这一做法就是在整个东方世界也是一项创举。在技术支持上,星系报能及时更新最先进的印刷设备,并在抗战期间采购外国通讯社的新闻稿件,还派记者回国采访报道。当时南洋华文报因电报昂贵,很少采用专电;《星洲日报》却开辟电讯版,以刊发记者用电报发回的中国战况。由于电讯版的时效性强,深受读者青睐,此举又“开创南洋华文报界的纪录”。

胡文虎去世后,这种创新精神被星系报继承者传承。如《星洲日报》在胡氏家族时期,先后在吉隆坡、槟城、怡保等地办事处装置传真机,电传马来西亚各地的新闻稿到新加坡总社编印,这是当时马来西亚首家采用电传的华文报。在八打灵印刷厂建成后,又装置了比原来更先进的报纸电传机,只需10分钟就可把整版报纸从新加坡总社传到八打灵印刷厂。脱离胡氏家族后,《星洲日报》更加重视在副刊刊登高品质的文艺作品,并于1990年创立“花踪文学奖”,后又于2001年增设“世界华文文学奖”,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华人的写作与阅读热情。此外,随着互联网、移动技术的发展,星洲媒体集团紧跟新媒体发展趋势,利用客户端、网站、Facebook和 Twitter等平台寻求转型升级,逐步建立起全媒体传播平台。如今,《星洲日报》仅Facebook粉丝量就超过238万,并且平均每月有500万读者进入星洲网获取资讯。

总之,星系报在东南亚历百年而不衰,除了在当地有广泛的华人受众和创办者打下的良好基础外,深层次原因在于始终以先进理念经营、延续独特的报业精神传承,这对当下传媒业的经营仍有借鉴之益。

作者马小娟系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吴宇烨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王东,吴宇烨.客家文化秉赋和优化产业经营的整体战略:胡文虎热衷于办报原因的再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2019(06).

[2]康吉父.胡文虎传[M].香港:龙门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84.

[3]彭伟步.《星洲日报》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林水檺,何国忠.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第三册)[M].吉隆坡: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总会,1998.

【编辑:陈文沁】

猜你喜欢
东南亚
《东南亚纵横》 2021年征订启事
活捉一只“怪怪虫 ”
最新研究称人类可能在7.3万年前就已到达东南亚
东南亚旅游资源区域特色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云南高等教育面向东南亚国际合作办学交流现状与问题
东南亚,全球海盗最猖獗
美俄聚焦东南亚
亚热带印花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