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用一个世纪的生命守护文物古迹

2022-07-05 19:58杨雪梅姚远
华声文萃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物局郑振铎三峡

杨雪梅 姚远

2022年5月2日,被文博界尊称为“谢老”的谢辰生老先生去世,享年100岁。谢辰生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文物保护专家,我国著名文物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9年,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授予谢辰生“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授予谢辰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

“文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谢辰生把郑振铎这句话记了一辈子。

谢辰生是新中国一系列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笔人,也是我国文物事业许多重大决策的见证者和当事人。他曾多次说:“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参与起草、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积极推动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写入法律。1994年离休后,他又从一名专业人士变成了一名志愿者,为文物保护奔走呼吁、忘我工作、不遗余力。

郑振铎是引路人

1922年,谢辰生出生在北京南锣鼓巷前圆恩寺。本名叫“国愈”,但小时候他觉得笔画太多,就改成“辰生”了。父亲谢宗陶是京师大学堂毕业的,大哥谢国桢是明史学家,比谢辰生大20多岁,来往的都是像唐兰、容庚这样的名流,还有梁启超的弟子刘盼遂、甲骨文专家孙海波等人,他也是对谢辰生影响最多的兄弟。

1946年,24岁的谢辰生与哥哥谢国桢到上海,第一次见到郑振铎。从那时开始,谢辰生就跟着郑振铎工作,走上了文物保护的道路。他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参与编写甲午以后流入日本的文物目录,当时抗战刚结束,教育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需要拿着这个目录去追索、讨要文物。因为家学深厚,谢辰生特别喜欢这份工作,这份目录梳理下来,他也对各类文物、善本更加熟悉了。

新中国建立后不久,文物局成立,郑振铎担任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郑振铎问谢辰生,要不要去文物局工作。起初謝辰生不太想,因为家里都是做学问的人,他也想搞研究、搞学问,不想走仕途,但郑振铎告诉谢辰生,“现在文物局里完全懂行的人还不多,你就在这儿搞。文物的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没有研究”。就这样,谢辰生被说服了。

在这之后,谢辰生就不再直接与文物本身打交道,而是开始写文书,起草文件和相关政令法规。

“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

谢辰生曾多次说:“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他参与起草、修订的众多文物法律、法规,编纂起来就可以组成一部有特色的个人“文物专著”。

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回忆道:“正是因为自文物局成立之初,谢老就到文物局工作,他是一路走来、参与我国文物保护制度建立的人,他熟悉中国各地横向的、纵向的文物脉络,从最早的毛主席、周总理的时代,他就参与到与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文物工作汇报中,因此到后来的历任国家领导人,他都可以以书信的方式直接向上沟通。在文博界,流传着一句话‘谢老的信可以递上去,而且也能得到重视。他是文博界一个重要的向上反映的通道。”

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开始酝酿。谢辰生作为主要起草人,多方征求意见,数易其稿、反复修改,历经5年,最终于1982年11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颁布。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等被郑重写入法律。

1987年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的起草过程中,谢辰生坚持将“加强文物保护,是文物工作的基础,是发挥文物作用的前提”写入其中。2002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颁布,谢辰生作为顾问全程参与修法工作,第一次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十六字方针写入法律。1992年的两会上,一个重要议题是三峡工程,谢辰生在他的提案中认为,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必须提前进行,库区的文物要尽快抢救。就这样,抢救三峡文物成了谢辰生一生中很重要的事。2003年三峡水位要达到海拔135米,所以必须在2003年之前的五年内完成海拔135米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发掘、搬迁等全部工作。在谢辰生看来,这非常艰难,文物规划一直很难批下来,导致经费难以到位。

为此,1998年到1999年,谢辰生写了两封关于三峡的信给朱镕基,主要是建议调整一些规划方案,申请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和其他三个博物馆建设的独立经费;而且他认为时间非常紧迫,面对无法搬迁的地面文物点,要尽可能地做出一份科学的测绘资料,一旦被毁,还能据此复原。他带着批复,又回到三峡与地方执行者斡旋。在谢辰生的奔走下,三峡范围内的多处文物点得以保存下来,而且也有其他新的发现。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们的文物工作方针,排除了来自各方面的干扰,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依靠群众来保护文物,依靠法制来保护文物。”2019年谢辰生在接受采访时感慨,“70年来,文物工作正确的方针没有变过,这多不容易啊!”

“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

谢辰生不仅是文物保护法的起草者,更是坚定的执行者与捍卫者。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印象最深的是谢老为了保护北京的古城风貌殚精竭虑地奔走。他还数次直言南京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厚今薄古、嫌贫爱富”。后来每当文化遗产保护遭遇挑战,大家都会说“找谢老想想办法”。他家里的电话成了“文保热线”,哪儿要拆了、哪儿的老城遭到破坏了,许多文保志愿者都会第一时间告诉他……

很多记者都去过谢老位于北京安贞里的那间朴实无华的房子。简单的水泥地面、斑驳的墙面,最普通的书桌、沙发,床上永远是堆积成山的报纸和书籍。冬天就穿着中式棉衣,夏天也不爱开空调……大家也记得谢老说过的振聋发聩的观点,“宁可多保,不可错拆”。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是他最喜欢的诗句。2010年他曾撰文疾呼:“守护民族文化精魂,为江山、为后人留得胜迹在,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向复兴进程中必须迈好的重要一步。”

谢老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建国以来的国家文物保护史,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海外的流散文物和制止文物的外流;到60年代《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配合建设工程的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成为文物主要任务,洛阳、西安、长沙、三门峡等地有一系列重要的考古发现;80年代在《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文物保护法》诞生;90年代之后大拆大建之下的城市保护和考古的抢救性发掘,每一个年代都在将文保事业向前推进一些。

而谢辰生的一生都在其中。

(综合《人民日报》《新京报》)9CE57EE5-9CD4-447C-9F62-D2E66BC63E7F

猜你喜欢
文物局郑振铎三峡
郑振铎的铮铮铁骨
郑振铎炒股
保护古神庙
郑振铎虚心接受批评
文物局文物保护工作要点分析
我们可能读了一个假《三峡》
人民三峡人民建,建好三峡_____
“数百年才塌的工程,还能说人家是‘豆腐渣’?”
北京重庆三峡酒楼创新菜选(一)
三峡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