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论语》

2022-07-05 03:06张汝伦
书城 2022年7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

张汝伦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基干。

经典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但很不幸的是,现在“经典”这个词有点被滥用。真正的经典无人问津,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甚而至于被认为是有害的。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人类文明命运有责任心的人、不甘心精神贫困的人都必须阅读经典、保卫经典,在经典中吸取可以使精神再生的智慧和力量,从经典中找到人类应该走的正确方向。

人类的经典当然有很多,但《论语》无论如何来说,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应该阅读的经典。因为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它并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也属于今天和未来。

为什么我们说《论语》是经典,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呢?我认为,所谓的经典,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事关人类和人类问题的永久思考的书,才能够叫作经典;第二,经典应该经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因为它里边包含着很多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所以不会因为时间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而褪色,而变得没有意义;第三,经典应该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于本民族,而且能够被其他的民族接受;第四,经典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类拔萃;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条,经典要和人类的基本问题相关,如此才能传之久远。

从这五个基本条件来看,我们现代人实在是把“经典”这个词给乱用了。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讲的经典,非但不是经典,而且是经典的反面。但是只要读过《论语》的人,都会觉得它完全符合这五个条件。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新解》钱穆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故为可贵。读《论语》者不可不知。”(《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但我觉得,《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概括得很好。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當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还是认为,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因此,要知道什么是中国,谁是中国人,就必须读《论语》;要知道我们从哪里来,将走向何处,就必须读《论语》;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必须读《论语》。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孔子是我们思考的老师,也是我们思考的伙伴。

孟子讲过一句话,“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也就是说要了解一部书,我们首先要了解写书的人。要读懂《论语》,首先要知道孔子是一个什么人。要知道他是什么人,并不仅仅是知道他的生平事迹,更要知道他的志向,他的用心用力之所在。因此,对于孔子,我们首先要了解他生活的时代。对于人类思想的巨人来说,时代的问题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责任。这些问题刺激着他们,推动着他们思考和奋斗。孔子的时代在孔孟的眼里,跟今人的判断可能不一样。孟子说,他和孔子的时代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一方面没有是非,各种各样的歪理盛行;另一方面,战争频繁发生,民不聊生。当时,孔子一心要救世,觉得对人类是有责任的,但他又不是一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他认为时代碰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时的问题,而是他当时所处的整个中华文明在根本上出了问题。所以,孔子的奋斗是想要给长治久安的中华文明,打下一个万世不拔之基,建立一个“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的理想社会,也就是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论语》之所以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第一经典,因为它体现了孔子的这个伟大目标。

有的人说孔子是个“官迷”,一天到晚想当官,这个是不错的。孔子的确非常想在当时的实际政治中,把自己的思想付诸实施,也的确不断地要抓住机会,希望能够出仕做官,对现实政治产生具体的影响。但是他总是不能如愿。因为,孔子同时也是一个绝对的理想主义者,绝不会为任何的机会主义去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所以尽管他知道自己的思想和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仍旧“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会为了所谓的变通而放弃原则和真理。

孔子周游列国,是因为他的政治理想和鲁国的当政者有根本的冲突,所以自己辞了职,带着弟子浪迹天涯。一路吃的苦、碰到的风险很多。其中最险的一次,就是“厄于陈”,三天三夜,东西都没有吃,水也没有喝。学生中相当有修为的子贡也开始动摇了,说:“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劝老师稍微放低下身段。孔子非常生气,但又很有修养,说:“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意思是说,我们自己修道,用这个道来约束自己,规范和指导自己的一切行为。其他人不能容也不要紧。最后,他批评子贡说:“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说子贡不修道,只想着怎么能够让别人重用,这样的志向不够远大。后来他的另外一个学生颜回就说:“夫子之道至大,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世不我用,有国者之丑也,夫子何病焉?不容,然后见君子。”(《史记·孔子世家》)如果道不修的话,那是读书人、求真理的人的耻辱;如果道已经大修,天下都不能用的话,那是掌握权力的人的耻辱。孔子对颜回的话很满意。833658C6-FA08-413B-B27F-E58587A9E3AD

我们经常讲知行合一,真正知行合一的人,我想就是孔子了。孟子讲,大丈夫要满足三个条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贫贱、威武,所谓这些人生的考验,孔子全部经受过,而且都给出了非常漂亮的答卷。同时代反对孔子的人,都是出于思想和主张之间的分歧,但对孔子的人格,没有人提出批评。《论语》这本书,是孔子学生的“听课笔记”,记录了孔子的观点、言行,你要会读的话,再结合流传下来的关于孔子生平的很多事迹的话,就会感到两个字—高尚。在现代社会当中,高尚并不是太容易找到的东西,但在孔子那里,你好好读《论语》的话,那最后就两个字—高尚。而且我建议大家对这两个字要多咀嚼几遍。

下面再来讲孔子的历史地位。今天所有喜欢他的人、不喜欢他的人、爱护他的人、批评他的人,恐怕都会同意,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无人可比。这是因为孔子对我们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有独特的贡献。我觉得,孔子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贡献,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奠定文明,教化众生。

先来讲“奠定文明”。几千年来,中国人的追求,中国人的教养,中国人的文明,很大程度上打下了孔子的烙印。所以,孔子很早就被人称作“素王”,虽然没有王的头衔和名分,但实际上在行王者之事。

再来讲“教化众生”。孔子的功业符合宋儒张载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孔子要使社会成为一个好社会,国家成为一个好国家。这些目标能否达到,在孔子看来,归根结底在于社会的每一分子、每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好人,能否成为君子。所以孔子的学说,不能分为修身和治国两部分,二者是连为一体的。文明的目的,不仅仅是建立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更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合理的社会包括使每个人成为文明讲理的人,孔子有个词“文质彬彬”;否则的话文明就是一个畸形的文明。

我们再回过去讲孔子的时代,它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创立的一个名词来说叫作“价值失范”。自古以来被奉为天经地义的东西失去了权威,除了利益之外,人们不遵守也不知道任何其他的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要重建中国人的价值体系。经过他艰苦卓绝的努力,后世儒家以及其他一些读书人的不断坚持,这个价值体系不但建立起来了,而且在中国维持了两千多年。所以,将中国称为“诗书礼乐之邦”,是有道理的。

我们今天来谈孔子的伟大,要从文明的大格局上,来掂量和判断孔子的分量、价值和意义。如果仅仅把《论语》看作是一种心灵鸡汤,提供的只是如何做事情,如何培养个人修养,我觉得是没能真正把握孔子的意义。孔子是中华文明的奠定者,但他采取的方法比较低调,是“托古改制”“述而不作”的。他总是说要恢复周礼,其实他对周礼也是有所取舍的。孔子是要把古代进行理想化以后,作为一个教化的和政治的理想来推行。一方面用来批判现实,另外一方面则可以教化众生。孔子说“述而不作”,其实就是说没必要去自己写,只要把祖先传下来的经典整理出来,教给学生就行了。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孔子“刪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的说法,这当然可以存疑,但是孔子用古代的典籍,开展教育是可以肯定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理解孔子的“述而不作”。实际上,孔子是为了能够在中华民族那些伟大的祖先留下来的思想、理想、追求当中,整理出一套能够传之久远的思想。所以,孔子虽然不像庄子、老子那样有自己的著作,但他的贡献无与伦比。一直到今天,如果我们会读书的话,如果我们能读懂的话,那么我们读到孔子整理的这些书的时候,同样会被古人那些博大的胸怀、高尚的追求、无私的精神深深感动。

孔子曾经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他作为一个老师,说了很多话,学生问他什么,他都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可是,孔子又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说了那么多,其实道只有一条。后来,孔子的学生曾子总结,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这一条,是孔子认可的。但是如果我们先把忠恕放在一边,测验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我会说是八个字:“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思想的关键词,一个是礼,一个是仁。子路问孔子,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可以看到,前提都是要修己,要克制自己,才有资格去安人。己之不修,就不能够安人。所以,孔子讲“克己复礼”。这实在是太难。批评别人总是很容易的,可是要管住自己却很难。所以,孔子四两拨千斤,说得很简单,但需要一生的修为才能达到。

《论语集释》(全四册)程树德撰程俊英 蒋见元校中华书局2013年版

那么要做到这一步,当然就是要学了,不学无以为人。孔子的学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为人之学”,或者说是“成己之学”。孔子自己极为好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孔子的时代传媒没有现代这么发达,孔子的名气虽然很大,可是没见过他的人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所以有一次,子路遇到一个叫叶公的人,叶公问他说:你们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子路没答上来,大概是觉得,这样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子路回来跟老师说了这件事:我碰到这样一个人,他问我,我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没说,我说不上来。孔子说:这有什么不好说呢?你就这么说,我们老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意思就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是一个连吃饭都忘了,连自己已经老了都不知道的人。

孔子不仅自己好学,还是一个出色的老师,是“万世师表”。孔子以前,中国有没有教育机构?有,但是学在官府。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社会动荡,官学大部分都关闭了,孔子破天荒地私人招收学生,抱定有教无类的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其实是一个大解放。在这之前,只有贵族子弟,有特殊背景的人才能够上学。而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广招学生,把教育普及了,使得出身贫寒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进入社会上层。孔子做老师,据说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也就是说弟子中学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个人。里边大部分是鲁国人,但是也有卫国人、陈国人、齐国人、楚国人、吴国人、宋国人、晋国人、秦国人……孔子说自己“诲人不倦”,对学生毫无隐瞒,解答问题的时候也有针对性,因材施教。学生发问,孔子会按照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予以回答,非常精彩。这些教诲就记录在《论语》里边。833658C6-FA08-413B-B27F-E58587A9E3AD

我们读《论语》这本书,应该注意几个地方。第一,《论语》不是孔子写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说:“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古代社会,有的时候师生关系是终生的,学生往往到老师离开人世的时候,才各自散去。孔子有很多弟子也是这样,长期跟着老师在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孔子去世之后,孔子的学生就把各自的笔记结合起来,编成一部书,将老师的思想传递下去。当时还没有发明纸张,书写非常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花了好多年的时间聚在一起,编成了这样一部书。《论语》一共二十篇,因为不是一个人写的著作,所以没有开头、中间和结尾,篇与篇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逻辑关系和意义上的承接关系。读者要是从第二十篇开始读也未尝不可。但是,我认为,孔子的学生把《学而》篇放在第一,应该是有考虑的,我们稍后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此外,《论语》这本书记下来的都是孔子的话吗?不是的。《论语》是由三部分的内容组成的,一部分是孔子讲的话,一部分是孔子做的事,还有一部分,是孔子的学生讲的一些话。可能编《论语》的人认为,这些学生的话是对老师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阐发,因此也记在了书里。这在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是要注意的。

孟子说孔子是“圣之时者”,圣在什么地方?圣在孔子对时代的问题有深切的感受,同时又非常深刻地回答了时代的问题。其实,按照很多历史研究的结论来讲,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经济还是在发展的,出土的青铜器,相比前代要精致许多,说明当时还是富裕的,不然工艺不可能这么考究的。但为什么讲它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呢?用孟子的话讲,叫“率兽以食人”。传统来说,中国人讲父子有亲,长幼有序,所谓五伦。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都崩溃了,《左传》里就记载了很多伦常惨剧:乱伦,弑君弑父,骨肉相残,父子相残,夫妻相残……舉不胜举。面对这样的时代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但大多数时候,回答的其实是当下的问题,解决的也是当下的问题,谈不上是在回答时代的问题。孔子却不是这样的。孔子的哲学始终没有离开过人间,在他看来,时代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不像人,而以禽兽为心,世道一定黑暗。反过来,国家要成为好国家,关键是人要成为一个好人,即君子。

《孟子》,〔清〕嘉庆元年载咏楼重镌硃批本

孔子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人类的社会,要解决的是人类的、社会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我们对人本身要有了解,否则的话,哪怕暂时通过技术、理性解决了某些问题,最终还是扶得东来西又倒,不能够根本地解决问题。西方有很多哲学家也是这样。其实,任何伟大的哲学,背后都有一个人性论作为根基,对人的本质是有思考的。孔子认为,人是社会的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没有他人的存在,个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此,人类共同体,或者说社会,是个人存在的基本条件。荀子曾经也在他的著作里面,回答过这样的问题:人在很多的自然能力上不如很多动物,为什么人类胜出了呢?他的答案是“群”。因为人类能够形成群体的社会,所以人类胜出了。但问题是,人身上又是有很强的动物性的,不太喜欢讲理,喜欢随心所欲,用孟子的话来讲“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相比孟子,孔子说话比较委婉,但意思并不含糊。他在《论语》里边讲过两次“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子罕》),“食色,性也”,饮食男女,只要身体没病,自然就会好色,但好德却不见得。好德是要经过一定的修为才能够达到的,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孔子和孟子都相信,文明就是通过学习,把原本和禽兽相差无几的人,变成讲道理的文明人。所以在儒家看来,人不是天生的,人是学成的,所以叫作“学以成人”。二○一八年,全世界八千多位哲学家在北京开世界哲学大会,它的主题就是“学以成人”,说明全世界的哲学家都认可这句话。

所以,孔子的学说是一个成己的学说,强调个人通过学习、修养,成为真正的人文意义上的人。《论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修德成人的学说。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应该也是有感慨的,他那个时代的学生是学给别人看的,但古代的学者是为自己学的。也就是说,要通过学习成为一个人,要利用好上天给人的一点灵敏、一点觉悟,摆脱动物的状态。所以任何一个人,即便内在有一个善良的天性,如果不学习,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不知道在具体生活当中如何去发挥自己的善良天性的话,说得轻一点,会好心办坏事,说得重一点,就是还处在一个不能够完全脱离动物性的阶段。所以,《论语》把《学而》篇放在第一道理就在这个地方,离开了先成为一个人,其他就只好免谈了。其实传统教育,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成功不成功大家自己判断,但道理是对的。因为人作为动物,纯粹从生物性上来说,肯定先考虑自己,不太会将心比心,先考虑别人。但孔子讲的“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不是学习客观知识、客观技术、客观技能,不是这种可以把自己的灵魂放开,完全凭借智商的操作过程。孔子的“学”是自身生命成长的过程。班固在《白虎通·辟雍》中也说:“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学习,是一个内心灵魂开发的过程,人通过学习,能明白很多道理。这就是我们讲的为己之学,学习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自身生命的完善,而不是谋取功名利禄,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

当然,这种学习并不排斥,而且也必然包括学习客观知识和技能,但目的终究是为了自身生命的意义和完善。学是成己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它不仅仅是一个知性的活动,更是人类的生命实践。根据史书的记载,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一样,是当时客观知识最丰富的人之一,但是对他来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就学习而言,知的角度是次要的,主要的还是为人之学。因此,孔子主张“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朱熹解释“君子不器”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器物,各有各的用处,是不能够相通的。但我们是人,有各种各样的潜能,可以在很多地方发挥作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孔子追求的,是人的身心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要通达。833658C6-FA08-413B-B27F-E58587A9E3AD

这种通达,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不能只追求小知,不做皓首穷经,或者只通一门知识的陋儒专家;二是,不能够使小用,凡是把自己定位为君子的人,不可以为任何外物当工具。君子虽然术业有专攻,但不是无所事事的。孔子自己其实也很能干,史书上记载,他养牛养羊也做得好,管理仓库也是井井有条,还能够领兵打仗,更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孔子本人就给后代的读书人树立了一个“通才”的榜样。但是,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当然这也是因为相比古代社会,现代社会体量大,也更加复杂,当然就需要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分工。但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这样细致的分工导致了各个行业的隔膜越来越深,人的气势渐趋狭小,工具理性大行其道。黑格尔和马克思这些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批判人的异化,探索人性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之道,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加以提出,这在《共产党宣言》里面已经有明确的表述。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两千年前孔子讲的“不器”,虽然说法不太一样,但同样是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深刻的忧思,是真正从人的根本来看问题的。一边是希望每个人把所有的潜能都发挥出来,尝试做各种有意义的事情;另一边是片面强调专业学习,哪个更有人性?相信每个读者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论语》这本书篇幅不大,内容却非常丰富,但说一千道一万,孔子的学说归根结底就四个字—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既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也是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理想。孔子哲学的核心概念“仁”,就集中体现了这个伟大的理想。仁者爱人。在孔子看来,天地之生人为贵。马厩失火,他先问:“伤人乎?”人伤了没有?其实,马在那个时代是很大的一笔固有资产。我们还要注意的是,孔子不只是爱人,他对整個自然界,都是非常尊重和热爱的。《论语·述而》记载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钓鱼而不用渔网来捕鱼,射鸟永远只打天上飞的鸟。这也就是说要给生命留有余地,不能斩尽杀绝。《礼记》里面还记载着这样一件事:“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大致的意思就是说,在不恰当的时候去砍柴打猎,造成了斩尽杀绝的后果的话,是为不孝。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很受震动,因为我们往往认为孝是对父母的,对动植物和大自然这种非人的东西,怎么能孝呢?但是,对孔子来说,要敬畏大自然,他的仁心是普照万物的。

孔子和西方哲学家不一样。西方哲学家往往会从抽象到具体,用概念和定义来解释问题。但孔子会针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不管有多少种解释,“爱人”两个字是他对仁的最高本质的概括。对于普通人来说,爱人是基本道德,对于统治者来说,爱人爱百姓是基本义务。但“爱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却不易。所以,孔子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是最后的底线。同时,孔子又是一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强调不能够无原则地爱,爱人以德,以天生的善性成人之美。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所以读《论语》,如果会读的话,是会成瘾的,进而会思考自己在生活当中该怎么做。《论语》里边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的学生仲弓,向孔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十分具体:“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出门看到人要打招呼,就像对待尊贵的客人一样;领导差遣底下的人做事,要非常慎重严肃;最后,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外,孔子最恨的是“乡愿”,就是谁都不得罪,鉴貌辨色,“你好我好大家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孔子恰恰相反,孔子相当有立场,相当有原则,“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能爱的人也能恨。这其中,包含了各种各样的道德判断。但是要有正确的道德判断的话,就必须要有知。所以,“仁”在孔子那里就属于心之全德,包含了其他一切的德,反之则不然。比方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也就是说仁的容量要比勇大得多。另外,我们再去用这个句式,把它和智一起说,怎么样呢?也可以。《论语》里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仁者做事情不考虑对自己有利没利,只要是正义的事情,刀山火海都会去做;智者则有利就做,对自己不利,暂时不做,或者根本不做,是有条件的。所以,仁者和智者,境界上还是有高低之分的。知而能仁,方为天下之道,这是孔子希望大家能够去做的。此外,孔子和现代的人还有一个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他总觉得一个人要去做一个成德君子的话,就要帮助别人也朝君子的方向去努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

最后,我再稍微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一下。我觉得仁义道德的“仁”字最低限度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忠”和“恕”。忠是尽心,尽己之心以待人,谓之忠。中国有个成语叫“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就是这个意思,而不是忠心耿耿的“忠”。恕则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换位思考。别看简单,这真正是一个仁道的原则,而且很难做到。这就是为什么儒家主张以德报怨,以直抱怨,而不主张冤冤相报,根据就在“忠”“恕”两个字上。第二,是“克己复礼”,这一点前文已经讲了很多。第三,是身体力行。儒家最可贵的一条,最强调的一条,就是要“知行合一”。对于儒家来说,只有真正做到的人方称得起仁人君子,如果说一套做一套,那就是“小人”。所以,仁义道德的“仁”字,简单地说是“仁者爱人”。但是,爱人再具体细分,就可以细分三个方面:忠恕、克己复礼、身体力行。这也就是把“爱人”两个字,落到了实处。

孔子对人的了解,真的是非常通透,可是他又永远不放弃希望,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在今天仍能够感动我们。而《论语》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对我们的社会,都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本文系作者在新华·知本读书会第八十七期所做演讲,刊发时经作者修订833658C6-FA08-413B-B27F-E58587A9E3AD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你好,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