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后世都城建设的影响探析

2022-07-05 04:43侯天泽钱琛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礼制都城城市规划

侯天泽 钱琛

摘 要:城垣产生于原始社会,一开始是为了抵御野兽和外敌。“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我国从夏朝进入奴隶社会开始,城垣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君主和国民,当时还没有城市规划的概念。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可以追溯至西周。西周盛行礼乐,所谓礼制是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依社会规范形成的等级制度。从秦汉至明清,经济、文化乃至城市规划都深受礼制思想的影响。基于此,主要探究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以及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后世都城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礼制;城市规划;西周;都城

一、相关理论概述

(一)西周城市规划思想起源

西周最早的城市规划可以追溯到公刘迁豳时期:“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这段话描写了公刘从邰迁达豳地以后,勘察、测量土地,规划种植,建房,开疆拓土。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大雅·绵》中记载公刘的第九代世孙古公亶父迁都周原,根据相关记载,建都的工作条理明晰,可以从其中了解到,在3000多年前的周太王时期,周人已经懂得勘察地形、规划道路、修建宗廟宫室,可以说此时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周城市规划理念的礼制特征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礼制的出现是为了巩固王权。随着周公东征及封赏诸侯的结束,为了维护分封制,进行了意识形态的改革,《周礼》规范着不同社会群体的行为及生活用度规格,它既是社会典章制度,也是行为规范。《周礼》强调的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是等级制度,它是维护宗族贵族利益的理论基础,规定了人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与城市规划联系密切。它强调秩序,以其为城市规划理念,必然是以巩固王权、维护贵族统治为主要目的。

儒家提倡尊卑有序,天子王权至高,通过划分等级这种政治与宗法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在礼制思想下,王权至上,统治机关的增加及官职、行政功能的细化使城市在空间结构上更加复杂。礼制影响下的城市分区主次分明,一切都按照主次关系布局。这种宗法与政治相结合、以礼制思想为核心强化王权的城市规划思想,几乎成为后世都城规划制度的主轴,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西周城市规划思想

(一)都城布局规划思想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相传西周王城在建立之初,是边长4.5公里的方形城池,每一边有三座城门,城内有东西、南北共九条大道,每条大道可容纳九辆马车同时经过,宫殿位于中心,北面是宗庙,南面是社稷坛,东面是朝堂,西边是集市,朝堂和集市都是百丈的方形。

在礼制影响下的城市布局模式,皇宫定是处于都城的中心,并且一定是整个国家中最高的建筑,它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之后根据皇宫的位置设置其他建筑。中国古代重孝道,在皇城东边修建太庙,用于祭祀先祖,西边为祭祀粮食神、土地神修建了社稷坛。这也成为后世历代都城的规划范本。

(二)分封制对于城市等级划分的影响

分封制是基于加强统治的需要,周王将土地划分给诸侯的制度。天子将土地分给皇族和功臣,他们建立诸侯国,又往下分封卿大夫,他们的封地史称“采邑”,卿大夫之下还有士。这样自上而下的分封使贵族之间产生了等级森严的统治关系。分封制大大加强了天子对于土地的掌控,使得天子可以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周王朝版图。

在周王分封的土地上,不同官职的王公贵族都按照礼制的规格要求建造都城,这就逐渐形成了大小城。礼制对于王孙贵族分配的土地位置、地域大小、建筑大小和形制,甚至房屋大小、门的数量及颜色都有相应规定。

在都城建设上,“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周礼》要求诸侯城的经纬宽度相当于王城的环涂宽度,而卿大夫的分封地名为“都”,其经宽度最大不可超过王城野涂的宽度。“王城方九里,公城方七里,侯伯城方五里,子男城方三里,不得僭越。”这样规范而严格的等级制度强烈有效地维护了统治秩序,以至于后世都延续着等级划分的尊卑模式。

(三)棋盘式平面布局

井田制是礼制城市规划思想的源头,官员会以土圭之法和土均之法划分土地区域及规模,再运用宗教礼法对土地进行等级区分。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西周计量方法为一里为三百步,以里为单位,900亩为一井,其中800亩属于庶民,100亩属于周天子,庶民的土地叫私田,周天子的土地叫公田,平民集体劳作时先干公田的活,然后才可以干自己的私活。井田制的规划构思与周王城的规划构思异曲同工,中央隶属于周天子,这种以君为本的规划思想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反映了城市规划下的礼制特征。

“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中有记载,西周农田以夫为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百亩,周人将九夫称作一井,四井算作一邑,而四邑则为一丘。

周代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城中九经九纬,南北朝向的道路称为经,东西朝向的道路称为纬,围城称为环,城门之外的土地统称为野。规划之初就按礼制的思想明确划分了各个等级道路的宽窄,“经纬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城内东西、南北大道九车宽,围城大道七车宽,城外道路五车宽。城外水渠分为遂、沟、洫、浍、川五种,道路也分为径、畛、涂、道、路五种。“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考古资料记载,夫田之间有用于灌溉的水渠称为遂,其上道路称为径。每十夫有被称为沟的水渠,其上道路史称畛。百夫土地有水渠洫,其上道路称为涂,千夫土地有水渠称为浍,其上道路称为道,直到万夫土地相连之处的水渠才称为川,川上的道路才称为道。“遂、沟、洫、浍,皆所以通水于川也。……径、畛、涂、道、路,皆所以通车徒于国都也。”遂、沟、洫、浍都会通向川,其构成了周朝的水利系统,用以灌溉。径、畛、涂、道、路都相通,路可以通向王都。道路、水渠的宽窄与规划分布都无处不体现着等级划分的礼制思想,土地规划及水利规划都凸显着棋盘式的平面格局。周代土地计量方式和水渠、道路系统也为后世广为借鉴。2F874F09-8D9F-4B57-BB15-77733A718BE0

三、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

(一)以“中”为尊的对称布局观念

公元582年,隋代建立之初大兴土木建造大興城,唐代长安城便是以其为基础修建而成的。其城门分布效仿周王城,于东西南北各设三座城门,东西、南北各三条大道。而“中”被视为最重要的方位,这无疑是西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对后世城市规划最深的影响之一。后世许多都城都遵循对称的布局模式,例如邺城、北宋汴梁城、元大都等。

“中”在我国古代往往被认为是最尊贵的方位。自古以来我国都城建设中都带有一定的“择中”观念。“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唐长安城皇宫中轴线史称“天街”或“朱雀大街”。其北接承天门,南接明德门。太极宫位于朱雀大街北端,是整个皇城的中心,也是整个城市中规格最高的建筑。它东西宽1285米,南北长1492米。长安城皇宫中轴线与城市中轴线重合的布局,实质上是为了突出皇宫在整个城市中的中心地位。外加大兴地势北高南低,使皇宫显得更加高大雄伟,凸显了王权的崇高。在建筑分布上,按照使用者身份划分地位等级,用以区分尊卑。以尊卑来区分宫殿大小,围绕皇宫依次建造,也是突出“以君为本”的规划思想。

太极宫居于宫城正中位置,太仓及宫女居住的掖庭宫位于太极宫西面,太子办理政务和居住的东宫位于大兴宫东侧。皇城位于宫城南面,与宫城仅隔了一条承天门横街,承天门大街将皇城分为东西两半。长安城朝堂、社稷坛及宗庙分布与周王城一致,太庙用于祭祀先祖,位于皇城东南角,太社位于西南角,用于祭祀土神、谷神,安上门与含光门分别对应“左祖右社”,位于正门朱雀门的两端。

(二)方正的建造格局及网格状交通网络

“千百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这可以看出里坊制度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颇深。在城市结构上,里坊的整齐划一使城市规划看上去具有网格状的特点。“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在一开始“里”指的是居住形态,“里”也称“邑”,是指一个个由围墙围合成的矩形,而人们居住的区域称为“里域”。“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坊”为围墙围合成的矩形,其一般用于官府名,如教坊、太子内坊等。北魏后“坊”的使用频率增多,唐代“里”“坊”时常通用。人们在坊中居住,每一坊四面各设一门,中间由“十”字形道路或者“一”字形道路相隔。手工业和商业都分布在东市与西市之中,市使用“井”字形道路分为九个区,每条道路两边各设店铺。长安城共一百零八坊两市,人们日常生活都在坊与市之中。

“东西四坊,以象四时。南北九坊,取则周礼王城九逵之制。”西周棋盘式的平面布局对于后世里坊制的城市形态影响很深。西周的土地规划多以“夫”的单位进行“井”的组合,和皇城的规划异曲同工,城中“九经九纬”的大道,其布置规划的特点便是方正和对称,这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重要特征之一。

长安城在交通规划上格局工整,城中南北大道与东西大道垂直。这种网格状的交通网络中明确的边界、排列整齐的不同方形区块的构成方式,都呈现着森严的等级结构,不断强化着人们对于等级的潜意识感知,也方便了统治者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三级道路系统

长安城南、西、东三面各设三座城门,北面设四座城门。城内南北向大道共十一条,东西向大道十四条,其中有连接城门的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三条主干道,后世称其为“六街”。除此之外,城市中遍布东西向十一条、南北向八条次要道路,在这样的网格状道路结构中设置了“坊”与“市”。其间都设有“一”字或“十”字形街道,用于居民日常生活。这就是长安城的道路系统:六街是一级城市道路;东西向十一条、南北向八条不与城门相通的次要道路是二级道路;三级道路则是坊内的十字与一字小道。也有学者认为,坊内部存在五条“十”字形道路,一大四小将坊分为十六个区域,其中居民住宅之间存在小路,因此坊内也可细分出三级道路。

六街在规划上,南北走向大道宽度分别为55米、120米、220米,东西走向大道宽度分别为108米、150米、134米,离宫城越近道路越宽。东西走向次要道路的宽度在规划上大致呈现由南至北递减趋势,南北走向次要道路宽度由中轴线向两边递减的趋势。坊之间“十”字形街道路宽度往往在15米左右。这种道路宽度分级的规划方式主要目的是强调礼制与皇权。

在坊的规划上,受到皇城与宫城的影响,排列整齐,皇城和宫城两侧坊的面积较大,皇城东西两侧对称设立了一条道路,将皇城与宫城两侧的坊分割开来,因此大多南北短东西长。宫城南面坊受到皇城路网格局的影响,面积较小。古人皇权至上的理念浓厚,离宫城和皇城越近,坊的面积越大,越远则越小。因此,长安城坊的面积大体是北边大,南边小。

参考文献:

[1]蒋洪彪.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中轴线)及其保护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2]郝成龙.里坊制下的唐长安城意向探究[J].大众文艺,2021(16):55-56.

[3]余紫君.古代都城的规划艺术:以唐长安城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8(6):93-94.

[4]赵雪.唐长安城城市规划思想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160-164.

[5]赵四化.从周礼看早期城市规划思想的礼制特征[J].山西建筑,2010(17):38-39.

[6]孙施文.《周礼》中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制度[J].城市规划,2012(8):9-13,31.

[7]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J].工程与建设,2013(1):27-30.

[8]陈扬.唐太极宫与大明宫布局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9]孟聪龄,王伟.论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体现[J].山西建筑,2004(5):2-3.

作者简介:

侯天泽,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钱琛,湖北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2F874F09-8D9F-4B57-BB15-77733A718BE0

猜你喜欢
礼制都城城市规划
从《太常因革礼·庙议》后妃袝庙问题看北宋的礼制运行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红楼梦》宴饮描写中礼制与人情的二元共生关系探析
“三月庙见”说平议——兼谈对古代礼制的理解方法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
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文化传统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