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故事的高中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

2022-07-05 05:15陈夏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7期
关键词:问题引领历史解释历史故事

陈夏杰

【摘要】历史故事的运用不仅能够使历史课堂情境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问题引领,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理解,再辅以针对性的历史表达训练,形成“利用历史故事情境化历史课堂——问题引领深化历史理解——针对性训练表达历史解释”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途径,为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中生;历史解释;历史故事;历史情境化;问题引领;唯物史观

故事是指用于讲述真实发生的或者虚构的事情,具有情节性、连贯性、富有感染力等特点。历史故事则是指用故事化形式呈现的历史事件,具有真实性和情节性的特点。历史故事脱离了情节性,就不能生动地说明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就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失去了真实性,就失去了历史学科求真、求实的根本,就丧失了历史学科最基本的实证精神。因此,历史故事是在尊重历史客观事实的前提下,以史料为依据,以故事化的形式叙述的历史事件。而“历史解释”素养的含义,则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作出了官方解释,并划分为四个层次的具体要求,概括起来即包含了“历史解释”的辨析、表达、分析和评判四个维度。

一、利用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1.利用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符合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重视新情境、新史料的运用是新高考命题的重要特征,而在新情境命题中故事情节化的命题情境比较常见。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第24题,采用了楚国国君熊通自立为王的故事考查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第26题、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第29题,皆选用了故事情节化的史料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历史解释”素养;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2018年高考全国Ⅱ卷第47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做题,都采用了故事化材料考核学生分析原因和影响的能力。从上面列举的例子可知,借用历史故事营造历史情境考查学生的历史理解和辨析能力已成为新高考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解释历史的能力是符合新高考发展趋势的。

2.利用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而落实核心素养的方法是多样的,借助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就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把历史故事引入历史课堂,可以从激发学生兴趣着手,让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历史情境中学习、思考,通过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了解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形成对历史事实的认识和理解,养成信息提取、信息辨析、理解分析能力。学生还可以通过讲述或者改编历史故事,把历史表达、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3.利用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要

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和情节性特点,可以为历史教学营造一种现场感,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加深对历史概念的认识,进而深化对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的理解。历史故事在課堂教学的有效运用,能够使历史课堂更加立体、更加形象、更加生动,是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有益探索。

二、基于历史故事的高中学生“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策略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注重历史情境的创设,强调问题引领下的史料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利用历史故事这一特殊史料形式创设问题情境,带学生重回历史现场,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辨析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历史批判能力,并形成“利用历史故事情境化历史课堂——问题引领深化历史理解——针对性训练表达历史解释”的“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途径。

(一)以历史故事为桥梁,使历史教学情境化

1.还原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毕竟已属过去,既已年代久远,或兼之文化阻隔,再加上教科书编纂的简约,必使当代学生对历史事实难以感同身受,难以深刻理解其发展。因此,如果历史课堂仅仅是各类史料的简单罗列、堆砌,无疑会使历史课堂显得日益僵化、呆板、了然无趣,甚至会使学生面对大量的史料无所适从。历史故事的运用增加了历史的细节,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历史情境,使历史事实更加丰满、立体、形象,有效避免普通史料教学的枯燥,提高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可以通过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及选用卡内基为《青年杂志》创刊号封面的故事让学生回到1915年的历史现场,让学生通过历史故事感受20世纪初第二个十年中国的风雨飘摇,感受当时国人的彷徨和思考,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更能理解陈独秀领导的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历史意义。

2.深化历史理解,助力“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学生通过教师借助历史故事所创设的历史情境首先形成的是对历史知识的感性、直观、形象的认识。如,在学习宋代文学时,可以借用“柳三变‘奉旨填词’”的故事,把宋代东京汴梁的市井生活、勾栏瓦肆展现在学生眼前,文人意趣、婉约派词人的特征跃然纸上。同时,士人落榜的失落、皇权的专断也使学生感同身受。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对历史的感性认识后,应当进一步通过问题引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分辨能力、历史逻辑分析能力、历史批判能力,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提供助力。

(二)以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根据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完成对历史素养的培养。

1.利用历史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历史解释意识

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从根本看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历史史实时自觉的历史解释意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觉辨析真实客观的历史史实和主观的历史解释,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问题进行追问,引导学生以科学的视角、恰当的价值立场来审视历史问题。例如,在学习“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时可以利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的故事,然后根据这个故事进行追问:丘吉尔“铁幕演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是基于什么目的?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归纳出丘吉尔演讲的主旨是苏联在东欧、中欧的扩张已经影响到西欧的安全,他主张美国应该承担起阻挡苏联在欧洲扩张的责任。这也说明了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美苏崛起,西欧在衰落的同时面临着苏联的威胁和美国的控制。同时也说明英国此时已彻底失去世界霸主地位,在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这反映了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英国在外交上选择追随美国,而选择与苏联对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归纳出战后国际秩序建立的基础是国家实力对比的变化,同时还受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差异的影响。学生只有养成了自觉的问题意识,自觉地运用历史解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来思考历史问题、解释历史现象,才能使“历史解释”素养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才能使“历史解释”素养真正落地。

2.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情境,深化学生对历史因果关系的理解

历史解释就是要透过历史史实纷繁复杂的表象,探知历史事实发生发展的渊源、趋势及影响。只有解释了历史事实发展的因果,穿透历史事实的表象直达历史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历史学习才能真正滋养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认知结构。借助历史故事营造的历史情境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历史,逐步深化对历史的理解,进而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因果关系,形成学生自己对历史的解释。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时,教师可以借用“宋应星与《天工开物》”的故事,一方面可以通过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的故事分析中国传统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在当时中国的遭遇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古代未能孕育出近代科技并最终落后于世界的原因。又如,在《古罗马政制与法律》一课中引入罗马平民三次撤离运动的故事,反映出当时罗马贵族和平民的尖锐矛盾,既可以通过情境让学生理解《成文法》颁布的迫切性,又能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第三次胜利是“平民的巨大胜利”,让学生在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同时理解《成文法》颁布的历史意义。再如,在《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中,以“大逃港”故事作为引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改革开放的原因,又能将改革开放前的“大逃港现象”与改革开放后深圳的大发展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进一步认识经济体制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一个个历史故事创设的情境下,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引领,不断思考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理解其特点,分析其产生的影响,完成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认识,继而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解释历史的能力。

(三)利用历史故事搜集整理,针对性训练学生表达历史解释的能力

客观描述历史事物和表达历史解释是“历史解释”素养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能力。只有教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基本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优化作业设计,如搜集与历史知识相关的历史故事等,以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难度层次,以适应学生不同的素质水平,给予针对性的训练:层次一,可以要求学生把所搜集的历史故事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并要求学生概括该历史故事反映的客观史实。层次二,可以要求学生说明所搜集的历史故事可以从什么角度解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并要求学生说明理由。层次三,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搜集的历史故事,设置历史情境尝试命制一道历史试题。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训练,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训练学生辨析历史史实和历史解释的能力,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提出自己的历史解释的能力。

三、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历史解释”素养需要注意的问题

1.历史故事的选用要遵循实证原则,要为教学目标服务

客观史实是所有历史解释赖以存在的基础,脱离了史实,历史解释便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利用历史故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首先要保证所选用历史故事的真实性、客观性,在历史故事的选取上必须要坚持把实证原则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历史故事时必须要提前进行甄别、筛选,保证所选用历史故事符合客观史实,至少要做到所选历史故事有合理依据、有明确出处。

同时,历史故事的选用必须要坚持以培养“历史解释”素养为目的,必须为教学目标服务。历史故事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使历史知识情境化,降低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同时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解读、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逐步达成对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

2.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任何历史解释都是带有价值倾向的,都会不自觉地渗透着解释者自己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过程中,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自觉地融入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导向,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完成立德树人时代使命的必然选择。历史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和解释历史,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觉地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去探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全面的、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是要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使新一代学生能够自觉地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3.要注意历史故事作为情境手段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运用时机

历史故事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上的运用是多维度的。把历史故事作为课程导入能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课程重难点知识有机结合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科练习相结合能巩固课程知识,提高复习质量。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是如何才能把历史故事运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事半功倍。

綜上所述,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的有效运用能够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能够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做出积极探索。当然,“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广大历史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继,廖斌.培育历史解释素养的教学逻辑[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0):118-124.

[3]茹建中.基于史料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探讨[J].课程教学研究,2018(12):81-83.

[4]朱继军.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的逻辑起点[J].历史教学问题,2019(3):134-136.

责任编辑  罗良英

猜你喜欢
问题引领历史解释历史故事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浅谈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立足“有效”,回归阅读教学本来的样子
例谈问题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让问题引领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引领下的阶梯式综合复习课堂初探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