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例谈

2022-07-05 05:16何淑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7期
关键词:典故道德与法治小学

何淑萍

【摘要】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教材内容中,蕴含了不少典故资源,教师在教学时如能善于开发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用好典故资源,不仅可以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强化并深化教育教学主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果,促进小学生巩固和内化所学知识。

【关键词】典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主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少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人民群众文化基础,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教材中,所蕴含及可充分挖掘的典故更是数不胜数,教师执教时如能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好这些典故,不仅有利于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有效优化学校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不断巩固和加快内化所学知识,指导广大学生开展品德教育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用典”意思是用事,即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在《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中,“用典”即挖掘典故资源如诗词名句、名人故事、谚语等为教学过程服务,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的。有效开发利用教材中蕴含的众多典故,将有助于我们的教学,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富有魅力。

一、借助典故,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

以这种用典的教学方式主动创设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活动积极性,学生在这种情感上的交流中会逐渐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以笔者近期执教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为例,在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教师对红军长征这一主题的典故进行搜集资料、整理资料,随后经筛选,从典故储备中选择了几则典故如《七根火柴》《七律·长征》《半条被子》等进行教学。在执教五年级上册《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一课时,笔者引导学生感受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着农业生活,也对人类生活器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授课时适时引入“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春晴,谷雨匀”等谚语典故,通过这样的环节了解节气特点。

二、借助典故,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强化教育教学主题

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主要还是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上的选择必须要实在、实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对逐步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小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搜集一些许多有关教育主题的经典诗词名言,或从中选择一些经典诗词,恰当进行对比,能使这些教育教学主题得到强化。如,执教《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一课,这一课蕴含了大量的典故,在本课教学中,笔者以课文中出现的四种人格修养为主线,最后結合“学习实践”活动环节来展开教学。先是以“你有喜欢的明星吗”为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步入主题。接着由“周恩来的故事”视频,开展“注重明志”环节的教学,随后就是“崇尚气节”“讲究诚信”“勇于求新”的教学。四种人格修养的内涵及重要性一一凸显出来,这几个环节中都渗透了故事、格言、书中名句等方面的内容。最后,再强调“每一种人格修养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出示有关格言,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意在导行。最后还设置了写座右铭的环节,引导学生在记住励志格言的同时,向仁人志士学习,学习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

不难发现,本课教材中有明志、气节、诚信、求新这四种有关不同人格修养的故事,更有十多条有关人格修养、学习态度和方法的名言警句,知识性和启发性都很强。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的四种人格修养,笔者采取了以下用典策略以优化教育教学内容:

在引入“明志”人格修养这个知识点时,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的故事视频来引入,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再结合书中“乘长风破万里浪”主人公宗悫的故事,感悟明志人格的内涵。

对于明志、气节、诚信这三种人格修养的理解,采取了让学生上台讲“乘长风破万里浪”“苏武牧羊”“范式赴约”这三个故事的方法、对于气节人格修养的理解,笔者引用了视频展开教学,这两种策略立足于课本,又锻炼了学生展示自我的能力,而台下谈感悟的学生,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也会理解得更深刻。

由此,本节课结合大量典故资源进行教学,教学环节层次鲜明,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同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高,学生对“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这一主题感悟也深刻。

此外,从教学实践中可看出,教师通过开发《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典故资源,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可有效发挥其辨识度较高的优势。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典故是十分必要的,能优化教育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借助典故,优化思想品德实践,深化教育教学主题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资源具有广博性。教学时,教师可旁征博引,从众多典故中选取最适合课堂的、最适合学生的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以生动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的同时,也展现了课堂教学的深刻文化内涵。

如,在教学《餐桌上的浪费》时,笔者设置了“餐桌浪费知多少”“浪费危害我探究”“避免浪费我行动”等几个环节,其中,运用了视频导入、情景剧、唱响《节约歌》等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课堂中渗透节约粮食的观念,整个过程层层推进,学生在教与学的师生活动中增强了节约粮食的意识,树立勤俭节约的习惯。最后,进行总结提炼: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勤俭节约,由此对教学主题进行了升华。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教学时还可进一步研究开发各种多元化教学方法,如,小组集体合作、问题探究驱动、学生情境互动创设等多元学习方式,借助典故资源,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实践证明,用典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一种好方法。合理运用典故资源进行教学能使课堂洋溢着浓浓书香味,能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孙颖.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读与写:下旬,2021.

[2]郑秋明.浅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教师,2020.

责任编辑  吴华娣

猜你喜欢
典故道德与法治小学
“东山再起”的典故
典故逸事龙文鞭影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闻鸡起舞
典故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