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教育系统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研究与实践

2022-07-05 08:15王锡斌
美与时代·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角色作用

摘  要: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但非遗的活化传承依然面临着重“申报,轻保护”“重主管,轻联动”等问题的困扰,让很多非遗挣扎在濒临失传的边沿。肇庆市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系统在文化教育方面的主战场优势,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引导,小学、中学、大学找准自身在非遗传承中的角色和定位,各司其职,对端砚雕刻技艺、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等本土非遗的活化传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肇庆教育系统;非遺传承;角色;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非常丰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十大门类,其中五个门类的名称在2008年有所调整,并沿用至今。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然而,历史文化遗产并不是国家出台法规,地方推荐申报就了事的,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才是重中之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困境

(一)重申报,轻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究其根源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特定性、传承形式的特殊性、传承法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1]。

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得到了各方的重视。非遗项目申报是地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很多地方出于对考核目标的考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相当重视,地方政府层层压任务、抓落实,只为在非遗项目的数量和等级上实现新的突破,为非遗工作的绩效加分。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身份意味着政府对获授人员的认可,对获授人员的行业地位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根据现有的相关制度,政府给予代表性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支持,这真可谓是名利双收的好事情。因此不少非遗从业人员积极申报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但是,由于受考核制度不完善、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很多非遗项目申报下来以后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也有不少代表性非物质传承人没有起到应有的示范传承作用。

(二)重主管,轻联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需各方形成合力[2]。但由于非遗项目的申报、审核工作由文旅部门负责实施,因此很多时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认为是文旅部门自家的事情,其实这是非常片面的认识。可以说非遗项目申报、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等工作仅仅是推进非遗传承开展的基础性工作,而不是核心工作,更不是全部工作。非遗保护涉及到制度的完善、文化的宣传、财政的支持、传承发展、社会的融合等方面因素[3]。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所牵扯的行业、部门、人群必然是多样性的。

传统文化深厚,非遗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地方,一定是社会各方都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之中,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4]。因此良好的非遗传承局面一定是多方联动的共同结果。

二、教育主管部门的指挥棒作用不可或缺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发祥地和粤语的发源地,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交汇处。从汉代到清代,肇庆多次成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得肇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一)教育主管部门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参与方

肇庆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针对各种类型的非遗项目实施不同的保护方式、方法和措施[5]。对于技艺类非遗的传承,肇庆非常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系统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就是非遗传承的主要参与方,在教育系统起着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活化传承”,说到底技艺类非遗传承的本质是技艺教育问题,也就是通过教育,让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播下去,不至于因为后继无人而消失。青少年作为传承的核心受众之一,对非遗传承发挥着关键作用[6]。对新生一代进行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并不是文旅部门的主管理范畴,而是教育部门的主要阵地。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教育部门必须承当起国民教育的领导角色,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引导学校充分发挥现代教育的主要场所和途径的作用,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职能。

(二)教育主管部门对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传承的推动

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是肇庆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金渡花席自宋朝已开始生产,远近闻名,20世纪60年代,曾经被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各国时,选作国礼赠送给外国朋友[7]。其编织采用传统的手工技艺,主要集中于高要市金渡镇,后流传到白土、莲塘镇及宋隆河流域一带。金渡花席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曾经是肇庆高要的大宗外销经济特产[8]。近年来,肇庆坚持开展“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系列活动,活动包括金渡花席编织技艺比赛、非遗图片展等,展览在花席编织技艺群众基础较好的金利、金渡、白土、活道镇等社区和校园巡回展出。活动让更多学生和群众了解非遗、认识非遗、传承非遗,做到“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融入校园生活”。

(三)教育主管部门对端砚雕刻技艺传承的推动

肇庆是中国“四大名砚”之首——端砚的发源地,被中国文房四宝协会评为“中国砚都”。端砚雕刻技艺是肇庆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为了促进端砚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多年以来,肇庆市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把端砚文化作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的核心内容,并在中小学校进行普及推广,从而在肇庆市中小学中形成了浓厚的端砚文化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肇庆市教育部门与端砚协会举行中小学生端砚雕刻大赛和美术教师端砚文化教学案例、优质课竞赛等。通过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深入推进端砚文化进校园,让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传承,为肇庆文化建市贡献力量。2018年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肇庆市开展“中国砚都”复评期间,评审专家被肇庆市小学生对端砚文化的熟悉和热爱所感动,认为肇庆端砚文化传承真正做到了“从娃娃抓起”[9]。此外,肇庆教育部门还联合其他部门开展“肇庆市端砚文化教育基地”建设项目。黄岗小学、沙湖小学和市四中等学校先后建成“肇庆市端砚文化教育基地”,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中小学校端砚文化教育,让非遗文化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得以更广泛、更深入、更系统地传承和发展。

无论是国家级非遗“端砚雕刻技艺”还是省级非遗“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在教育系统中的广泛传播,都不是文旅部门所能做到的,也不是某一两所学校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肇庆教育主管部门通盘考虑,整体组织的结果,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在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中起到了指挥棒的重要作用。

三、中小学重在文化熏陶及素质教育

中小学生处于教育的“育雏期”,他们的思想和认知都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可塑性很强,这个时候给他们播下一颗思想的种子,他们就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也正是给他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最佳阶段[10]。在肇庆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倡导下,肇庆的技艺类非遗传承工作在中小学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实践,涌现出很多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形成了浓厚的非遗传承文化氛围。

(一)小学的趣味式传承

肇庆市百花园小学积极响应端州区教育局大力倡导“弘优秀传统,办特色教育”的号召,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文化进校园系列主题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端砚文化的了解。学校城市少年宫与学校悬铃花小社团携手,开展书法、拓印等活动,寓教于乐。学校遵照学以致用原则,把教育工作与实践活动融合在一起,先后开展了“开笔礼”百花文化美育节、优秀端砚拓印作品展等特色活动,增加端砚文化教育的趣味性、实践性,培养学生学习端砚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

肇庆市沙湖小学每学期都会举办“端砚文化进校园”活动周,期间邀请校外辅导员、制砚名师、端砚协会专家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让学生通过听、看、摸、问等直观、互动方式对砚文化有亲身体验和了解。在沙湖小学,端砚文化不仅走进校园,该校的学生还将学到的端砚知识带出了校园。在中山举行的广东省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活动中,该校学生获邀现场演示了端砚雕刻和端砚拓印,向其他城市师生展示了肇庆市端砚文化,当起了端砚文化宣传员。

(二)中学的熏陶式传承

肇庆市第四中学位于由“端砚文化第一村”美誉的白石村附近,是“肇庆市端砚文化教育基地”。该校为了做好端砚非遗传承工作,专门成立了“端砚教研组”,这在其他学校是难得一见的。肇庆市第四中学的端砚教研组由学校各学科教师组成,分为课程组、活动组、宣传组,学校还配套设立了端砚教育基地办公室,保证端砚文化教育能更好地在校园开展,促进端砚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将端砚文化根植于校园。为了表彰先进,该校已连续开展了6届“最美四中端砚文化传播者”评选活动,激发广大师生学习和传播端砚文化的积极性。

该校自2008年创办端砚文化教育以来,一直传承“匠魂精神”,本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弘扬本土特色文化的初心和宗旨,扎实开展端砚文化教育工作,除了课堂渗透外,还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在多位端砚大师的指导和支持下,有效开展端砚教育工作。该校还拥有一个端砚展览馆,展出的140余方有代表性的端砚多为历届校友捐赠,师生都可以在展馆中了解端砚历史以及制作过程,观摩、研究名家名砚。每周一节的端砚文化课已经成为每一位学生的必修课。从进入肇庆市第四中学校门的那一刻起,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课堂内外,处处均有端砚文化的缩影,为端砚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浓厚的氛围,熏陶着每一位学子。

四、高等院校重在理论研究以及专业人才培养

如果说中小学生是教育的“育雏期”,那么高等教育可以理解为教育的“育成期”,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直接影响到社会相关行业的专业人才供给以及发展导向。但是,长期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从业者几乎是与高等教育绝缘的,他们基本都是传统的手工艺人,甚至是普通的农民,例如端砚的主要生产制作者就是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的白石村和宾日村的村民,他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这对非遗技艺在现代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非常不利。因此,肇庆除了在中小学推行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和基础教学以外,还结合当地资源在高校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实践。

(一)非遗理论研究引领行业发展

高校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空间、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 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能够促进高校内涵发展[11]。肇庆学院是肇庆地区成立最早的本科院校,以端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有“砚园”之称。学校一直致力于本土非遗研究,对肇庆地区的文化研究和传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2008年获批“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为端砚文化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该校已完成十几个相关研究课题,公开发表本土非遗研究论文100多篇,关于端砚非遗的论文超过70余篇,其中不少论文发表在CSSCI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艺术类核心期刊等有重要影响力的专业学术刊物。该校逐步形成了浓厚的本土非遗文化研究氛围,也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专家和团队,如“端砚制作技艺”科研课题组。另外肇庆地区的其他高校,如广东理工学院等,也对本土非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并取得不俗的成果,这都对推动肇庆地区以端砚雕刻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传承、产品创新、产业发展等起着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引领作用。

(二)非遗在肇庆高校教育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遗“端砚制作技艺”,引导肇庆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端砚文化产业,肇庆高校一方面致力于端砚研究,另一方面开始探索高层次砚雕人才培养新路径。肇庆学院2010年开设了首期“端砚制作技艺培训班”,2013年创办“艺术设计(端砚雕刻方向)”成人高等教育大专班。培训班和大专班受到了端砚界的热烈支持,很多制砚大师以各种方式参与到教学之中,形成了大学教授与制砚大师紧密合作的教学团队。大部分学生均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端砚从业人员,或者是有意转行进入端砚行业的社会人士,他们的年龄差别很大,有十几岁的年轻人,也有三十、四十甚至五十岁的中年人,形成校园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历经前后6年的努力,肇庆端砚雕刻的从业人员大部分都经过了大专班的专业教育,提升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素养,为他们以后在端砚行业的长远发展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经过前期的理论研究以及教学摸索,肇庆学院于2014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艺美术(雕刻方向)本科班,学制为四年,培养具备工艺美术的砚雕、玉雕、纤维艺术、漆艺、首饰艺术等产品的设计、制作、鉴赏的基本方法、流程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能在工艺美术生产企业、文化艺术部门、企事业单位中从事工艺美术的设计、制作、鉴赏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毕业生达到相关要求将被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至此,肇庆学院形成了专科、本科次第升级,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互为补充,必修、选修并驾齐驱的多元教育格局,将广东省教育厅颁予肇庆学院美术学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品牌擦亮一新。

目前,肇庆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艺术硕士点建设已经通过了广东省教育厅的审核,正在等待教育部的最终批复。可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该校工艺美术专业将拥有硕士授予权,端砚等非遗项目将迎来拥有硕士学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对行业的健康发展将起到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

(三)高校毕业生对非遗传承的反哺效应

很多非遗传承人都是子传父业,从小就耳濡目染加入到非遗技艺的学习之中,对非遗技艺的了解和掌握自然不在话下,但与此同时他们往往忽略了非遗技能以外的学习和了解,这就导致他们的视野往往不够开阔,知识水平普遍偏低,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弃学在家从事非遗技艺谋生了。这样的教育背景难以让他们承担起非遗技艺活化传承、产业振兴的重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离不开专业的人才支持[12]。事实证明,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业人员成长速度要比受教育水平低的从业人员快得多,对非遗技艺的活化传承、产业振兴等方面起到积极的反哺作用。

1.对端砚雕刻技艺非遗传承的反哺

肇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程振业毕业于肇庆学院美术学院成人教育大专班(端砚雕刻方向)。他1985年出生于肇庆,从事端砚设计雕刻20年,现为全国技术能手、程氏端砚第十四代传承人,肇庆市制砚艺术大师、肇庆市工艺美术大师、肇庆市端砚技术能手、肇庆市制砚名师,工艺美术师职称,肇庆市工美新星,优秀工作者。作为一位才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拥有如此之多的辉煌业绩实属不易,见证了他在端砚行业的飞速成长。

他是一位勇担重任的年轻人,2018年在肇庆府城命名900年之际,政府决定制作“肇庆府城命名900周年纪念砚”,程振业获委任为制作组组长,带领团队制作这一划时代的端砚巨作。他是一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非遗传承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端砚制作技艺,在近二十年的制砚生涯中,他虚心向老一辈制砚者学艺,同时大胆创作,广收徒弟,并与年轻一代学徒交流学习,身体力行传承端砚雕刻技艺,谋求振兴端砚产业。2014年程振业发起“8090青年端砚计划”,目前团队已逾70人;他获聘为肇庆学院校外导师,肇庆学院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负责人,长期为肇庆学院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本科生指导端砚雕刻。程振业在不断获得殊荣的艺术生涯中为端砚雕刻技艺非遗的活化传承以及产业振兴事业做出了远超同龄人的贡献。

2.对金渡花席编织技艺非遗传承的反哺

廣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何冠醒是肇庆学院美术学院86级校友。她自幼学习花席编织,由于实践时间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学期间她已是村中的编织能手,对草席的编织了如指掌,编织图案得心应手。她1988年大学毕业以后,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工作之余坚持绘画和编织草席。花席编织技艺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为了传承草席编织技艺,她计划把花席的编织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于是,她从1996年开始对草席的编织作研究,从1997年起,把草席编织技艺纳入自己的教学计划之中,而且独创了相关的乡土教材以及教学方法[13]。20多年来,她所在的学校经常开设“草席编织”课程,约有3000多人次接受过教育。她出色的成果获得了教育界的认可和政府的重视,现已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肇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近年来,手工制作的金渡花席受到工业化的冲击,其传承面临断代的危险。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主要从业者是普通的农民,他们对如何传承花席编织技艺缺乏思路,更缺乏平台。而何冠醒却以一己之力让3000多名学生接受过金渡花席编织技艺的传播教育,这与她的教师职业是密不可分的,这也是以她受过高等教育为基础的。可见,受过高等教育的非遗传承人可以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反哺效应。

五、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尊重其特有的属性,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有着不同的保护传承方式、方法和途径。在广东肇庆市,以端砚雕刻技艺非遗、金渡花席编织技艺非遗为代表的技艺类非遗,已经形成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小学、中学、大学联合参与的渐进式非遗文化教育体系。这证实了技艺类非遗可以在学校教育系统中生根发芽,最终实现非遗传承与产业振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俞以撒.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市场,2020(18):13-21.

[2]陈洪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肇庆端砚非遗保护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9-25.

[3]童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应对策略[J].文化学刊,2018(8):6-10.

[4]章莉莉,刁秋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态建设[J].民族艺术研究,2021(3):124-129.

[5]李铭建,莫诗颖.以石为业四十年:一个端砚工匠村的生计之路[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7.

[6]潘博成,王珊,邓正恒,杨秀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传承模式的研究——以肇庆端砚为例[J].商业文化,2011(9):387-388.

[7]李林生.高要金渡花席[J].广东史志,1994(1):63-64.

[8]吴颖.高要草席发展史考略[J].肇庆学院学报,2020(1):29-34.

[9]西江网.我市开展端砚文化进校园擦亮“中国砚都”品牌学生当起宣传员助力传统文化传承[EB/OL].[2018-12-25].http://www.xjrb.com/2018/1225/400576.shtml.

[10]程武山.传统文化传承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8(A1):17-19.

[11]詹丽华,慕容慧,尚铁英,王春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用户服务模式构建——以高校图书馆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0(1):93-96.

[12]田薇可.基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境与对策探微[J].文化产业,2020(32):101-102.

[13]岳宁.“非遗”手艺应有好的未来[N].西江日报,2021-03-08.

作者简介:王锡斌,硕士,肇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产品设计研究及教学实践。

猜你喜欢
角色作用
小议戏曲中角色的发展趋势
《冰雪奇缘》开启迪士尼剧本角色新模式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