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2022-07-05 08:38周璇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消息信息化同学

周璇

自从2001年我国提出了教育信息化1.0,信息化技术开始在教育行业生根发芽,再到2018年开始推行教育信息化2.0,信息化技术开始在教育行业发挥作用。可见不同时间节点提出“教育信息化”,都说明了目前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正在稳步前行。从这几年变化,可以显而易见看出无论从学校网络化的程度以及多媒体的普及程度,还有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比例,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改善了教学的环境,丰富了教与学的多样性。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来吸引学生,甚至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知识;学生也更容易喜欢课堂,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容易产生学习无趣的想法。另外,偏远地区存在师资不均衡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远程上课的形式得到一定的解决。更进一步,使用信息化技术,增加了家长与学校沟通的粘性,家长可以通过信息化技术中的大数据平台了解到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家长与教师的沟通也能更及时和便捷。这些都得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我们的学生更喜欢学校,学校的教育更上一层楼。同时学校、家长、社会也需要去面对一些存在问题。因为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一些坎坷。同样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也需要去正视,去解决,去改善。

一、学校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加万物,本就不是什么稀奇之事,它的加持,也给各行各业进行了很好赋能,加快了行业的进化,可以说信息化技术进入到哪个行业,哪个行业就会发生震动,引发不小的变革。但是信息化+教育,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给这个行业带来了很多利好,但是好像大的震动很少,教师要上好课,和他自身的教学能力息息相关,信息技术只是一个更好的依托,让教师的表现更出彩,这样的改观只是起到了辅助。教育本身要想来一个大的变革,还需要人工智能的进一步进步才行。所以教育方面要想有所震动,单从目前技术来看,其实很难。由这一点出发,要带来整个教育大的变革,就不容易。虽然短时间带来教育变革还很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解决一些小问题,促进信息化技术在教育行业的发展。

(一)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重的问题

信息化技术+教育,本身的关注点更多是在于教与学,还有家校沟通,而在教师的非教学工作方面的改观很少。其实某些教育行业内的软件或系统提到了一些办公智能化,或者高效办公,但也都是不痛不痒,或者还增加了教师的学习成本,根本上起不到任何非教学工作改善的变化的作用。另外,非教学工作有一部分属于整体区域范围或者市范围的一些常规要求,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学校自己内部的事情。对于非教学工作的简单而繁琐的事情,虽然教师并不会认为是很难处理的事情,但是却会比较占用时间。任何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既然如此,教师分在教学上的时间就相应的缩短,教师的本职工作自然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一方面,还需要信息化技术进一步关注到教师非教学工作任务,针对不同区域或不同学校进行定制化的处理,而不是只关注大头部分,而忽视了小头部分,往往这些小头部分可能对教师造成的影响并非不小,而是更大。

(二)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不好

以前的教育侧重点是教会学生知识即可,会做题,记得住知识就好。现阶段的教育除了要达到这一目标外,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从授人以鱼变成了授人以渔。想法当然是非常好,对下一代的培养当然更佳出色。但是教师在认同这一点的同时,同样也还是容易把侧重点放在教会学生知识,还有做题上面。这是一个教学理念的转变过程。其实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是很难很快转变过来,需要不断沉淀,慢慢来改变。现阶段信息化技术都体现在了教学环节和家校沟通环节,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目前还涉及甚少,这一问题,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这关乎了学生未来的成长、成才,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大到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小到影响一个家庭的期待。

(三)大数据记录学生在校表现并不细致

信息化技术中有一个优势就是大数据,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呈现,现阶段肯定是很成熟且高效。但是在收集大数据这一块,并不是那么的方便,使用频次也并不高。当然,考虑到现阶段绝大多数教室已经有了多媒体电脑,很多教师也都拥有智能手机,所以很多商家在开发大数据来记录学生表現的软件时,也考虑到教师使用时的便捷性,在多媒体电脑和手机上都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甚至担心教师一时记不住学生的名字,还可以通过手机人脸识别来给学生打分,这些都是软件开发商能够想到的方式来帮助教师方便快捷的使用。但是既然已经都很智能且方便,为啥还是得不到教师的青睐呢?原因在于本质上还是没有很方便,虽然某些场景可以比较方便,比如,上课时教师可以直接使用教室的终端电脑来给学生打分;在教室外,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手机来给学生打分,但是这些虽然方便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操作负担,本来教师只需要正常上课即可,这时还要分一个心考虑要给学生来记分,这显然是给教师增添了麻烦,使得更多的教师方弃了选择使用这样的软件来记录学生的表现,从而导致软件的使用率不高,不能得到普及。收集不到全体人员的数据,这样的大数据分析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大数据记录学生在校表现上还不够细致,不够让教师在使用时更便捷。

二、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问题已经找到了,但是若不去相应的解决,问题不但还在那里,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进一步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因此不仅仅要找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问题,同时也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合适,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如若不然,就是空谈问题;另外,就算解决方案给出了,若解决方案不好,就是自娱自乐、异想天开、纸上谈兵。好的解决方案一定要回到问题本身,从问题出发,实实在在的去解决。因此针对已经提出来的问题,下面将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一)使用信息化技术针对性处理教师非教学工作某一具体事情

针对某个具体事情的非教学工作,应该采用相应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去处理,对其事情进行简化,才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减少占用的时间。如何针对具体事情进行简化处理呢?比如:现阶段,学校的通知工作都是在QQ群进行,QQ群可以加入的数量多,消息以及文件保存时间长,且有很多小程序可以使用。但是当QQ群用来进行消息通知时,一个消息接着一个消息,虽然QQ群里消息可以智能的显示群里的消息从哪个位置开始没有读过,可以让人容易查看所有消息,但当消息量巨大时,人很容易看不过来,或者容易在看的时候懈怠,因为人需要分辨哪些是与自己相关的通知消息,哪些是与自己无关的询问消息,需要去做这样的筛选。这样的筛选并不难,但是人在忙的时候,这些筛选会容易不仔细,甚至直接忽略不看,这样容易产生漏看通知消息的情况;另外,有些人是工作仔细的人,他(她)习惯去认真看这些消息,容易占用他(她)的时间,若一旦记错通知的事情或相关时间,他(她)容易紧张或懊恼,或者产生其他负面情绪,这些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性地通知这样的事情,采用信息化技术来开发出相应的软件。功能可以是这样:发通知的教师在发通知时,除了填通知的内容,也需要选择这个通知的截止时间、相关人员、通知消息的重要程度。这样教师端的相应教师会收到相应的消息,并根据截止时间和通知消息的重要程度自动设置提醒时间,且提醒时间尽量避开教师课表的上课时间,通过终端的自动提醒来提醒教师阅读通知,或者提醒教师要按规定的时间来做事,这样一来,教师不需要自己去记住哪些时间自己要做什么事,以及担心某些通知没有看。因为终端软件会进行提醒,这样教师不用操心要时不时去看看QQ群里面消息了,可以从查看消息中抽身,能放心且投入去做教学相关的工作,从而将教师从繁琐的通知消息中解放出来。因此抓住教师在非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效率不佳的小问题出发,细致地解决,一步一步,自然慢慢能将教师从非教学工作中释放出来。524AF094-C47C-4EAF-BFBC-7AC68EA36BF7

(二)用多媒体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多媒体技术中的短视频非常热,现在的学生也肯定或多或少接触了一些,且有些学生可能非常喜欢看短视频,这无可厚非。短视频上面的确有许多有趣好玩的内容,且推荐算法又能根据看的人所浏览的内容来推荐人们可能会喜欢的相关内容。这么火的短视频,生活中可见,学生也很喜欢,其实信息技术可以从此着手来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其实可以从两个习惯养成来解决,一个是学生爱提问题的习惯;二是学生爱分享知识,爱讲解知识的习惯,也就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讲出来。因此可以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这两个习惯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要如何去培养呢?第一,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产生的疑问或困惑,或者发现的问题拍成短视频,以短视频的形式发送给教师,教师汇总问题后,可以再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将问题统一解答,让其他同学也能看到这样问题和答案,提出问题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被解答,且自己的视频被其他同学观看,学生会有满足感,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反馈,学生会更加喜欢提出问题;第二,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不回答,将他们放在班级的平台或者学校平台上,让知道答案的同学录制解答的视频分享给提出问题的同学看,之后教师可针对这些解答的视频进行点评和表扬,录制解答视频的同学的积极性自然也被调动起来,这样一来学生要养成“学会学习”两个习惯的方面容易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自然也能提高。

(三)让信息技术在大数据打分上更润物无声

信息技术中的语音识别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语音识别,能让人不使用按键,或者触摸,或者鼠标就可以操作一些事情,减少了动手操作这一过程,自然让处理事情变得更简单、快捷。而如何将这样的技术结合到大数据的打分上面呢?其实学生平时在課堂上面表现的打分,适合采用语音识别技术来实现。比如当A同学举了手,想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可以说:A同学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时候语音识别到这样类似的句子时可以给A同学在课堂上面的表现加上一分;而当A同学回答结束后,教师可以说请坐,此时语音识别可以将A同学的回答存储下来。另外,当教师说A同学回答的很好,这个时候语音识别后可以给A同学的表现再加一分;当教师说A同学的回答不正确或者还可以更好时,这个时候语音识别后可以不用给A同学的表现加分。此外,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语音识别不准确,或者有杂音干扰导致识别不准确,这就会影响实际效果。因此为了更加准确的接收教师的语音信息,可以选择专用的麦克风来接收声音,从而使得声音识别更准确;而对于室外的教学,没有了教室的电脑,其实教师还可以使用自身的手机作为终端来接收这些信息进行智能语音识别来打分,同样的对于扣分或不加分的情形,一样的处理方式,这里也不再赘述。

三、小结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使用,带来了教育的变化,但是不能忽视不断发现的问题,只有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信息化技术才能在教育行业发强光发强热,且发挥出它最大的能力;同时,在解决完一个或一些问题的时候,或许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但是只要不害怕产生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只要一点点去努力改变了,最终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教育行业也一定会在信息化技术的作用下发生质的飞跃,教育现代化强国也将稳扎稳打地实现,未来可期。524AF094-C47C-4EAF-BFBC-7AC68EA36BF7

猜你喜欢
消息信息化同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张图看5G消息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晚步见道旁花开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