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有效的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初探

2022-07-05 09:00郝梦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壁虎老屋尾巴

郝梦霞

在统编版教材第一、第二学段中,童话文体的课文共有31篇,占据了相当大比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中也提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的阅读目标。

童话课文适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认知,能让学生有效掌握所学语文知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童话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也是他们完成识字任务的重要途径。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童话充满奇妙的想象,十分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何让童话教学走向有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合理运用以下几种策略。

一、品析语言,感悟表达特点

1.关注童话中反复的情节

童话故事大多喜欢采用情节的反复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如《小蝌蚪找妈妈》中一心想找妈妈的小蝌蚪前两次认错了妈妈,后来在鲤鱼和乌龟的指引下,第三次才找到自己的妈妈;《卖火柴的小女孩》中饥寒交迫的小女孩五次点燃火柴,出现了五次不同的幻象;《那一定会很好》中出现了四次“那一定会很好”,文中主人公不断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一个愿望的开始,每一个愿望最后都实现了;《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扔了这个要那个,扔了那个又要另一个,结果一无所获,前四个自然段结构相似,表达相同;《小壁虎借尾巴》中断了尾巴的小壁虎分别向小鱼姐姐、老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借尾巴的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棉花姑娘》中棉花姑娘生病了,她分别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自己捉虫子,段落结构相似,也有情节反复的特点。

借助童话中情节反复的结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梳理故事情節并发现课文的特点,从而更进一步地复述故事。下面以一年级下册的《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两篇童话为例:

教学《棉花姑娘》时,根据课文情节反复的特点,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板块一:梳理棉花姑娘求助的经过

(1)默读2-4自然段,棉花姑娘先后遇到了谁?结果怎样?为什么?教师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教学方法,先在表格中示范填写第一次的内容,再让学生自主填写其余三次内容。

(2)朗读棉花姑娘求助他人的句子,体会棉花姑娘着急请人捉蚜虫的心情和别人无法帮助她的无奈。

板块二:发现反复结构,借助复述故事

(1)默读第2-4自然段,找一找棉花姑娘和燕子、啄木鸟、青蛙的对话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自然段都是先写棉花姑娘遇到了谁,然后向别人求助,最后被人拒绝的经过,三次拒绝的内容结构也相似。

(2)借助表格,尝试复述棉花姑娘求助别人帮忙捉蚜虫的情节。

又比如在《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学习活动。

板块一:梳理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

(1)默读3-5自然段,画出小动物拒绝小壁虎的句子,填写表格。

(2)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的情景,体会小壁虎着急借尾巴的心情和别人无法借尾巴给他的无奈。

板块二:发现反复结构,借助复述故事

(1)仔细观察表格中的内容,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上述表格里每一行的结构都很相似,而且情节反复出现,都是先写小壁虎向谁借尾巴,再写他被别人拒绝,从中明白每个小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作用,不能轻易借给别人的科学道理。

(2)借助表格,试着讲述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经历。

《棉花姑娘》和《小壁虎借尾巴》这两篇童话都是描写主人公遇到了困境,多次求助他人的故事,蕴含了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段落结构相似,表达相同。同一单元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都是通过填写和观察表格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童话中情节反复的特点,从而借助表格内容轻松地复述课文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

童话在语言上独具特色,以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为主,以出奇又大胆的方式,使童话里的人物和事物都拥有了人的特点,甚至拥有了超越常人的特殊本领,充满了奇妙的想象。例如《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中,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可以无限生长,要长多长就有多长;《宇宙的另一边》中都是小主人公大胆、新奇的想象,他幻想着在宇宙的另一边还有一个一样的世界和另一个自己,宇宙另一边发生的事情都和自己正经历的相反;《我变成了一棵树》中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就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身上长出的鸟窝住的却不是鸟儿,而是小兔、小刺猬等小动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语文要素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体验感,让他们在语言中感受童话奇妙的想象。

如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围绕“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主题,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板块一:梳理英英的奇特经历

(1)默读课文,英英变成树后经历了什么?引导学生利用关键词概括梳理。

(2)交流板书:英英变成一棵树、长出鸟窝、妈妈入住、妈妈分享食物、英英馋得直流口水、妈妈识破秘密。

(3)根据板书说一说这个故事。

(4)组织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哪一段经历是你没有想到的?

板块二:感受作者的奇特想象

(1)你认为哪些想象特别有意思?

预设1:英英想变成一棵树就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预设2:树上不长果子,却长各种形状的鸟窝。

预设3:长出的鸟窝不住鸟,却住小兔、小刺猬甚至是人。

预设4:妈妈也能住进鸟窝。F27141DD-8F02-43B4-954D-BC6519A9099A

预设5:不爱吃饭的英英变成大树后会饿得肚子叫、馋得直流口水。

(2)找出英英每一段经历的心理活动,读好她的内心独白。

这一学习活动围绕“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这一语文要素设计。主要分成两个板块:一是主人公英英的奇特经历,组织学生讨论哪一段经历是自己没有想到的,引导学生走进想象的世界,让学生体会到童话想象的大胆、奇妙。二是感受作者想象的奇特,英英每一段经历都特别生动有趣,英英从调皮捣蛋、不肯吃饭,到看见食物饿得肚子咕咕叫、馋得直流口水,恨不得立马变回人形,赶紧吃饭,充满了生活气息。这样的教学设计做到了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逐步体会到作者想象的奇特。

二、聚焦人物,品悟美好形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阅读目标。童话寄托着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童话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助于学生实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一阅读目标。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年迈善良的老屋为了帮助别人,强撑着不倒;《在牛肚子里旅行》中青头沉着冷静,对身陷危难之中的朋友不离不弃,凭借自己的机智勇敢帮助朋友顺利脱险;《雪孩子》中雪孩子和小白兔相处虽然短暂,但当小白兔遇到危险时,雪孩子却愿意舍身相救;《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以身作则、爱护弱小。这些童话的主人公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是他们身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正能量,学生在阅读这样的童话故事时,很容易被这样的人物吸引。

课后相应的习题也指向了“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一阅读目标。如《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是“老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联系插图和课文内容说一说”。《在牛肚子里旅行》课后习题的第二题是“从哪里可以看出青头和红头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默读全文,至少找出三处来说明”。“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要求教学不能脱离文本,要结合具体描写开展。

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课后习题的要求,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1.自主阅读:聚焦关于老屋的描写,想一想,这是怎样的老屋,你喜欢他吗?

预设:老屋很善良、老屋助人为乐 、老屋很坚强

2.小组合作填表,组长负责记录每位组员的理由。

3.展示成果: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主讲,其余同学补充。

又如在《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教学中,教师围绕课后习题的要求,可以设计以下学习活动。

1.自主阅读:聚焦关于青头的描写,想一想,你喜欢青头和红头吗?

预设1:青头遇到问题很冷静,不慌乱。

预设2:青头很有耐心,一遍一遍地关心和鼓励红头。

预设3:青头很聪明,知道很多科学知识。

预设4:朋友遇到困难,青头对朋友不离不弃。

预设5:红头非常信任自己的朋友

2.小组合作填表,组长负责记录每位组员的理由。

3.展示成果: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主讲,其余同学补充。

以上两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合作填表、展示的过程,也是对童话作品中人物形象深入理解的过程,既实现了“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这一阅读目标,又为接下来的预测故事、续编故事的环节提供了依据。

三、仿创童话,领略创编乐趣

小学生思维发展处于想象力的“敏感期”,在阅读童话故事时,主人公的命运和喜怒哀乐牵动着他们的心,他们或为故事主人公打抱不平,或对故事情节的发展充满期待,常常有一种想改写故事结局或续编故事的愿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椐学生的这些特点,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童话进行再创造,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1.根據课文,续写童话

许多童话的结尾言已尽,意未尽,给读者预留了很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抓住童话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顺着课文的思路继续写下去。如教学《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时,再让学生想一想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接着变长吗?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并让学生以此为主题续编故事。又如教学《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时,可让学生续编故事的结尾:想想老屋最后有没有倒下?如果倒下了,是什么情况下倒下的?怎样倒下的?如果没有倒下,是什么原因?接下来还会发生什么事?对童话故事进行续写或改编,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以续编童话为起点和铺垫,下一步让学生自己创作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才能够水到渠成。根据课文续写童话,可以完全释放他们的童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真正体会创作的乐趣。

2.迁移运用,仿写童话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巴甫洛夫说“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旧工具实现的”。由此可见,有效运用迁移规律,将阅读童话和仿写童话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材中的童话就是学生进行仿写的最好例子。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仿写出《毛毛虫找妈妈》《小金鱼找妈妈》等新童话。在教学《我变成了一棵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除了变成一棵树还可能会变成什么?当你不想被打扰的时候,最想变成什么?再引导学生运用之前习得的想象方法,创编出《我变成了   》这一类型的想象童话,体会大胆想象的快乐。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总之,童话教学要遵循童话的文体特点和学生阅读心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语言实践中走进童话故事,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F27141DD-8F02-43B4-954D-BC6519A9099A

猜你喜欢
壁虎老屋尾巴
老屋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BB壁虎和他的BB朋友们
壁虎的尾巴
小壁虎为什么借尾巴?
不倒的老屋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谁的尾巴最奇妙
比尾巴
瞧,它的尾巴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