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背景下乡村建筑美学浅析

2022-07-05 10:23孔德义陈祖建卢晓雪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美学建筑

孔德义 陈祖建 卢晓雪

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乡村旅游大背景下研究乡村建筑美学内涵与特性,探究其现状与困境,提出乡村建筑美学价值提升策略,以助力乡村振兴。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顺利召开和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与挂牌,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人们对一个乡村整体风貌的第一视觉印象往往来源于其直观且统一的建筑,要建设美丽旅游乡村,实现乡村风貌美、文化兴和百姓富的统一,乡村建筑美学研究是重要抓手。

一、乡村建筑美学内涵

乡村建筑是村民开展家庭生活、劳动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场所,它与土地一起是村民最主要的财产。乡村建筑美学主要包含审美主体和客体两部分,审美主体即人,是人对乡村建筑的一种评价和情感投射;审美客体即乡村建筑本身,主要表现在空间格局、材料色彩、立面装饰等给人提供视觉感受的建筑要素上。

二、乡村建筑美学特性

(一)土生美

不同地域的泥土孕育了不同的乡村,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最直观的外化物质,更是在泥土中生长出来。乡村建筑蕴含着世代村民与当地环境相处磨合中积累流传的人居环境经验、风俗习惯和文化观念,并在与自然调和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发展和创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浓郁的“土生”美学特性。即使在工业化发达的今天,乡村土地结构依旧清晰,乡村建筑仍会依据大地肌理进行适应性生长,例如北方建筑墙体厚屋顶平,整体笨重,而南方墙体透屋顶尖,整体轻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亦养一方物产,不同地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环境可以非常精准地将乡村建筑的气质进行定调,乡村建筑是典型的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和能力要素共同演化的地标性产物。

(二)自由美

由于土地所有权政策的不同,乡村有着和城市截然不同的建造逻辑。乡村建筑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在宅基地上自主建造,村民充当着投资者、设计者、建造者和使用者四位一体的角色,建造过程可以自由发挥村民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但在乡村建筑自由、随意的外表意象下却隐藏着高度的秩序与关联。美国建筑学家阿摩斯·拉普卜特在《宅形与文化》一书中提及“当地工匠在为村民建造房屋时,双方都很明白要造的建筑类型、尺寸、样式以及要用的材料”。房主和工匠之所以有着不约而同的默契,是因为乡村建筑与当地生活及其地缘息息相关,是乡村空间形态与生活模式的关联。同一地区的乡村建筑粗看各有不同,但仔细分析会发现其中呈现强烈的“模式”特征,而村民自由建造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乡村建筑经典模式变异”过程。这既维护了一定时期建筑风格的稳定,又充分展现了源于生命本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不同于城市建设中一招一式需要按照施工图进行精准复原,在乡村中,很多情况下当地工匠对施工图不甚了解。施工图是分离时空的设计者与施工者之间的对话工具,而在乡村建筑营造过程中,工匠和房主一般通过一起工作或面对面的沟通示范即可了解建造意图,施工图并非必不可少。而恰恰正好是因为这不过分依赖施工图的建筑手段,使得乡村建筑“鲜活”起来,展现出民间制作的智慧和人情味,充满了质朴感和纯真感。

(三)意境美

乡村建筑要放到乡村场景中欣赏,整体作为乡村美学看待。古籍《说文解字》中言“美,甘也。从羊从大。”美字的起源和发展应用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乡村在悠久的农耕文明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物质和非物质的美学资源,是人类审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介于城市人工景观与纯自然景观之间的田园风光,乡村不同于城市的竞争、强制、冷漠和功利之感,其美学价值在于给人以自由闲适,远离纷争,超然物外的心灵慰藉。乡村建筑作为乡村的载体,也正是以“在地性的弱姿态”联系着村庄风土人情,拉近与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营造出安定静谧的田园意境,吸引城市人的目光。

三、现状与困境

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让乡村备受瞩目,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美丽乡村建设进展如火如荼,当前乡村正经历着最剧烈的社会变迁,人居建设性和风貌破坏性并存,其中乡村建筑美学价值正面临多重困境。

(一)失调

乡村特色风貌丧失主要表现在乡村传统建筑被不断遗弃、替换甚至全面拆除,而新的建筑无论东部还是西部,无论平原还是山区,风貌向着同一化、城市化发展。贫富差距的状况下,乡村建筑在形式上也显得更加不同,大部分呈二三层高的“火柴盒式小楼房”样式,部分仿照西方建造“山寨小洋楼”,另有部分仿照其他地区传统建筑样式搭建“某派民居”等,建筑风貌与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严重违和。

(二)失活

城镇化加速发展,乡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乡村“空心化”“留守化”现象日渐严重。反映在生活层面,越来越多的乡村建筑呈现“节日建筑”“老人建筑”“拆迁建筑”或“养老建筑”等状态。建筑没有人气,冷冷清清,老屋坍圮、墙头长草、尘土飞扬的现象屡见不鲜,没有了审美主体人的欣赏,乡村建筑美学价值失去了活力。

(三)失敬

如今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一台空调、冰箱、油烟机,让我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大幅度减弱,对建筑的自我调节能力要求也大大降低。漫长的乡村建造历史中,我们从未像现在这样摒弃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调和,肆意地挖山填湖。科技进步带来人居环境的巨大改善,乡村建筑告别了冬冷夏热的恶劣条件,这是毋庸置疑且必须称赞的,只是在此过程中,很多优秀传统建造智慧被丢弃,并没有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而发展,人们在自然面前失去了谦卑的姿态,乡村建筑也很难再展现出对自然的凝练与体会,突兀兀地立在自然中。

四、乡村建筑美学价值提升策略

乡村建筑美学价值的提升不是简单的“穿衣戴帽”进行布置化场景制作,当前中国大部分的乡村空有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将其转化为服务当地村民的资本。乡村旅游给了鄉村一个机会,乡村需要融入城市发展共鸣的节奏中,利用城市消费主义资源助力乡村振兴。乡村建筑作为乡村活化的触媒,以美学价值视角引领当代乡村的剧变与未来,通过保存、赓续乡村建筑美学价值,引发城里人新一轮“上山下乡”活动。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一)保存:乡村传统建筑美学价值

1.乡村文物建筑的保护

2019年6月,国家公布了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6819个传统村落被列入国家名录,国家越来越看重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乡村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也高度重视。留存在全国各地的风格迥异的乡村文物建筑,不仅构成了当地独有的乡村景观,而且蕴含着对当今社会富有指导意义和启示性的共同的精神和人文价值,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极具保护价值,属于“不可动、不可变”的范畴。针对乡村文物建筑要采用“标本式”保护手段,先对其建立名录清单,后开展圈地保护以及“修旧如旧”的修缮保养工作。全过程基于“最小干预”原则进行,重点提高乡村文物建筑的结构安全性能,对建筑特征要素如空间格局、门窗、栏杆、彩画等进行主要关注修复;对传统工艺如木、瓦、石、绘、糊、扎等进行复原与传承;对建造智慧充分挖掘,深入研究其背后所体现的人、自然、社会的关系。

2.乡村历史建筑的重生

当前乡村中很多已丧失原本功能的历史建筑被遗留在角落,但这部分建筑也充满了过去生产生活的斑驳痕迹,吸引着城市人的探索。针对这部分没有特殊科学或艺术价值的乡村历史建筑,可以放宽标准,以融入性设计进行改造,保持建筑核心风貌前提下,重构建筑空间和形式,转化其功能,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将闲置农房改造为酒店民宿,书院宗祠改造为文创艺术馆,礼堂仓库改造为茶室咖啡厅等,都是具有传承性的新开发模式。乡村历史建筑的改造鼓励现代风格与传统风格结合,建筑营造本身就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演绎过程,而老料新做、新料老做、粗料细作等现代工艺结合传统材料或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材料的“新旧混搭”建造形式,让历史建筑空间碰撞出时间的更迭,不落俗套更有惊喜。

(二)赓续:乡村现代建筑美学价值

1.延续传统建筑智慧

不同乡村所处的经纬度不同,领悟的山水林湖田草和风雨雷电云霞霜雾是不一样的,其传统建筑模式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方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用“小青瓦,坡屋顶,转角楼,花格窗”新三字经高度概括出黔北传统民居特征,并赞扬其“不热不漏不怕火”的建造智慧,“新三字经”在黔北乡村现代建筑中被迅速推广应用,并成为乡村旅游独特的资源优势。另外,乡村建筑的地域建造材料和建造工艺的“在地性”应用也是弱化城乡趋同、千村一面的最好手段。“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同样为沿海聚居乡村,山东胶东地区以厚石块砌墙,以海草苫顶建造“海草房”;而福建平潭地区屋顶以瓦片打底,上压花岗岩石块建造“石头厝”,建造材料和工艺相差甚远。乡村建筑由于地域差异形成了鲜明的地方建构特征,乡村现代建筑想真正融入当地语境,不能仅是流于表面的复制传统建筑符号,更是要向当地工匠请教,因地制宜,在地性应用地域材料和建造工艺。

2.大胆创新现代建筑

在乡村现代建筑营造中延续传统建筑智慧,注重人文意境追求,讲究自然和谐和空间灵动的同时,要反映现代精神,大胆创新,以改善村民人居环境。在乡村中可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建筑,引领村民建造,新建筑应用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如轻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新型木结构等,以保障建筑稳固性,接通水电气路网等新科技、新技术,以提高村民居住舒适度。维护乡村建筑自由美学特性,将设计权交还给乡村,提倡“模糊设计”,即不过分强调施工图的精准复原,采用“50%靠图纸保质量,30%工匠现场调整保和谐,20%村民自由发挥”的建造模式。这可以充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符合村民偏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乡村美学价值

脱离了乡村语境的乡村建筑或许是一个漂亮的建筑单体,但对乡村没有任何积极作用,乡村建筑应跳出建筑边界,从协同性和整体性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中国乡村中有着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农业文明資产,吸引着城里人走进乡村,这也是乡村文化认同的基础。乡村建筑美学价值提升不能仅停留在空间改造阶段,更需要挖掘、提炼并宣传乡村特色资源,帮助其转化成当地资本。倡导“产业—场地—建筑—产品—宣传”系统式乡村建设模式,即从乡村特色产业策划,到乡村空间布局规划,到乡村建筑设计,再到文创产品设计,最后到互联网宣传。系统式建设模式助力乡村形成新的文化和美学,为旅游和后期运营打下了基础,助力凋敝的乡村实现文化和经济的复兴。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文化视角的福建传统民居基因图谱研究”(K7019J07A)。】

【孔德义,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传统民居。通讯作者陈祖建*,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传统民居、园林家具等。卢晓雪,福建农林大学艺术学院、园林学院(合署)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传统民居。】F8C3BE57-0B46-4BED-AD58-CB547B6F9BBB

猜你喜欢
美学建筑
盘中的意式美学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纯白美学
建筑与数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