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部分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调查研究

2022-07-05 11:52张海珍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排球比赛排球山西省

张海珍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引言

在我国天津举办的第十三届全运会上,气排球运动首次成为正式比赛项目。气排球运动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排球的衍生运动,它们在运动特性、技术动作和规则上十分相似[1]。随着山西省经济的发展,该地区的体育事业也蓬勃发展。在太原铁路局成立的气排球队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关注这项运动,这项运动也逐渐成为全民健身项目中的重要体育项目。学校是推广和普及体育运动的重要场所,山西省部分高校目前已经开始开展气排球运动,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了解程度、参与度还不高,学校气排球运动的氛围还不够浓厚。本文以山西省部分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影响气排球运动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根据山西省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的快速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学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能源学院、山西中医药大学、忻州师范学院、吕梁学院、运城学院10 所大学的20 名气排球教师和200 名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研究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2010—2021 年间的文献,输入关键词“气排球”“运动”“课程”、“高校”并以不同组合方式进行检索,查阅90 篇与本研究相关文献,依据研究题目及研究内容,结合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统计整理,并加以整合应用。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山西省部分高校的领导和专家,认真听取指导意见。

1.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和效度检验,通过专家访谈多次对问卷进行修改,并随机咨询10 位专家,均认为问卷合理有效。重测信度检验指标系数均大于0.85,P 大于0.05,具有较高可信度。学生问卷总计发放200 份,回收188 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184 份,有效率92%。教师问卷总计发放20 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1.2.4 逻辑分析法

通过整理收集的资料和相关数据,结合山西省部分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

1.2.5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并利用SPSS22.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和合理的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内部和外部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2.1.1 高校内部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根据对山西省部分高校排球运动的调查(见表1),课程开设方面,山西省高校只有山西大学和太原理工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气排球体育课程,中北大学体育系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其他学校则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在气排球场地方面,太原理工大学设有室内排球场,室内设施较好,与其它学校相比,该校学生对气排球的了解程度更高,兴趣更广泛,加上资源和场地可以满足需求,太原理工大学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气排球比赛;在气排球比赛方面,除了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组织学生进行气排球比赛之外,太原学院、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能源学院等学校也为教职工举办过气排球比赛。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山西省部分高校内部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并不乐观,相关的气排球课程和比赛也相对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的发展。

表1 山西省部分高校内部开展气排球现状

2.1.2 高校外部开展气排球运动现状分析

通过对山西省一年一度的气排球比赛的调查与分析发现,比赛的组织者对高校参加比赛的影响较大。高校属于教育体系,因此,山西省的大多数高校参加了由教科文卫工会组织的竞赛,而其它的竞赛则参与较少。调查也发现,虽然在山西省和太原市全民健身运动会中以高校名义参加气排球比赛的不多,但在其它参赛队伍中有不少高校师生,这说明高校师生在通过其他身份积极参加各种气排球比赛。

2.2 高校参与气排球运动动机调查与分析

体育动机在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行为的定向、始动、调节、强化和维持中起着重要作用。动机对体育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也是鼓励人们选择和努力的不竭动力。在体育运动中,有动机并设定了某个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有利于实现既定目标[2]。从调查结果来看(见表2),山西省部分高校学生参加气排球的动机主要是出于爱好,其次是为了体育锻炼和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可以得出参加气排球运动的学生多数很喜欢这项运动,还有一部分是为了自身的身体建库和完成体育课程任务。

表2 高校学生参与气排球动机调查(n=184)

2.3 高校气排球运动师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必须要有专业的老师进行气排球课程教学。气排球是在排球基础上的改进和创新,与排球的运动技术、比赛规则和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有些教师本人具有教授排球的能力[3],为进行气排球授课奠定了基础。但研究表明,要教授这项课程还需要有气排球运动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气排球教学经验,只有掌握了基本技法、技术动作、理论知识、气排球竞技练习等内容,再经过针对性的训练,才能有针对性地教授气排球课程。如此,才可以确保教师拥有气排球课程教学能力。具体统计如表3 所示,以调查体育一线教师是否可以承担开展气排球选修课的教学任务。

表3 山西省部分高校气排球教师胜任教学能力调查(n=20)

根据调查结果,山西省高校仅有部分体育教师具备充分胜任气排球选修课教学任务的技术能力。其中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经过气排球相关领域系统强化训练后,可以具备胜任气排球课程教学的能力。该结果说明:建立不定期的气排球教师培训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可以为气排球运动在山西省高校中的普及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而对教师本人来说,在系统学习气排球课程、积累教学经验之后,是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目的。

2.4 高校气排球运动场地设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场地设施等硬件因素是影响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拥有完备场地设施的学校才能有效地组织体育赛事[4]。气排球运动所需要的的场地和设施要求不同于室内排球运动的场地和设施,其长度和宽度比排球场的长度和宽度要短三分之一,但和羽毛球场地的长度和规格非常相似。气排球、排球、羽毛球标准球场场地数据如表4 所示。同时,气排球的重量比较轻,无论是扣球还是传球,都不会对周围设备或球网造成损坏[5]。对高校排球场、羽毛球场具体数量统计如表5 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山西省高校拥有较多数量的排球场、羽毛球场,这些球场的数量已经可以满足开展排球运动和羽毛球运动的需求。由于气排球运动对场地要求的特殊性,在校园体育设施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羽毛球场地和排球场地开展气排球课程教学,以增加学校场地的使用率。当然,气排球运动还可以在户外进行,可以选择校园内宽阔平坦的场地进行气排球课程教学与练习,如广场或学校操场等。除此之外,随着技术的发展,气排球的质量越来越耐用,高校开设气排球课程既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的产出与教学设备的投入之间的比值,又兼能促进气排球运动的普及。

表4 高校标准球场场地数据对比

表5 高校球场场地数量统计

2.5 高校气排球竞赛现状调查与分析

在接受调查的10 所高校中,只有2 所学校举办过气排球比赛。其余8 所学校未举行过正式的气排球比赛,仅在职工范围内举办过排球比赛。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研究的山西省部分高校中,只有3 所高校在学校的组织和领导下成立了气排球俱乐部或协会等组织,而其余7 所高校由于各种原因,例如学校缺乏关注,设备不足,场地不足或缺乏良好的气排球文化氛围等制约因素,而没有建立相关的组织部门,这直接影响山西省高校气排球运动的健康发展。如果能够广泛开展气排球竞赛,可以促进该地区气排球竞赛水平的提升和气排球运动本身的发展,能够营造良好的气排球运动氛围。对学校和学生而言,良好的气排球竞赛氛围能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气排球技巧,推动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并为高校间的交流创造条件。

3 山西省部分高校开展气排球运动的对策

3.1 加大开展气排球的宣传力度

增强人们对气排球运动娱乐性、安全性、健身性和社会价值的认识和了解,是山西省高校气排球运动迅速推广和发展的前提。目前,宣传不到位、不充分影响了气排球运动在高校的普及和发展。高校人口聚集,通过有力宣传可以促进新兴体育运动的普及。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等校内媒体、QQ 群或微信群等移动新媒体对气排球运动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更多气排球运动相关知识,获取气排球比赛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或校内体育社团自行建立气排球俱乐部,由俱乐部定期组织师生进行气排球练习和气排球比赛。通过这些多样化宣传手段,可以让气排球运动进入更多人的视野,提高他们参与气排球运动的积极性。

3.2 提高师生对气排球项目的认知水平

提高师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认知水平在推广和发展气排球运动中起着关键作用[6]。只有让高校师生认识到气排球运动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及其本身开展的优势,才能提高他们对这项运动的接受度。通过研究可以看出,山西省有些高校已经成功开设了气排球课程,组织了气排球比赛。教学研究表明,气排球运动十分适合在高校开展。一方面,气排球运动技能动作简单,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学生只要经过几节课练习,就可以掌握相应的技术动作和技术要点,并能组织简单的教学比赛;另一方面,气排球运动对场地、设施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开展和推广。此外,通过气排球运动,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协调能力,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形塑,对其团队沟通能力的形成和提升也大有裨益。因此,必须要提高高校师生的认知水平,让他们认识到气排球项目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从而使他们更加喜爱这项运动,使气排球运动更好在高校立足。

3.3 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和气排球课程建设

当前,高校气排球课程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排球教师承担。这些教师虽然有专业的排球运动知识,但对气排球运动知识的掌握还有待丰富和提升。研究表明,教师专业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认识,教师专业能力越高,学生对气排球运动的接受度也就越高。因此,必须要重视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可以通过聘请气排球运动专家、学者、运动员等专业人士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岗前培训和岗内定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培训让他们掌握气排球运动的专业学科知识、运动心理、运动损伤预防等相关知识,更加了解气排球运动的教学规律,熟练掌握气排球运动专业技能。所有体育教师必须在接受培训之后,才可以上岗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系统培训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使他们在气排球运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此外,高校要加强学校气排球课程建设,可以将其作为选修课或必修课,选择当下高校普遍使用的气排球运动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同时,制定并完善气排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实施方式、教学评价等,形成完善的气排球课程体系,为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3.4 加强学校气排球场地建设投入,确保气排球场地建设质量

气排球运动虽然对场地要求不高,但完善的场地配置可以有力地推动该项运动的健康发展和普及。因此,体育主管部门和高校领导要重视学校气排球场地建设,可以投入专项资金,加快气排球场地相关硬件设施的建设,并在建设完成后由专门人员定期对场地进行维护。专项建设资金的投入,可以增加高校气排球场地数量,确保气排球场地建设质量,从而为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3.5 积极开展气排球竞赛,完善气排球竞赛体系

气排球比赛可以为气排球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创造良好的实战环境和竞赛氛围。当前,山西省部分高校的气排球比赛机制还不完善,有必要成立由专业气排球教师和裁判员组成的专业团队,定期组织高校间或高校与民间气排球组织的比赛,比如,每年度都定期组织高校气排球公开赛。此外,还可以将高校气排球比赛引入山西省运动会,扩大高校气排球比赛的知名度。通过以上方式方法,形成比较完善的高校气排球竞赛体系,可以有效促进山西省高校气排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山西省部分高校已经开展气排球运动

调查结果显示,山西省已经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气排球课程,并建设了相应的气排球场地,也经常举办气排球比赛,为气排球运动的推广和发展创造了相对较好的条件。

4.1.2 山西省还有不少高校气排球运动开展不理想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山西省还有部分高校在气排球运动开展方面存在诸多落后的地方,表现在气排球课程开设、师资队伍建设、排球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比如,气排球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强等。此外,高校师生对气排球运动认知不到位、学校对气排球运动项目的不重视、资金投入不足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了气排球运动在山西省高校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4.1.3 山西省高校具备开展气排球运动的条件

山西省多数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校体育硬件设施完善,这些因素为在学校开展气排球运动奠定了基础。在气排球运动发展初期,山西省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发展气排球运动,并在后期逐步加大投入,完善发展气排球运动相关的硬件设施。

4.2 建议

4.2.1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山西省部分高校不重视气排球运动项目、开展气排球活动的高校少等问题,可以由山西省政府积极举办开展气排球运动,号召全省高校积极参与,在运动中展现运动风采。还可以由山西省政府牵头,引导高校合作举办气排球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气排球运动的良好氛围。

4.2.1 高校积极进行内部宣传并组织相关活动

高校可以依托校内媒体宣传气排球运动,并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气排球活动,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校内宣传气排球活动,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气排球这项运动,从而提升他们对该项运动的接受度、认可度,为气排球运动在高校内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4.2.3 高校完善气排球运动开展所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

高校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气排球运动所需的硬件设施,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系统培训,使其掌握专业气排球知识和技能,提升其专业能力和气排球教学组织能力。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完善,可以为气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此外,高校要重视气排球运动竞赛的开展,以赛促练,形成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排球比赛排球山西省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山西省右玉县的生态建设及其启示
山西省秋收已完成93.44%
山西省打开农产品供深通道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小学排球教学策略刍议
山西省文联扎实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活动
论排球比赛中的节奏控制
排球比赛中技术动作易产生错误的原因及分析
试析影响排球比赛水平发挥因素的心理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