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2-07-06 04:10青觉徐欣顺
广西民族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内涵

青觉 徐欣顺

【摘 要】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作为统一的思想体系,蕴含着作为思想纲领的共同体理念、作为思想战略的现代化意识、作为思想纽带的关系性思维以及作为思想保障的全局性关怀等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关键理论内涵。这些思想理论内涵对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开展而言具有方向性的引领作用,即按照思想纲领来增进共同性、瞄准思想战略来推进现代化、抓住思想纽带来正确处理重点任务、落实思想保障來完善工作格局。唯有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新方位、认清理解并贯彻落实新方位下的新思想、新要求,才有助于提升民族理论水平、释放民族政策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关键词】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民族理论政策;思想内涵;实践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作 者】青觉,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徐欣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北京,100084。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22)02-0043-0009

引 言

理论是有方向的认识,政策是有指向的行动。中国共产党在认识民族问题、开展民族工作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将理论与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政策,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和可行的方案。可以说,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典范。马克思主义一贯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认识论与实践论。列宁曾说“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1]24。斯大林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2]199~200。毛泽东进一步凝练升华,指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历史是人类自己造出的。但不认识世界就不能改造世界”[3]34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征程中,将中国特色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基本政策紧密结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一方面,防止党的民族理论发展脱离现实的民族政策实践;另一方面,防止党的民族政策施行偏离正确的民族理论方向,从而有效避免了党的民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政策演化为“两张皮”的问题。

古今中外,民族理论政策的产生和发展都根植于一定的时代背景,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期,为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对此,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与“十四五”规划全面开局之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会上习近平在全面回顾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光辉历程和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基本政策。由此,“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4]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研究与民族政策实践的重心。立足于党民族工作的百年历程与经验,着眼于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扣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本文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视作一个整体统一的研究对象,致力于探究其历史方位、分析其思想内涵、把握其实践要求。

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一个重要前提是把握其所处的历史方位,明晰其从哪儿来、现在哪儿、要到哪儿去的基础问题。如同习近平所言:“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5]对此,党的十九大和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都提供了方向性的线索,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6]10~11,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4]。这就表明,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需要置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中,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发展阶段中加以把握。当然,之所以能够步入新方位,既不是一种偶然,也非自然而然,而是深深地嵌入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之中,有着深厚的历史实践根基、深刻的形势局势判断以及深远的战略发展思维做支撑。为此,就需要整体认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方位基础、方位形势和方位使命,确定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坐标定位与走向。

(一)民族理论政策的演进脉络与方位基础

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之所以能够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之中,有着历史实践的积淀与历史成就的承袭。回顾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奋斗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史,可以发现,正是建立在历史演进的阶段性历史成就的基础上,民族理论政策的新方位才逐渐清晰可见。

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民族问题纳入党的纲领范畴中,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革命事业中,并主动承担起为各族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关于民族问题的纲领和中华民族独立的目标,[7]在随后的革命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8]622的现实国情。基于此,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探索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方案,用以实践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理念。1936年党在县级层面尝试建立民族区域自治政权,1947年又进一步将这种经验扩展到省级层面,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这些探索实践,为各族人民团结、国家主权统一、中华民族独立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国情,从国家宪法和政治制度层面确立起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基本架构。《宪法》明确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性保障,全面禁止任何歧视压迫与破坏团结的行为,为实现各民族大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在单一制的国家架构中,党中央逐渐确立起以民族区域自治为特色优势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9]为保障各族人民共同当家做主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些探索实践,为中华民族站起来提供了重要保障。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行动等响应党中央“加快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10]407的号召,着眼于各族人民生活实际,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推进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与颁布实施为民族事务治理提供了法治化保障。在此基础上,各民族逐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生发出流动的活力,交往交流交融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也进一步提升。这些探索实践,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提供了重要支撑。

可见,从历史演进脉络看,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取得了各个阶段的重要成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和支撑。正是基于此,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才逐渐迈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二)“两个大局”与民族理论政策的方位形势

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之中,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面临新的国内外形势。就国际形势而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入一个大变动、大调整的历史节点,政治局势的变动与不确定、经济形势的低迷与不景气以及新冠疫情的偶发与难以预见性,深刻地冲击着人们的认知体验、思想观念和行动意愿。具体到民族领域,影响民族团结进步的国际干扰力量与风险挑战依然强劲,特别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在全球范围内活跃泛滥,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如此变局,如何进一步保持意识清醒自觉、保障思想基础牢固,如何进一步增进中华民族的战略定力,就成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国际层面面临的形势挑战。

与此同时,就国内形势来看,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转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1已经成为主要矛盾。从民族领域看,尽管边疆民族地区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取得了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但从国家整体发展格局看,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相对突出。因此,如何进一步实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发展,如何找到各族人民共同融入到国家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切入点、结合点与发力点,是摆在新时代方位上的现实挑战。与此同时,从全国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以及社会结构的发展走势看,各族人民的大流动、大融居以及由此构成各民族全方位互嵌交融的态势更加显著,如何顺应这一发展趋势,进一步从整体结构和环境的层面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有效支撑,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国内外形势中表现出的上述挑战,意味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需要全面考虑并统筹“两个大局”的方位形势。如何进一步实现国际国内局势的有效统一,如何应对百年变局、统筹复兴全局,为党的民族工作提供有利環境,成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着重思考的方向。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构想。这就为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供了基本思路,也为民族理论政策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背景。

(三)新形势下民族理论政策的方位使命

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而言,“两个大局”中的新变化与新挑战需要从理论层面审视,需要在政策层面予以应对。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基础上,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丰富发展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民族工作领域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秉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部署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切实防范重大风险隐患等重点任务。[4]这些思想理论与政策任务进一步赋予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以新的方位使命。

一方面,从思想导向看,新使命意味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要进一步服务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促进各族干部群众在理论素养与思想意识上朝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向前进。因此,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委以“两个大局”的使命担当,面向国际,应努力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话语,增强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面向国内,要努力赋予和提升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民族团结复兴事业中的能力,促进各族人民相生相依相存、交往交流交融,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另一方面,从政策导向看,新使命还意味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要进一步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地加强与改进。这就需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民族工作的纲领主线,明晰民族工作的重点任务,明细民族工作的具体要求,在思想认识和行动方略中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努力开辟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理论方向与政策举措。

综上可见,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形势需要和使命担当使然。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既不会教条固化,停留在特定的发展阶段,也不会另起炉灶,彻底否定过去,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11]。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是在立足成就、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出的新认识、新判断,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阶段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新的思想理论内涵和政策实践要求。

二、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承载的思想理论内涵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方位,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创新发展,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实现了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政策的一次重大飞跃”[11],承载起新时代应当具备的思想内涵。理解这些思想内涵,是提升理论认识与思想境界的重要基础。那么,理解的进路何在?一个关键思路就是系统分析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所包含的十二条内容(“新十二条”1)。从思想形式看,“新十二条”呈现现为十二个具体的条目,如此呈现,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可以实现灵活的排列组合,以拓展适用的工作空间和领域,增强工作弹性与韧性,适应不断复杂的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的全方位互嵌形势。但从思想认识层面看,却不能将“新十二条”机械地独立分散开来,而应该将其视作一个具有内在统一联系的整体,着重把握其蕴含的思想纲领、思想战略、思想纽带和思想保障等向度的理论意涵。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一)作为思想纲领的共同体理念

理解“新十二条”,首先要抓住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体系中起统领性作用的思想总纲。[12]对此,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4]。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内涵又进一步表现为“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4]。也就是说,“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构成了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思想纲领。

“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并非凭空出现的主观认识,而是扎根数千年中华文明土壤、立足百余年党的民族工作奋斗征程,在各族人民的客观实践经验中总结升华的思想理念。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将这种历史实践历程概括凝练为“四个共同”的重要观点,即我们共同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13]4~6正是依托“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史发展根脉,各民族才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汇聚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正是拥有这样的多民族统一格局,各族人民才在近代面临外患侵略时,表现出空前的共同体意识,形成“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共同体理念的思想统领性意味着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该照应共同体的思想认识,自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的重心。从统筹两个大局的层面看,要在国际意义上对中华民族具备“面向世界的文化归属感”,在国家意义上对中华民族具备“最高的社会归属感”,总之,要对中华民族形成强烈的“政治归属和政治认同”。[11]

(二)作为思想战略的现代化意识

在思想总纲的统领下,正确的思想战略也需明晰。思想战略是由方位使命来决定的,从这个角度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就锚定了思想战略的核心。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也指出,民族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构成,在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就在于“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4]。可见,共同建设现代化国家及其内涵的现代化思维意识,是“新十二条”的思想战略所在。

现代化意识既是对党的民族工作和国家民族事务治理的思想要求,也是对各族人民的思想要求。党和国家开展民族工作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思想意识,特别是现代化的法治思维意识,以此方可保障在公平公正的法治轨道上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保障各族人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各族人民共同跟上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步伐,要具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素养,在“思想观念、精神情趣、生活方式上向现代化迈进”[4],也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充分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更加凸显的现代化思维意识,彰显出其在整个思想体系中的战略导向性,就是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就是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14]这一战略导向,不仅关注到了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不平衡性不充分的现实,意在“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也同时彰显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战略理念。

(三)作为思想纽带的关系性思维

有了思想纲领和思想战略,进一步要把握的就是如何全面提升思想理论水平,这就需要看到“新十二条”中起思想纽带作用的关系性思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为此,要正确把握“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等四对重大关系”。[15]

“四对重大关系”的提出,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基本原理,“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既讲‘普遍性又讲‘特殊性,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16],從而意味着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思想理论层面实现了关系思维的进一步提升。此前,民族领域中最核心的关系思维就是党和国家不断强调、坚持并完善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将对民族关系的把握进一步提升到了全方位辩证统一关系层面。这种提升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新的关系思维超越了已有的关系思维,能够在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指导价值意义,从而不再局囿于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民族之间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拓展到各族人民的各种社会关系在内的更为广泛的关系领域,将各方面的共性与特性、大家庭与家庭成员、文化主干与枝叶、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意识转变等都涵盖在内。

在“新十二条”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关系性思维具有纽带性的作用。关系性思维一方面在广义内涵上可以把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包含在内,另一方面又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面临的各种关系问题。除此之外,关系性思维还将“新十二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明确、重点任务凸显、实现方式呈现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离不开关系思维的指引,这一点在下文实践要求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四)作为思想保障的全局性关怀

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思想内涵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线索,就是“新十二条”强调的全局性关怀。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牢记‘国之大者,认真履行主体责任,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4]。“国之大者”的全方位要求、党的全过程领导都彰显了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具有更加全面的考量,这既是作为思想纲领的共同体理念的体现,也是作为思想战略的现代化意识的要求,更是作为思想纽带的关系性思维的彰显。

全局性关怀一方面意味着对“国之大者”的全方位要求。所谓“国之大者”,就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而言最为重大的事情,能够胸怀并统筹好“两个大局”,秉持好总体安全观,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表现在旗帜上,就是“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4]。另一方面,全局性关怀意味着党的全面全过程领导,“党政军学民,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20,“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4],因而,无论是在思想意识层面,还是制度建设与民族工作的全面推进与落实,党的全面领导都是全局性关怀的轴心,是民族和国家事业的领导力量[17]。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全局性关怀是在“新十二条”重要思想中具有保障性的基础地位,无论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还是人民利益上,全局性关怀都是推进民族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思维意识。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具有十分复杂的国情与民情,在党政体制的框架内,开展民族工作需要立足民族但又不能局囿于民族,需要立足传统但又不能固守于传统,而是要在大局中突破、在进步中发展,保障党中央的政令畅通,保障“国之大者”。

三、新思想指引下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工作要求

思想理论的确定,对政策制定与工作实践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11]。在新思想新思维新理念的指引下,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呈现出民族工作新的实践性要求,这就将民族理论政策的实践面向揭示出来。理清政策实践要求,需要进一步把握思想理论与政策实践的结合点。总体看来,紧扣“新十二条”透露出的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核心思想内涵,着眼于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可以从工作主线、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机制等层面进一步审视落实。

(一)在工作主线上,遵循思想纲领以增进共同性的实践要求

共同体理念作为“新十二条”重要思想的纲领性内涵,在转换为工作实践时最为关键的就是产生了主线意识,即“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4]。在此工作主线的确定下,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行动方略也进一步圈定和指明,也即“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4]。这是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关注与愿景思考转换为行动方略的重要体现。[18]

如何增进共同性?这需要依托关系性思维,正确处理好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问题,“有同无异,没必要强调共同体;有异无同,形成不了共同体。离开了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从谈起。忽略了差异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做起”[11]。因此,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中指出了必须“同”的维度,“要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4],“五个认同”圈定了工作中的目标要求。与此同时,要把握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五观教育引导,因为这五个向度的内容全面统辖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最核心、最关键、最重要的五方面内容,是“五个认同”生发的重要观念基础。

增进共同性是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在实践工作中的主线要求。所有的工作实践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通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凝魂聚气、凝心聚力。

(二)在工作目标上,瞄准思想战略以推进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要求

现代化的总体思想战略,是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的社會主义现代化,这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必须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促进各民族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4]

这一要求既是对民族地区的要求,也是对全国各地的要求,因为党和国家工作一盘棋的背景下,充分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的任务。对民族地区而言,要进一步提升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民族地区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格局中来。为此,需要考察民族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4]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好现代化的整体布局。通过改善物质经济基础来增进各族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生发密不可分的共同体意识。

与此同时,对全国而言,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因此,在推进各民族共同奋斗的过程中,党和国家要努力深化对口支援和帮扶,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特色的人民民主制度体系的制度优势转换为治理效能,树立现代法治意识和信仰,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把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进民族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引领各族人民追求现代文明生活,实现文明现代的生活方式,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精神基础。

(三)在工作任务中,抓住思想纽带以正确处理“四对关系”的实践要求

紧扣以“四对关系”为核心的思想纽带,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对民族工作实践中提出了五点任务上的要求,即“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这五项重点任务涵盖了民族工作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重大问题”[15]。

统筹推进这五项重点任务,需要紧紧抓住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的思想纽带。1.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要着重促进文化间的交融统一,生发对中华文化共有的认同感,形成对中华民族共有的归属感;2.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着重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生产方式转变等对精神意识的作用机制,从而以赋予所有的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3.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正确处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认清两种意识的并存不悖性,并引导各民族在观念意识、行为方式上实现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4.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在共性问题上依法治理,在习俗问题上依法尊重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与此同时,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有机结合,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同样需要正确处理四对重大关系,既要把握住思想意思形态领域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也要进一步在物质与精神、整体与部分、主流与支流的层面防范风险,以经济发展带动安全感,以整体统筹增进归属感,以主流价值观引领认同感。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五项重点任务是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施行的“任务书和路线图”[15],也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推进五项重点任务,需要着重把握好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中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好“四对关系”,全面提升民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在工作机制中,落实思想保障以完善民族工作格局的实践要求

全局性关怀转换为工作实践,就是要从工作体制机制层面着手完善党的民族工作格局,也就是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4]。这是对“新十二条”思想体系中思想保障的实践要求。

落实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基层。一方面,要在制度结构层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民族事务治理体系的权力末梢,加强民族地区基层政权建设、强化基层民族工作制度机构建设,能够让民族理论政策切实得以落地。另一方面,要在人员能力层面,进一步壮大力量、提升素养、落实保障。在干部队伍层面,明确好干部的标准,“努力建设一支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态度特别坚决、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针织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保障“领导权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4]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全面理解和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自觉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想问题、做决策、抓工作。”[19]这就再次为“国之大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而“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20]。党是“中华儿女大团结的圆心”[21],也是民族工作的核心。高质量推进民族工作,需要依托党全局性的关怀和强有力的全面领导来提供有效保障与支撑。

结 语

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提出的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归纳提炼了党的百年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内在规律,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怎么看‘怎么办等重大问题”[11],正确地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华民族进入伟大复兴关键方位的创新发展与突破飞跃。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要求,需要全面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布局之中。在此背景下,理解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就需要有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意识,全面准确把握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聚焦到共同体理念、现代化意识、关系性思维、全局性关怀的思想内涵之中,由此,民族政策的推行与民族工作的开展才能够按照共同性的方向增进,按照现代化意识进步,按照正确关系处理任务,按照全面领导完善格局机制。也唯有此,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才既不失认识方向,又不失行动指向,以科学的方向和可行的方案,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第二个百年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慧,汇聚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列宁.列宁全集:第6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苏]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上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1).

[5] 深入学习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N].人民日报,2021-01-12(01).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 赵超.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华民族”话语体系的构建[J].民族研究,2021(1).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王伟.中国特色“民族”概念的意涵探析[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10]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 尤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J].求是,2021(21).

[12] 黃金辉,陈崇仁.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J].民族学刊,2021(11).

[13]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4] 杨章文.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整体性逻辑[J].探索,2022(1).

[15]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学习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在京召开 尤权出席并讲话[EB/OL].(2021-10-13)[2022-03-08].http://www.zytzb.gov.cn/tzyw/361335.jhtml.

[16] 中共国家民委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11-08(12).

[17] 田园.共产党的全面领导理论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贡献[J].探索,2020(2).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18] 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性及其增进理路:一个民族政治学的解释[J].探索,2022(1).

[19] 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06 (01).

[20]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1-08-31(04).

[21] 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汪洋:为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努力奋斗[EB/OL].(2022-03-04)[2022-03-10].http://www.zytzb.gov.cn/szyw/368081.jhtml.

ON THE CPC'S ETHNIC THEORIES AND POLICIES IN THE NEW ERA: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Interpreting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Fifth Central Conference of Ethnic Affairs

Qing Jue,Xu Xinshun

Abstract:As a unified ideological system,the CPC's theories and policies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 contain the key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community concept as an ideological program,the modernization consciousness as an ideological strategy,the relational thinking as an ideological link,and the overall care as an ideological guarantee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the Chinese ethnic community. These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have a directional guiding rol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work in the new era,that is,to enhance comm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ideological program,to aim at ideological strategies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to grasp the ideological ties to correctly handle key tasks,and to implement ideological guarantees to improve the work pattern. Only by firmly grasping the new orientation of the CPCs theories and policies on ethnic affairs in the new era,recognizing and understanding and implementing the new ideas and new requirements under the new orientation,can it only help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thnic theory,release the efficacy of ethnic policy,and provide support for consolidate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thnic work.

Keywords:Central Working Conference of Ethnic Affairs;ethnic theories and policies;ideological connotation;practical requirements;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of Chinese Nation

〔責任编辑:俸代瑜〕9E49A4A2-8BCA-4042-8655-B7894450C533

猜你喜欢
思想内涵
关于思想作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析鲁迅先生《偶成》一诗的思想内涵
命运悲剧《俄狄浦斯王》的思想内涵
中国传统武术思想内涵及其对现代武术发展的启示
淡化教育痕迹,强化隐性教育
论影片《铁皮鼓》对原作思想艺术价值的保留
《恋爱中的女人》主要人物形象的《圣经》原型分析
MBTI人格类型量表的发展应用及思想内涵
与时俱进 创新载体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活动实效
陕北窑居文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