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国内研究综述

2022-07-06 09:42周慧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36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高等教育

摘要:本文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主题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趋势、原因及主要研究内容等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发现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研究热点领域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引进与策略分析、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践与应用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三个主要方面。本研究通过梳理分析发现目前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及今后在该领域中需要关注的内容,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研究综述

1.引言

在地国际化是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兴关注点和普遍趋势,与传统的重视异域经历和跨境流动的国际化不同,在地国际化更关注本土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和跨文化校园建设,强调群体普惠性。“在地国际化”这一概念最早由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Bengt Nilsson(1999)在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春季论坛所作的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Theory and Praxis报告中提出。他认为,“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 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受新冠疫情及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等新形势的影响,在地国际化成为了当前国内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2.研究趋势与原因

本文选取中国知网作为研究数据的来源。以主题检索的方式,对中文文库进行精确检索,最终确定35篇相关文献作为本文研究样本,并就其提取总体趋势分析图,如下图1所示:

高等教育国际化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主题,在中国知网上可以检索到9600多条结果,但是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相关的文献仅有30余篇。从上图可知,近年来关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论文发表总量并不多,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在地国际化相关文献最早出现在2016年,自2020年以来,相关论文的发表数量才出现明显增长,可见国内对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2020年后,国内学者才将在地国际化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国际交流合作成为新时代高校的五大重要使命之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迈入常态化高质量发展;二是后疫情时代导致全球师生跨境流动减缓,国际交流活动受阻,多元化、可持续、惠及面更广阔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亟待探索;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新冠疫情的影响使线上教育和远程教育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为高等教育的在地国际化,尤其是课程国际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3.研究内容

(1)在地国际化概念的引进与策略分析

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是新冠疫情、逆全球化、国际单边主义等国际新态势倒逼的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的反思和探索。目前,相关研究仍主要集中在宏观理论研究层面,尤其是对在地国际化这一概念的解读,内涵及动因分析以及推进策略等方面。

郑锦秀(2022),郑淳(2022),蔡永莲(2021),兰思亮(2021),张伟(2017)等从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嬗变、内涵、动因、实践策略、实施的可行性与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高等教育国际化基础逐步夯实的情况下,在地国际化具有在本土实施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是后疫情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领域。张伟,刘宝存(2017)在国外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将在地国际化定义为:在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日趋明显的背景下,高校利用已有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学者、留学生、国外教材、跨境项目、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建设富有本土特色的国际性校园,为全体学生在校内提供接触跨文化与国际性事物的机会,进而实现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办学目标。通过学者们对在地国际化的定义和解读可知,在地国际化具有“重视本土培养”、“群体普惠性”、“国际化教育环境”等基础特征。国内高校开展在地国际化的主要动因是适应全球化格局对大量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和高水平国际化课程的需求,解决新国际形势下传统国际化活动受阻的现状,加大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受益面,在新的国际高等教育变革中占据话语权等。高校开展在地国际化最主要的障碍体现在缺乏政策与资金支持、顶层设计不明确,师生参与在地国际化积极度不高,外语能力不足等。推进在地国际化的主要途径和策略是将在地国际化融入到高等教育发展的整体规划、人才培养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中,从整体上转变人们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认知,构建以国际理解为内核、数字赋能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营造具有跨文化氛围的教育教学环境。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在地国际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开展在地国际化的动因、重要性、可行性等方面基本达成了共识,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这为今后在地国际化的实践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基础。

(2)在地国际化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践与应用

在地国际化这一概念引进后,不少学者对其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探索与反思,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目前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在地方本科院校、台湾高校、高等职业院校等。

杨浠筝(2019)以某“国家民委”直属民族类大学为例,分析了民族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策略,指出该类民族院校具有国际化项目开展基础较好,国际化师资相对充足,国际化教学基础较稳固等优势,但在地国际化发展的认知和目标仍不够明确。覃湃惟(2021),刘佳婕(2020),黄英杰(2019),蒋冰清(2016)等对地方本科院校在地国际化的发展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认为在地国际化是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发展的理想选择,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相較于“双一流”和部属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具有政策与资金支持不足、国际生源较少、课程国际化程度不够,对外交流机会缺乏、师资与管理团队国际化水平较低等劣势。地方本科院校可从城校合作,服务乡村,产教协创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树立在地国际化理念,建设在地国际化课程资源体系,内培外引国际化教师资源,开展多样化在地国际化校园活动,以推进在地国际化的发展。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

廖莉萍(2019)提出了对台湾地区高校在地国际化实践的分析和反思。她指出,台湾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精英化”、“依附情结”和“工具性思维”问题,是促使台湾高校探索在地国际化的主要原因。主要采取了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改善评估方案,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推动课程、教学与教师国际化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等措施来推动在地国际化发展。然而,目前仍存在对在地国际化理念理解不到位、学生参与在地国际化建设积极性不高、在地国际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以及顶层设计不够等问题。

李一凡(2022),王中兴(2021),白亦佼(2021)等探讨了在地国际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实施策略与路径。他们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并非“离土”国际化或以跨境交流为主的国际化的替代方案,而是当前社会背景下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补充形式。当前,在地国际化在高等职业教育領域的实践仍存在定位不够清晰,参与对象范围较小,缺乏引导性政策,国际化课程覆盖面窄,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课程国际化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助力,以动态发展为遵循,才能更好地实现在地国际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已逐步开始对在地国际化进行实践,其主要实施路径和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主要集中体现在对概念定位与理解、顶层设计,课程、教学、师生与校园活动的国际化及保障政策等方面。

(3)在地国际化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在地国际化的推进与实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高等院校课程与教学国际化的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国际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

陈炳君(2021),付松聚(2020),张彦华(2017)等对电视节目策划、新闻传播教育等不同课程与专业在地国际化实施的背景、意义与路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开设国际化课程和专业是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核心,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地课程国际化的推进与实施在教学方面需要高校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与评估方式等进行科学设计,对课程资源建设、师生国际化建设进行全面探索;在保障措施方面,需要高校从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打造国际学分体系,严格规范国际课程申报流程,充分发挥教学单位与任课教师的主体作用,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

陈昳舟(2022),仲彦鹏(2019)等研究了在地国际化对国际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认为高校推进在地国际化,既能有效整合已有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又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群体的惠及面,从而完成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使命。这就要求高校转变传统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使之从跨境交流为主的国际化转变为在地国际化,需要政府、高校等主体出台相关配套机制,营造以课程国际化和跨文化校园活动为核心的国际化教育教学环境。任志霞,万晓榆(2021)等从理念、课程、学术、导师以及环境5个方面对“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在地国际化的培养进行了探究。

综上所述,学者们一致认为课程国际化是在地国际化的核心,其对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普惠性的重要作用,对国际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总结

目前,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引进与策略分析、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践与应用以及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三个主要方面。在概念的引进与策略分析上形成了较为体系的理论基础,但是对于理论的运用仍停留在表面,深层次的挖掘还不够。在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践与应用方面,虽然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等均开展了在地国际化并积累了相关经验,但是国际化发展基础较好的高校形成的研究文献较少,地方院校和高职院校的实践研究还不够深入,而民办院校基本没有开展相关研究,可见在地国际化的发展与实施仍需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对高等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国际化和国际人才培养的促进,在地国际化的其他优势仍有带进一步实践、总结和探索。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是一种立足于本土本校实际情况的新型国际化形式,这意味着它不存在通用的模式,所以,对于各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实施经验仍需要进行批判性借鉴。

参考文献:

[1]白亦佼.后疫情时代我国“双高”院校在地国际化建设路径与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16):9-10+12.

[2]陈炳君.以国际化课程为核心推动在地国际化[J].神州学人,2021(08):32-35.

[3]陈昳舟,陈丁江,朱小萤.生态文明背景下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2(01):74-75.

[4]蔡永莲.在地国际化:后疫情时代一个亟待深化的研究领域[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03):29-35.

[5]付松聚.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为例[J].青年记者,2020(15):106-107.

[6]黄英杰.地方本科大学在地性国际化的内涵及现实路径[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4(04):58-69.

[7]蒋冰清.论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在地国际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33(02):99-102.

[8]兰思亮,马佳妮.在地国际化:嬗变、实践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21,43(12):98-107.

[9]李一凡,马君.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内涵旨归、实践样态与行动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01):36-42.

[10]廖莉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探索,2019(05):63-69+88.

[11]任志霞,万晓榆.“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在地国际化培养的思考[J].今日财富,2021(01):189-190.

[12]张彦华.我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98-107.

[13]郑淳,闫月勤,王海超.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演进、价值指向及要素条件——基于欧洲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2(03):34-42.

[14]郑锦秀.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辩证思考[J].教育探索,2022(02):38-42.

[15]仲彦鹏.在地国际化:我国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新路向[J].山东高等教育,2019,7(01):35-41.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课题名称:《后疫情时代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1ZJY1605。

作者简介:周慧,1991,女,硕士研究生,柳州工学院,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国际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0324C0C8-25C5-42A1-AC60-9252FE508157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高等教育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