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出发——微时代背景下对《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的思考

2022-07-06 23:49王曼蓓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微阅读书籍设计微时代

王曼蓓

摘 要:当今阅读逐步进入全民“微”时代,阅读逐步从传统出版物向数字出版物转变,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微”阅读的普及说明了电子出版物的阅读方式受到读者的欢迎。本文通过电子書籍和纸质书籍的比较,分析电子出版物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探索电子书的独特魅力,进而对书籍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书籍设计的教学,一方面要沿袭之前书籍设计课的优秀传统,坚信和坚守“为阅读而设计”,关注阅读的本质,另一方面要主动接受电子书籍的发展,学习新的技术,勇于创新实验,不畏惧不排斥不守旧,做到与时俱进。

关键词:微阅读;微时代;电子出版物

《辞海》对于“书”的解释是“载籍的通称”,对于“书籍”的解释是“用文字装订成册”。书籍一直是人类用文字或者其他信息符号记录,用以承载和传播信息,并且在一定形式的材料上的著作物。从书籍的演变史可以看出,书籍的发展受到当时的技术、材料以及科技发展的影响,会呈现不同的形式。文字的承载从最早的龟甲、兽骨,到竹简、丝帛,发展到纸张,以至到现在的电子设备。每一次载体的变化,就决定了书籍的形式和装帧形态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较2020年12月增长4296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3.0%。可以看出,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传统出版行业受到极大的挑战,数字阅读市场迅猛发展。国民的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已经发生改变,阅读形式多样和信息传播方式多元,手机正逐步成为主要的终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多个维度比较数字出版物和传统出版物在阅读习惯、接受信息方式、阅读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区别,接受电子书籍的发展,学习新的技术,进而对书籍设计教学反思和调整。

一、电子出版物和纸质出版物的比较

(一)阅读习惯的差异性

传统阅读是面对着实体的图书,就好像直面作者一样,可以从铅字的缝隙中寻找作者心灵的印记。阅读就好比对话,心与心的交流,灵与灵的碰撞,所有这些心灵深处的交流都是要有一本实体的书把在手中才能切实体会。相对与电子阅读,我们把传统阅读称为深度阅读,往往环境较为固定,持续时间较长,获得得知识较为完整。

数字出版是出版机构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出版和销售的行为,是一种通过数字媒介对信息进行记录、储存、呈现、检索、传播、交易、阅读的信息传播行为。传统书籍报刊的代替物不一定是对应的电子读物,而是衍生为多元的媒介形式。具体可能是电子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微信、微博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手机作为阅读终端已经超过半数,其次是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再其次是kindle和IPAD等。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就提出手机作出版是“21世纪出版业的新机遇”,并约言“手机将成为随身携带的、交互的、多媒体的大众媒体”,手机已成为当代使用比例和最有前景的数字化阅读工具。

手机的使用率决定了数字读物的形式。根据《数字出版服务需求调查与分析》的调查结果来看,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是多样的,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主,占45%,其次是电子书,为29%,数字期刊占19%;数字报纸和其他数字出版物最少,仅占5%和3%。数字出版物的微时代,形成了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微”时代的形成和用户的阅读终端不无关系。

“微”时代下,人们的阅读方式从传统阅读逐步向碎片阅读转变。碎片化阅读是时间的碎片化和信息的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是指人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流量大量浏览到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对于所关注的感兴趣的信息,能够快速的捕捉到。碎片化阅读时间较为零散,地点不固定,往往还有随机性、随意性,获得的信息较为片面的特点。

未来的书籍设计,要满足碎片化阅读的需求,更有时代感,也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段达到深度阅读的可能,让流量阅读更有深度。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信息驾驭的能力,编辑的意识,掌握综合知识与技术,培养信息整合和系统思维能力。当面对海量的文字,图片,以甚至包括纸质书没有的音频、视频等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设计师具有概括,培养编辑、信息整合的能力。

(二)阅读接受信息方式的比较

传统出版物主要以纸张为载体,读者通过书籍或者报纸的形式来获取信息,信息方式局限于文本和图片,逻辑方式清晰,思维模式较为单一,读者接受信息是被动、单方面的一种形式。

电子出版物获取信息更为方便,而且简易快捷。不仅如此,还能满足更多的实现更多的互动性。电子出版物“操作方便”、“响应速度快”是其最基本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挖掘读者深层次的功能需要也是很有必要。电子出版物是建立在强大的的技术环境中,包括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R(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服务技术。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把更多的知识进行链接、挖掘、分析、导航整合成读者需要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形成在线咨询、相关信息推送等等个性化服务,最终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阅读需求。

在这种多元化的可能下,电子书籍是科学技术和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在原来的纸质书籍的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三维图像、flash动画、音频、视频、交互设计,努力使书籍真正实现“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体验。

我们在书籍设计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进行全方面、多元化探索,学习电子出版物的特点,力求打破平面的介质,实现时空的交互。因此,创意思维和探索精神,是出版物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在书籍设计教学和作业引导的时候,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倡凸显个性,善于借助多元化手段进行创作。无论是传统出版物还是电子出版物,都要以创意为核心,通过创意达到信息的传播,新媒体和计算机技术都只是手段和途径。

(三)两者思维模式比较

传统的出版物传递信息是单向的,是一种线性思维模式,往往借助文字、图片和色彩进行传递信息,逻辑清晰,但也较为简单。

非線性,原本是一个数学概念,常常用于数学领域,是与线性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模式,它更为复杂,更为高级。非线性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多维整合、变化求异、分叉放射、间断跳跃等方法和程序把思维等要素结合起来的思维运行方式,其结果获取信息更为方便,而且简易快捷。不仅如此,还能满足更多的实现更多的互动性。电子出版物“操作方便”、“响应速度快”是其最基本的用户体验,除此之外,电子出版物还可以挖掘读者深层次的需求。它是建立在强大的的技术环境中,包括信息处理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AR (增强现实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服务技术。它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把更多的知识进行链接、挖掘、分析、导航整合成读者需要的知识体系,还可以进一步形成在线咨询、相关信息推送等等个性化服务,最终满足用户深层次的阅读需求。

非线性思维相对于线性思维更为科学和更富有成效的思维模式,在这种多元化的可能下,电子书籍是科学技术和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产物,其在原来的纸质书籍的三元素文字、图片、色彩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三维图像、flash动画、音频、视频、交互设计,努力使书籍真正实现“视”、“听”、“触”、“嗅”、“味”的五感体验。非线性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实现多点阅读,例如利用页面点击触功能,完成网页和不同页面的跳转,立体地承载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各种内容,极大拓宽信息承载的空间。另一方面,读者还可以完成深度阅读,读者可以根据索引和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切入点,运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需求来完成阅读。

线性思维是单一的,是传统的书籍设计的思维模式,电子书籍是非线性的,是把横向、纵向联系起来,立体多维的系统思维模式。非线性思维方式,以超文本的方式和超链接按照非顺序、非秩序组织管理复杂信息,打破了平面的介质,实现时空的交互,满足数字时代的阅读习惯,提高数字出版物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书籍设计如何因时利导、与时俱进

从纸质出版物向电子读物转型,是互联网时代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也是今天设计师顺应时代的方向。电子出版物来势凶猛,设计教学要做到因时利导,一方面要沿袭之前书籍设计课的优秀传统,坚信和坚守“为阅读而设计”,关注阅读的本质,另一方面要主动接受电子书籍的发展,学习新的技术,勇于创新实验,不畏惧不排斥不守旧,做到与时俱进。

(一)书籍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及内容

书籍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学习书籍的产生和发展进程,书籍与印刷的关系,掌握书籍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它们在书籍中的结构特性和表现特征,使学生建立书籍装帧整体形态设计的观念,并了解各类书籍设计的特征性,初步掌握装帧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规律。

其中最重要的是在于书籍本身的内容传达给读者,让读者全方面获得信息以及思考内容的本质,设计与内容高度统一,完美结合。

书籍设计课程教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

1.与作者或编辑沟通所设计书的主题内容

2.根据成本规格或设计要求,确定设计定位和风格

3.从内容出发确定创意设计思路,提出对图文原稿质与量的要求

4.进行符合定位的内文编排设计和封面装帧设计

5.选择材料品种和印制方式

6.审核各方面设计质量和可读性功能进行检验

7.后期的推广和包装形象设计

电子出版物虽然来势凶猛,但是和传统的纸质书籍本是同根生,都是满足阅读需求,获取信息。从阅读的角度,纸质书籍设计的设计方法和电子书籍有很多共同之处。因此,无论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如何改变,书籍设计同样可以回归到原点---为阅读服务。从阅读的本质出发,传统的书籍设计的一些教学理念和设计原理需要坚持。

(二)坚持“从内容出发”的教学理念

清初著名藏书家孙从添《藏书纪要》中说:“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大雅,厚薄得宜,精致端庄,方为第一。”

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老师也提出“书籍设计应具有与内容相对应的价值,书也应成为读者与之共鸣的精神栖息地。”

一本书的设计是在文本的基础上,凌驾于书籍的内容,符合书籍的定位。设计师设计一本书,首先要阅读这本书,领会书籍的气质。从内容出发,无论是整体效果,还是封面、内页、排版以至于字体的选择,都是需要符合书籍的内在气质。设计师因该是作者背后的第二创作者,无论电子书还是纸质书,在设计前期的工作都是一样:需要和出版社、书籍作者沟通,了解书籍的创作者、其主要内容、传播渠道、阅读群体,目标是什么。

设计前期的工作其实就是信息传播学的五个W模式。1942年,美国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Lasswell 1902-1979)提出。其内容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through what channet)--对谁说(to whom)--具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该模式构成了信息传播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传播过程的基本理论。五个W模式至今仍是引导人们认识和研究传播过程的简捷的综合性方法。纸质书籍、电子书籍都是传播信息的方式,五个W的模式和方法同样适用。

纸质书籍或者数字出版物虽然媒介不一样,都是以书籍内容为基础,反映对书籍理念的认知。如果缺乏对文本和内容的理解,无论形式和媒介如何绚丽和变化,都不是书籍设计的本质。

在此基础上的书籍设计教学,一定贯彻“从内容出发”的教学理念,外在形式和多样的媒介都只是设计语法,设计的意义是通过语法,表达阅读概念,是读物内涵得到自然延伸,从获取信息升华到思考、质疑、以及思想的愉悦。

(三)培养学生建构书籍设计整体观

“书籍设计”这一概念的是杉浦康平先生:“我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经着手于书籍整体设计,包括内文编排、文字、字体、字号、标题、目录、扉页、封面、函套、腰带到版权页的设计,并对所有用纸、材料进行选择,设定印刷装订工艺,进而连书籍的宣传品种也成为设计的对象。以上‘书籍设计’概念的提出、实现和确立的过程,曾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以及理论上、技术上的争执,不过最终还是被大家理解了。”现在的书籍设计已经不是设计者或插画家个人所能承担的,还需要参与从选题策划到成书为止的整个过程的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因此说,书籍设计是指包括书籍选题、书籍形态、书籍版面,以及材料工艺等的一系列设计,是一种创造书籍整体视觉形象的设计活动。

在纸质书籍设计中,不仅要将平面的版面设计结合三维的立体形态设计、材质设计和印刷工艺,还要将与读者的互动注入到书籍设计之中。这种书籍设计概念强调书籍中各种元素的集成与合作。即书籍设计作为一个大的构造学系统,由各个子系统构成。它一般包括书籍形态、书籍视觉元素、书籍材料、装订形式以及书籍所要传达的视觉风格,等等。

电子出版物是以界面设计为基础,同样也要遵循整体设计的理念。在界面设计方面,首先要根据出版物的属性,确定整体风格,主界面的元素、色彩文字都应该形成遵从整体风格,并形成独特的视觉形象。同时,在整体界面风格一致的前提下,每一个分页面也要注意元素的统一、色彩的协调。对比与统一、整体与细节、简单与复杂,这些纸质书籍设计关于美的一切形式美感的标准同样适用于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也是科学技术和设计语言相融合的产物。

(四)版式设计训练以适应不同载体为目的

1.字体的选择要适合不同的载体

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都是以文本为基础进行传递信息。老师要强调版式设计的重要性,在电子出版物中,读者阅读的时候,同样是以文本为基础,通过有序的设计,完成有效的阅读体验。

文本在设计中具有多重功能,一方面要传递清晰有效传递信息。一方面也要注意美感和艺术性,反应书籍的精神内涵。书籍中文字的原则首先是更好的阅读。字体的选择具体包括字体、粗细和深浅。从字体的角度来说,分为衬线体和无衬线体。他们的区别是衬线体在转角和笔画起始处有细节修饰,这样的好处是更有装饰性。

纸质书籍受到电子阅读的冲击,要更加符合人体力学的要求,力求人性化出版之路。纸质书籍的字号一般是8号。电子书籍的文字一般比纸质书籍的字号大。电子书籍的字号一般不小于9号,不过,也要分具体是电脑或者是手机为显示器。什么样的字体字号最适合阅读将成为设计师的一项基本功,需要教学中作出比较研究。

其次是字体,纸质书籍设计中,对于字体的选择更多,字体选择的原则是文字的属性和文字的内容来确定。

对于电子书籍来说,正文部分更适应选无衬线体,因为无衬线体其简洁更适合荧幕阅读,缓解眼睛疲劳。

电子书籍的字体选择还要注意通用性。因为浏览器在加载字体的时候,如果使用者缺乏这些字体,读者的系统里面会自动用相应的字体进行替换。那么即使你原来的字体很有个性、精心选择,但是不具有通用性,实际上你的设计就不能实现。

2.版式视觉流程的能力培养

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本质上都是满足阅读。阅读获取信息的时候,有一个重要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关于视觉流程。所谓视觉流程,是观看文字信息时候的顺序,即先看什么信息,再看什么信息,这一过程是阅读的先后顺序的流程。

首先,阅读的流程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当文字倾斜角度大于45度编排时,一般是从上往下。当文字倾斜角度小于45度编排,视觉流程是从上往下。

其次,阅读的顺序是从书名、大标题、小标题到正文,按照信息的先后和重要性进行区分对待。因此在设计的时候,根据视觉信息的重要层次选择字体的大小、粗细和灰度。书名、引言、摘要、各部分不同功能的文字也要区别对待。

但是电子书籍有其特殊的一些设计内容,包括导览栏,电子图标,图标设计、音频设计、动画设计、视频设计、超链接等新的设计内容。这些是传统书籍没有的设计内容项,需要区别对待。

虽然不同载体设计内容有所差异,但都要满足简洁明了、清晰易读的功能。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都是以受众体验为导向,只有充分考虑到读者或者受众的阅读感受,让读者参与到出版物的内容或者参与到数字出版物的设计中去,这个也是老师教学中需要贯彻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书籍和纸质书籍在表现和设计技术上有很多差异,但从根本来讲,对于阅读的关照都是一样的,两者的设计宗旨和设计思路是一致的。作为书籍设计来说,首先要主动接受电子书籍的发展,学习新的技术,不畏惧不排斥不守旧。同时,也要坚信和坚守“为阅读而设计”,关注阅读的本质,秉承传统书籍本身的优秀品质,探索电子书的独特魅力。从而在互联网的社会趋势和洪流中保持清醒,让阅读传统的得到继承和创新。

對于从事书籍设计教学工作来说,一方面把电子书籍内容引入课堂势在必行,使学生在对书籍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传统书籍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新技术,flash动画、视频音频、3D模拟虚拟空间等手法,通过交互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互动性、阅读性和主动性,达到解放学生思想、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另一方面,在书籍设计教学中,教学要引导学生建立电子书籍和传统纸质书籍设计本质相通的理念。传统纸质书籍围绕阅读展开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都是一致的,两者并没有根本的分歧。纸质书研究和设计始终围绕阅读体验,“为阅读而设计”是书籍教学的本质。老师始终以此为教学宗旨,引导学生不要迷失在纷杂的信息媒体之中,从阅读本质出发开展设计教学,始终为阅读者而服务。

猜你喜欢
微阅读书籍设计微时代
用“微阅读”沟通语文学习与生活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微阅读视角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例谈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微阅读, 让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更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