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研究

2022-07-06 23:49吴慧芳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议题群文阅读

吴慧芳

摘 要:苏轼作品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有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其作品被选入当前各个版本、各个学段的语文教材,所承载的多重价值内涵可见一斑。若把苏轼的一些作品按照不同的议题组成群文来进行阅读,将会加深学生对苏轼作品的理解,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苏轼作品教学;群文阅读;议题

近年来,“群文阅读”这一阅读教学理念逐渐走进了课堂,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在互文空间中构建文本意义的阅读教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围绕议题,选择多个文本开展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抓住关键信息,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提高自己的眼界,丰富内在的知识。“议题”是指教师在群文阅读的初始阶段,基于学生的学情,所选择的一个或一组供全体师生共同探讨的话题、主题。议题是群文阅读在课堂上的聚焦点,同时也是贯穿整个群文阅读的线索。因此,为了保证群文阅读课堂的高效进行,议题的选择与确定是至关重要的。本节将从以下方面对议题的确定进行阐述。

一、以“体裁”为议题,夯实基础

体裁是指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体裁同艺术作品形象结构的每一个方面,如作品的主题、布局和情节等都有联系,若以“体裁”为议题进行群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不同体裁的特点和内涵,还要关注到作品的内部结构、思想内涵、承载信息、语言特点等。到中学为止,语文教材选编了苏轼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的文章,可以把“體裁”作为议题,了解苏轼作品某种体裁的文章特点,或是通过文体之间的对比,了解文章写作风格。

(一)以苏轼的“诗”为议题

苏轼将宋朝时期的诗带上了一个最高点,而教材中对苏诗的选编篇目很少,选择苏轼的诗作为议题,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来补充教材选编上的不足,让学生对苏轼的诗也有一定深入的认识。在课本教材中,选入苏轼创作的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题西林壁》是一首写庐山的诗,诗里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点出了哲学的道理,使其不单单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更能引发读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篇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课本中收录的是《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我们耳熟能详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就是出自这首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写下了一天之内不同时间西湖美丽的风光。如果将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去读,更能品味出西湖的美景,明白作者的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二)以苏轼的“词”为议题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还提出了词“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对于苏轼的词,课本中收录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一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狂”态毕露,整首词气象恢弘,一改宋词之前柔弱之调,充满阳刚之气。通过《江城子·密州出猎》可以引出苏轼的另一篇名作《念奴娇》,这也是苏轼豪放派作品的代表作之一,《念奴娇》开篇就是气势磅礴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仅仅用了四个字就把长江滚滚东逝水的景象跃然于纸上,用凝练的文字展现出一个恢弘阔大的场景。这两首词放在一起将苏轼豪放的形象跃然纸上。但是苏轼的词不仅仅只有豪放派,他也留下了大量优秀的婉约派作品,像纪念亡妻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读完整首词有一番断肠之感,苏轼在思念兄弟家人的时候,创作了《水调歌头》。这些对妻子、对亲人的思念让学生看到了苏轼柔情的一面。

(三)以苏轼的“文”为议题

苏轼在古文中也留下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被初中课文选编进教材的有《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作于元丰六年,距乌台诗案过去已有四年,苏轼已经渐渐从当初的恐惧中走了出来。在这篇文章里,苏轼提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闲人”写出了苏轼的自嘲,写出了苏轼想为民办事,想当一个忙人却当不了的无可奈何。苏轼曾写下《喜雨亭记》一文,这篇文章里第二段写了修亭子的经过,第三段写了久旱不雨,通读这篇文章我们就能发现一个忙碌的,一心为民造福的苏轼,这也反映了苏轼重农、重民的思想。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去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的特点,让学生看到一位一心为百姓的苏轼,同时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想做事却做不了呢?从而根据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乌台诗案,对苏轼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二、以作者为议题,知人论世

中学生大多对苏轼的了解停留在“苏门三杰”“豪放派代表词人”“为人旷达乐观”“多次被贬”,可是对苏轼的家庭,成长环境,接受的思想教育,为官经历,乌台诗案始末,如何走向成熟,实现精神突围等,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以下将从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达成知人论世的效果。

(一)以空间为线索来认识苏轼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浮浮沉沉,从眉山县出发,举家迁京都,任官凤翔,任密州,徐州太守,贬谪黄州,重回杭州,再贬惠州,谪居海南。结合苏轼一生的平静期,被贬期,重任期,流放期来组建群文,组合选取苏轼在不同地方写下的作品来走近苏轼,选文由《和子由渑池怀旧》《临皋闲题》《惠州一绝/食荔枝》《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组成。

(二)以关键人物为线索认识苏轼

苏轼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性情忠厚、元气淋漓的他一生结识了众多好友,我们都知道,了解一个人还可以从他身边的人入手,因此可以通过苏轼的弟弟苏辙,妻子王弗,好友方山子,恩师欧阳修,政敌王安石,选文组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方山子传》。选取体现苏轼不同形象的作品供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走进不一样的苏轼,拥抱一个有血有肉、立体全面的苏轼。

(三)以时间节点来认识苏轼

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低潮期,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黄州他完成了精神突围,走向了成熟。可以先确定一个小议题,如“探究苏轼黄州期间心境变化”,再选取苏轼初到黄州寄居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开垦东坡,修葺雪堂,久居黄州,不同时期的作品,群文组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东坡》《赤壁赋》《定风波》,学生可以依据时间的轴线,理清苏轼在黄州不同时期的作品,体会他的心境变化,真正感悟人生智慧。

三、以“题材”为议题,拓展视野

简单来讲,题材就是指一篇作品的主题和内容,不同的作品因为想要表达的主题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题材。从题材角度切入,语文教材中的苏轼选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思乡怀人之作。如作者在密州所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对家乡与弟弟的无尽的思念和美好的祈愿;第二类,抒写爱国情怀、雄心壮志之作。同样是苏轼在密州所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通过描写围猎盛况,并以魏尚自比,抒写了其渴望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第三类,体现人生态度之作。如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美妙的月夜景色,表现了他虽然因怀才不遇而苦闷不已,但仍保持着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又如《定风波》中通过偶遇风雨这一小事,表现出了苏轼面对“风雨”时不忧不惧、旷达超脱的态度;第四类,借景抒情之作。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中,苏轼通过呈现“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言己,表达了其不随流俗的一种心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题材,如表现人生哲理之作——《赤壁赋》与《石钟山记》等。

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组合选取题材相同的诗词,比如以“思乡怀人之作”“咏史怀古之作”“借景抒情之作”等為议题进行选文,使学生对苏轼某类题材作品的情感意蕴有更深入的认知。

四、以“意象”为议题,体会意蕴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袁行霈认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作家总是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表现出来。在苏轼的诗词里,有些意象是反复出现的,尤为重要,去探究重要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认识苏轼。

(一)借“月”赏文

月是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的一种意象,林语堂称苏轼是“月下的漫步者”,苏轼借月抒情,借月观照人生。中秋佳节,思念亲人的时候写下流传千年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借月不断变换来表达自己对亲人,对兄弟的怀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轮明月寄托了他对亡妻无限的哀思,痛彻心扉的思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轮明月见证了苏轼对人生如梦、英雄迟暮的悲剧感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借“月”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怀念恩师欧阳修时,苏轼笔下的月是《木兰花令》里的“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借月来表达自己对恩师深深的怀念。当自己被贬黄州,满腹孤独与惆怅时,月是苏轼笔下《西江月》里的“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让人看到了孤独惆怅的苏轼,看到了一位情绪低沉的苏轼,他把心中的苦闷寄托给了明月。《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这轮明月陪伴苏轼走向了成熟,回归本真,构建精神家园。苏轼词中的月既映照人间的悲欢离合,也在更广阔的视域中照出历史人生的永恒悲哀。若以苏轼文中的“月”意象为议题则可以选取以上文本,体会“月”意象在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意蕴。

(二)借“花”品文

苏轼除了爱写月,也爱写花。花也分很多种,有桃花、梅花、杏花、还有落花。有文人借莲花来比喻自己的高洁,也有借桃花,一句桃之夭夭,为新婚夫妻带去祝贺。苏轼笔下也有不同的花,《水龙吟》里的“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借杨花来表达在爱情中被遗忘的人,如杨花一般落在地上,被人踏作尘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写的婉转细腻,是苏轼笔下的婉约词。再看《定风波·重阳》里的“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借重阳赏菊之日表达自己玩世不恭依然年少的心境。在《西江月·梅花》里表面是在歌咏梅花,“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其实是以梅花的高洁来寄托自己对朝云的思念。在《蝶恋花·春景》里的花是“花褪残红青杏小”,杏花凋谢,可青杏才刚刚成形,于作者而言,虽然是暮春,花谢了,但是果子马上也要成形结果了,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此外,苏轼作品中含有“梦”字的诗词也极其丰富。作品中的“梦”意象表达出苏轼对人生的思考,经历过“乌台诗案”后,人生突然的变故使得他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人生如梦的变幻。可以选取《永遇乐·明月如霜》《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进行群文阅读,让学生在分析“梦”的过程中,更深入去了解苏轼。通过意象组合的群文阅读,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对苏轼人生价值、思想意识形态的理解。

五、结语

蒋军晶老师在《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一书中强调,选择文章是最应该强调的是“互文性”。互文性强,可以形成强大的矛盾张力,整合效果明显。群文阅读与其他的多文本阅读相比最大的亮点就是议题组合文本更具结构性与广泛性,利用群文阅读指导苏轼作品教学极具现实意义。苏轼作品教学的议题思考角度很广,选择方式也有很多,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组合文章进行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单倩.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2]张颖.初中语文苏轼作品群文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1.

[3]李晓丹.苏轼作品群文阅读如何确定议题[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2)

猜你喜欢
议题群文阅读
21世纪以来中国歌剧批评若干重要议题述论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议题设置的知易行难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教学分析
群文阅读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享受群文阅读 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