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的多维互动性表达

2022-07-06 23:49张行王曼蓓
客联 2022年4期
关键词:书籍设计学龄前儿童互动性

张行 王曼蓓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受到了家庭与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然而日新月异的电子设备以及层出不穷的新事物给传统纸类儿童书籍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纸类书籍对学龄前儿童的吸引力迅速降低。本文基于3—6岁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征,从感官认知、行为互动的多维互动角度来探究学龄前儿童的科普类书籍设计。提升科普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不仅可以提高纸类书籍的吸引力,还打破了传统纸类书籍的固有形态,丰富了儿童阅读时的参与感,充分调动了学龄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也在提升学龄前儿童阅读兴趣的同时推动了纸类书籍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书籍设计;互动性

儿童的成长离不开书籍,随着科技与多种信息媒介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疫情反复导致网上教学的延续,越来越多儿童过早就开始接触各类电子设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移动设备的吸引力远大于书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儿童书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科普类书籍作为儿童书籍中专业的科学性书籍,在书籍市场中占有比例庞大,是学龄前儿童成长、发展、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其更需要通过立体、交互、现实技术等形式为学龄前儿童提供丰富的体验,更好地发挥科普类书籍的认知作用。

一、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

(一)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征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小学阶段学龄的儿童。中国目前儿童的小学入学年龄为6岁,7—14岁为学龄期,所以3—6岁的孩儿童为学龄前儿童。处在前运算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和生理上与成人不同,其在感官发育过程中更喜欢视觉和听觉反馈;在外界的刺激下,儿童可以在事物的挑战与突破中获得快乐,不太在意目的和结果,并且注意力持久性很短,在行为上引发的后果难以控制。从阅读方面来说,学龄前儿童更倾向于在书籍中获得愉快的视觉互动、听觉互动等感官认知以及折叠、抽拉等行为体验,满足其阅读需求。因此,在书籍的互动设计上可以体现为结构丰富的立体书、贴纸书、材质书等,书籍内部结构清晰、色彩鲜艳、内容简洁等。

(二)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的不足

儿童科普类书籍的主要目的是向儿童传授科学方面的知识与内容,同时培养深度阅读能力。尽管市面上的科普类儿童书籍占有比例庞大,但目前的儿童科普类书籍缺乏趣味性,更多地呈现出枯燥的科学原理以及历史和人类知识,儿童往往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互动性低,影响儿童的想象力发挥。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时期,理解科普知识如果不能进行有效的互动,就会影响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和热情。

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文化知识的获取更加多元化,儿童科普类书籍需要通过形象创作,激发儿童探索科学的兴趣与激情。感官体验是儿童认识事物的主要手段,采用了感官互动形式的科普类书籍设计,可以增强儿童的阅读体验加深阅读记忆。但是如今市面上,很多儿童科普类书籍还远远不能够具备良好的互动体验效果,其精致度以及真实性都不能够有效满足当前学龄前儿童书籍在感官认知与行为互动方面的需求,不能够为学龄前儿童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

二、提升多维互动体验的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措施

(一)提升书籍设计中的感认官知体验

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感官的参与、游戏化等互动体验所带来的交互真实感,可以充分调动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和情感参与。这种由真实互动带来的阅读体验,通过多感官的刺激與场景的融合,能够让儿童对阅读产生积极的情感,在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龄前儿童的科普类书籍设计,把书籍中的知识、趣味、情感与思维等完美融合为一体,使学龄前儿童获得更好的心理感受,增加阅读的吸引力,进而激发学龄前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并达到互动学习和开拓思维的目的。

在幼儿出生后,视力逐渐成熟。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的整体设计可以以视觉为基础,明亮鲜艳的色彩是最为直接的感受,书籍中的色彩作为一种核心元素,可以在第一时间把握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给儿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与其他感官相比,听觉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记忆。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在学龄前儿童的科普类书籍中加入有声装置,实现听觉与书籍的巧妙结合,使整本书生动形象,使儿童可以通过听觉建立对书籍内容的理解。

儿童阅读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打开书本,进一步形成书籍中触觉刺激。材质作为书籍触觉的载体,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应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书籍的印刷材料,另一方面是根据书籍的内容添加触摸型材料。在科普书籍设计中运用不同的材料呈现出不同的触感,可以创造出多种触觉体验,从而赢得学龄前儿童的喜爱。

嗅觉具有情感互动的特点,这一点在书籍设计中时常被忽视,但如今嗅觉互动在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不同的气味可以诱发学龄前儿童不同的阅读情绪,丰富儿童的感官体验,能够提高阅读的参与感。

味觉是食物刺激口腔味觉器官的化学感觉系统而产生的一种感觉,一般是通过舌头的“品尝”动作来实现的。因此,味觉体验一般不会直接影响读者,目前被设计的领域较少。然而,为了引导学龄前儿童在阅读中的互动体验,设计可以理解为书籍的形式、颜色等对儿童传递产生的联觉效应。学龄前儿童可以根据已有的感知经验与味觉体验进行互动。

结合学龄前儿童的感官系统,通过不断地互动创新提升感官认知体验,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多感官调动,让儿童的阅读体验由单一性转向多元化,给予儿童更为丰富的沉浸式的阅读体验。如触觉的介入可以反复强化儿童的感受记忆,对于儿童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身体》(图1)这本书中在科普儿童生长的内容页加入了装有液体的装置,让儿童可以通过触摸感受生命的神奇;在描述触觉感官时结合不同材料传递粗糙、扎手等触摸感受,丰富了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培养了学龄前儿童的手眼协调与互动探索。

(二)提升书籍设计中的行为互动体验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学习与其行动思维密不可分,提升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的行为互动设计,应当在儿童科普类书籍在结构与内容上的互动上进行提升,且积极结合现代创新技术,增强学龄前儿童阅读的积极性。

1.提升结构的可变性

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多维互动性书籍结构的可变性,指的是在特定的阅读形式里,书籍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构成结构方面拥有一定的不同之处,在翻阅的过程中儿童与书籍之间可以相互作用,书籍不再是单方面的信息传递。如今也有越来越多的书籍创作者开始试图突破传统儿童书籍的结构,不再拘泥于纸类书籍的固有模式,开始将书籍作为一个可塑的载体进行创作。

互动性书籍在结构变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书就是“立体书”。其经常体现在儿童书籍的类别中,创作者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设计,将二维的平面视觉转化为三维的立体空间,使书籍内容以立体的方式跃然纸上,为传统纸类书籍打开了更多的视觉空间。

在这类科普类书籍中,比较令人惊艳的如《打开中国·了不起的建筑》(图2),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采用金属狮子头门环,在中国,传统的大宅子家家户户的大门都是使用门环的,更具中国传统历史的韵味。想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建筑,便拉开门环领略书中的神韵风采。书中包含八大立体纸雕:北京故宫、万里长城、敦煌莫高窟、兵马俑坑、都江堰、布达拉宫、乐山大佛、天坛。整本书书最大的亮点就是真实,书中建筑纸雕,连灯串等小配件都是真实还原的,儿童在翻阅中可以通过抽拉、按动等动作开启书中的结构装置,点亮故宫、穿越天坛、身临兵马俑等。在整体设计上就打破了纸类书籍原本的固有形态,以一种立体的途径连接了儿童与书籍的互动形式。

这些能够令人耳目一新的互动性结构,已经超越了二维空间的设计,儿童科普类书籍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既可以为学龄前儿童带来更为直观、一目了然的信息传递,也能够让儿童在结构的变化之中体验到更为丰富的阅读乐趣。

2.提高内容的可参与性

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中的可参与性是属于互动性范畴中最明显的特质,也是其核心所在。书籍设计中的互动性本身就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而体验往往就是在参与的过程中所收获的。在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中,可参与性互动设计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学龄前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与动手能力。使儿童在阅读书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阅读行为上的参与,同时也是感情上的参与。

以《我们的太空》为例(图3),整本书设置了许多儿童可以动手的机关,含有转盘页、推拉页、PVC页、百叶窗等多重互动形式,凹凸不平的触摸页可以让儿童感受月球表面的纹理,并且在翻阅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一个立体地球玩具。可参与性的设计不仅兼具了书本的内容与形式,同时也拥有了玩具的趣味与功能。让儿童轻易地理解书籍中所传递的主题与内容,动手参与的过程中增加了儿童阅读的互动体验,在激发学龄前儿童想象力的同时也学到了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儿童对科学的热爱。

3.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入

如今市面上的儿童书籍种类繁多,要想让一本书在众多儿童书籍中脱颖而出,首先需要考虑其是否融入了当下多媒体发展技术,能否充分地激活儿童书籍市场。从市场现状可以发现,一味地遵循传统纸类书籍的设计形式,也许并不如实现了增强现实技术的实时交互书籍更能够吸引儿童。增强现实技术是将真实世界信息与虚拟世界信息进行结合的一种创新技术,可以充分地模拟人的感官体验,将虚拟信息与现实信息叠加提供超越真实世界的实时交互感受。

在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匹配的环节中适当地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不仅可以在感官上区别于传统纸类书籍,还可以通过精心的互动设计去进行内容信息的三維传递,能够让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轻松愉悦,体会到奇妙的阅读体验。例如,《Mini Science Encyclopedia》(图4)一书中融入了90多处增强现实技术,并搭配了匹配的APP,在阅读时扫描书中标有AR标志的页面就可以实现儿童与书籍之间的有效互动。全书以儿童阅读角度作为切入点搭配了多角度的观察效果,使儿童在翻阅中仿佛置身于真实场景中,增强现实技术的融入真切地还原了书中的生态环境、生命科学、星系等主题,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在现实与虚拟实时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传递。

三、未来趋势

身处科技时代,各类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但笔者认为,纸类儿童书籍是不会被电子设备完全取代的,新媒体时代的繁荣带来信息媒介的迅速普及,但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对儿童注意力、视力、睡眠等身心健康带来的问题,也让绝大部分家长对儿童使用电子设备产生顾虑。电子风潮的快速发展反向催生了互动性儿童书籍的兴起,这也正是纸类书籍的新的契机。

当然儿童书籍市场对于纸类书籍设计也会提出更多的要求,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所承载的情怀与思想是不容忽视的存在,但也不止于此,多维互动性儿童科普类书籍可以创造新的观看体验,书籍的结构可以不断被创新,当然还有内容的编辑逻辑、封面、装帧工艺等诸多元素。

融入了互动性的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不仅突破了传统纸类书籍单向传递信息的固有模式,赋予儿童书籍全新的形态,升华学龄前儿童阅读体验,还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阅读方式。其凭借独特的艺术设计工艺、多维互动阅读方式以及视觉审美享受成为纸类书籍市场发展的突破口,将学龄前科普类儿童书籍设计与互动性相结合,使传统纸类儿童书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儿童阅读市场更加丰富活力,也使得书籍同时兼具了艺术与商业价值,开拓了书籍设计的新思路和新应用。这也是顺应当下的大环境,儿童阅读市场对于纸类书籍提出的新的要求。

四、结语

通过对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多维互动性的探究,借助五感体验、结构的可变性、内容的可参与性、阅读的趣味性多个方面出发,在学龄前儿童科普类书籍设计中融入互动性的理念,使学龄前儿童与书籍之间相互互动参与。由此,书籍不再只是单方面在传递信息给儿童,同时也在启发儿童去感受、去想象、去创作。实际上,电子设备与纸类儿童书籍两者都是缺一不可的,这不仅仅代表着时代的快速进步,同时也是未来多元化的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或许我们才更加需要在学龄前儿童书籍设计的过程中尊重传统、回归本质,融入多维互动性,让儿童书籍设计焕发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书籍设计学龄前儿童互动性
玩转表演
学龄前儿童家具设计与应用研究
现代书籍设计中纺织材料的应用
迷人的书《S.》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物”化的空间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学龄前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研究
中国传统美学下的书籍设计研究
心理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探析